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会议纪要 > 第1部分世界现代史通史概讲
世界现代史通史概讲通史坐标通史综述1.时间:1914年至现在。2.内涵:世界现代史是20世纪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以来的历史;也是现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发展史。3.基本矛盾(1)社会主义国家同资本主义国家的矛盾,它经历了从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武装干涉、经济封锁、政治渗透相互交替,到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冷战、缓和、竞争、共处的过程。(2)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如法西斯与反法西斯的矛盾等。(3)殖民地、半殖民地、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同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国家、发达国家间的矛盾,如不结盟运动的兴起。(4)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内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间的矛盾,如福利制度。(5)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6)民族独立国家之间的矛盾。4.分期(1)两次世界大战时期:1914~1945年。(2)二战后的世界:1945年至当代。一、两次世界大战时期的世界[史实要点]时间政治经济文化选修1914~1945年十月革命、一战、二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1929~1933年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列宁主义诞生、量子力学、相对论、印象主义绘画、现代立体画派列宁[阶段特征]十月革命打断了帝国主义链条,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深刻地震撼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为两种社会制度的长期对立斗争拉开了序幕。一战后到30年代大危机前,资本主义世界的基本特点是暂时的调整和相对稳定的发展。1929~1933年,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造成了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的不平衡性发展,出现了大危机、大动荡、大调整。[主要表现]1.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一战激化了俄国的社会矛盾,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在《四月提纲》的指导下,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建立起新型的无产阶级专政,开辟出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十月革命胜利后,面对内忧外患,由苏维埃政权实施。它超越了俄国小农经济占主导的生产力水平,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3)新经济政策。这是列宁对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有益尝试,找到了一条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4)斯大林体制。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运动,以1936年苏联宪法颁布为标志,斯大林体制确立。高度集中、集权是其基本特征。2.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1929年世界性经济危机的爆发,表明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已不能适应大工业时代的要求。罗斯福新政开创了一种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不但使美国走出了经济危机,而且对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3.思想上:由自由主义到凯恩斯主义,凯恩斯主义为国家大力干预经济奠定了理论基础。4.科技文化取得了巨大发展(1)20世纪初相对论和量子理论促成了物理学的革命。(2)20世纪以来,欧洲艺术传统向现代形态过渡,美术经历了印象派、新印象派、后印象派等阶段,出现了塞尚、高更和凡高等著名画家。现代音乐出现了许多派别。(3)苏联出现了无产阶级的文学,代表有高尔基等文学家。5.国际关系上: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对世界的统治秩序。列强干涉十月革命后,到30年代大危机前国际关系相对稳定。20世纪30年代,在大危机打击下,各资本主义国家加紧对国际市场争夺,法西斯国家加紧侵略扩张,世界动荡不安。[解题探究]经济体制的不断创新和经济政策的不断调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苏联史研究专家闻一在他的著作《凯歌悲壮》里,把苏俄的历史分为五个时期:凯歌年代、退却年代、剥夺年代、战争年代和战后年代。他认为1921~1927年是苏俄历史上的“退却年代”,20世纪30年代是苏联历史上的“剥夺年代”。1934年,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到苏联访问之后写下了《莫斯科日记》,书中写道:“目前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这是不可避免的。……”请回答:(1)材料中,研究专家闻一将1921~1927年称之为“退却年代”,当时苏联(俄)是如何退却的?(2)依据材料中的柱状图,指出罗曼·罗兰所说苏联当时“消极的东西”的含义是什么?[解题思路]——答案表达规范答案实录参考答案某考生(1)当时苏俄正实行新经济政策,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由产品交换转为允许自由贸易,放弃了向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是暂时“退却”一步。(2)含义:指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片面发展重工业,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为支持工业化,牺牲了农业和农民的利益。点批:(1)从层次上看,这位考生的答案层次不分明,没能清晰地划分段落,因而显得逻辑混乱,容易失分。(2)从内容上看,这位考生忽略了个别要点。方法总结答案表达规范要求(1)层次是说话、作文内容的次序,层次到位是正确分段的前提保证。每个问题的解答总有主要线索,有的按时间划分为若干阶段,有的按地点划分为几个地域,有的按社会结构分为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层面,有的需要按因果关系从因素到结论进行论证。(2)我们应该找准适合题目的主要线索,依据线索,整理出第一层次的若干方面,这些方面有几个,就应用几个并列自然段去阐述。一般来说,在第一层次(或每个自然段)内部,只需要将知识要点化就行了,不必再细化第三、第四层次为更多的自然段。二、二战后至今的世界[史实要点]时间政治经济文化战后初期到50年代美苏冷战、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约和华约、德国的分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古巴导弹危机布雷顿森林体系、关贸总协定、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美德日改革)、赫鲁晓夫改革现代主义文艺、电子信息技术、摇滚乐、乡村音乐、电视20世纪60~70年代不结盟运动欧共体成立、日本崛起、勃列日涅夫改革、滞胀20世纪80~90年代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亚太经合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欧盟和欧元的诞生、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货币学派和供给学派、戈尔巴乔夫改革[阶段特征]第二次世界大战深刻地改变了全世界的力量对比。