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六讲消费理论主要内容:一、消费概念及相关理论二、经典消费模型三、中外消费实践主要参考文献1.《当代西方经济学十大理论热点》,徐光远等,中国经济出版社2.《当代西方经济学新进展》方福前,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3.《经济学前沿问题》[德国]齐默尔曼等,中国发展出版社4.《现代宏观经济学:起源、发展和现状》,[英国]布赖恩•斯诺登,等,凤凰出版传媒集团5.《凯恩斯﹝通论﹞新释》,[美国]海曼•明斯基,清华大学出版社6.《当代中国经济改革教程》,吴敬琏,上海远东出版社7.《宏观经济学(中国版)》,李晓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一、消费概念及相关理论1.消费的统计定义“经济的最终消费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看。从支出角度看,它可以定义为常住住户、为住户服务的非营利机构和一般政府单位在个人及公共消费品和消费服务上所有支出的价值;或者从实际最终消费看,它可定义为常住住户获得的所有货物和服务的价值加上一般政府提供给社会或社会中某些部分的公共服务的价值。”——联合国编:《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对于货物和服务的全部最终消费支出,也就是常住单位为满足物质、文化和精神生活的需要,从本国经济领土内和国外购买货物和服务的支出。”——国家统计局最终消费分为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居民消费:常住住户在一定时期内,对于货物和服务的全部最终消费支出。政府消费:政府部门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消费支出,以及免费或以较低价格向居民住户提供的货物和服务支出2.家庭消费与总消费家庭消费行为是总消费行为的基础。一国家庭的高消费倾向可能也是一国消费率高的基础。总消费并不简单地等于消费个体的加总。原因:一是家庭间的边际消费倾向不相同,有的高,有的低,加总时要考虑平均边际消费倾向。二是家庭所处生命周期阶段不同,有年轻的家庭,有老年家庭,一方面是储蓄的累积,一方面是储蓄的取用,于是,总储蓄就有相当部分被抵消。在计算总消费和总储蓄时,就必须考虑到人口的年龄分布。三是总消费中包括政府消费,其行为与家庭消费行为完全不同,现在用于分析消费行为的理论,大部分不能套用在政府消费行为上3.消费与储蓄比例的决定研究消费是与储蓄分不开的。收入中一部分用于消费,另一部分就被称为储蓄,这是广义的储蓄,不仅包括存入银行的储蓄。储蓄与消费对经济发展都有影响。储蓄高意味着可以多投资,形成新的生产能力,扩大未来的生产能力;投资需求大,近期则可以扩张内需。消费高意味着消费需求大,其对国民经济的近期影响大,可以扩大国内需求,刺激并带动生产,但从长期来看,因没有形成新的资本生产能力,对长远的经济供给能力提高没有直接影响。近期消费对消费者自身并没有形成生产能力,但为厂商提供了市场,使厂商可以盈利并形成积累,这也有助于增强未来的生产能力总之,该投资时没投资,消费了;该消费时没消费,使企业库存积压,近期消费过于疲软会使当年的销售不畅,使企业面临无利或亏损的局面。投资有利于中长期供给能力的提高,近期也能拉动需求,但过大也会有损人们的生活,进而挫伤人们的积极性。既然消费与投资对国民经济短期与中长期产销关系都有影响,就肯定需要找到一个比较合理或者最优的比例关系,消费与储蓄的关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被称为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关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消费与积累的比例不是靠市场力量来形成的,而是由计划决定的,因此,我们常用的是“确定”而不是“形成”一词。传统体制下的消费水平是由政府计划决定的,消费比例是由积累比例确定的,积累是由当时决策者的经济战略和计划决定的。消费是次要的,生产总是高于消费。1958年大干快上,积累率由上年的25%一下提高到了33%,1978年又要大上,积累率高达36%。由于经济过热,紧跟着又进行调整,积累率又降到20%多一点。