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病理生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情况课程名称:病理生理学(Pathophysiology)课程性质:必修课学时分配:计划学时54;理论课学时54使用教材:病理生理学(第6版)主编:金惠铭王建枝,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印刷时间2004年5月教学方式:理论课讲授与实习相结合考核方式:期末理论课考试占100%参考书目:《高级病理生理学》(第1版),主编:杨惠玲,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印刷时间:1998年《新编病理生理学》(第1版),主编:吴其夏,出版社: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印刷时间:1999年二、教学要求:病理生理学是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的规律和机制的科学。它需要应用正常人体中形态、功能、代谢方面的各种有关知识加以综合、分析后用到患病的机体,从而正确地认识疾病在患病机体内出现的各种变化,因此它和生物学、遗传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解剖学、药理学等各门基础理论学科有重要联系,而且作为一门研究疾病的基础课,它又有责任把正常人体的有关知识,逐渐引向对患病机体的认识。所以病理生理学是一门沟通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因此要求学生必须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实验操作能力,教师更要有广泛的基础与临床知识才能学好和教好这门学科。三、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目的要求]1.掌握病理生理学的概念。2.熟悉病理生理学的基本任务地位和内容。3.了解学习病理生理学的重要性和研究方法。[教学内容]1学时1.病理生理学的概念和任务。2.病理生理学的内容。(1)疾病概论:探讨疾病的普遍共性问题。(2)基本病理过程:存在于不同疾病中,共同的、成套的机能、代谢与形态结构的改变。(3)各系统病理生理学:血液循环、呼吸、消化、泌尿等系统疾病时的病理生理变化。3.病理生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4.病理生理学的发展简史。[课外作业及思考题]1.什么是病理过程?2.试述病理生理学的主要任务。3.病理生理学的内容有哪些?4.病理生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第二章疾病概论[目的要求]1.掌握(1)健康、疾病、病因、条件、诱因、康复和脑死亡的基本概念。(2)疾病发生与发展的一般规律2.熟悉(1)常见的致病因素(2)疾病经过与转归3.了解(1)各类致病因素的致病特性。(2)疾病发生的基本机制。[教学内容]3学时1.健康和疾病的概念2.病因学:病因、条件概念。常见的致病因素。3.发病学:发病学的概念;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疾病发生的基本机制。4.疾病的经过: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和转归期。5.疾病的转归:(1)康复:分完全和不完全康复。(2)死亡:传统在临床上使用的死亡标准、脑死亡的概念、判断标准和临床意义。[课外作业及思考题]1.当今的健康和疾病的概念是什么?2.常见的疾病原因有哪些?3.疾病的原因有哪两个重大特征?条件与诱因有何区别?4.什么是死亡的新概念?脑死亡的概念?植物人、植物状态及其与脑死亡的区别在哪里?第三章水、电解质代谢紊乱[目的要求]1.掌握(1)低渗性、高渗性脱水的基本概念、发病机制和对机体的主要影响。(2)水肿的概念和发生的基本机制;皮下水肿的基本特点及渗出液与漏出液的区别。(3)低钾血症和高钾血症的概念,它们对心脏、骨骼肌及机体酸碱平衡的影响。2.熟悉(1)体液平衡紊乱及有关水、钠代谢紊乱的病因、分类、发生机制。(2)低钾血症和高钾血症发生的原因和对机体其他方面的影响。(3)镁、钙、磷代谢紊乱的原因、机制和对机体的影响。3.了解(1)各型脱水和水中毒的防治原则。(2)钾紊乱的防治原则4.自学(1)心性水肿、肾性水肿、肝性水肿、肺水肿和脑水肿的临床特点和发生机制。(2)钙、磷代谢紊乱的防治原则[教学内容]8学时1.体液和体液的调节平衡,体液平衡紊乱和水、钠代谢紊乱的分类。2.低渗性脱水和高渗性脱水的概念。3.低渗性脱水和高渗性脱水的原因和发生机制。