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病理生理学复习提纲(科学)
临八12室女座出品病理生理学一、疾病概论1.*疾病是机体在一定条件下受病因损害作用后,因机体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2.疾病发生的条件是指在病因作用于机体的前提下,促使疾病发生发展的非特异性因素。诱因:促使某一疾病发生的因素危险因素:当某些疾病的原因、条件还分不清楚时,则笼统地将该因素称为危险因素3.*有些疾病只要有原因存在便可发生,无需任何条件。同一因素对某种疾病来说是原因,而对另一种疾病则为条件。4.发病学是研究病因作用机体后疾病发生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5.疾病发生的一般规律(1)机体屏障防御作用减弱(2)疾病因素在体内蔓延扩散,有三条途径:①组织性蔓延:病灶直接向邻近的健康组织蔓延②体液蔓延:随血液、淋巴液在体内蔓延③神经蔓延:沿着神经组织蔓延6.疾病发展的一般规律(1)损伤与抗损伤反应: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引起损伤,机体则调动各种防御、代偿功能抗致病因素及其所引起的损伤。(2)因果转化:原始病因作用下机体发生的某种变化又转化为新的病因,引起新的变化,形成链式发展过程若几种变化互为因果,形成环式运动,每一循环都使病情进一步恶化,叫恶性循环(3)局部与整体相互影响:局部病变可引起全身反应,全身的功能状态也可影响局部病变的发展7.疾病作用的基本机制神经机制:有害物质作用于神经系统体液机制:有害物质通过内分泌、旁分泌、自分泌来改变体液环境而引起疾病细胞机制:有害物质造成细胞损伤而引起疾病分子机制:有害物质通过小分子物质或大分子物质诱发疾病8.疾病的过程: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转归期9.死亡分为三个时期:①濒死期:死亡前的垂危阶段②临床死亡期:呼吸、心跳停止、反射消失、仍有微弱代谢,应该积极抢救③生物学死亡期:不可逆阶段,系统的代谢和功能相继停止10.脑死亡判断依据:①无自主呼吸②不可逆昏迷和对外界刺激完全失去反应③瞳孔散大、固定④脑神经反射消失⑤脑电波消失及脑血循环停止临八12室女座出品*二、系统的疾病生物学1.系统生物学是在细胞、组织、器官和生物体整体水平多层次、多系统研究各种分子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作用,用计算生物学方法整合各组学数据来定量描述和预测它们生物学功能、表型和行为的科学。2.系统生物学的研究内容:①系统结构辨识:明确系统组分的内涵和组分间的相互作用。②系统行为分析:研究系统随时间、空间改变而产生的行为。③系统控制:建立一个控制生物学系统状态的模型算法。④系统设计:设计出在特定时空环境中最健康的系统模型。3.系统生物学的研究方法:组学实验: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相互作用组学、表型组学、药物组学等。理论计算4.系统生物学的研究流程:①系统初始模型构建②系统的干涉与整合③系统模型的调整与修订④系统模型的验证与重复5.系统生物学的研究特点(1)整合是系统生物学研究的主要灵魂,包括层次间整合、研究思路整合和研究方法整合(2)干涉是系统生物学研究的钥匙,系统性和高通量是系统生物学干涉的两大特点(3)信息是系统生物学的基础,系统生物学就是要研究并揭示这种信息的运行规律6.系统生物学的应用从基因到生命计划生理人计划,心脏组计划,微循环组计划,内皮组计划,肺生理组计划在3P医学中的应用,预测医学、预防医学、个体化医学7.结构基因组学是通过基因作图、核苷酸序列分析以及确定基因组成、基因定位的一门科学。8.功能基因组学进行基因组功能的注释、了解基因的功能、认识基因与疾病的关系、掌握基因的产物及其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包括以下4个方面的内容:①进一步识别基因②注释所有基因的功能③研究基因的表达调控机制④比较基因组学研究9.转录组是特定细胞在某一功能状态下全部转录本的总和;转录组学是一门在整体水平上研究细胞中基因转录情况及转录调控规律的学科。