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第六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
第六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第一节游戏什么是游戏?n画画,跳舞、吹口琴是不是游戏?n判断游戏的标准是什么?n是儿童的主观情感体验,而不是活动的形式人类活动n游戏—学前儿童的主导活动n学习---儿童和青少年的主导活动n劳动---成年人的主导活动n休闲---老年人的主导活动儿童游戏的特征n是自发、自愿、自由的活动n是有规则的活动n是“假想”的与日常生活相“隔离”的活动n是重过程,轻结果n常常伴随着快乐、愉悦的情绪一、游戏的种类n依认知特点分n依社会互动的特点分1、练习性游戏n动因是来自身体快感,由简单的重复运动组成。n徒手游戏、操异物游戏n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少依认知特点2、象征游戏n儿童把知觉到的事物用它的替代物来象征的一种游戏形式3、结构游戏n指儿童运用积木、积塑、金属材料、泥、沙、雪等各种材料进行建筑或构造(如用积木搭楼),从而创造性的反映现实生活的游戏。结构游戏的发展特点1岁半左右简单堆叠物体2-3岁先动手后思考主题不明3-4岁开始能预设主题,成果结构相对复杂5岁以后计划性增强、并可与多人合作建造大型物体5-8岁以后,结构游戏占儿童全部游戏的51%以上4、规则游戏n游戏怎么开始、怎么结束,什么算赢、输,有一些规则依社会互动的特点分n1、独自游戏:一个人玩玩具n2、平行游戏:儿童独自进行相似的游戏,各玩个的、没有合作,没有沟通3、联合游戏:n儿童有互动。交换玩具或模仿对方。没有一个共同的目标以完成一件工作,角色不固定,能换来换去。n4、合作游戏n儿童合作以达到共同的目标。有明确的规则,参加者都有一定任务,如比赛、有角色分配的装扮游戏。5、旁观游戏n以旁观者的态度,只看别人游戏,但不参与活动。游戏的作用n在儿童情感的满足和稳定方面具有重要价值n促进儿童认知的发展n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第二节学前儿童的言语发展一、幼儿掌握语音的特点n3-6岁幼儿中均有某些人发音不准确现象n由于没有掌握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n语言环境是个重要因素二、词汇的发展(一)词汇数量的增加n3-4岁儿童的词汇量1730个n4-5岁2583个n5-6岁3562个(史慧中,1986)(二)词类扩大n主要是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代词、数词;n虚词:连词、介词、助词、语气词。掌握得晚、少幼儿使用代词、动词和名词的比例较高使用代词比例较高的原因:n由于在具体情境下针对具体的人n不会说出事物的确切名称n思维环绕自己展开(三分之一句子用了我)使用动词频率也较高的原因n幼儿把动词当名词用n句子短,句子中都有动词n常用不完整句,直说动作或状态三、表达能力的发展(一)反映在句子的变化,简单句与复杂句二者比例变化上n3岁时,简单句与复合句比75%∶25%n6岁时,已不是两倍63.7%∶36.3%(二)句子的字数进一步增加n3-4岁4-6个词占多数n4-5岁7-10个词占多数n5-6岁多数句子含有7-10个词,同时也出现了不少含有11-16个词的句子(三)口头表达能力的顺序性、完整性和逻辑性的发展n看图说话复述故事n都随年龄发展而发展,顺序性发展最好,逻辑性最差(四)连贯性的表达能力的发展n连贯语言的特点时句子完整、前后连贯,能够反映完整而详细的思想内容,使听者从语言本身就能理解所讲述的意思,不必事先熟悉所谈的具体情境3岁前的语言主要是情境语言n3-4岁仍常有情境性、不连贯、没头没尾、手势、表情n4-5岁说话常断断续续、不能说明事物之间的关系n6-7岁完整连贯的说话第三节学前儿童感知觉发展一、方位知觉n既方向定位,是对事物所处的方向的知觉4岁儿童已能辨别前后方位5岁儿童已能辨别以自身为中心左右方位6岁儿童能完全正确地辨别上下前后,但左右方位辨别能力尚未发展完善7岁能够辨别以别人的身体为基准的左右方位,以及两个物体之间的左右方位,即初步掌握左右方位的相对性。