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冶金工业 > 第1章煤的外表特征和生成.
第一章煤的外表特征和生成主要内容:•(1)煤的种类和外表特征•(2)煤是如何形成的?煤的定义:煤是由远古植物残骸没入水中经过生物化学作用,然后被地层覆盖并经过物理化学与化学作用而形成的有机生物岩。关键词:第一节煤的种类和外表特征1植物的演化及种类按进化论的观点,植物是由低级向高级逐步演化的,植物界传统划分为四大类:藻菌植物低等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高等植物种子植物一、煤的成因类型2低等植物和高等植物的特点低等植物:是由单细胞和多细胞构成的丝状体或叶状体植物,没有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高等植物:进化论认为,高等植物由低等植物长期进化而来,构造复杂,有根、茎、叶的区别。低等植物——地衣低等植物——蘑菇高等植物——华南毛蕨高等植物——松树3煤的种类和外表特征表1-1腐植煤与腐泥煤的主要特征煤化度:煤在成煤诸因素共同作用下所达到的化学成熟程度(即煤化程度)二、腐植煤的外表特征1泥炭严格地讲,泥炭并不是煤,而是植物向煤转变的过渡产物。外观棕褐色或黑褐色,无光泽,质地柔软且不均匀,富含未分解的植物组织,如根、茎、叶等残留物。原始泥炭含水量高达85%~95%。风干后含水25%~35%。泥炭的有机质:(1)腐殖酸。它是泥炭最主要的有机成分,是一种由高分子羟基羧酸组成的复杂混合物胶体,具有酸性。(2)沥青质。它指可用苯、甲醇等有机溶剂抽提出的有机物,部分由树脂和树蜡转化而成,部分由植物组分的还原产物通过合成反应生成。(3)未分解或尚未完全分解的植物族组成,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和果胶质等。(4)变化不大的植物稳定组分,如角质、树脂、孢子等。从物理化学的观点,泥炭是一个以水为分散介质的胶体体系。其胶体性质表现为:(1)能将大量的水吸入微孔结构,而本身并不膨胀;(2)含腐植酸,具有酸性,并有较强的吸附能力。泥炭用途:泥炭用途广泛:气化、液化、焦化原料;制甲醇等化工原料;建材、肥料等。泥炭的赋存形态:泥炭是由植物残骸在沼泽中形成的。泥炭的埋藏深度很浅,裸露泥炭上无泥沙覆盖。埋藏泥炭上的泥沙也仅有几十厘米至几十米厚,适宜露天开采。世界上泥炭丰富的国家有俄罗斯、芬兰、爱尔兰、瑞典、加拿大和美国等。我国的泥炭约有270亿吨。2褐煤褐煤成岩的初期产物,外观褐色或黑褐色,因而得名。随着煤化度增高,主要在成岩作用压力的影响下,褐煤发生一系列变化:颜色变深,密度增加,硬度变大,腐殖酸含量减少,水分显著降低。德国、澳大利亚等国有丰富的褐煤资源。我国已探明的保有储量约1400亿t,占全国煤炭储量的17%。分布于东北、西北、西南和华北等地。用途:•适宜成型作气化原料;可生产优质城市煤气,焦油产率6.0%~8.5%;•制成油煤浆后催化加氢,褐煤有机质的80%可以转化成气态和液态产品,油收率约占35%;•经溶剂抽提所得褐煤蜡(又名蒙旦蜡),具有熔点高、化学稳定性好、防水性强、导电性低、耐酸、强度高和表面光亮等特性,可用作表面活性剂、表面光亮剂、疏水剂、色素溶剂和吸油介质等。•但褐煤易风化破碎,故一般不宜长途运输。3烟煤烟煤呈黑色,水分含量较少,因燃烧时烟多而得名。一般烟煤具有不同程度的光泽,绝大多数呈明暗交替条带状。所有的烟煤都是比较致密的,真密度较高(1.20~1.45g/cm3),硬度亦较大。烟煤是自然界最重要,分布最广,储量最大,品种最多的煤种。按煤化度由低至高,我国将其划分为长焰煤、不粘煤、弱粘煤、1/2中粘煤、气煤、气肥煤、1/3焦煤、肥煤、焦煤、瘦煤、贫瘦煤和贫煤等。在烟煤中,气煤、气肥煤、1/3焦煤、肥煤、焦煤和瘦煤都具有不同程度的黏结性,是炼焦的主要原料煤,故称之为炼焦煤;除此以外的其他煤没有或基本没有黏结性,只能用于低温干馏、造气或动力燃料等。4无烟煤煤化度最高的腐殖煤,燃烧时无烟,外观灰黑色,有金属光泽,无明显条带。其碳含量、真密度、硬度、燃点等均达到最大化。主要用途:民用、发电燃料;合成氨原料;炭素产品原料;高炉喷吹燃料;冶金脱氧剂、增碳剂等。一、成煤的原始物质1三种成煤假说:煤是和地球一起形成的,有地球就有煤;煤是由岩石变化而来的;煤是由植物残骸形成的。