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第3章自然条件风土与建筑
第3章自然条件、风土与建筑的特点内容1建筑物的基本功能与种类2自然条件与住居特点3社会风情、生活习惯与房屋建筑的特点4我国现代城市住宅的发展及现状1建筑物的基本功能与种类建筑物最基本的功能是防御和提供生活的空间利用当地现有的材料搭建而成、可抵抗风寒雨暑的遮蔽物人类物质文明的象征和社会、文化进步的标志制作简单用途单一种类和样式丰富多彩,功能多样化野人搭建居所公共建筑非生产性建筑按使用的性质或功能分类服务于工农业生产生产性建筑民用建筑居住建筑住宅建筑工业厂房、农田灌溉水渠、水库、电站等(1)生活服务性建筑:食堂、菜场、浴室等;(2)托幼建筑:托儿所、幼儿园;(3)学校建筑:小学、中学、大学;(4)科研建筑:研究所、科学实验楼;(5)医疗建筑:医院、门诊所、疗养院;(6)商业建筑:商场、购物中心、百货店等;(7)行政办公建筑;政府机关、办公楼;(8)交通建筑:火车站、机场、地铁站等;(9)通讯广播建筑:邮电所、广播台、电视塔;(10)体育建筑:体育馆、竞技场、游泳他;(11)观演建筑:影、剧院、杂技场;(12)展览建筑:展览馆、博物馆;(13)旅游建筑:旅馆、宾馆、饭店、游乐场等;(14)园林建筑:公园、动植物园:(15)纪念性建筑:纪念堂、纪念碑。住居在建筑中的地位在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中,包含着丰富的住居文化即使是在科技空前发达的现代社会,住居仍然是人类使用时间最多、对人们的生活质量影响最大的建筑形式因此,本章将以住居建筑为核心展开介绍2自然条件与住居特点房屋建筑的两个因素:首先,考察当地有哪些可供选取的材料少数宫廷建筑和特殊建筑物除外其次,为了满足房屋建筑最基本的防御功能,要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来选取合适的结构形式实例有北京的四合院、西南的吊脚楼、陕北的窑洞、闽南的土楼、广西的干栏(麻栏)、草原的蒙古包、高原的碉房、傣家的竹楼等1、东北地区的分散型院落和住宅样式气候特点:气候寒冷、冬季日照时间短、风雪大当地材料:具有丰富的木材、石材、粘土等天然材料,可以加工成土坯、粘土砖、石灰等烧土材料房屋建筑特点:多采用厚重型墙体和屋顶2.1寒冷、多雪地区的住宅特点分析墙体的坚固性、美观性、保温性和经济性能下部石材上墙体外部用粘土砖内部用土坯房顶厚重瓦顶或灰泥平顶分散型院落如果毗连着建造,则房屋转角联接处很容易开裂采集阳光厢房与正房分隔开或不建厢房,采取一字型朝南的住宅形式土地紧张,在东北农村散户型院落已经少见,多采用朝南一字型住宅式2.陕西、山西的狭长型院落气候特点:冬春两季风沙大,日晒过烈建筑特点:通常采用狭长型院落,厢房遮掩正房.左右厢房距离很近,约3-5m宽,以达到互相遮阳和挡避风沙的目的。3.西北、甘肃一带的高墙院落气候特点:风沙大,雨水少,历史上曾经盗匪猖獗,所以采用高墙院落建筑特点:外形简单而坚固;屋顶采用朝向院内的一面坡屋顶;后墙高过前檐,对防御及采光均有很大好处,是最合理、最经济实用的结构形式。4多雪地区大坡度房屋建筑特点:为了防止过重的雪荷载对房屋的压力,当地的民民采用草苫的大坡度屋顶和低矮的屋架。样式如双手合掌之势,所以被称为“合掌式住宅”。气候特点:在日本海一侧的多雪地区,积雪期有150-200天2.2草原上的膜式住宅当地材料:缺少树木、石块、砖瓦等,有丰富的动物皮以及皮毛做成的毛毡建筑要求:便于拆装、携带,容易搭建,适合牧民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方式建筑特点:移动式:木条篱笆墙椽子天孔的圆形木框毛毡固定式:泥墙,屋顶用当地出产的沙柳和苇子做骨架,上面苫草或抹泥,不用毛毡,并在包外建筑沙障2.3窑洞住宅陕北黄土高原,干旱少雨,缺乏木材资源建筑特点:从节省资源、能源的角度,窑洞住居是最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住居形式优点:不需要过多的建筑材料,不占用土地,充分利用天然的地势地形;顶上的土地仍然可以利用种植庄稼等;且厚厚的土质围护结构保温隔热性好,冬暖夏凉缺点:窑洞住居采光、换气性能比较差、同时难以形成较大、宽敞的空间建筑布局形式(1)靠崖式:在天然土壁内水平向内开挖横洞,可以数洞相连,有的在洞内加砌砖或石块,防止泥土崩溃,或在洞外砌砖墙,保护崖面(2)下沉式:又称为大井窑或地坑窑.