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第六单元海水中的化学复习备课
第六单元海水中的化学【考点分析】1.知道海水资源及海水淡化的方法、海水晒盐的原理,学会粗盐提纯的方法,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理解溶解度的含义,知道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能读懂溶解度曲线并用溶解度曲线解决混合物分离等实际问题。2.知道工业制取纯碱的反应原理,认识纯碱的性质及应用。【预习与展示】1.目前世界上采用的海水淡化方法有多种.其中普遍使用的是蒸馏法中的______;其原理是:减压时,水的沸点____,设计了一种压强一个比一个____的蒸发室,将它们连通在一起,当高温的____从它们中间穿过时,就会被瞬间蒸发,变为____,水蒸气经冷凝成为____。2.在海水中含量最多的金属离子是______。含量最多的非金属离子是____,它们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是____,化学名称是______,俗名是______。3.从海水中提取镁,通常将___加入海水或卤水中,沉淀出____,与盐酸反应生成____,____熔融状态下的氯化镁,就能得到镁。转化过程中发生的化学方程式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欲使一瓶接近饱和的石灰水变为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海水晒盐是利用了结晶法中的___法,因为食盐的溶解度_。【例题解析】例1.为了探究皮蛋中的化学知识,同学们找来一包皮蛋加工配料,经过查找资料得知,皮蛋加工配料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钙、纯碱和食盐。为了验证皮蛋加工配料的主要成分,他们进行如下实验:取少量配料于小烧杯中,并向其中加入足量的水,搅拌、静置过滤。过滤后得到的白色固体为____,它们在水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滤液中一定存在的溶质是________。如果反应物没有恰好完全反应.滤液中还可能存在的溶质是____或____。例2.如图曲线中a、b、c分别表示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1)t1℃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____,(2)P点表示在____℃时____和____物质的___相同。(3)N点表示在t3℃时,甲溶液是____溶液,乙溶液是____溶液。(4)将甲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选用的具体方法是__。(5)t4℃时,甲、乙分别在100g水里达到饱和,冷却到t1℃时,析出晶体最多的是________。(6)在t1℃时,取甲、乙、丙三种物质各lOg,分别制成饱和溶液,所需水最多的物质是________。(7)从甲的热饱和溶液中提取甲最好采用__方法;从乙溶液中提取乙最好用___方法。【巩固与提高】1.关于多金属结核的叙述正确的是()A.多金属结核就是锰结核B.多金属结核是锰的合金C.锰结核是一种纯净物D.多金属结核在世界上贮量很少2.下列各组物质通过过滤可分离的是A.NaCl和KClB.CaCO3和Na2CO3C.水和豆油D.CuOMnO23.20℃时食盐溶解度是36g。20℃时,20g食盐放入50g水中,充分溶解所得溶液的质量是A.70gB.69gC.68gD.67g4.下列各组物质的名称、俗称、化学式表示同一物质的是()A.氢氧化钠、纯碱、Na2CO3B.消石灰、生石灰、Ca(OH)2C.碳酸钠、面碱、Na2CO3D.硫酸铜晶体、胆矾、CuSO45.除去NaC1中少量的Na2CO3,可选用的试剂是A.CuSO4B.适量稀HC1C.适量Ca(OH)2D.适量AgNO36.60℃时,50g水中溶解了A物质10.5g恰好达到饱和,则A物质属于()A.易溶物质B.可溶物质C.微溶物质D.无法确定7.某海域水体受到生活污水污染,出现富营养化,则其水中溶解氧的含量的变化曲线是8.如图,向一水槽中加水,再向水面上放一蒸发皿,蒸发皿中再放一砝码,蒸发皿浮在水面上。这时水槽中液面与蒸发皿底部的距离为h。当不停地向水槽中加入NaCl时,请绘出h的大小变化与加入NaCl质量的图像。9.相同质量的①Na2CO3②CaCO3③MgCO3分别与足量盐酸反应,放出CO2的质量A.相等B.③最多C.②最多D.①最多【活动与探究】1.为了证明长期暴露在空气中的氢氧化钠溶液已经部分变质,请分别选用三种不同物质类别的试剂完成三种实验方案的设计,并填写实验报告。2.厨房的两个调料瓶中都有些白色固体,只知它们分别是精盐(食盐)和面碱(纯碱)中的一种。请你利用家庭现有的条件,用两种方法把它们区别开来(简要写出步骤、方法、现象和结论)。实验方案步骤一步骤二(选用试剂及实验现象)方案一取样2mL于试管中方案二取样2mL于试管中方案三取样2mL于试管中【单元测试】一、选择题1.下列做法不会导致中毒的是()A.在做馒头时加入适量的纯碱使馒头疏松多孔B.用工业盐亚硝酸钠烹调食物C.对饮用水加蓝矾杀菌D.做钡餐透视,检验胃肠疾病时,要服用碳酸钡2.20℃时某物质A的溶解度为25g,20℃时把该物质3g放人5g水中充分搅拌后,所得溶液中A的质量分数为()A.60%B.35.5%C.25%D.20%3.