二、时间知觉n时间是对客观事物运动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n没办法直接感知n有很大的相对性二、时间知觉3岁儿童已能辨别上下方位n时间是对客观事物运动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n没办法直接感知n有很大的相对性时间关系与空间关系混淆学前儿童的时间知觉总是借助于生活中的具体事情或周围现象的指标n作息制度为标准n天气变化三、观察力的发展(一)观察的目的性姚平子(1984)幼儿观察的目的性和有意义兴可以分为三级水平:一级:根据观察任务,有目的克服困难和干扰,坚持细致观察。二级:能根据任务有目的的观察,但遇到困难和干扰不能克服,不愿坚持。三级:不能接受任务,东张西望,或只看一处、或任意乱指。3岁没有一人达到一级水平,4岁2%,5岁22%,6岁24%(二)观察的持续性n3、4岁6’8”,5岁7’6”,6岁12’3”(三)观察的概括性n幼儿观察时往往比较孤立、零碎、不善于揭示关系第四节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一、无意识记为主,有意识记开始发展nFlavell(1985),在各年龄段20个被试中,给儿童看7张图片,主试随意抽出3张,令被试15秒后按实验者所抽出的顺序指出它们n5岁组只有2个自发的复述图片名称,帮助记忆。n7岁,12人。n10岁,17人。二、形象记忆为主,语词记忆逐渐发展n(1)形象记忆好于词的记忆n(2)熟悉的事物好于不熟悉的n(3)随年龄增长而提高n(4)形象记忆、语词记忆效果的差别在缩小三、机械识记占主要地位,意义识记在发展柳布林斯卡娅:给两组幼儿讲两个女孩子的故事第一组:以女孩的主要特征——勤奋和懒惰作为名字。第二组:用普通的名字。结果:第一组:一个月后还能正确描述女孩的形象。第二组:5天后已不能,1个月后,20名被试中有12个把女孩描述未完全中性的形象,忽略了主要特征。四、幼儿记忆一个特点:不精确性n记忆的不完整性。n回忆时只记住感兴趣的环节,把本质的东西忘了。n容易歪曲现实,把想象当作现实。第五节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一、学前儿童思维的特点(一)具体形象是幼儿思维的主要特点n能掌握比较具体的概念,不易掌握抽象的概念n思考时往往要以具体事物的形象为支持物n思考时往往注意的是情节,而不是关系或逻辑n思维具有表面性,按字面理解,不能理解反话(二)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n要求幼儿把简单的杠杆连接起来够糖果n有实物杠杆(可以直觉行动的方式解决)n无实物,但有图片(具体形象)n口头言语,布置任务(词的水平,抽象)n3~5岁,直觉运动水平解决问题。n5岁以后,逐渐学会用词的水平解决问题n比例:5~6岁15%6~7岁22%(三)言语在幼儿思维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增长n言语在幼儿思维中的作用:n最初是行动的总结(小班)n然后伴随行动进行(中班)n成为行动的计划(大班)二、学前儿童对概念的掌握(一)对实物概念的掌握n1、小班儿童:实物概念的内容基本上代表儿童所熟悉的某一或某一些事物n2、中班儿童,能指出实物的比较突出的特征,特别是功用上的特征n3、大班儿童:可以说出实物的许多特征,往往是本质与非本质属性混合(二)对数概念的掌握n掌握数概念,包括理解:n1、数的实际意义n2、数的顺序n3、数的组成林崇德(1980)儿童形成数学概念的阶段n①口头表述:开始1、2、……后指数数n②给物说数:能说出总数n③桉数取物:拿3个苹果n④掌握数概念(三)类概念的掌握n4岁儿童还不会分类n5岁可以独立分类,但往往不是依事物的本质属性分,而是依靠情境、功用、或外部特征来分n6岁儿童已经能够分类三、判断推力能力的发展n幼儿在他所能理解的事物范围内,也能做正确判断推理。如“如果明明不乖,妈妈就会生气。”四、学习儿童的心理理论第六节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一、自我的发展n自我概念n自我控制一、自我概念n是关于自己的总体形象,是对自己能力、特质的描述与评价,影响我们对自己的感受,同时也能指导我们的行动。