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一讲《序二篇》季羡林陈省身一、“序”体序,也称导言、导论、绪言,写在著作正文前的文字,通常是该书的导读和说明,如创作意图,创作原则,过程以及与该书出版有关的事情。有自序和他序。作品前后分别称作序和跋,《张中丞传后叙》就是一篇跋文。古代“序”古代序体文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对作品的写作缘由、要旨评述及对作者的印象、与作者的关系、介绍创作风格等等。另一类是赠序,用于赠言,古代文学作品中用于临别赠言者多常见,用于诗歌也用于文章。如初唐王勃的《滕王阁序》。《滕王阁序》的全名是《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是一篇典型的赠序文。现代“序”现代序文的写法,除上面介绍的基本内容外,形式上是千变万化了。一般写序的多为大家,所以风格各异。万变不离其宗的是多褒奖作者和作品,表达自己独到的见解。时下社会风气的变化影响到学界,多为作者和作品唱赞歌或颂词,这无疑也是作者内心希望的,真所谓“好风凭借力”。高明的序文不能过于黏滞在作品的述评内容介绍方面,要有一定程度的借题发挥,并且在若即若离的表述中巧妙地阐发自己独到的见解,这是有机的结合。季羡林和陈省身为范曾《庄子显灵记》写的序文,就可以说是典型。二、从所序之人谈起范曾(1938-),字十翼,江苏南通人。当代著名学者、书画家、诗人。早年先后就读于南开大学历史系、中央美术学院美术系及国画系。现为南开大学教授。秉承家学,祖父先辈曾和鲁迅交往,或为著名学者和诗人,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和古典文学修养,其文学作品涉及文学、哲学、历史、宗教、艺术内容,有诗词、序跋、散文、随笔等多种文体。著作有《庄子显灵记》、《画外话》、《范曾诗稿》等。二、从所序之人谈起季羡林(1911-2009),山东清平县(今临清市)人。1930年入清华大学,1935年入哥廷根大学,主修印度学,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任北京大学教授,主持创办东方语言文学系,担任系主任40年。195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名誉会长等。先后获印度国家文学院名誉院士、伊朗德黑兰大学荣誉博士等荣衔。主要著作有《中印文化关系史论集》、《罗摩衍那初探》等。陈省身(1911-2004),浙江嘉兴人。1926年入南开大学,1930年入清华大学就读研究生院,1934年入德国汉堡大学,获博士学位。1937年回国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1943年到1945年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研究员。其主要工作领域是微分几何学及其相关分支,成绩斐然。为美、英、法等多国院士,获数学国际最高奖Wolf奖、首届邵逸夫数学科学奖等。对文史具有浓厚兴趣,时有相关文章发表。二、从所序之人谈起《庄子显灵记》1.《庄子显灵记》是一篇长达3000行的长诗,是范曾先生集诗书画、文史哲、儒释道于一身的代表作品。作品酝酿于天津,著述于巴黎,融屈骚汉赋、唐诗宋词、戏剧套曲及自由体新诗等不同风格、不同体裁于一炉,打造出了前无古人的长篇艺术架构,成为我国诗歌史上的一朵奇葩。二、从所序之书谈起二、从所序之书谈起2.全诗为对话体,通过虚拟庄子与太始(就是形的初始而尚未有质的阶段。太始在道家哲学中代表有形无质,非感官可见,开天辟地前的原始宇宙状态。)、爱因斯坦、海德格尔、毕加索、柏拉图及范曾曾祖父范伯子的辩难,寻究宇宙与自然地起始,探讨生命与死亡的真谛,辩驳深肤与美丑的分际,诘问克隆与工具主义的非理性冲突,平息恐怖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磨难,多种思想学术碰撞冲击,上下物理、往复辩难、辞语犀利、激荡生辉、博雅浩瀚。这首哲理诗亦诗亦学,亦灵动亦沉雄,幻象起义,理趣横生,忽而激扬跌宕,忽而显谑不羁,有内涵贯一的感染力、震撼力和穿透力。三、大师的对话——关于“天人合一”这是一篇有趣的文章,两位大师在为同一本书写作的序言中,展开了一场关于“天人合一”的对话。庄子的宇宙观、人生观和认识论。宇宙观:庄子的作品以哲学散文为主,宇宙观否定客观世界的物质性,进而怀疑客观世界的存在,“不知周之梦为蝴蝶欤?蝴蝶之梦为周欤?”在他看来,人生如此虚无缥缈,主张远离现实,世界的物质性是无法认识的,宇宙观的不可知论表现出庄周的唯心主义哲学思想。三、大师的对话——关于“天人合一”人生观:唯心主义哲学思想决定了庄周的人生观。人生如梦,人生无常;白驹过隙,忽然而已。“人之生也与忧俱来”,人生痛苦相随相伴。人生短暂,主张“忘年忘义”,死为生之“大觉”。认识论:庄周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倾向相对主义认识论,否认客观事物的美丑、是非、善恶,世界无大无小,无始无终,一切都是“莫若以明”。三、大师的对话——关于“天人合一”对于古代文化遗产,批判才能吸收,扬弃才能继承。庄周的唯心史观、相对主义认识论和世界不可知论我们当以唯物主义思想进行理性的分析。但是,庄周的思想体系中,也有一定积极意义的因素。相对主义认识论也包含着一定积极意义的思想。根据老聃“道法自然”的思想,庄周提出“天道无为而自然”的主张,就包含着唯物主义因素。“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养生主》)在一定意义上包含着辩证法思想。三、大师的对话——关于“天人合一”“天道无为而自然”这是理解两篇序文的关键。遵循宇宙自然的客观规律,有所不为。“有所为,有所不为”乃治国之道。弗兰西斯·培根提出“人是自然的仆人和解释者”、“为了控制自然必须服从自然”。马克思评价弗兰西斯·培根:“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这是人与自然的正确认识。三、大师的对话——关于“天人合一”现在回到季羡林在《序文》中谈到的“天人关系”和“天人合一”。天人关系,是指人与自然的关系;天人合一是指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首先要了解自然,认识自然,和自然交朋友。