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登革热永和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预防保健部黄惠梅主管公卫医师登革热分布全球有25亿登革热风险人群超过36亿登革热风险人群,124个国家每年有50万登革热住院病例每年5亿人感染,9.6千万有临床表现,1千万DF,2百万DHF每年2万以上死于登革出血热和登革休克综合征全国登革热疫情概况省份发病数广东2894云南1538浙江37河南36福建33四川18北京16江苏13重庆12河北10湖北10合计466326省,4663例,无死亡本地病例93%实验室诊断66%3中国埃及伊蚊地理分布登革热疫情没有规律可循,波动范围很大,近年来我国登革热均为输入性病例及由输入性所引起的继发病例,甚至导致暴发疫情的发生尚未发现登革病毒本土化证据。我国登革热疫情特点相关定义输入性病例:感染地不在本地的病例。发病前15天内到过有登革热流行的国家或地区(如东南亚、南美等),有蚊虫叮咬史的登革热病例。本地感染病例:登革热病人发病前15天内未离开过本地区(以县区为单位),或未到过有登革热疫情报告的地区,其感染地点属于本地。登革热暴发:一个最长潜伏期(15天)内,在人口相对集中的地点(例如一个居委会、学校、自然村、集体单位等),发生3例及以上登革热病例。概述登革热是由登革热病毒所引起,由伊蚊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流行广泛,呈世界性分布。主要在热带、亚热带地区发生大流行,我国广东、海南、台湾等是登革热流行区。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主要传染源。主要临床表现:突起发热,头痛,全身肌肉、骨骼和关节痛,极度疲乏,皮疹,淋巴结肿大及白细胞和(或)血小板减少,部分病人有出血倾向。病原学病原体:登革病毒;分类:黄病毒科,黄病毒属;类型:单股正链RNA;特点:四个血清型,各型间有交叉免疫;其他:与乙型脑炎病毒及部分虫媒病毒有交叉免疫。人感染病毒约3-15天(通常5-8天)--内潜伏期(体内)病毒在蚊体内大量增殖8-10天后可传给人外潜伏期(体外)疫情发现流行病学传染源在城市型登革病毒感染循中,病人和隐性感染者是登革病毒的主要传染源和宿主。在丛林型自然疫源地里,猴子是自然储存宿主,人仅在偶然机会进入循环圈才可能受染。研究发现,蝙蝠也是登革病毒的贮存宿主。传播媒介埃及伊蚊白蚊伊蚊积水——蚊子孳生的“摇篮”蚊子的生长周期分为4个阶段,卵、幼虫、蛹、成虫,一般需要15天左右,其中约10天都在水中度过。人群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以青壮年居多。在流行期间,隐性感染者的数量可达全体人群的1/3,可能是最重要的传染源。感染后对同型病毒有数年免疫力,对异型病毒有近1年的免疫力。流行特点流行地区主要流行于非洲、美洲、东地中海、东南亚和西太平洋区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东南亚、西太平洋区最为严重。流行的季节性四季均可发病。我国主要发生于夏秋季。主要发生于市镇人口集中地区,发病与布雷图指数有关。雨季为发病高峰季节。有一定的周期性,约3-5年大流行一次。发病机制登革病毒通过伊蚊叮咬进入人体;在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增殖至一定数量后,释放入血,引起第一次病毒血症;之后再次侵入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和淋巴组织,大量复制后,释出于血中,引起第二次病毒血症。病理生理机体产生抗登革病毒抗体,与病毒形成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系统,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同时抑制骨髓中的白细胞和血小板系统,导致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和出血倾向。登革出血热的抗体依赖型增强效应(ADE)病理生理变化血管通透性增加,并无毛细血管内皮损伤。白细胞数量和功能改变,红细胞压积增加,血小板减少及凝血障碍等。血浆渗漏是登革出血热DHF的主要临床表现。在热退期间,血浆大量进入腔隙中,血容量减少,血液浓缩,血压降低,最终导致休克,引起登革休克综合征DSS。临床表现本病的潜伏期为3-14天,一般5-7天。典型病例主症:发热、全身疼痛和毒血症状、皮疹、出血和其他症状和体征。发热急性起病,24小时内体温可达40℃,发热持续3-7天,热型多不规则或呈双峰热。常伴畏寒、头痛,肌肉、骨骼和关节疼痛,尤其骨、关节疼痛剧烈,似骨折样或碎骨样,严重者影响活动,但外观无红肿。恶心、厌食,乏力等。皮疹初期为多形性皮疹,病程3-6天出现。1周后转为出血性皮疹。特征性皮疹:典型的斑疹或斑丘疹发生融合,中间有少量正常皮肤,称为皮岛。出血约25-50%病例有不同程度出血倾向;束臂实验阳性;常见:牙龈鼻腔出血、结膜出血、皮下出血;少见:呕血或黑便、咯血、血尿、阴道出血、腹腔或胸腔出血等;致死:颅内出血;束臂试验淋巴结肿大及其他颈部、颌下、耳后、腋窝、腹股沟等处淋巴结可肿大,并有触痛;肝肿大,少数有黄疸,60%以上病例有ALT不同程度升高;脾肿大少见。