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信息化管理 > 留置针致静脉炎的防治进展
留置针致静脉炎的防治进展【摘要】静脉炎是使用留置针中易发生的一种并发症,其发生的相关因素有留置针型号、血管因素、输入药物性质、留置时间、封管技术、技术操作、个体因素等。提出规范操作、提高穿刺技术、合理选择静脉、合理选用针管、掌握正确的封管技术、灵活掌握留置时间、输入浓度高及刺激性强药物时给予护理干预、提高患者自护意识,可预防静脉炎发生;一旦发生静脉炎可采用局部超声波治疗、中药外敷、局部封闭等。【关键词】留置针;静脉炎;护理;综述文献留置针又称套管针,作为头皮针的换代产品,因具有减少重复静脉穿刺,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护理工作效率等诸多优点而成为临床输液治疗的主要工具。但在使用过程中也因引起一些并发症而终止,常见的静脉炎就是留置针使用期间最主要的并发症之一[1]。近年来,许多护理同仁对引起静脉炎的相关因素及防治措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临床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综述如下。1留置针致静脉炎的相关因素①留置针型号:不同型号的留置针并发静脉炎的概率不同,彭翠香[2]报道,22号留置针静脉炎的发生率较高,认为22号留置针较粗,进入机体后充塞于血管中,增加机械摩擦及血管内壁损伤,从而增加机械性静脉炎及血栓性静脉炎的发生。②血管因素:血管管径和穿刺部位与静脉炎有一定的关系。路必琼等[3]的研究显示,静脉越小发生静脉炎的概率越高,出现反应的时间也越早,4d内静脉炎的发生率达100%。主要原因是血管越小,则管腔越小,血流量越少,管壁越薄,致使留置针管与血管壁的机械摩擦增多,血管内滞留的血药浓度增高,受损伤血管的自我修复能力则越差。陈显春等[4]报道,远端发生静脉炎的概率高于近端;下肢高于上肢,主要与下肢静脉瓣多,远端血液回流缓慢,血液在血管内滞留易形成血栓有关。③输入药物性质:输入高浓度、刺激性强的药物对血管壁的化学性刺激是诱发静脉炎的重要因素[5]。文献报道,反复静脉滴注20%甘露醇2d内静脉炎的发生率为45.69%,2d后静脉炎的发生率达100%[6]。这是由于临床使用甘露醇时多强调快速滴入,超过了血管缓冲应激的能力,使内膜受刺激而致静脉内膜炎[7]。④留置时间:留置针留置时间越长,静脉炎的发生率越高[4],留置72~96h,炎症发生率达81.82%[1],主要原因是由于留置针在穿刺时对血管造成了一定损伤以及留置针在血管内的来回移动及刺激性药物的输入对血管壁的进一步损伤而引起。⑤封管技术:封管是静脉留置针有效应用的重要环节,方法不当可致局部血栓形成造成堵管而诱发浅表静脉炎。通常使用的封管方式大多是无论输入何种药液,均采用稀释肝素盐水(25U/ml)2~5ml封管,但在输入高渗刺激性强的药物时,此种封管方法不能达到稀释药液,减少药液对血管刺激的目的,导致高渗药液滞留于血管局部时间较长,引起血管及周围组织炎症反应[5]。⑥操作技术:技术操作不规范,静脉穿刺一次成功率低或同一静脉反复穿刺及固定针头位置不当等,均可加重机械性损伤导致静静炎。⑦个体因素:个体的差异与患者全身状况有关。老年人、营养不良、有基础疾病及自身免疫功能不全等,因机体抵抗力低下,对穿刺所造成的静脉壁创伤的修复和对机械、化学性刺激及细菌致局部炎症的抗感染能力随之下降,使用留置针时容易发生静脉炎。2留置针致静脉炎的预防①规范操作,提高穿刺技术:穿刺前严格皮肤消毒,消毒范围直径不少于5cm。穿刺时动作宜轻柔,减少针管来回移动,以减少血管内壁的机械损伤。穿刺毕以无菌透明敷料固定,以便观察穿刺点,及早发现炎症反应。提高静脉一次穿刺成功率,避免反复穿刺。穿刺前用2%普鲁卡因涂搽穿刺部位,使局部静脉扩张充盈,可提高穿刺成功率[8]。②合理选择静脉:尽量选用弹性好、回流通畅、外横径较粗、便于观察和穿刺的部位,避免选用靠近关节、硬化、受伤、感染的静脉。尽可能选用上肢静脉,若下肢静脉输液时应抬高肢体20~30°。长期使用浓度高、刺激性强的药物时,尽可能采用深静脉置管。使用股静脉置管进行化疗药物的输入,可使静脉炎的发生率降为0[9]。