这说明,名义上是有计划的,实际上是带有极强的个人意志和主观愿望的。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消费与储蓄比例是如何形成的?对于这个问题已有不少研究成果。值得注意的是在经济增长理论方面的两个重要成果:一个是1987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索洛1956年提出平衡增长理论,认为经济要想实现平衡增长,需要产出、资本和劳动都以相同的速度增长。这是一种自然的机制,不论最初的资本——劳动比率如何,市场运行中总有一种使资本与劳动平衡的机制,即当劳动增长快于资本时,会有一种使资本加快的力量发生作用;反之,当劳动增长慢于资本增长时,又会有一种使劳动增长加快的力量发生作用。这种使劳动与资本平衡的力量,就间接地解决了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比例要求。另一个重要的成果是爱德蒙•斯旺利用索洛平衡增长理论,进一步探讨了劳动和资本的关系,提出了经济增长的黄金分割率。如果要实现每个工人消费最大化目标下的均衡,或者,资本的边际效益必须等于劳动的边际收益率。如果劳动的边际效益率高,资本的边际效益率相对较小,那么就应该少积累、多消费;反之,若资本的边际效益率高,则应该多积累、少消费。这样一条定律使得我们在分析消费与储蓄的比例关系有了一个比较令人信服的内在规律解释。经济增长的黄金分割率二、经典消费模型凯恩斯消费理论在西方消费理论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在该理论中,消费被认为是当期收入的函数。但在20世纪50年代,由莫迪利安尼和布拉姆伯格(ModiglianiandBrumberg,1954)提出的生命周期假说与弗里德曼(Fredman,1957)的永久收入假说,不仅打破了凯恩斯理论的统治地位,也对以IS—LM模型为基本分析框架的凯恩斯宏观经济学发起了挑战。随后,新凯恩斯主义进一步注意到了预防性储蓄和流动性约束对消费支出的影响。1.凯恩斯的消费函数Ct=a+bYt式中,Ct和Yt分别为第t期的消费和可支配收入;a和b为两个常数,a0,表示自发性消费,即与收入没有关系的消费,0b1,表示边际消费倾向。凯恩斯认为,总消费主要取决于总所得,总消费随着总收入的增加而增加,这就是总消费函数关系,是一个比较稳定的函数。收入增减,消费也随之增减,但每一收入增量中,用于消费的比重将会越来越小,用于储蓄的比重将会越来越大。凯恩斯关于根据可支配收入决定消费的观点有着重要意义。它表明,人们的消费支出与可支配收入有极为密切的关系。在当今社会引起消费的因素越来越多的时候,坚持这一点,有格外重要的意义。否则。我们就会在对消费的众多影响因素中,失去了基本的判断能力。在我国经济转轨中,对绝大部分低收入阶层而言,收入决定消费非常明显,值得关注。2.持久收入假说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Friedman)的《消费函数理论》(1957年)从长期结构和短期波动两方面动摇了凯恩斯斯的理论基础。由于在“消费的分析和在的历史与理论等方面的成就,以及他论证了稳定经济政策的复杂性”,弗里德曼1976年被授予诺贝尔经济学奖。Ct=kYpCt为第t期的消费;Yp为持久收入所谓持久收入(permanentincome),就是消费者总收入中较稳定的、具有持续性的那部分收入。按照弗里德曼的解释,持久收入是平均收入。K为一个常数,表示边际消费倾向。该式表明,在边际消费倾向已定的情况下,当期消费取决于行为人的持久收入。持久消费与持久收入之间存在长期关系是弗里德曼持久收入理论的基础,因为持久收入是消费者预期一生中获得的收入的平均值,具有稳定性,持久消费与持久收入之间的稳定关系不受任何绝对经济变量的影响。因此,人们的消费支出主要不是取决于现期收入的绝对水平,而是取决于持久收入。这一点,对澄清人们的消费取决于现期收入的观点,是很有帮助的。弗里德曼从持久收入、持久消费、暂时收入、暂时消费的角度重新解释了收入消费的长期均衡和短期波动的关系。相比凯恩斯的消费函数理论,此假说明显具有了微观基础(即更接近现实),同时,其k值的来源也更具有客观性和可检验性。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理论在一定程度可以解释我国存在的消费现象。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家庭的消费行为普遍反映出对长期收入的考虑。