然后再向自然索取。西方几百年来“征服自然”的结果是影响了人类生存的前途。人类在大自然面前翘尾巴的高度和人类前途的危险性成正比。三、大师的对话——关于“天人合一”有趣味的是,季羡林先生引用李商隐的诗句“心有灵犀一点通”和“英雄所见略同”的评价,巧妙表达共同关心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和对人类生存发展的忧虑,是读了范曾《庄子显灵记》后产生的遐想,以示“英雄所见”。既暗点了作品内容又明示了作者。对诗剧作品本身不加评述,对作者褒奖有加。认为范曾三方面都有精湛深邃造诣:画家、国学家和思想家,笔锋一转,请读范曾著作。作为序体文的写作,可谓言简义丰,十分巧妙。三、大师的对话——关于“天人合一”天人关系确实是贯穿人类文明史的大问题,当下尤有紧迫意义。从作品风格看,阐述天人关系和天人合一的观点,与诗剧相互关联,互相映衬,笔调从容,逻辑严密,举重若轻,眼界深远。三、大师的对话——关于“天人合一”再看陈省身《序文》,读范曾兄《庄子显灵记》,有当年读杜工部《秋兴八首》的感觉,气概万千。盛唐诗人杜甫的:《秋兴八首》(其一)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从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三、大师的对话——关于“天人合一”这首诗写于杜甫寄居夔州(奉节)之时,“安史之乱”已然平息但政局动荡,诗人以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起兴感怀,抒写因战乱而国运衰落和常年流落他乡不能东归长安的悲哀。三、大师的对话——关于“天人合一”悲秋是古代诗歌中习见的主题,赋予人文象征意义。杜甫的《秋兴八首》并非仅仅悲自然之秋,而是悲国运衰落之秋,悲人生多舛之秋。《秋兴八首》共同的主题意义,可以用杜甫写于767年的《登高》中“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来概括,或集中地以“忧国忧民”来凝练。陈省身读到《庄子显灵记》感到气概万千,是看到范曾大师的作品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思想,有如当年读杜诗的感慨。三、大师的对话——关于“天人合一”那么,我们来看《序文》中陈省身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阐述。人与自然是世界上两个重要元素。五百年科学的发展,开启了人类对自然的了解,也影响了人类文明发展。科学的发展使人类不同于五百年前的动物。西方文化:科学获得长足发展,中华文化:却养育成了一个巨大的民族。中西文化的不容,在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的认识和作为,把我们带到一个新的春秋时代。三、大师的对话——关于“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关系、东西方文化的冲突和融合、艺术与艺术家当代的发展和命运是范曾的诗剧《庄子显灵记》所表现的主要对话内容。陈省身对东西方文化的反思强调东西方文化应加强对话,增强互补。作者跳荡的思路非常巧妙地与《庄子显灵记》对话的表现形式相吻合,又肯定了作品中所阐发的思想内容的存在意义。作者对中华“孝”文化的反思,不无调侃,“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西方文化发展了科学,中华文化却孕育了一个巨大的人口众多的只会生孩子的民族。。三、大师的对话——关于“天人合一”从作品风格看,陈省身先生的序文,文脉跳荡,思路飞扬。科学发展、人类文明、自然变化和检讨中华“孝”文化以及当年作者和爱因斯坦见面,看起来互不相连,但是深层思路清晰可辨,言简意丰,微言大义。运用简洁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思想含义,其中论述科学造就了五百年前后不同的人类,尤为深刻三、大师的对话——关于“天人合一”4.结论是什么?既不能停留于忽视人与自然统一性的阶段,受物压迫的阶段;更不能倒退到与自然“浑然一体”的阶段,受礼压迫的阶段。而是取两者之长,弃两者之短,以建立新的“天人合一”。四、写作特点分析1.序文的文体特征和写作规范古代的序文范围比较广,大体可分两类:现在的序文只是诗文篇章前的应用类文字,主要是写在成本的著作前面。叙赠序、寿序四、写作特点分析2.季氏《序》的特点•大处落笔,卒章点题•言简意富,举重若轻四、写作特点分析3.陈氏《序》的特点•若即若离,旁敲侧击•辞约旨远,意在言外五、思考与讨论1.两篇序中都有关于人与自然、人类文明前景的深刻言论,你最受启发的是哪几句?2.你怎样评价“人定胜天”一类的口号?3.两篇序言中都提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特点,但角度有所不同。请分别归纳,并谈谈你的看法。五、思考与讨论二、参考答案1.参见“知识识记”第1项。2.陈省身先生认为在全球化的今天,中西方文化正处于一个相互冲突、融合的时期。它们是平等的,但也是相互竞争的,正如“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其间不存在主次的观念。五、思考与讨论3.两位先生都是学贯中西的大家。季羡林先生作为著名的人文学者,关注文化交流问题。他提出“天人合一”是希望能够实现中西文化的优势互补。提醒读者在学习西方文化时,也要看到西方文化的弊端(人类,特别是近几百年来的西方人,却反其道而行之,要“征服自然”,在大自然面前翘尾巴)。五、思考与讨论而陈省身先生以其理性的头脑看到中西文化、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都具有自己特殊的产生环境(五百年的伟大的科学进展,开启了我们对自然的了解,也因此影响了人类的生活,我们同五百年前的人已不是同一种动物了)。在谈到继承问题的时候应该更加理性和辩证。
本文标题:详解序二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6101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