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五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20课西学东渐21课新文化运动22课孙中山和他的民主追求23课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24课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南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林则徐、魏源:洋务派:早期维新派、维新派:孙中山:“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实行君主立宪民主共和民主和科学新文化运动:宣传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孙中山:新三民主义新文化运动中后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鸦片战争后至19世纪末)课标要求: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历史概念西学--泛指当时西方的科技、文化、思想;东渐--指向东方逐渐传入、渗透。【西学东渐】是指西方学术思想(科技、文化、思想、宗教等)向中国逐渐传播渗入的历史过程,它对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和社会经济都产生过重大影响。其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①鸦片战争之前的明末清初:开端——耶稣会传教士②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前后:深入——列强侵华加剧中国应对态度:排拒---接受---全盘西化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后西学东渐历程1、开眼看世界—师夷长技(19世纪40年代;地主阶级抵抗派)2、中体西学——师夷长技(19世纪60-90年代;地主阶级洋务派)3、维新思想—君主立宪(19世纪末;资产阶级改良派)4、革命思想—民主共和(19末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5、新文化运动—民主科学(20世纪初;资产阶级激进的民主主义者)一、开眼看世界(19世纪40年代)1.背景:①②③2.目的:3.人物:林、魏4.特点:5.评价:主干知识回顾1793年9月14日乾隆帝在承德接见英国使节马戛尔尼“朝贡”、“行跪拜礼”反映了当时中国人的什么观念?英国正在进行工业革命,希望与中国发展贸易,派马戛尔尼率领使团访华。中国官员认为英国人来“朝贡”,要求必须在使船上插上“英吉利贡使”的旗号。乾隆要求马戛尔尼行三跪九叩之礼,马戛尔尼不同意。经过反复交涉,马戛尔尼行了单膝下跪礼。乾隆对通商要求以“天朝物产丰盈,不藉(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为理由而拒绝。鸦片战争时的道光帝中英交战两年了,道光帝还不知道英国在何方。他派人审问英俘,竟提出这样可笑的问题:“究竟该国地方周围几许?”“英吉利到回疆有无旱路可通?”“与俄罗斯是否接壤?”道光帝可笑的问题揭露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什么问题?“愚昧无知”“盲目排外”自以为是“天朝上国”“贵华夏、贱夷狄”的观念结合史实分析鸦片战争对中国政治、经济带来的影响?战后中国社会的变化政治上经济上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签订不平等条约,国家主权开始遭到严重破坏(领土、领海、司法、关税、贸易主权)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开始解体,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成为西方列强倾销商品的市场和原料产地。①鸦片战争失败认识到西方的船坚炮利(政治)②外国资本主义的冲击日益加剧(经济)③闭关锁国打破,中西联系扩大(对外)④开始冲破传统思想,以新眼光审视世界(思想)了解西方,抵御外国的侵略,维护清王朝的统治,当然也含有挽救民族危亡的意图。【结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决定一定时期的文化.背景目的林则徐是新思想的倡导者,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魏源故居位于湖南邵阳金潭(今隆回县金潭乡)《海国图志》书影《海国图志》项目人物林则徐魏源实践著作主要思想地位影响设译馆、译报、译书编写书籍《各国律例》《四洲志》《海国图志》了解、研究世界情况,向西方学习师夷长技以制夷林则徐、魏源开眼的活动第一人、先河先行者蔚然成风、社会思潮、思想主流•“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魏源的《海国图志·序》“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是悉夷、师夷、制夷三位一体,出发点和立足点是“制夷”,方法是“师夷长技”,根本目的还是维护封建统治。是中国近代西学东渐的开始。魏源认为要师夷制夷,先从洞悉夷情开始。夷之长技有三:战舰、火器、养兵练兵之法。林则徐是“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第一人,魏源形成理论,洋务派对此继承和发展。道光二十五年(1845),姚莹在西南各地进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著《康輶纪行》一书,旨在“知彼虚实”“徐图制夷”,以“冀雪中国之耻,重边海之防”。徐继畲的《瀛寰志略》先介绍了东西半球的概况,之后按亚洲,欧洲,非洲,美洲的顺序依次介绍了世界各国的风土人情。思考:林、魏思想的特点?该如何评价?特点:评价:(1)层面上:只学习西方的先进军事技术,没有认识到西方先进的政治经济制度(2)两面性:一面带有鲜明时代变化的印记,另一面又保留着浓厚的封建纲常色彩。实质:地主阶级抵御外侮、维护封建统治的西学思潮。积极:最主要功绩在于开阔了人们的眼界,蔚然成风、社会思潮、主流思想局限:只学习西方的先进军事技术,没有认识到西方先进的政治经济制度。虽然提出学习西方,但又不敢触及封建制度,并维持封建统治。只是在理论宣传方面,没有实践活动1、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提倡的新思想,对中国近代历史影响最大的是:A.寻求到了抵御外国侵略的最好办法B.开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思想先河,反映了近代中国的历史走向C.是近代中国最先进的反侵略思想D.是在民族危机下仓促形成的,并未真正付诸实践B.开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思想先河,反映了近代中国的历史走向2、鸦片战争之后,“新思想的萌发”其中“新”的含义是A、揭露腐败现象,呼吁革新除弊B、批判程朱理学,提倡“经世致用”C、抛弃“天朝上国”的梦幻,放眼看世界D、”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3、下列关于林则徐、魏源,姚莹等倡导新思想的代表人物的评述,正确的是a都是地主阶级开明的知识分子b其思想都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c都主张放眼看世界、探索救国之路d都未能完全冲破封建思想的牢笼A、acB、abcdC、abcD、bdDB二、中体西用(19世纪60-90年代)历史概念“中学为体,西学为用”(1)中学:指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的纲常名教;(2)西学:指西方的先进科技、文化、思想,主要指近代科学技术。