在平坦的冈地上,挖掘方形或长方形平面的深坑,沿着坑面向水平方向挖掘窑洞。(3)独立式:是一种掩土式的拱形房屋2.4福建客家土楼住居气候特点:闽南地区气候炎热、太阳辐射量大、气温高材料:以土为主要材料,利用版筑技术建筑结构:把竹筋、松枝等放入生土墙中,相当于钢筋,起到整体拉结和抗震的作用;将当地的松树干按一定间隔打入软弱地基之中,构成桩基础;东南沿海一带盛产蚝壳,将其烧成石灰抹在外墙表面,增强墙体的抗腐蚀性。建筑特点:(1)平面布局自由灵活,平面形状有圆形、方形、半月形、弧形及混合形,可根据用地面积和房民规模灵活布局;(2)空间形式丰富多彩(3)土质的墙体导热系数小,土楼具有防晒、遮阳、隔热等优点(4)成功地运用当地的材料4.客家土楼客家土楼始建于康熙48年(1709年)位于闽西永定县吉竹乡高北村73m承启楼承启楼面积特点:承启楼是在同一圆心上环环相套的四重圈建筑,直径73m,外围墙壁周长191.56m,总建筑面积5376.2m2,最外环四层楼高12.4m,全楼共有400间房。建筑构架:构架采用木材;外墙承重,用黄土夯实而成;厚度达1m以上;内部设置几道与外墙垂直相交的隔墙,相当于剪力墙的作用;在楼顶平墙上,环绕着屋檐伸出约4m长的巨大圆形双斜屋面。建筑特点:外观坚实雄伟;像是一座堡垒,具有强大的防御功能;内部数量众多的房间和自成体系的供水设施(水井),为一族人的生活提供了空间。2.5西藏碉房式住宅由于高原气候寒冷多风,碉房住宅采用平屋顶、厚墙、封闭式天井或院落,以防风保暖,采光通风建筑材料外部多用石材、内部以木材的密梁构成楼层和平屋顶建筑朝向多向阳背风,一般在院内朝东南开设门窗,以多获取阳光,而朝北和东西墙不开窗,以防风保暖。碉房建筑平面多采用简洁的方形或曲尺形。西藏碉房式住宅2.6云南“一颗印”式住宅云南地处高原,气候温暖,夏季炎热、紫外线照射量大小天井(即院庭)和高大敞口的厅堂来遮挡太阳当地的居民采用厚土墙,用筒瓦铺设屋顶,以减小屋顶的厚度和重量,便于正房与耳房毗连,形成一个封闭的、平面为正方形、如同印章形状的院落一般为二层楼,底层存放农作物和饲养牲畜、上层住人2.7云南傣族的干栏式住居云南西双版纳傣族集中居住区、泰国等热带地区,地处热带,气候高温炎热,潮湿多雨多采用木材,有的全部采用竹子,称为竹楼。为了通风、采光、以及防止野兽的袭击,采用下部架空的干栏式建筑.如果地面有水,地基软弱,或者房屋自重较大,采用钢筋混凝土柱子作为承重构件按楼层不同分为高楼式和低楼式常见的是三层楼,上层是卧室,中层是起居室,下层是储藏室或饲养家畜,楼梯置于室外或室内干栏式住居的优点和缺点缺点:由竹材、木材构成,所以容易失火,同时消耗大量天然木材和竹材。优点:(1)对地面状态的适应能力强,能充分利用土地资源(2)有利于改善住居的生态环境。(3)适应热带地区高温、湿热的气候特点2.8“井干式”住宅纳西族的“井干式”建筑是云南西北部的经典建筑样式,又名“木楞房”井干房的开口面积很少,门洞很小。井干式住宅结构材料及围护材料全部使用自然的原木,“井干”即是指用原木叠落而成的墙壁.呈横线条。外观轻快、雄伟有力。从居住特性上看,由于木材具有良好的吸收水分的能力,能够调节房间内的湿度,使房间内保持比较恒定的湿度。一些藏书建筑为了保持恒定的湿度,多采用底层架空、上部为井干式的建筑样式。井干式住宅具有优良的居住性能和优美的外观.但要使用大量木材,价格昂贵.目前这种建筑样式已经很少用于实际居住3.3社会风情、生活习惯与房屋建筑的特点房屋建筑既要适应当地的气候特点和材料资源,同时也反映了当地的风土人情、生活方式以及时代的特征,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1我国的四合院及院落礼制2欧洲的厚重型、小开口建筑3日本的开放式建筑3.1我国的四合院及院落礼制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封建礼仪制度和生活习惯建筑材料:通常采用抬梁式木构架,粘土砖墙,屋顶铺瓦。