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药学 > 第十章第二节人体的血液循环
第十章第二节人体的血液循环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人体的血液循环》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苏科版)七年级下册第十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和能量供给》中的第二节内容,课时设计为三课。在学习了血液和血型等知识的前提下,讲述人体血液循环的相关知识,人体需要的氧气和养料必须及时运来,并把产生的二氧化碳废物运走,人体才能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而这些都必须通过血液循环来实现。因此,本节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和核心,在全章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二、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好奇心浓,思维敏捷,但抽象思维略有不足,在课堂上,他们喜欢自己动手,不喜欢老师的空洞说教,拒绝老师将思想强加给他们,在学校可利用的资源条件下,尽可能的满足学生自我探究,小组讨论的方式来学习新知。三、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区别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特点。2.描叙心脏的结构和功能。3.描述血液循环的过程,掌握体循环、肺循环的途径,体会血液成分的变化及意义。4.说出心率和脉搏的基础知识。5.了解血压的概念以及如何测定血压的方法。(二)能力目标1、通过学习血液循环的途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分析、归纳、总结的思维能力。2、通过收集有关高血压的知识,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血液循环途径的学习,了解自己及家人的身体,自觉养成卫生习惯和自我保健意识。2.引导学生热爱科学,建立科学的价值观。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区别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特点。2.描叙心脏的结构和功能。3.描述血液循环的过程。难点:1.描叙心脏的结构和功能。2.掌握体循环、肺循环的途径,体会血液成分的变化及意义。五、教学工具和手段观察、讨论、交流并利用多媒体课件以及生物教学模型和视频教学相结合完成。六、教法和学法突破重点与难点:(一)、教法1、启发式——逐步引导,逐渐深入。2、直观式——利用生物模型和多媒体课件展示。3、探究式——发现问题,寻求规律。(二)、学法1、分组探究法。2、归纳总结法。3、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4、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练习巩固。七、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前准备生物心脏模型22个、多媒体课件。(一)导入新课复习10.1节血液和血型内容,由生病输液体引出血管知识。(二)展示学习目标(三)新课学习活动一突破重点:区别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学生阅读教材P50。完成表格内容。方法:采用自学和小组讨论方式,完成表格。设计思路:形成表格,便于对比;小组讨论,全员参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强化记忆。三种血管比较比较项目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管壁厚度口径大小弹性大小管内血流速度分布功能【个人展示】采用个人展示的方式进行回答问题。活动二突破难点:描叙心脏的结构和功能由猜谜语引入血液运输的动力器官――心脏。利用生物模型,给学生留足观察的时间。教师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心脏的形状、内部的结构等(学生认真观察后,会轻松地回答出来)。小组探讨以下问题:【观察讨论】每组2-3个同学观察一个心脏的模型。1、看看心脏有几个腔,各腔之间是否相通?2、心脏各腔的壁薄厚是否相同?为什么?3、心脏各腔分别与什么血管相通?4、心脏内哪里有瓣膜,它们有何作用?【个人展示】采用个人展示的方式进行回答问题。其他同学评价,老师点拨强调。【交流总结】学生展示,师生共同总结。心脏有四腔――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同侧的心房与心室相通。左右心室的壁薄厚不同,左心室的壁心肌发达,壁厚;右心室心肌不如左心室发达,壁较薄。心室与心房比较,心室壁厚,心房壁薄(解释:左、右是以人体的生理结构为依据的)。心脏四腔分别连接不同的血管,左心室连接主动脉,左心房连接肺静脉,右心室连接肺动脉,右心房连接上、下腔静脉。设计思路:利用生物模型采用直观教学,每个小组汇报展示,多次强化记忆。(四)课堂总结:师生共同完成。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五)巩固练习:1.播放幻灯片,出示练习题2.利用模型,强化知识。板书设计:第二节人体的血液循环(第一课时)课堂达标:1.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在()A.动脉B.静脉C.毛细血管D.心脏2.心脏瓣膜保证血液流动的方向是()A.心房→心室→静脉B.心房→心室→动脉C.心室→心房→静脉D.心室→心房→动脉3.右图是人体心脏结构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下列序号代表的结构名称1234(2)在心脏的1、2、3、4四个腔中,与四腔相连的血管左心房连[];左心室连[];右心房连[];右心室连[]。(3)血液在心脏中只能从心房流向心室,从心室流向,而不能倒流,原因是能控制血液向一个方向流动。
本文标题:第十章第二节人体的血液循环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6585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