(3)“中学为体”:“体”——本体;“是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决定国家命运的根本。(4)“西学为用”:用”——方法、手段是采用西方近代科技,仿效其教育、赋税、武备等办洋务,挽救清王朝。代表人物:奕昕、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等洋务派学习层面:仍集中在科技教育军事,属于“器物”阶段清王朝面临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①Ⅱ鸦片战争后,民危加深②太平天国运动的威胁西学的传播扩大,中外文化猛烈碰撞(1)社会:(2)思想:背景:最早表达“中体西用”冯桂芬(1809—1874),江苏苏州人,道光进士。他曾任李鸿章的幕僚,为其镇压太平军出谋划策,但他重视经世致用之学,注意研究西学,多次建议改革,提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的理论,主张“采西学”、“制洋器”,发展军事工业以及其他事业。他的思想对洋务派有很大影响,同时又被资产阶级改良派奉为先导。著作有《校邠庐抗议》等。今日宜日鉴诸国,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不更善之善者哉。——冯桂芬《校邠庐抗议·采西学议》•洋务派与顽固派的论战曾国藩():“购(外洋器物)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倭仁():“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以忠信为甲胄,礼义为干橹”。便可抵御外辱。洋务派学习西方科技是“以夷变夏”,将毁灭封建法统和伦理道德。张之洞():“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人心,西学应世事,而必无孛于经矣。”洋务派顽固派洋务派李鸿章(洋务派):“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倭仁洋务派顽固派“体用之争”西学为用1867年,洋务派与顽固派因增设天文算学馆一事展开激烈争论。反对西学为用不一致。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顽固派反对“西学为用”。比较:同:根本上都是为了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异:洋务派主张通过学习西方实用科技,实现国家富强;顽固派主张原封不动地维持既有的政治文化格局,反对任何变革。体用之争实质上是维护清王朝统治秩序的手段之争。体用之争的结果洋务派获胜,掀起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清政府内部关于“西学”观点是否一致?有何异同?体用之争的实质是什么?体用之争的结果如何?影响如何?1.创办近代军事工业2.创办近代民用工业3.筹划海防创建海军4.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洋务派与顽固派的异同同:①阶级属性:地主阶级②根本目的:维护封建统治异:方式不同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实用科技实现国家富强——中体西用顽固派:主张原封不动地维持既有的政治文化格局,反对任何变革。——中体中用评价:1、实质:地主阶级内部就何种方式来维护清王朝统治2、作用:积极:冲击传统的保守观念,为西学传播创造舆论环境指导开展了洋务运动,开启中国近代化的起步。局限:仅局限是否学习西方物质文化的层面,没有触动封建制度3、结果:中法战争暴露洋务运动的弊端,洋务派分化(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甲午战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1、洋务派和顽固派的主要分歧()A、要不要反对外来侵略B、要不要维护清朝统治C、要不要师夷之长技以制夷D、要不要镇压太平天国革命2、兴办洋务运动的目的是()A、师夷之长技以制夷B、走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C、建立君主立宪的国家D、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CD1、维新思想的产生——早期维新思想(19世纪60年代)2、维新思想的发展——康梁维新思想(19世纪90年代)3、维新思想的传播——论战三、维新变法思想4、维新思想的实践——戊戌变法阅读材料分析中法战争(1883—1885)前后,早期维新派的思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材料一器则取诸西国,道则备自当躬。盖万世不变者,孔子之道也。——王韬《弢园文录外编》(1882年)材料二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振工商;欲振工商,必先讲求学校,速立宪法,尊重道德,改良政治。——郑观应《盛世危言》(1894年)思考:1.与洋务派相比,以郑观应为代表的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张有哪些进步之处?2.为什么早期维新派对洋务派由支持转为分道扬镳?原因:中法战争的结局暴露了洋务运动的弊端;早期维新派与洋务派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根本原因)早期维新派的主张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制度。三.维新思想1、早期的维新思想(19世纪60年代)原因:人物:主张:影响:政治: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经济:发展工商业,商战思想:主张西学后期对于思想从工商科技转移到政治制度方面起了启蒙作用,但没形成理论体系,也没付诸实施支持“中体西用”洋务派、参与洋务运动前期西体西用①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发展②西学的传播郑观应、王韬等三.维新思想主干知识回顾1、早期的维新思想2、19世纪末的维新思想维新:提倡新事物,反对旧事物,特指政治上的改革运动。背景:目的:内容:论战:影响:背景:政治:民族危机加深,掀起瓜分中国高潮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思想:早期维新思想奠定基础;西学知识的增长(资产阶级启蒙运动)阶级:资产阶级的壮大此外,洋务运动的失败使先进人士认识到改革制度的必要2、维新思想的发展(19世纪90年代,甲午战后)(2)代表人物及其主张:谭嗣同严复梁启超康有为“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宪法,开国会,行三足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计日可待”“时诸侯皆祭天地,孔子定为天子祭天地”康有为(1858——1927)康有为康有为:①代表作及内容;②思想特点;③意义①代表作及内容:A、《新学伪经考》:把西方的进化论同中国儒家传统文化相结合,否定中国古代的历史循环论,简述时代是不断变化的进步观点。B、《孔子改制考》:内容:将孔子当作民权、平等的倡导者,宣扬孔子是托古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目的:利用孔子的权威来论证维新变法的合理性,为维新变法提供理论依
本文标题:第20课西学东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5455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