恒温蒸发一定量的饱和溶液,部分晶体(不含结晶水)析出后,保持不变的是()A.溶质质量B.溶剂质量C.溶液质量D.溶解度4.能使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的最可靠方法是()A.降温B.升温C.再加溶质D.倒出些溶剂5.混合物分离的方法在生产、生活和科学实验中有广泛应用。下列做法中应用了结晶方法的是()A.除去水中泥沙B.用海水晒盐C.除去混合在铜粉中的铁粉D.分离豆浆和豆渣6.50g质量分数为10%的NaNO3溶液,若使其质量分数增大一倍,可采用的方法是A.增加5gNaNO3B.蒸发原溶剂的一半C.蒸发25g溶剂D.增加50g该NaNO3溶液7.将20℃时一定量的某饱和溶液降温至10℃,有晶体析出,对于此过程中叙述正确的是①该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②结晶后的溶液质量减小了③剩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减小了④溶剂质量比原溶液中溶剂质量减小了A.①②B.①③C.①②③D.①②③④8.下列可按溶解、过滤、蒸发的操作顺序,将它们分离的是()A.水和酒精B.硝酸钾和氯化钠C.粗盐(含泥沙)D.碳酸钙和氧化铜9.下列物质间的转化,能一步实现的是()A.CaC03→Ca(OH)2B.Fe2O3→Fe(OH)3C.AgCl→AgNO3D.Na2CO3→NaOH10.下列各组物质在溶液中能够大量共存的是()A.NaOH、HN03、BaCl2B.Na2SO4、MgCl2、NaOHC.Na2CO3、K2SO4、HClD.H2SO4、NaCl、Cu(NO3)211.在20℃时,两杯饱和的NaCl溶液,甲杯ag,乙杯bg,在下列条件下,两杯溶液中析出NaCl晶体质量一定相同的是()A.都降温至同一温度B.同温度下,甲杯蒸发掉10g水,乙杯蒸发掉60g水C.同温度下,两杯都蒸发掉20g水D.向甲杯中加入25g溶剂,乙杯中减少25g溶剂二、填空题12.图是A、B、C、D四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根据该图填空。(1)t1℃时,四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小到大的顺序是________。(2)t2℃时,四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3)将t2℃的A、B、C、D四种物质等质量的饱和溶液的温度都降低到t1℃。其中,析出溶质的质量最大的是____;析出溶质最少的是____;无溶质析出的是____;溶液变成不饱和状态的是____。(4)要使A物质从它的饱和溶液中结晶析出,最好采用____的方法.13.根据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1)氯化钠和纯碱晶体均属(填“易溶、可溶、微溶或难溶”)。(2)我国某些盐湖里出产天然碱(主要成分是纯碱晶体),并含有少量氯化钠等杂质。在实验室里从天然碱中分离出较纯的纯碱晶体,应采用____的方法(杂质仅考虑氯化钠)。(3)具体的实验操作步骤为:①加热溶解;②______;③______;④洗涤晾干。(4)完成①~③必备的实验仪器有铁架台(附铁圈)、石棉网、烧杯、玻璃棒和、、等三、实验探究题14.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环保问题越来越引起各国政府的重视,工业污水必须经过处理,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后,才能排放。某化学试剂厂A、B、C、D四个车间排放的污水中,分别含有污染物CuCl2、HCl,Na2CO3、NaOH中的一种,现对污水做如下处理:①将A的污水与B的蓝色污水通入第一反应池,产生蓝色沉淀;②将C的污水与D的酸性污水通入第二反应池,产生大量气泡;③将第一反应池上层的碱性污水与第二反应池流出的酸性污水通人第三反应池,最终污水显中性,再向外排放。(1)推断各车间污水的污染物分别为:A____,B____,C____,D____。(2)最终向外排放的水中含有的溶质是_____。(3)写出第三反应池中所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15.一种溶液X含有NaC1、NaOH、Na2CO3、Na2SO4、CuSO4中的部分物质。某兴趣小组进行探究性实验,得出如下结论。请你补充其中的部分现象和结论四.计算16.已知t℃时氯化钾的溶解度为34.7g。在该温度下将氯化钙和氯化钾的混合物16.2g,放入26.2g水中使其完全溶解,然后加入27.6g溶质质量分数为50%的碳酸钾溶液,恰好完全反应。求:(1)生成碳酸钙沉淀的质量。(2)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收获与疑惑】实验步骤观察到的现象结论①观察溶液X的颜色溶液呈无色溶液X中肯定不含有。②取少量溶液X于试管中,滴加2~3滴无色酚酞试液溶液变红色溶液X显性③别取少量溶液X于试管中,滴加BaC12溶液溶液X中可能含有NaCO3和Na2SO4④向步骤③的试管中继续滴加稀盐酸溶液肯定含有Na2CO3和Na2SO4
本文标题:第六单元海水中的化学复习备课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5735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