煤由植物形成的证据:常常发现在煤层中有保存完好的古植物化石和由树干变成的煤,有的甚至保留着原来断裂树干的形状;煤层底极多富含植物根化石或痕木化石,证明它曾经是植物生长的土壤;显微镜下观察煤制成的薄片可以直接看到原始植物的木质细胞结构和其他残骸,如孢子、花粉、树脂、角质层和木栓体等;在实验室用树木进行人工煤化试验,可以得到外观和性质与煤类似的人造煤。因此,煤是由植物而且主要是由高等植物转变而来的观点已成为人们的共识。第二节煤的生成2植物的演化3地质年代与主要成煤植物地质年代:地质学家综合了地层层序、生物演化、地壳运动等因素,把地质历史划分为很多阶段,每个大阶段又划分为次级阶段,这样就产生了地质年代单位。常用的地质年代单位主要有代、纪、世。国际通用的地层系统与地质年代的关系如表1-3所示;该表参照1989年国际地质联合会(ICS)的地球地层表,列出了相应的成煤植物及主要煤种开始生成的地质年代。4植物的有机族组成从化学的观点看,植物的有机族组成可以分为四类,即糖类及其衍生物、木质素、蛋白质和脂类化合物。(1)糖类及其衍生物糖类及其衍生物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常用的通式Cn(H2O)m包表示,被称为碳水化合物,括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果胶质等。a纤维素纤维素是组成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一种高分子的碳水化合物,属于多糖;其链式结构可用通式表示。分子结构如图1-1所示。纤维素在生长着的植物体内很稳定,但植物死亡后,需氧细菌通过纤维素水解酶的催化作用可将纤维素水解为单糖,后者进一步氧化则分解为。在沼泽环境缺氧时,厌氧细菌使纤维素发酵生成无论是水解产物还是发酵产物,它们都可与植物的其他分解产物缩合形成更复杂的物质参与成煤,或成为微生物的营养来源。b半纤维素半纤维素也是植物细胞壁的组成部分,也是多糖,其结构多种多样,例如多维戊糖就是其中的一种。它们也能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成单糖:这种单糖后续变化和纤维素的情况类似。c果胶质果胶质是不稳定的,在泥炭形成的开始阶段,即可因生物化学作用水解成一系列的单糖和糖醛酸,进一步分解可形成脂肪酸类物质而参与成煤。(2)木质素木质素主要分布在高等植物的细胞壁中,包围着纤维素并填满其间隙,以增加茎部的坚固性。木质素是具有芳香结构的化合物,它的结构复杂,至今还不能用一个结构式来表示。但已知它具有一个芳香核,带有侧链并含有甲氧基()、、、-O-和等多种官能团。木质素的组成因植物的种类而异,目前已查明有三种类型的单体如表1-5所:针叶树的松柏醇落叶树的芥子醇乔木的-香豆醇OHCHCHO-CH3CH2OHOHO-CH3H3C-OCHCHCH2OHOHCHCHCH2OH木质素的单体以不同的链连接成三度空间的大分子,因而比纤维素稳定,不易水解。但在多氧的情况下,经微生物的作用易氧化成芳香酸和脂肪酸而参与成煤。木质素是成煤的主要植物成分。(3)蛋白质蛋白质是构成植物细胞原生质的主要物质,也是有机体生命起源最重要的物质基础。蛋白质是一种无色透明半流动状态的胶体,由许多不同的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复杂高分子化合物。蛋白质的元素组成有碳、氢、氧、氮、硫等元素,煤中的氮和硫元素可能来自成煤植物中的蛋白质。植物死亡后,蛋白质在氧化条件下可分解为气态产物。在泥炭沼泽中,它可水解生成氨基酸。如氨基酸与糖类缩合则生成结构更为复杂的腐殖物质参与成煤。(4)脂类化合物脂类化合物通常指不溶于水,而溶于苯、醚和氯仿等有机溶剂的一类有机化合物,包括脂肪、树脂、蜡质、角质、木栓质和孢粉质等。a脂肪脂肪属于长链脂肪酸的甘油脂。低等植物含脂肪较多,如藻类含脂肪可达20%。高等植物一般仅含1%~2%,且多集中在植物的孢子或种子中。脂肪受生物化学作用可被水解,生成脂肪酸和甘油,前者参与成煤作用。在天然条件下,脂肪酸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因此从泥炭或褐煤的抽提沥青中能发现脂肪酸。