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十一章醛和酮习题⒉写出相寻分子质量为86的饱和一元醛、酮所有同分异构体,并命名之。⒊以沸点增高为序排列下列各化合物,并说明理由⑴CH2=CHCH2CHO⑵CH2=CHOCH=CH2⑶CH2=CHCH2CH2OH⑷CH3CHO⒋利用CH3CH2OH为唯一碳源,合成CH3CH=CHCH2B。⒌完成下列各反应需要加什么试剂,并注明各反应类型。⒍用光谱法区别下列各化合物⒎试设计一个最简便的化学方法帮助某工厂分析其排出的废水中是否含有醛类,是否含有甲醛?并说明理由。8.以HCN对羰基加成反应平衡常数K增大为序,排列下列化合物,并说明理由。(1)(Ph)2CO(2)PhCOCH3(3)Cl3CCHO(4)ClCH2CHO(6)CH3CHO9.为合成下列各化合物设计一条合理的路线,指出应该使用什么原料,简要说明其理由:(1)R-(-)-6-甲基-2-庚醇。(2)10.用反应方程式表明由苯甲醛制取苄醇的三种不同方法,并指出各有什么特点。11.有人说:歧化反应中,一个醛分子接受的氢负离子是从溶剂分子中来的。对不对?如何用实验来证明?13.我国盛产山苍子精油,用其主要成分柠檬醛A可以合成具有工业价值的紫罗兰酮。试回答:(1)在每个箭头上注明必需的试剂和催化剂。(2)拟出能解释上述反应的历程。(3)第二步反应中-紫罗兰酮是占优势的产物,为什么?(4)在紫外-可见光谱中,哪一个紫罗兰酮异构体吸收较长的光波,为什么?14.化合物U(C9H10O)碘仿实验呈阴性,IR谱中1690cm-1处显一强吸收峰,NMR谱中值=1.2(3H)三重峰,=3.0(2H)四重峰,=7.7(5H)多重峰,试推测化合物U的结构。U的异构体V,碘仿实验呈阳性,IR谱中1705cm-1处显一强吸收峰,在NMR谱中δ值2.0(3H)单峰,δ=3.5(2H)单峰,δ=7.1(5H)多重峰,试推测V的结构。15.使用四个C或少于4个C的卤代烃和醇,分别合成下列各化合物。写出反应方程式并注明反应条件。(1)(2)(CH3)2CHCH2CH2CH(CH3)2(4)16.实现下列转变:(1)(2)(3)(4)(5)(6)(7)(8)(9)17.写出下列化合物(A)和(B)互相转变所经过的中间体,注明所需条件:21.丙酮在碱性水溶液中加热产生一种液体有机化合物,经质谱测定其M+的m/e为98。其紫外光谱红外光谱和NMR谱图如下,写出它的结构式:第十一章醛和酮习题答案⒉解:饱和一元醛酮的通式为CnH2nO,由题意12n+2n+16=86,∴n=5故该化合物的分子式为C5H10O∴饱和一元醛有:饱和一元酮有:⒊解:沸点高低顺序为⑷⑵⑴⑶,固有机物沸点随分子量增加而增加,故⑷沸点最低.在⑴⑵⑶中,只有⑶可形成分子间氢键,故沸点最高.⑴与⑵相比,⑴是羰基化合物,极性较强,分子间作用较大,而⑵为醚,分子极性小,所以沸点比⑴低.5.⒍解:先用UV谱将它们区别:在近紫外有强吸收的为A组[(1)和(4)],无强吸收的为B组[(2)和(3)]A组:用UV:(1)和(4)为共轭酮,但(4)共轭系统比(1)长,且在紫外区(4)向红移比(1)大,故吸收波长大的为(4)B组:用IR:(2)为环戊酮γC=O吸收峰在1740cm-1左右,(3)为环己酮γC=O在1715cm-1左右,NMR(2)有三组氢的吸收峰,而(3)则有四组氢的吸收峰.⒎解:用Schiff试剂,检验废水;如显紫红色表示可能有醛存在,再加多量H2SO4,紫红色不褪,示有甲醛。8.解:HCN对羰基加成是亲核加成,能降低羰基碳原子上电子云密度的结构因素将会使K值增大,故K值顺序是:(6)(4)(3),而羰基碳原子的空间位阻愈小,则K值增大,故K值的顺序是:(1)(2)(5)(6)综合考虑:则K值顺序是(1)(2)(5)(6)(4)(3).9.解:根据Mecrwein-pondorf反应规规律,进行下列反应,可得R-(-)-6-甲基-2-庚醇在此还原过程中,生成的过渡态可能有两种构象(Ⅰ)和(Ⅱ)在(Ⅰ)中两个大基团处于反式,较(Ⅱ)稳定,为优势构象。因此,经由(Ⅰ)所生成的R-(-)-6-甲基-2-庚醇为优势产物。选用(S)-2-苯基丙醛为原料,进行下列反应,可得所需产物。因为,根据Cram规则,试剂从式中所示的方向进攻羰基C,位阻最小,水解后得到要求的产物为优势产物。10.11.解:不对,可用标记原子法证明。例如:苯甲醛在重水中进行歧化反应,所生成的苄醇分子中无重氢存在,证明氢负离子并非溶剂分子,而是来自另一醛分子,其机理如下:13.(2)生成假紫罗兰酮是羟醛缩合反应历程:(3)因为β-紫罗兰酮中双键能与侧链双键共轭,较稳定,故为优势产物。(4)β-紫罗兰酮吸收较长的光波,因为环内C=C与侧链中的C=C及C=O共轭。16.或者17.注:(1)C2H5OH为溶剂,(2)在H+或OH-的催化作用下,手性的α—C通过烯醇式(C)发生构型转换,从而使化合物(A)和(B)互变。21.(略)
本文标题:第十一章醛和酮习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6244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