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5个方面:①在特定的细胞中所有可能的转录本②所有转录本的时空表达模式③表达过程的调控因子及其调控机制④转录调控的作用靶点及其对基因表达结果的影响⑤靶基因表达对相关生物功能与生物学行为的影响10.蛋白质组是指一个基因组、一种细胞或组织表达的所有蛋白质。蛋白质组学则是通过大规模研究蛋白的表达水平变化、翻译后修饰、蛋白质与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以获取蛋白质水平上疾病变化、细胞进程及蛋白质网络相互作用的整体综合信息的科学研究。临八12室女座出品11.蛋白质组学研究内容包括:表达蛋白质组学、结构蛋白质组学与功能蛋白质组学。12.蛋白质组学研究技术:蛋白质分离、蛋白质鉴定和生物信息学分析。13.代谢组学是对某一生物或细胞在特定生理时期内所有低分子量代谢产物同时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一门学科,其目的是寻找代谢物与生理病理变化关系的规律。14.代谢组学主要研究的是作为各种代谢路径的底物和产物的小分子代谢物(相对分子量1000Da)。主要研究手段是磁共振(MR)、质谱与色谱。15.相互作用组学是在生物体各个层次上对蛋白质、核酸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系统研究的一门学科。包括4个方面的内容:①蛋白质与DNA的相互作用②蛋白质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③微小RNA与靶基因的相互作用④基因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16.表型组学是一门在基因组水平上系统研究某一生物或细胞在各种不同环境条件下所有表型的科学。17.*药物组学是以药物开发与应用为目标,运用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技术方法,通过阐明疾病的发生发展机制、鉴定新的药物靶点以及发现新的生物标志物等,用于指导临床试验的一门学科。研究内容包括:药物基因组学、药物蛋白质组学、药物代谢组学。18.肿瘤标志物指肿瘤细胞所特有的或受肿瘤细胞刺激后宿主细胞产生的一类特异物质。肿瘤标志物在肿瘤患者体内的含量通常超过正常人,通过测定其含量,可辅助肿瘤诊断、分析病程与监测预后。筛选合适的、有价值的肿瘤特异性标志物对肿瘤的早期诊断和有效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生物芯片、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在发现肿瘤标记物广泛应用19.肿瘤的个体化治疗①表皮生长因子(EGFR)在结直肠癌中过度表达②K-ras基因为野生型时,西妥昔单抗与EGFR结合,抑制EGFR二聚体形成,阻断信号通路,抑制肿瘤生长③K-ras基因突变时,西妥昔单抗则失去抗癌活性④根据K-ras基因突变检测结果来决定是否使用西妥昔单抗,使西妥昔单抗的应用更具有选择性和针对性*三、细胞信号转导1.细胞信号是引起细胞反应的各种刺激或环境变化,细胞信号转导是指信号从细胞外到细胞内的转移2.细胞信号转导的典型过程:①配体与细胞膜受体的识别与结合②跨膜信号传递③细胞内蛋白级联的信号转导④细胞反应⑤信号终止临八12室女座出品3.受体是一种能够识别和选择性结合某种配体并产生特定生物学效应的大分子物质,特点为:多为糖蛋白,一般至少包括两个功能区域,与配体结合的区域和产生效应的区域;当受体与配体结合后,构象改变而产生活性,启动一系列过程,最终表现为生物学效应受体与配体间的作用具有三个主要特征:①特异性;②饱和性;③高亲和力4.受体分为膜受体和核受体(1)核受体为甾体激素受体,在细胞内与配基结合后移入细胞核,配基受体复合物在核内直接影响基因表达。包括糖皮质激素受体、维生素D受体、视黄酸受体、甲状腺素受体。(2)膜受体分为离子通道型受体、具有酶活性的受体、G蛋白偶联型受体①离子通道型受体是镶嵌在细胞膜中的孔蛋白,其配体为神经递质或第二信使②具有酶活性的受体酪氨酸激酶受体,如PDGF受体、胰岛素受体、EGF受体、FGF受体酪氨酸磷酸酶受体,如T细胞和巨噬细胞的CD45蛋白鸟嘌呤环化酶受体,如心房肽受体丝氨酸/苏氨酸激酶受体,如activin和TGF-受体非酶受体(激酶结合受体),可通过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细胞内酪氨酸激酶偶联③G蛋白偶联型受体调节AC活性cAMP兴奋性:-肾上腺素能受体、胰高血糖素受体及味觉分子受体。