b树脂树脂是植物生长过程中的分泌物,当植物受创时,不断分泌出胶状的树脂来保护伤口。高等植物中的针状植物含树脂最多。低等植物不含树脂。树脂的化学性质十分稳定,不受微生物破坏,也不溶于有机酸,因此能较好地保存在煤中。我国抚顺第三纪褐煤中的“琥珀”就是由植物的树脂演变而成的。c树蜡树蜡的化学性质类似于脂肪,但比脂肪更稳定。它呈薄层覆于植物的叶、茎和果实表面,以防止水分的过度蒸发和微生物的侵入。其化学性质稳定,遇强酸也不易分解。在泥炭和褐煤中经常可发现树蜡。d角质角质是角质膜的主要成分,其含量可达50%以上。植物的叶、嫩枝、幼芽和果实的表皮常常覆盖着角质膜,作用亦是防止水分的过度蒸发和微生物的侵入。角质是脂肪酸脱水或聚合的产物,化学性质稳定,能较好的保持在煤中。e木栓质木栓质将植物的木栓组织浸透以提高其抵抗微生物作用腐烂变质的能力。在木栓中木栓质约含25%~50%。木栓质的主要成分是脂肪醇酸、二羧酸、碳原子数大于20的长链羧酸和醇类。化学性质稳定,能保持在煤中。f孢粉质孢粉质是构成植物繁殖器官孢子、花粉外壁的主要有机成分,具有脂肪—芳香族网状结构。化学性质非常稳定,耐酸耐碱且不溶于有机溶剂,并可耐较高的温度而不发生分解,常完好的保存在煤中。脂类化合物的共同特点是化学性质稳定,因此能较完整地保存在煤中。5成煤原始物质对煤质的影响成煤植物的性质及其对成煤的影响,不同种类的植物,同种植物的不同部分,有机族组分的百分含量均不同。例如,木本植物各部分的有机族组成差别甚大,如表1-4所示。除了植物的有机化合物组成外,植物有机质的元素组成也影响着成煤特征和煤的利用。构成植物有机质的元素种类虽少,但含量大,主要有碳、氢、氧、氮4种元素(表l-6)。表1-4植物的有机组成%低等植物中蛋白质、脂类化合物含量较高,由低等植物形成的煤中氢含量较高。在高等植物形成的煤中,如果成煤植物残骸以植物的茎、根等木质纤维组织为主,煤氢含量就较低;如果成煤植物残骸中角质、木栓质、树脂、孢粉等脂类化合物较多,煤的氢含量就较高。煤的组成、性质的差异,影响煤的工业利用,所以,煤的原始物质是影响煤质的重要因素之一。二成煤过程成煤过程是指从植物死亡,遗体堆积知道转变成煤所经历的一系列演变过程。1成煤条件(1)古植物条件植物是成煤的物质基础,只有植物大量繁殖的时期才是成煤的有利时期。在植物发展史上只有当植物演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即有高大的木本植物大量繁殖堆积,才能广泛形成有工业意义的煤层。(2)气候条件气候对成煤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气候能影响植物的繁殖,只有温暖、潮湿的气候环境最适宜植物的生长繁殖。其次,气候控制着泥炭沼泽的发育。所以,温暖、潮湿的气候条件最适宜成煤。当年平均降水量年平均蒸发量低洼地区少数沼泽化当年平均降水量年平均蒸发量低洼地区大范围沼泽化(3)自然地理条件泥炭沼泽是发生聚煤作用的良好古地理环境。沼泽植物死亡后被水掩盖,避免植物全部氧化。气候湿润,适宜植物的生长、繁殖。(4)地壳运动条件主要表现在:①地壳运动对自然地理环境起控制作用。当地壳发生沉降运动时,可以使近海平原或内陆洼地积水,形成沼泽。沼泽的面积大小,覆水深度、演化过程都受地壳运动控制。②泥炭层的堆积要求地壳发生缓慢的下降。下降的速度最好与植物残骸堆积的速度大致平衡(水层厚度2m),这种平衡持续的时间越长,形成的煤层也越厚。下降的速度植物残骸堆积的速度——植物生长繁殖受限下降的速度植物残骸堆积的速度——植物遗体氧化破坏2成煤过程(1)腐泥煤的生成低等植物的遗体经过复杂的生物化学变化转变成腐泥的过程腐泥化作用。腐泥化作用形成的环境和条件:低等植物和浮游生物水体较深:湖泊、积水较深的沼泽、海湾、浅海等还原环境:厌氧细菌作用作用:蛋白质、脂肪等分解再聚合、缩合产物:富含水的有机软泥(腐泥)气态产物:富含氢的液态和固态沥青质物质—腐泥腐泥经煤化作用而成腐泥煤。随煤化程度的增加,腐泥煤发生的变化与腐植煤相似。(2)腐植煤的生成腐殖煤的生成过程称为成煤过程,包括植物遗体堆积到形成无烟煤的全过程。可大
本文标题:第1章煤的外表特征和生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5417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