③合理选用针管:可根据患者血管情况选择不同型号的穿刺针,一般在不影响输液速度的前提下,尽量选择细、短、针尖斜面小的留置针,以减小血管壁的机械性损伤。④掌握正确的封管技术:可根据不同年龄、不同疾病及药物性质采用不同的封管液封管。一般小儿及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采用0.9%氯化钠注射液封管[10];心血管疾病患者,尤其是冠心病、血液呈高凝状态者应选用稀释肝素液封管[11];输入浓度高、刺激性强药物后先静脉滴注0.9%氯化钠注射液,再行肝素盐水正压封管[5]。⑤灵活掌握留置时间:静脉的粗细及输入不同的药液其留置时间有所不同,应灵活掌握。置管于管径≥4mm的主静脉如头静脉、贵要静脉等,留置时间可为5d;管径<4mm的静脉留置时间最好为3d[3]。输入高渗液体时,留置时间最多不超过3d,输入一般液体可根据病情需要或置管部位表现,适当延长留置时间[12]。⑥输入浓度高、刺激性强药物时给予护理干预:静脉快速滴注20%甘露醇时,在穿刺点及其近心端皮肤浅表血管局部外搽山莨菪碱,可扩张血管,减少药物沉积血管壁的机会[13]。韩雪玲等[14]报道,将甘露醇加温至37℃静脉滴注可减少静脉刺激,对减轻血管损伤和提高血管使用率有明显效果;输入化疗药物时,采用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加入25%硫酸镁5ml静脉常规滴速输入,同样能减少静脉炎的发生,因镁离子可直接扩张周围血管平滑肌,使化疗药物在血管内滞留时间短,减少不良刺激,从而减少静脉炎的发生[15];采用药膏外敷的方法。在穿刺点上方0.5~1.0cm处沿血管走向敷贴代温灸膏,可使局部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缩短刺激药物在血管的停留时间,减少静脉损伤的发生[16]。同样,在穿刺点上方0.5~1.0cm处沿血管走向敷贴伤湿止痛膏,因迅速渗透皮肤,可促进血循环而达到预防静脉炎的目的[17]。⑦提高患者自护意识:留置针使用期间,加强对患者的健康知识宣教,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带管时严禁淋浴,勿自行调速,注意观察局部有无红、肿,有不适感时及时报告护士,以便及早发现及时处理,减少静脉炎的发生。3留置针致静脉炎的治疗①一般处理:一旦发生静脉炎,应立即停止输液,抬高肢体,注意休息。若刺激性药物发生渗漏,尽量选用冷敷或冰敷,冷敷可使血管收缩,减少药物吸收,促进某些药物局部的灭活作用,局限损伤部位[18]。②局部超声波治疗:对肿胀、疼痛明显者可局部用红外线照射,30min/次,2次/d[7],有一定的疗效。③中药外敷:a.用紫金锭0.25g4片加适量食醋调成糊状,沿炎症血管走向涂药,4~5次/d,涂药1~2h即可止痛,症状1~2d消失[19]。b.将鲜芦荟汁沿血管走向均匀敷于炎症部位,4~6次/d,严重者抬高患肢,在外敷芦荟汁的同时,辅以红外线照射15min,2~6d,治愈率达100%[20]。c.用黄连、黄柏加水至300ml煎30min,去渣留水,湿敷病变处,水温为40℃,2次/d,20~30min/次,5d为1个疗程,治疗总有效率86%[21]。d.清洗局部皮肤,待干,将龙珠软膏均匀涂抹患处及周围皮肤,2~3次/d,1~3d为1个疗程,治疗浅表静脉炎有效率达92%[22]。e.将止痛消炎膏涂在纱布上敷于患处,12h更换1次,冬天将药膏调匀温热软化后涂于患处,总有效率95%[23]。④局部封闭:不论任何药物引起局部皮肤出现水泡、皮下瘀血或坏死,均要立即进行药物封闭。常用1%普鲁卡因加地塞米松5mg或酚妥拉明10mg局部封闭,同时用山莨菪碱针剂外敷,效果显著[18]。综上所述,随着留置针的广泛应用,控制和减少静脉炎的发生关键在于早期预防和治疗。因此,护理人员应掌握留置针的有效应用,重视每一个环节,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预防静脉炎的发生。当静脉出现炎症反应时,采取切实可行的治疗措施,延长血管使用寿命,减轻患者痛苦,提高其生存质量。
本文标题:留置针致静脉炎的防治进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6359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