4.不同类型脱水的防治原则。5.水中毒的概念、病因和发生机制以及水中毒对机体的影响6.水肿的概念,水肿发生的基本机制。7.水肿的表现特征和水肿对机体的影响,各种常见水肿的发生机制及对机体的影响。8.低钾血症的概念,病因及对心脏电生理的影响。9.高钾血症的概念,病因及对心脏电生理的影响。10.低钾血症和高钾血症对机体其它器官的影响,包括骨骼肌、肾脏以及酸碱平衡紊乱的影响。11.低镁血症的原因和机制,对神经-肌肉的影响和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12.高镁血症的原因和机制,对神经-肌肉的影响和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13.低钙血症、高钙血症、低磷血症、高磷血症的概念。14.低钙血症、高钙血症、低磷血症、高磷血症对神经一肌肉、骨代谢、心脏和其他方面的影响。15.各种类型电解质紊乱的防治原则。[课外作业及思考题]1.为什么低渗性脱水比高渗性脱水更易发生休克。2.低钾血症和高钾血症对心肌的电生理特性有何影响?机制是什么?3.低钾血症和高钾血症都会引起何种酸碱平衡紊乱?发生机制是什么?4.引起体内钠、水潴留的因素主要有哪些?5.哪些因素可引起组织液在组织间隙潴留?第四章酸碱平衡紊乱[目的要求]1.掌握(1)酸碱平衡紊乱的基本概念、常用的酸碱平衡指标及其意义(2)四种单纯型酸碱中毒的基本概念和特点、酸或碱中毒的代偿机制(3)不同类型酸或碱中毒对机体的主要影响。2.熟悉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的基本概念和分类。3.了解各种酸碱平衡紊乱的防治原则。[教学内容]6学时1.酸碱平衡紊乱的基本概念2.反映酸碱平衡常用的指标及意义:pH、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标准碳酸氢盐(SB)和实际碳酸氢盐(AB)、缓冲碱(BB)、剩余碱(BE)、阴离子间隙(AG)3.单纯型酸碱平衡紊乱的基本类型、概念和特点4.代谢性酸中毒的原因和机制。代谢性酸中毒的分类:AG增大型(正常血氯性),AG正常型(高血氯性)5.机体对代谢性酸中毒的代偿反应:血液、肺、肾的代偿。6.代谢性酸中毒对机体的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和骨骼的影响。7.代谢性碱中毒的原因和机制,代谢性碱中毒的分类。8.机体对代谢性酸中毒的代偿反应。9.代谢性碱中毒对机体的影响:氧离曲线左移,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的影响。10.呼吸性酸中毒和呼吸性碱中毒的原因和机制11.机体对呼吸性酸中毒和呼吸性碱中毒的代偿反应。12.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的基本概念、原因和基本特点。13.各型酸碱平衡紊乱的防治原则。[课外作业及思考题]1.pH在7.35-7.45,血液的酸碱状态有哪几种可能?2.简述代谢性酸中毒时机体的代偿调节及血气变化特点。3.酸中毒心血管系统有何影响?机制何在?4.为什么急性呼吸性酸中毒常常是失代偿的?5.剧烈呕吐会引起何种酸碱平衡紊乱?为什么?第五章缺氧[目的要求]1.掌握:缺氧的概念,各型缺氧的血氧变化特点及其机制,缺氧时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2.熟悉:常用的血氧指标,各型缺氧的原因,氧中毒的概念。3.了解:影响机体对缺氧耐受性的因素。[教学内容]2学时1.缺氧的概念和常用的血氧指标(氧分压、氧容量、氧含量、动一静脉氧差、氧饱和度)及其意义。2.四种类型缺氧的原因和发生机制(1)低张性缺氧的原因、发生机制、血氧变化的特点和皮肤粘膜颜色的变化(2)发绀的概念和意义。(3)血液性缺氧的原因、类型、其发生机制、血氧变化特点及各型血液性缺氧的皮肤粘膜颜色变化。(4)循环性缺氧的原因、发生机制、血氧变化的特点和皮肤粘膜颜色的变化(5)组织性缺氧的原因、发生机制、血氧变化的特点和皮肤粘膜颜色的变化。3.缺氧时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代偿反应和损伤性变化)4.影响机体对缺氧耐受性的因素:1)代谢耗氧率;2)机体的代偿能力。5.氧疗和氧中毒[课外作业及思考题]1.循环性缺氧的原因是什么?2.试述氰化物中毒引起缺氧的机制。3.试述缺氧时肺血管收缩的机制。4.缺氧时,2,3-DPG有何改变?其意义如何?5.以低张性缺氧为例,说明缺氧时机体的主要代偿方式。第六章发热[目的要求]1.掌握(1)发热、内生致热原的概念。(2)内生致热原、发热中枢调节介质的种类(3)发热时机体的功能代谢改变。2.熟悉(1)发热激活物种类及其作用(2)发热的时相及热代谢特点,发热的治疗原则。3.了解热限及其成因,发热的生物学意义。