建筑布局特点:四合院以南北方向的中轴线为对称轴,左右对称;布置房屋和院落。适合过去中国以家长制、大家庭为基本单位的社会体制和封闭式的生活习惯四合院坐北朝南,平面为长方形,由正房、耳房、左右厢房及下房构成,中间有天井,四周有围墙,构成一个封闭、独立的院落正房是主要房间,中明间(叫做堂屋)是供祖先及起居饮食、会客的地方,堂屋左右是卧室、一般由家庭地位最高者使用左右厢房则视家庭人口多少测定,或作卧室,或作灶房南侧的下房(也叫倒座房),通常作为客房、书斋、杂用间等使用大门多位于东南角上,门内迎面建影壁,自此向西至南院,进二门便是天井结构方面:普通农民一般只能建造没有下房的”三合院”和简单的四合院,而地位显赫、城内较大的宦官地主、商人等多建造两重、三重四合院材料及色彩方面:在材料色彩方面,除了贵族府第之外,不得使用琉璃瓦、朱红门墙和金色装饰,一般人家的住宅色彩以大面积的灰青色墙面和屋顶为主,而在大门、游廊和主要住房等局部施以彩色,或在大门、影壁、屋脊等砖、瓦面上加些雕饰,增加艺术效果。显示了家庭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从土地利用效率、居住特性及生活理念等方向来看(1)土地利用效率高:作为平房建筑,四合院建筑土地利用率是最高的,可节省土地资源,降低建筑造价;(2)在房间的应用上有极大的伸缩性,可根据家庭人口数量及结构的变化调整使用方法和分配:(3)自成体系,与外界区划分明,私密性强,但具有闭塞的缺点(4)封闭性好,便于防御四合院建筑特点:3.2欧洲的厚重型、小开口建筑欧洲建筑多以石材作为墙体材料,给人以厚重感:自然气候厚重型墙体和较小的开口,并且窗的纵向尺寸大,而横向尺寸小生活方式层高较大社会状况封闭式、厚重型防御性强欧洲大陆冬季比较寒冷睡床使用椅子历史上战争多发3.3日本的开放式建筑日本是一个岛国,温暖、潮湿,属于海洋性气候,所以传统的房屋建筑以轻型、木结构的房屋居多。通风是居室的第一需要,所以房屋四周的墙体基本都是开口,窗的面积很大,而且多数为落地窗,属于开放型住居形式;其次,日本历史上很少有外敌侵入,人们的防御意识比较薄,因此房屋的围护结构防御性较差。日本人对于自然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传统的日本式房屋与外界并非严格隔离,而是逐步过渡,采用落地窗,可以通过窗随意地出入到户外大多数房屋在窗外沿着房屋一周设有大约1m宽、离地面80cm左右高的回廊。将室内与庭院有机地连接起来,居住者可以坐在回廊上置身于自然当中。日本开放式住宅4我国现代城市住宅的发展及现状4.120世纪50年代的低层简易住宅建国初期,我国经济萧条,住房严重不足,提出适用,经济,在可能条件下注意美观,要逐步实现住宅标准化和构件系列化、定型化50年代初期,兴建了大量简易住宅,包括连续型的平房和2-3层的低层建筑使用功能很不完善,人均居住面积大约只有4m2,通常在室外配置公共厕所、自来水上水管等公共设施,初步解决了居住问题4.220世纪60年代的多层标准住宅60年代,我国城市的住宅建设开始走向规范化城市住宅建设向标准化,多样化方向发展每套居住面积18m2;人均居面积为4m2;合用厨房每家按2-2.5m2,少量独用厨房为2.5-3.5m2,北方地区多为楼内公用厕所,南方则在楼外设置公共厕所。楼层层数以3-4层为主4.320世纪70年代的标准单元套型住宅分房标准:一户有一厨、一厕的配套标准到1977年为止,平均每套住宅的建筑面积为38m2,从1978年开始提高到42-45m2实现了就寝、用餐、卫生间分开的功能,但是没有起居室和浴室,也很少进行室内装修由于城市人口增加、住宅建筑的层数提高至4-5层。4.420世纪80年代高层住宅的出现80年代是我国经济开始步入高速发展时期首先每套住宅的建筑面积增加至50m2;其次房屋的平面布局更加合理,洗衣机、冰箱等家用电器开
本文标题:第3章自然条件风土与建筑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5599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