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第2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安乡一中2017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讲义1第2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考纲]1.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2.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课标]1.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2.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考点一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从汉至元中央集权的发展时期概况西汉长期郡国并存,导致王国问题;汉武帝颁布“推恩令”,中央集权加强唐朝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北宋加强中央集权:①军事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编练禁军;②行政上,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③财政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元朝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行省之下,分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二、从汉至元君主专制的演进1.西汉:汉初,丞相位高权重;汉武帝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2.魏晋南北朝:形成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体制。3.隋唐: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4.宋: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后又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5.元:设中书省作为最高行政机关,其长官行使宰相职权。[易错提醒]“三省六部制”与“近代西方三权分立”的区别三省六部制与近代西方的三权分立形式上相似,都体现了分权的特点,但二者反映的本质却不同。三省六部制的目的在于强化皇权,是君主专制的产物;西方的三权分立目的是防止专制,是近现代资产阶级民主的产物。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1.汉朝:实行察举制,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2.魏晋南北朝(1)实行九品中正制,选用官吏重门第不重才能。(2)后期随着世家大族的没落,这一制度已无法继续下去。3.隋至元:科举制(1)形成:①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方式。②隋炀帝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2)作用:①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②把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手中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概念阐释]八股取士明清选拔官吏沿用科举制度。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文体严格限于八股文,应考者不能发挥个人见解,故名八股取士。明清统治者用“八股取士”来禁锢知识分子的思想。安乡一中2017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讲义2考中做官的,很多成为皇帝的忠顺奴仆。主题一中国古代加强君主专制的主要方式(1)加强君主权力:如秦始皇确立皇权至上的皇帝制度,汉武帝利用新儒学神化王权,明清强化君主专制等。(2)加强思想控制:如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清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等。(3)变革中央和地方政府机构,分化事权,使其相互节制:如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推行郡县制;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宋代实行二府三司制等。(4)注重官吏选拔和任免:自秦废分封制后,官吏任免权由皇帝一人决定。隋唐之后的科举考试,也是培养和选拔忠君之臣的重要途径。(5)加强监察机制:如秦代设御史大夫,汉代设刺史,宋代地方设通判,明代的东厂、西厂、锦衣卫等。主题二.全面认识和分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含义: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基本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又是指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全国的最高统治权集中在君主一人手中;中央集权是指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中央对地方拥有统帅权,地方听命于中央。(2)产生原因:经济上:封建的经济基础即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所决定,自然经济的分散性,要求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来维护社会的稳定,保证生产的发展。政治上:地主阶级需要一个强大的政权维护统治。思想上:法家的集权理论是产生的思想基础。地理角度: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以农业为主,属于辽阔领域精耕细作型经济。(3)基础和矛盾两大基础:①经济基础:分散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②理论基础:韩非子中央集权和依法治国的思想。两大矛盾:①皇权和相权的矛盾②中央政府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4)发展历程:形成于战国,确立于秦朝,巩固于西汉,完善于隋唐,加强于北宋,发展于元朝,强化于明清。(5)演变趋势:不断改革中央行政机构,特别是削弱相权,加强皇权。不断改革地方行政机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对人们的思想控制日益加强。(6)特点:皇权至上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一律由皇帝直接任免。宣扬“君权神授”文化专制(7)作用:安乡一中2017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讲义3积极作用:①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对此后两千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②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对巩固国家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都起了重要作用。消极作用:①秦朝依靠皇帝的专制权威,加强对人民的压榨,使人民处境日趋恶劣,阶级矛盾迅速激化。秦王朝十几年后土崩瓦解。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自由发展。讲史料史料一(汉代)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史料二然自汉以来,位号不同,而唐世宰相,名尤不正。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导读史料一反映出宰相位高权重,预示着皇权与相权的矛盾突出。史料二体现三省长官皆为宰相,实质是分散宰相权力。史料三西周至元地方行政制度的沿革导读(1)图片背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历经多次变革,呈现出中央对地方控制不断加强的趋势。(2)图示内容:图①西周分封制;图②秦朝郡县制,郡县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命,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图③汉朝郡国并行制,兼有封国制与郡县制的特点,封国可以世袭,使中央集权受到威胁;图④元朝行省制,行省属于中央派出机构;长官由皇帝任免,不可世袭。