[教学内容]2学时1.发热的概念和临床意义2.发热的原因和机制(1)致热原与激活物的概念。(2)发热激活物的种类和性质:包括微生物及其毒素、抗原一抗体复合物、类固醇和致炎物等。3.内生致热原(EP)的概念。4.致热信号(EP)传人中枢的途径:EP通过血脑屏障转运人脑;EP通过终板血管器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EP通过迷走神经向体温调节中枢传递发热信号。5.内生致热原的作用方式:通过正调节中枢和中枢发热介质(PGE、cAMP、CRH和Na+/ca2+、NO)的作用,启动升温机制;同时也通过负调节中枢和内生解热物质(AVP、α-MSH)启动限制体温上升的机制,在两者协调的基础上,使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上移,引起发热。6.发热时体温上升的基本环节:信息传递;中枢调节;外周与产热、散热相关的效应器的作用。7.发热的时相及其热代谢特点:分体温上升期(寒战期)、高峰期(稽留期)和退热期。8.热限及其成因。9.发热对机体的影响(机体代谢和生理功能的变化)和发热的意义10.发热的处理原则。[课外作业及思考题]1.发热中枢调节介质有哪些种类,其作用是什么?2.发热时的体温调节机制是什么?3.发热的时相及热代谢特点是什么?第七章应激[目的要求]1.掌握(1)应激、应激原、急性期反应蛋白、C反应蛋白、热休克蛋白和应激性溃疡的概念。(2)应激时的神经内分泌反应及其生理意义。2.熟悉(1)急性期反应以及热休克蛋白在应激反应中的作用意义。(2)应激时机体的功能和代谢变化、应激与应激性疾病的发生的机制。3.了解应激性损伤的防治原则。[教学内容]2学时1.应激、应激原的概念。2.应激的神经内分泌反应:(1)组成:主要为蓝斑-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2)防御意义、不利影响。3.急性期反应蛋白(AP)的概念、分类、生物学功能。4.热休克蛋白(HSP)的概念、HSP的基本功能、基本结构以及结构及与功能的关系。5.应激时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1)能量和物质代谢变化:①高代谢率②分解代谢增加(2)心血管系统的变化: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加强,外周阻力增高,血液重分布。(3)消化系统、免疫系统、血液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及泌尿生殖系统的变化。6.应激与疾病的关系。应激性溃疡的概念、发生机制:胃粘膜缺血;H+反向弥散;7.应激性损伤的防治原则[课外作业及思考题]1.应激时神经内分泌反应有哪些,有什么生理学意义?2.急性期反应蛋白的生物学功能有哪些?3.应激时机体发生了哪些功能代谢变化?第八章休克[目的要求]1.掌握(1)休克的概念和发生的始动环节。(2)休克各期的微循环改变的特点、发生机制及其意义。(3)休克对细胞的代谢、功能和结构变化。(4)休克时主要器官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变化。2.熟悉(1)休克的病因和分类。(2)体液因子在休克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3)休克的防治原则。[教学内容]6学时1.休克的概念、病因和分类(按病因、始动环节、血液动力学特点来分类)。2.休克早期(缺血性缺氧期)的微循环改变的特点:少灌少流,灌少于流。3.休克早期微循环改变的机制:主要与交感一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有关。4.休克早期的代偿意义:维持动脉血压,维持心脏和脑的血液供应。5.休克早期的临床表现及其机制6.休克期(淤血性缺氧期)的微循环改变的特点:多灌少流,灌大于流,发生淤血。7.休克期微循环淤滞的机制:酸中毒、局部扩血管代谢产物增多、内毒素、血液流变学的改变。8.休克期机体失代偿的主要表现和机制:回心血量减少;血容量减少;外周阻力降低。9.休克期主要临床表现及机制(心、脑血液灌流减少)。10.休克晚期(微循环衰竭期或休克难治期)微循环的特点:不灌不流。11.休克晚期难治的机制:微血管麻痹,DIC形成,重要器官功能衰竭。12.各种体液因子在休克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13.休克时机体的机能和代谢变化(1)细胞代谢障碍和细胞损害:(2)休克时器官功能的改变:肾功
本文标题:病理生理学教学大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6600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