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第1章概论(变态心理学)
变态心理学卢比茨精神异常经常大喊大叫玛利亚(化名):卢比茨经常做噩梦,在梦中他会大叫“我们坠机了,我们坠机了!”凯瑟琳:极度控制狂。调查发现:抑郁症。2009年卢比茨被诊断患有严重的抑郁症,接受了1年半的治疗。从此,航空部门的档案开始建议定期对其进行心理评估。中国重性精神障碍患者约1600万人10%有暴力倾向精神卫生既是全球性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也是较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据调查,精神疾病在我国疾病总负担中排名居首位,约占疾病总负担的20%,重性精神障碍患者约1600万人。本课程的目的变态心理学研究的问题对于个人和社会均具有相当大的重要性。本课程主要介绍了变态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分析常见心理障碍的原因、心理病理机制和表现形式,以及诊断与治疗的一般原则。如何学习变态心理学学好基础课,了解正常心理活动、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的规律掌握变态心理的定义、评价标准了解变态心理学的历史发展脉络掌握当今使用的关于变态心理学的分类与诊断结合具体案例来了解和掌握各种变态心理现象的症状、病因及治疗方法教学要求平时30%学期论文10%要求:就自己感兴趣的与变态心理有关的问题,结合正在学习的知识,针对自己提出的问题,完成一篇2500字以上的论文。其他(课堂讨论和出勤)20%期末考试70%参考书籍钱铭怡.变态心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王建平.变态心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劳伦·B·阿洛伊等.变态心理学(第9版).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变态??他们正常吗?第1章概论变态心理学的有关概念变态心理学的评价标准变态心理学的发展历史变态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第一节变态心理学的有关概念一、变态心理学的概念及研究内容(一)变态心理变态心理亦称异常心理(abnormalpsychology)或心理障碍(psychologicaldisorder),它是指人们的心理过程,包括认知、情感、意志和个性心理等方面产生变态或表现出症状模式,从而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活动异常和人格异常。极端心理健康高于一般心理健康水平严重心理疾病(精神病)低于一般心理健康水平(神经症与人格障碍)一般心理健康水平图1-1心理健康常态分布曲线心理正常心理不正常心理健康不健康变态人格与性心理障碍心理问题癔症与神经症严重心理问题精神疾病神经症性心理问题精神发育迟滞应激性精神障碍与生理相关与文化相关心理咨询师分类: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心理障碍、精神病性障碍(二)什么是变态心理学(abnormalpsychology)变态心理学也称为异常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的另一术语是“病理心理学”(pathologicalpsychology)学科定义:变态心理学又称异常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研究异常心理现象与行为活动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原因及其规律的科学。变态心理学学科性质变态心理学是带有应用性质的基础学科。变态心理学是普通心理学向临床心理学实践扩展的产物,是为临床实践服务的。同时,它不同于直接服务于心理障碍患者的临床精神病学,它主要向精神病学提供有关的理论、假设和研究资料。另外,20世纪以来,直接或间接由变态心理学分化或增强的领域包括临床心理学、健康心理学、行为医学以及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等。变态心理学的工作重点①描述现象异常表现、与正常现象的区别、病程及预后②发现原因考察生物学、心理学、社会方面的影响因素等③治疗干预不同治疗的途径及效果等二、心理异常、心理障碍与其他相关概念的比较(1)神经病(neuropathy):属临床医学中神经病学研究的范畴。