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度的比较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不同点盛行时代奴隶社会的的行政制度,盛行于西周几乎盛行于整个封建时代确立并盛行于元代和中央政府关系诸侯国相对独立于中央政府,并且权利和地位可以世袭郡县是中央政府下属的地方行政机构,郡守和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行省只是中央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的派出机构,其行政长官直接对中书省负责安乡一中2017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讲义4作用影响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一些积极作用,但长期以来残余势力破坏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不仅在当时有效的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的统一,而且经过后世的调整和补充,其积极作用愈益明显相同点都是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目的都是为了维护统治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积极作用练史料史料(2014·安徽高考,节选)有学者认为,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最独特之处在于,我们是唯一保持了两千年中央集权制度的国家。中国历史上的众多制度创新,从本质上来说,都围绕着四大基本制度而展开。这四个基础性制度,如四根“支柱”共同支撑起中央集权的“大厦”,历经上千年的打磨和探索,日渐趋于精致完善,在明清时期达到巅峰。图示如下:中央集权与四大基本制度探究: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图中每项制度是如何加强中央集权的。答案郡县制度:地方官吏由中央任免,实现了中央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尊儒制度: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为加强中央集权奠定了思想基础;科举制度: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为中央集权扩大了统治基础;国有专营制度:有效控制国家重要资源,扩大中央财政收入,加强了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主题二趋向公平、公正的古代选官制度(1)演变①世官制:西周时期按照宗法血缘关系实行世卿世禄的选官制度。②察举制:汉朝时一种自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主要依据是个人在地方上的声望。③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起初家世才能并重;后注重门第和家世。④科举制:隋朝创立,唐朝完善,宋元明清沿用,影响深远。其选拔依据是考试成绩。(2)演变趋势①选拔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演变为学识才能。②选拔形式:由地方评议推荐演变为考试选拔。③选拔趋势:趋向制度化,形式日益严密,体现相对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3)科举制实施的三大影响①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和多民族国家的巩固。②把读书、考试与做官联系起来,推动了中国古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官员文化素质的提高。③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自然科学的发展。材料一唐代科举取士,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讲史料史料一(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后汉书·百官志注》史料二唐人沈既济说:“故太平君子,唯门调户选,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是以进士为安乡一中2017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讲义5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旬而周闻天下。”——转引自韩国磐《隋唐五代史论集》史料三就官僚政治而言,科举制度通过“学而优则仕”使文化知识阶层与官僚阶层有机结合,提高了官僚阶层的文化构成,维护了封建统治。——《科举制的文化意义探论》导读史料一表明汉代察举制以才学、道德、品行为选才标准。史料二反映了以学识、考试成绩为标准选拔人才。史料三说明了科举制对古代教育及政治、文化产生的作用。练史料史料(2012·江苏高考,节选)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吕思勉《中国制度史》探究:据史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并通过与上述选官制度的比较,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答案选官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进步性:有利于破除结党营私之弊;限制了徇私舞弊的发生;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特权;扩大了官员的来源;提高了从政人员的文化素质。材料一唐代科举取士,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大抵众科之目,进士尤为贵,其得人亦最为盛焉。唐代明经、进士两科的考试内容材料二在中世纪的英国,宫廷和政府之间没有明确界限,官员主要由国王遴选,并被视为国王的仆人。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后,文官开始出现。光荣革命后,国王和权贵行使有封建特权色彩的官职恩赐权来任用官员。直至18世纪末,文官录用仍无常规可据,文官录用权主要由国王、宫廷权贵和各部长官直接行使,私人关系和个人感情成为获取官职的关键因素。工业革命催生了英国近代文官制度。1853年政府有关部门提出《关于建立常任英国文官制度的报告》,建议实行公开竞争考试录用制,并认为考试科目应有四类:古典文学;数学和自然科学;政治经济学、法学和近现代哲学;现代语言、近现代史和国际法。1855年文官改革令是以择优取士的方式取代官职恩赐制的重要起点。1870年枢密院关于文官制改革的命令规定,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按照文官制度委员会的要求,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该令的颁布成为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建立的标志。--摘编自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1)在唐代明经、进士两科考试中,为何进士科其得人亦最为盛焉?(4分)(2)指出唐代科举取士与中世纪英国官员选用的主要区别。(5分)(3)指出唐代科举制与英国近代文官考试制度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的共同之处。(9分)(1)明经科侧重对经义的记忆和解读;进士科侧重对文学素养和处理时务能力的考查,更有利于选拔人才(6分)。(2)公开考试,择优录用,考生来源广泛(5分);主要由国王遴选,对象主要是国王的亲信和随从(5分)。(3)经济规模扩大,社会分工更为复杂,要求政府进行高效的专业化和制度化管理,要求文官具备较高的知识水平和管理能力(6分)。(4)打破特权阶层对官职的垄断,扩大了统治基础;增进社会公平、公正,有利于人才脱安乡一中2017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讲义6颖而出;提高官员队伍素质,加强对社会的有效管理(10分)。补充资料(一)士族制度的兴衰及评价士族制度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特有的历史现象,它的特点是按门第等级区别士族同庶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不同地位;从历史上看,士族制度有一个萌芽、形成、充分
本文标题:第2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5532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