以美苏两极为主的世界格局形成,美苏争霸,威胁了世界和平;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过对运行机制的调节,充分运用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经济获得迅速恢复和长足发展;资本主义发展出现了意义深远的新变化;两种制度从冷战相持到和平竞争相互借鉴,社会主义在探索中曲折前进,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加速;政治上两极格局的解体和多极化趋势加强,都推动着整体世界迅速发展。[主要表现]1.政治上,世界政治格局的调整和演变(1)两极格局的形成。二战后,西欧普遍衰弱,美国和苏联成为主宰世界的两大主要力量,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矛盾,导致了冷战局面的出现。“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相继出笼,1949年北约成立、1955年华约成立,美苏两极格局形成,世界被一分为二。(2)多极化趋势出现。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力量对比的变化,欧共体、日本、第三世界、中国崛起,冲击了两极格局,多极化趋势出现。(3)多极化趋势加强。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冷战结束,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一超多强”是当今世界格局的基本特点,旧的两极格局结束了,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世界格局处于新旧过渡时期。2.经济上(1)二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贸总协定成立,分别确立了资本主义国际金融体系和贸易体系,世界经济向着体系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2)经济区域集团化。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演变成三足鼎立的格局。欧共体(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的成立和发展,显示了目前经济区域集团化的成果和前景。(3)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经济全球化开始于新航路开辟后,两次工业革命成为全球化的重要推动力,冷战结束后,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其实质是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尽管全球化面临一系列挑战,但这一趋势是无法改变的,只要建立公正合理的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趋利避害,就能达到世界各国的共同繁荣。(4)各国经济体制的调整:①苏俄:斯大林模式确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冲击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②中国:社会主义改革(计划经济体制建立)→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体制改革(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十四大(确立市场经济体制目标)→21世纪初(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③西方国家:罗斯福新政与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调整(以市场经济体制为基础,加强政府干预模式)→70年代后的经济调整(减少政府的干预)→90年代后新型经济(高新技术带动的知识经济)。3.科技文化(1)第三次科技革命。主要成果包括电子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航天事业的发展、原子能技术的应用。(2)文学上,以贝克特《等待戈多》为代表的现代主义文学兴起,呈现出与以往文学不同的特点。(3)现代主义音乐、美术也得到一定的发展。[解题探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当前趋势的继续:苏联在经济上衰退,在政治上将会如故,但在军事上保持强大;它小心翼翼地保卫其正在衰落的东欧帝国;它与美国的关系没有重大变化,并与美国在三条中心战略线继续进行竞争。——布热津斯基《未来十年美苏关系展望》材料二现在,当我们环顾我们所处的世界时,我们美国已经不再处于十分突出的地位或者完全占支配地位了……美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强、最富的国家,但是,现在我们面临着这样一种局面,另外四个潜在的经济力量……有能力、有人可以在各个方面向我们挑战——即使没有可以那样做的政府,至少有可以那样做的人。——《尼克松在堪萨斯城的讲话》(1971年7月6日)材料三1983年1月,中曾根作为内阁总理大臣在国会上发表施政演说时,提出“战后政治总决算”问题……在财源分配上腾出力量,加强对外援助,以发挥日本对争取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作用,确立日本在国际事务中与其经济实力相称的政治大国地位。——丹尼斯·T·雅斯托莫《战略援助与日本外交》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已经不再处于十分突出的地位或者完全占支配地位”的原因。为此,这一时期美国在亚洲的外交政策上作了怎样的调整?(2)根据材料三,指出日本是怎样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能采取该手段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解题思路]——用历史语言组织表达答案答案实录参考答案某考生(1)原因:实力相对下降;美苏对抗(或军备竞赛)的拖累;来自潜在经济力量的竞争。调整:谋求同中国改善关系(或从越南撤兵)。(2)方法:以对外经济援助作为外交手段。原因:日本经济实力增强(或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点批:从答案组织形式看,该考生的答案没什么大问题,但是从语言的角度看,他的答案问题却不小,最主要的就是语言口语化,如“他没这么大力量啦”“想和中国好”等,这严重影响到答题质量,一定会被扣分的。答题时要用历史语言、专业化的语言,这是基本要求。方法总结用历史语言解答历史考题历史学科试题答题,不能自造历史名词,也不能用口头语言、文学语言,甚至修辞手法。要充分尊重历史学科语言的严肃性和科学性,采用教材中的标准概念、老师讲解时的正确观点来阐述史实,分析史料,评价人物。例如说鸦片战争就是特指第一次鸦片战争,不能理解为两次鸦片战争,同时,文字要简洁,语言要精练。可从以下三点强化历史意识:(1)强化运用专业术语表述的意识,不使用掺杂表达个人情感的语言,时刻提醒自己运用专业、规范的语言解答问题。(2)加强对教材的阅读和记忆,在教材阅读中,用特殊的符号对历史范畴的专业术语进行勾画,增强专业术语的模仿意识。(3)加强对历史概念的理解,如经济基础、社会性质、生产模式、政体、国体等。世界现代史综合训练一、选择题1.“如果说第一阶段实施的时候还有一定的政治合理性,那么到了后来试图将战时体制延伸到社会主义,就成为了主观不切实际的愿望。”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第一阶段的政治合理性是()A.作为战争条件下的战时经济B.在流通方面禁止产品交换C.建立苏维埃政权的需要D.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答案A解析战时共产主义的实施是为了适应战争的需要,巩固苏维埃政权。由此,A项正确。2.“农民和新商人都能雇佣劳动力,并能保留他们在经营中获得的利润。不过,列宁设法使国家
本文标题:第1部分世界现代史通史概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5451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