抑制性:-肾上腺素能受体激活PLC-DAG和IP3血管紧张素受体、缓激肽受体、血管加压素受体光子受体cGMPG蛋白转导素5.细胞信号网络信号整合信号发散相互作用临八12室女座出品6.信号转导异常的原因(1)生物学因素,例如:①霍乱毒素使小肠黏膜上皮细胞中Gsα亚基Arg201核糖化②GTP酶活性丧失,不能将GTP水解成GDP③Gsα处于不可逆激活状态,不断刺激AC生成cAMP,并激活PKA④PKA促进肠细胞分泌K+、Cl-,水分不断进入肠腔,引起严重腹泻和脱水(2)遗传因素由于染色体异常或信号转导蛋白基因突变,导致信号转导蛋白数量或功能改变负显性作用:有些突变不仅自身丧失功能,还能抑制其野生型信号转导蛋白的作用组成型激活突变:突变体处于不受调节的持续性激活状态(3)免疫因素刺激型抗体:抗体与受体结合后,可模拟信号分子或配体的作用,激活特定的信号转导通路,使靶细胞功能亢进阻断型抗体:抗体与受体结合后,阻断受体与配体的结合,阻断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通路的效应,使靶细胞功能低下7.细胞信号转导异常(1)信号转导减弱或发生障碍受体数量减少、受体亲和力降低、受体阻断型抗体的作用、协同因子或辅助因子缺陷、受体功能缺陷、受体后信号转导蛋白的缺陷都可以使特定信号转导过程减弱或中断。雄激素受体(AR)减少和失活性突变,会导致雄激素不敏感综合征(AIS),分为三型:①男性假两性畸形;②特发性无精症和少精症;③延髓脊髓性肌萎缩遗传性胰岛素受体异常,如:受体合成减少、受体与配体的亲和力降低、受体PTK(酪氨酸蛋白激酶)活性降低、PTK结构异常;自身产生抗胰岛素受体的抗体,均可导致胰岛素抵抗性糖尿病(2)信号转导增强与失控某些信号转导蛋白过度表达,或基因突变使某一信号蛋白的固有活性限制解除,成为异常的不受控制的激活状态,或信号蛋白类似物模拟信号转导蛋白的作用,使信号转导通路过度激活。四、细胞死亡1.细胞程序性死亡指细胞受到内外环境刺激时,细胞受基因调控的“自杀”过程2.细胞的非程序性死亡指细胞的被动死亡,是一个“被杀”的过程3.细胞凋亡主动性的细胞死亡,耗能有新RNA与蛋白质的合成特征性的形态学变化细胞体积缩小,核固缩形成凋亡小体凋亡小体被周围邻近细胞(巨噬细胞、上皮细胞与内皮细胞)吞噬DNA被切割,电泳时显示为梯形不诱导炎症反应4.细胞坏死被动性的细胞死亡极端的物理、化学刺激诱导细胞肿大细胞膜崩解,细胞内容物释放细胞核解体可见鬼影细胞临八12室女座出品诱导炎症反应5.坏死与细胞凋亡的比较细胞凋亡细胞坏死诱因生理性或较温和的刺激剧烈刺激受损方式单个细胞连续的群体细胞细胞体积固缩肿胀膜完整性保持到晚期早期消失凋亡小体有无线粒体无变化膨胀染色质着边固缩细胞内容物不释放释放炎症反应无有DNA电泳梯形DNA弥散性降解基因调控有无6.凋亡蛋白酶(Caspase)家族是一类由半胱氨酸介导的、特异性切割天冬氨酸残基羧基端肽键的蛋白酶以酶原的形式合成,故Caspase系统存在起始caspases(caspase–8,–9,–10)与效应caspase(caspase–3,–6,–7)Caspase通过特异性地酶解细胞内的蛋白促进细胞凋亡的进行7.Caspase的激活机制Caspase有三个结构域:N末端的前导肽结构域,中间的大亚基,C末端的小亚基个结构域之间的连接结构被水解,大、小亚基结合形成异二聚体,两个异二聚体进一步形成四聚体活化形式的Caspase活化的Caspase可催化前体Caspase,形成正反馈,使反应信号放大8.Caspase的作用①激活内源性核酸内切酶②破坏DNA修复③灭活凋亡抑制蛋白④破坏细胞骨架9.Caspase激活的两条途径(1)线粒体依赖性途径:通过通透性转变孔道释放两类促凋亡蛋白诱导细胞凋亡①细胞色素C与Apaf-1结合,招募并激活前体Caspase-9为活性Caspase-9,诱导凋亡发生。形成Apaf1-cytoc-Caspase-9凋亡小体后,Caspase-9可直接活化前体Caspase-3,介导细胞凋亡。②凋亡诱导因子、核酸内切酶G及Caspase激活的脱氧核糖核酸酶参与DNA片
本文标题:病理生理学复习提纲(科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6599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