幼儿描述自己的特点?n具体的、可观察的行为,外部的特征:n身体特征n爱好n拥有的物品n家庭成员幼儿描述自己的特点?n描述的是具体的技能(跑、跳)而非一般能力(运动)n对自己的描述非常正面,超出了现实n总是力图证明自己n对自己的描述离不开自己做的事情儿童到7岁开始才能根据一般特质如受欢迎、聪明、笨来描述自己n并能认识到自己可以有矛盾的情感n在有一个总体上积极的自我概念的同时对自己也可以有自我批评5-7岁是自我概念发展的一个转折点(HumanDevelopment,9thed.,2005)n4岁是第一阶段:n单一的表征(singlerepresentation)n孤立的、单维的项目,思考从特殊至特殊,无逻辑联系n不能想象人可以同时拥有两种情绪体验n不能去自我中心,不能将现实的自我(realself)与理想的自我(idealself)区分开来n与幼儿有限的工作记忆容量有关5-6岁是第二阶段表征映射(representationsmappings):可以将自己的不同方面联系起来:E.g.”Icanrunfast,andIcanclimbhigh.I’malsostrong.Icanthrowaballrealfan,I’mgoingtobeonateamsomeday!”(Harter,1996)对自己的描述仍然是完成正面的,全或无似的因为好与坏是对立的,儿童不能理解他在某些方面好,在另一些方面却不擅长第三阶段,儿童中期n表征系统(representationsysytems)n可以将自己的多方面特质整合成一个多维度的自我概念,并形成一种自我价值感(二)自我控制n自我控制非常重要,如果人无法控制一时冲动并控制行为,就常会侵犯他人的权利,破坏规则,无法表现出耐心、自我牺牲等可让他人完成重要之长期目标的品质(1)延迟满足(delayofgratification)学前儿童一般都等1,2分钟就失去耐性了于是通知实验者,得到那份不令人满意的点心。只有少数儿童能等足15分钟,获得有价值的诱因。n他们是如何做到的那?策略:把眼睛遮掩起来,唱歌,参与游戏等分散注意里的技巧。n必须强调:大部分学前儿童并不知道分散注意力可以协助他们抗拒眼前的诱惑。(2)早期的自我控制可以预测以后的生活Mishel等人进行过10年的追踪研究,其中的对象在他们学前儿童是曾参与Mishel早期延迟满足的实验。追踪研究的阶段,样本的父母完成了一份问卷,在这份问卷中,他们描述了其青少年子女的能力和缺点。发现:在学前阶段不能延迟满足的青少年,父母也常说他们没有耐性,不能等待满足的人。在10年前能延迟满足的人,在学业能力、社会技巧、自信应对方面往往也获得最好的评价。而在学龄阶段时最能自我控制的青少年,其在学术性向测验上的得分是最高的。二、性别概念与性别角色的发展n请描述一下你心目中的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一)性别概念的发展n性别认同n性别稳定性n性别恒常性性别认同(genderidentity)n指儿童能正确说出自己的性别,并且能识别他人的性别n2岁孩子,给他同性别和不同性别的儿童照片,问哪一个是你?大多数都能指出同性别的照片n2岁半~3岁大多数能正确的指出别人的性别,指出图片中谁是男孩、谁是女孩性别的稳定性(genderstability)n儿童要能认识到性别是件随人一生的,人总是一个性别n问孩子:当你是一个小婴儿时,你是男孩还是女孩?长大了你是爸爸还是妈妈?n4岁左右,大多数儿童能理解性别的这一特征。性别的恒常性(genderconstancy)n理解人的性别不会因穿不同的衣服或梳不同的发型而改变。n4,5岁左右开始懂得。(二)性别刻板印象的发展n幼儿不仅要学会辨别性别,还要学会某一性别应该做的行为。n库恩等人(1978)给2岁半~3岁半的幼儿前出示一个男娃娃和一个女娃娃,问那个娃娃会从事煮饭、裁缝、与洋娃娃(火车、货车)玩、爱讲话、亲吻别人、打架及爬树等。结果发现n所有2岁半的幼儿都有一些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n男女孩都认为女孩爱讲话、从来不打人,常常需要别人的协助,喜欢玩洋娃娃,帮妈妈煮饭打扫。男孩喜欢玩车、喜欢帮助父亲,建筑工作,喜欢说“我打你”的话。n知道最多性别刻板印象的2岁幼儿,是那些能正确别是图片中男女性别的孩子。那么儿童会认真对待这些性别标准吗?会认为他们必
本文标题:第六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5870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