无症状感染者在流行期间,隐性感染者的数量可达人群的1/3,只能用血清学方法才能检出,但他们可能是最重要的传染源。重症表现严重的出血倾向;血小板明显减少,低于50×109/L;血细胞容积增加20%以上;低蛋白血症、胸腹水等血浆外渗表现者;休克表现。意识改变(昏睡或烦躁不安、昏迷及抽搐);严重消化道症状(持续呕吐、剧烈的腹部疼痛、黄疸)。严重的器官功能障碍(肝/肾衰竭、脑病、心肌炎等)重症预兆在退热期前后病情恶化;严重的腹部疼痛;持续呕吐;四肢湿冷;昏睡或易怒/烦躁不安;内脏出血(如:黑便或呕吐咖啡样物);少尿。并发症最常见的是中毒性肝炎,发生率约为60%急性血管内溶血(合并G-6PD缺乏症)。心肌炎脑炎精神异常急性脊髓炎、格林一巴利综合征诊断流行病学资料:疫区,蚊叮咬史;临床表现:发热,疼痛,皮疹,出血等;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血小板减少;病原学:登革病毒分离;登革热抗体;登革病毒核酸检测;排它性诊断诊断分类疑似诊断:有流行病学史,典型症状及体征,典型血像等;临床诊断:疑似病例+登革热抗体IgM(+)实验室确诊:临床诊断+病毒分离/病毒核酸检测阳性/登革热抗体IgG恢复期四倍增高登革热临床分型典型登革热登革热登革出血热登革休克综合症非重症登革热登革热2009WHO新指南重症登革热治疗急性期应卧床休息;在有防蚊设备的病室中隔离到完全退热为止,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口服补液为主;监测生命体征;降温高热应以物理降温为主;慎用退热止痛药如水杨酸类药物;对出血症状明显的患者,应避免酒精擦浴;对中毒症状严重的患者,可短期使用小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重症登革热的治疗以支持疗法为主,注意水、电解质平衡,纠正酸中毒。休克病例应尽快输液以扩充血容量,加用血浆或血浆代用品,但不宜输全血,以免加重血液浓缩。登革热会致命吗?有后遗症吗?登革热一般为自限性传染病,并发症较不常见,病死率较低,一般无后遗症。但容易传播,多次感染后易引起登革出血热或登革休克综合征而导致死亡,应引起人们足够程度的重视。登革热可以在人和人之间直接传播吗?不会。但伊蚊叮咬登革热病人或隐性感染者后,病毒在蚊体内大量复制,它再叮咬其他健康人时,就会将病毒传播给他人,从而导致登革热的广泛传播。传播登革热的蚊子有什么习性?哪些地方容易受到这种蚊子叮咬?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主要孳生在各种人工和植物容器积水中,如:室内外积水缸罐、竹林中的竹筒、树洞、椰子壳、废旧轮胎、腌菜陶瓷器皿等。多在户外侵袭人体,吸血高峰在下午4至5点,次高峰在上午9至10点。其中花斑蚊的活动飞行范围一般在滋生地附近50至100米范围,很少超过200米。因此,在其活动高峰时段处于其滋生地周围100米范围内较易受到该种蚊子叮咬。预防登革热伊蚊是登革热的唯一传播途径,因此,减少伊蚊数量或避免伊蚊叮咬是预防控制登革热传播的关键所在。(1)清除或倒置室外各种可积水的容器,如放置在户内外不用的花盆、缸罐等,让蚊子无处藏身。(2)种养水生植物(如富贵竹、万年青等)应每隔3-5天换水洗瓶、清洗根须。登革热流行期间最好不要种养水生植物,如要种养则改为用泥、沙种养。保持花盆托盘不积水,如有积水应随时清干。(3)及时清除沟渠、天台等积水、填塞竹节、树洞,对于长期无法清除的积水,可以投放杀灭蚊虫的药剂。(4)家庭可安装蚊帐、纱门、纱窗等;适时使用蚊香、电子驱蚊器、电蚊拍、防蚊灯等装备,还可以用杀虫喷雾剂对房间实施灭蚊处理。(5)个人可在衣服上施用驱蚊剂,着浅色长袖衫、长裤,在户外活动时不要使用带有气味的化妆品、香水等。还有那些国家登革热疫情较重?到这些国家旅行应注意些什么呢?东南亚、西太平洋地区较为严重,如:泰国、越南、缅甸、新加坡等。到这些地方旅行应做好预防登革热的措施,防止被蚊子叮咬,注意做好以下几点:(1)到登革热流行区旅行时宜穿长袖衫及长裤,并于外露的皮肤及衣服上喷涂蚊虫驱避药物。(2)避免在树阴、草丛等蚊虫较多的地方逗留过久。(3)旅游选择有空调或有蚊帐、防蚊纱窗的宾馆(4)旅行结束后半个月内如出现发热,应尽早就医治疗,并向医生说明旅行史。宣传片:大家齐动手,预防登革热预防目前对登革热没有特异性预防措施,根据多年国内外防治工作的经验,控制和消灭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是当前最有效的预防措施。疫点:是指登革热病人、隐性感染者能够造成周围人群感染的范围。主要是根据伊蚊活动距离,通常以病家或与病家相邻的若干户、工作地点等活动场所为中心,划定半径100米之内的空间范围。警戒区:以病家、工作地点及其他活动场所为中心400米范围中疫点以外的部分。疫区:是指当发生登革热暴发或流行时,由于登革热病人、隐性感染者和蚊媒的活动范围可能引起疫情扩散的区域。农村一般以疫点周围自然村、乡镇划为疫区。城市一般以疫点周围若干街巷、居委会或街道划为疫区,或根据地理区域划定。谢谢!
本文标题:登革热基本知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6682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