当个体的神经系统出现障碍时个体表现为神经系统的不同疾病。(2)精神障碍(mentaldisorders):属临床医学中精神病学研究的范畴。精神疾病(mentalillness)内容包括了精神障碍的所有内容,如精神分裂症、心境障碍、焦虑障碍、人格障碍等。史泰龙(3)精神病(psychoses):属临床医学中精神病学研究的范畴。广义的精神病类似于精神疾病的概念。狭义的精神病是指精神障碍中患者的心理功能严重受损,自知力缺失,不能应付日常生活的要求并保持与现实的接触的一组情况。主要包括精神分裂症和某些心境障碍。(4)心理障碍(psychologicaldisorders):是许多不同种类的心理、情绪、行为失常的统称,属心理学研究范畴。案例:·一位妇女,当她丈夫死后,变得严重抑郁,入睡困难并且没有胃口。她是否心理异常,或仅仅是一种正常的痛苦状态?·一位妇女偶尔贪吃,然后又强迫自己吐出来。她是否心理异常,或只是对社会不合理体重标准的反应?·在非洲,一个十几岁的女孩为了制造出装饰性伤疤,而且用刀把自己的手臂和脸划破。她是否是病理性自残,或是履行传统文化中对女孩的要求?第二节变态心理学的评价标准一、社会标准根据人的行为是否符合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行为准则、道德规范、价值观念、民族传统和风俗习惯来判断心理是否异常的标准。心理异常者缺乏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人际关系差,与养育自己的社会文化环境格格不入。变态心理学的评价标准——社会标准关于美国和泰国问题儿童的比较研究(1995)同性恋问题应用社会文化标准时:首先,是将个体的行为与相应的社会文化常模进行比较;(文化相对主义)其次,是注意个体的自身变化,看是否有反常态的现象发生。社会文化标准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有时会出现变化。二、统计标准运用自然科学中的数理统计方法来研究社会人文科学中的问题。心理异常的判断也采用了这一方法,即认为健康人的心理状态呈一种正态分布曲线,距均值较近的为大多数,称为正常,远离均值的就可能存在异常,常常把均值加减两个标准差作为正常值范围,偏离此范围者为异常。变态心理学的评价标准——统计标准从统计学上来看,任何偏离于平均分的都可以被称为异常。三、行为适应不良一个人是否能运用他的方式来适应他的生活——工作中应付自如,与家人和睦相处,准时缴纳各种费用等。正常人的行为符合社会的准则,其行为符合社会常模,是适应性行为。不能按照社会认可的方式行事,致使其行为后果对本人或社会是不适应的时候,则认为此人有心理异常。这里正常或异常主要是与社会常模比较而言的。四、个体不适感涉及问题的人自己的主观感觉不良和研究者对异常现象的主观判断评价各标准均不完美,常需要结合使用目前常常以病因与症状的诊断标准来判定(医学诊断分类描述体系)心理障碍的分类与诊断1、CCMD-3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hineseClassificationandDiagnosticCriteriaofMentalDisorder)1958年第一次制定分类方案,即精神疾病分类(试行草案)1989年公布了CCMD-21996—2000年,完成了CCMD-3的编写工作,于2001年正式出版CCMD-3的分类0脑器质性精神障碍与身体疾病1精神活动性物质与其他物质所致精神障碍2精神分裂症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碍3心境障碍4神经症与心理因素有关的精神障碍5与心理因素有关的生理障碍6人格障碍、习惯和冲动控制障碍、性变态7精神发育迟滞8儿童和青少年期多动障碍、品行障碍、情绪障碍9其他精神障碍和心理卫生情况2.DSM-Ⅳ(美国《精神障碍和统计手册》第4版)1952年出版DSM-Ⅰ1968年DSM-Ⅱ,1980年DSM-Ⅲ,1987年DSM-Ⅲ-R,1994年DSM-ⅣDSM-Ⅳ系统将所有精神障碍分为17大类:1、通常在儿童和少年期首次诊断的障碍2、痴呆、遗忘及其他认知障碍3、由躯体情况引起;未在他处提及的精神障碍4、与物质有关的障碍5、精神分裂症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碍6、心境障碍7、焦虑障碍8、躯体形式障碍9、扮演障碍10、解离障碍11、性及性身份障碍12、进食障碍13、睡眠障碍14、未在他处分类的冲动控制障碍15、适应障碍16、人格障碍17、可能成为临床注意焦点的其他情况3、ICD-10(1992年出版)国际疾病及相关问题的统计分类标准(InternationalStatisticalClassificationofDiseasesandRelatedProblems,ICD)ICD-10的分类1、器质性精神障碍2、使用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的精神及行为障碍3、精神分裂症、分裂型及妄想型障碍4、心境障碍5、神经症性、应激性躯体形式障碍6、伴有生理障碍及躯体因素的行为综合症7、成人的人格与行为障碍8、精神发育迟滞9、心理发育障碍10、通常发生于儿童和少年期的行为及精神障碍11、待分类的精神障碍第三节变态心理学的发展历史一、变态心理学在国外的历史(一)神秘主义的解释1.