当然,现实中的消费行为是相当复杂的、多样化的,有些消费行为是持久收入消费论不能解释的。比如,暴富的一些人常常是今朝有洒今朝醉,有钱就花,不思日后。这显然不是持久收入理论所能解释的。这需要分析整个社会政治经济环境,分析非正常心态但相当普遍的消费行为3.生命周期假说弗里科•莫迪利安尼(FrancoModigliani,1918-2003),意大利籍美国人,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教授重要著作:《储蓄的生命周期假说:总量含义和检验》(1963年)莫迪利安尼第一个提出储蓄的生命周期假说,这一假说在研究家庭和企业储蓄中得到了广泛应用1985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C=a•WR+c•YL式中,C为消费支出;WR为财产收入;YL为劳动收入;0a1,为财产收入的消费倾向;0c1,为劳动收入的消费倾向。该消费函数说明,人们的消费取决于劳动收入和财产收入,即总收入,但这种收入不是现期收入,而是一生的收入。莫迪利安尼认为,理性的消费者根据一生的收入来安排自己的消费与储蓄,使一生的收入与消费相等。为了在一生中有比较稳定的生活水平,并使一生的总效用达到最大,人们会把他们当前和未来预期所能得到的全部收入和财产按一定比例分配到一生和各个时期。在每个人生命的不同时期,消费支出与收入水平有不同的关系:在工作时期,收入大于消费;在之后,收入小于消费。在图中,横轴代表时间,人一生的生活时期为NL,工作期为WL,退休期为(NL-WL);纵轴代表收入,YL为劳动收入,C为消费,WRmax为一生储蓄的最大值。在不考虑财产因素的情况下,人们一生的劳动收入为(YL×WL)。为了使一生的消费效用最大化,每年的消费量相等(假设为C)是较佳选择。在工作期,收入大于消费,有正储蓄,如图中阴影S部分所示。储蓄是一个增加的过程;在退休期,用以前的储蓄进行消费支出,储蓄是一个减少的过程,也可视为负储蓄过程,如图中阴影-S部分所示。从图中可见,在WL时刻,储蓄达到最大值WRmax。上图反映出人们会在超过工作时间的更长时间范围内计划他们的生活消费开支,以达到他们在整个生命周期内消费的最佳配置结论:(1)个人的消费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假说以消费者全程行为理论为基础,强调人们不能根据现期收入的绝对水平来决定自己的消费支出,而是要根据一生所能得到的收入与财产来决定各个时期的消费支出。(2)个人的消费行为在很大程度上与储蓄行为密切相关。人的一生中,早年和晚年,挣得少花得多,甚至只花不挣;青壮年时期,则挣得多,花得相对少。因此,青壮年期要储蓄,早、晚期则需要动用储蓄。(3)个人的消费行为在很大程度上与收入预期相关,一个具体时期的消费取决于对一生收入的预期,而不取决于当前时期的收入。所谓早年动用中年储蓄,是指先有负债,中年还钱,这与对中年收入的预期相关。(被动消费)(4)生命周期消费行为假说,就社会而言,因为各类人群情况的差别和各种个体行为的差异,使得一个人的有起伏的生命周期变成了整体的稳定的生命周期,形成了稳定的消费与收入的关系。生命周期假说解释了长期消费函数的稳定性及短期中消费波动的原因。从20世纪50年代初到70年代末,生命周期假说极大影响了经济学家对消费的思考。这个假说对我们理解中国经济尤其是当前的消费、储蓄与投资问题也是非常有帮助的。它有助于我们深刻地理解政府与个人在养老方面的作用和分工,有助于理解提高投资效益的重要性。生命周期假说对理解遗产的作用和非经济目的的储蓄,是远远不够的。以上两种假说只能证实,不能证伪,因而称为“假说”三、中外消费实践摩根士丹利公司(亚洲)董事长史蒂芬•罗奇先生观点:要解决全球金融危机,就要解决全球失衡的问题。有两个原则,过渡消费的人(主要是美国)需要储蓄;过渡储蓄的人(包括中国)需要消费。除此之外,别无他法。美国的消费占GDP的比例为75%;中国则为35%。1.美国的消费比例过高问题根据美国财政部公布的国际资本流动报告(TIC),中国2009年12月间,减持了342亿美元的美国国债,所持美国国债降至7554亿美元。美国国债第一持有国为日本,中国位居第二。美国一直是一种高消费与高负债并存的模式,它的国际收支经常项
本文标题:第六讲消费理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6114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