头盖骨钻洞术2.巫师公元前2000年就已出现3.鬼神附体4.巫术5.神秘主义在当今的影响巫师跳大神萨满教中世纪时期,人们通常认为变态行为是魔鬼附体所造成的。在这幅15世纪晚期的绘画中,圣佳琳画了魔鬼离开妇女的样子。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小魔鬼飞出妇女的嘴。(二)躯体的解释1.古希腊和罗马人的解释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的观点:否认鬼神是心理障碍的原因,认为这些障碍是自然原因造成的。希波克拉底还对异常现象作了划分:癫痫、躁狂症、忧郁症、神经炎、痴呆等。他对异常心理现象的解释中影响最大的是体液病理学说。盖伦(Galen)的观点:把心理障碍按照其其成因区分为生理的和精神的不同范畴,并把一些心理障碍定位于大脑。2.冒险式治疗在18-19世纪前后,医生们认为,一个人一旦身体不适,除非采用非常手段进行治疗,否则难免一死。为了得到疗效,必须使体液恢复平衡,放血的方法是为了去除体内的“坏血”。给精神病人“驱鬼”给精神病人“驱鬼”3.脑的研究与神经病学的发现F.J.Gall(加尔,1758-1828)的颅相学说认为人的头脑可划分为37个区域,每个区域与一种心灵的器官相联系,如果某些器官发展便会使相应的头脑区域增大,而人与之相关的“心能”便较发展。对于心理异常,Gall等人也予以定位,如我们称之为幻觉、焦虑、遗忘的症状,被认为是视觉可见的大脑的某些区域的特异发展造成的。颅相学说的提出促进了人们对中枢神经系统的研究。19世纪研究者们相继发现了大脑的言语中枢、运动中枢。这些科学的进展使医学的治疗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即神经病学。一些以前被认为是魔鬼附体的人,开始被当做真正的病人对待,那是一些行为异常的人被称为“神经病”,是认为这些人的神经系统可能存在问题。4.对麻痹性痴呆的研究19世纪A.balye和Camiel发现精神病人的大脑常常存在着损伤。这些发现使人们把麻痹性痴呆与性传播疾病—梅毒联系了起来。梅毒的病菌可在人体内长期存在,数十年之后,少数病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受其损害,便可出现麻痹性痴呆的心理异常表现。Richard于1897年进行了一项大胆研究,正是对异常心理现象以医学模式进行解释和治疗的一个范例。5.医学模式(生物精神病学模式)克雷培林,实验变态心理学的创立者,同时也是将生物起源论置于欧洲精神病学最前沿的人。在他的《精神病理学课本》中,提到大脑病变是心理疾病的主要原因,并且根据生物论的观点来给精神病理学分类。他认为心理疾病像躯体疾病一样,可以根据病变区不同来分类,每一种疾病都有一个不同的器质性原因,并能通过一组明显的症状识别出来,被叫做综合征。一旦综合征表现出来,就能根据分类来诊断疾病类型。一旦疾病被确诊,那么它的原因和发展结果可以根据其他相似的案例来预测。克雷培林的贡献:1)明确的区分了两种精神病:躁狂忧郁性精神病和早发性痴呆。这与现代的躁狂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的分类基本一致。2)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关于精神疾病的科学分类方法,提出真正的自然基本单位是具有同一病因、同一心理结构、同一病程、同一病理解剖所见的分类原则。变态心理学医学模式的创始人。其他人的观点:EugenBleuler进一步扩展了克雷培林关于早发性痴呆的概念并第一次提出了精神分裂症一词。他将精神分裂症区分为以遗传和体质因素所致的原发性和以心理因素所致的继发性两类。(三)心因性解释1.催眠术
本文标题:第1章概论(变态心理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5415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