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北宋的建立者赵匡胤是如何登上帝位的?登上帝位后他最担心的问题是什么?他是如何解决的?由此引出了那些问题?一背景1社会矛盾日益激化阅读课本并思考:北宋中期的社会矛盾主要有几种?产生的原因和表现分别是什么?(1)原因:表现:(2)原因:表现:(3)实质:以范仲淹为代表的改革派与守旧派之间的斗争2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思考:北宋建国后采取哪些措施加强中央集权?产生了什么影响?北宋建国后,冗兵、冗费和冗官局面是如何出现的?产生了什么影响?3昙花一现的庆历新政思考:宋仁宗进行改革的动机是什么?新政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庆历新政的中心措施是什么?新政昙花一现的原因有哪些?说明了什么?(1)目的:挽救统治(2)概况:(3)措施:中心:整顿吏治①改革文官升迁制②严格恩荫制③改革贡举制和考试内容④慎选地方官⑤减轻徭役、重视农桑等(4)结果:夭折(触犯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强烈反对)(5)影响:王安石变法的前奏集军权、更戌法集中行政权集中财政权军队战斗力弱行政效率低下积弱冗兵冗官冗费国家财政负担沉重入不敷出积贫归纳:王安石变法的背景:1.北宋中期土地兼并严重,赋税繁重,阶级矛盾激化,农民起义不断,社会动荡不安2.民族矛盾激化,辽、西夏威胁3.宋初空前强化君主专制集权,出现冗官、冗兵、冗费,形成积贫积弱局面4.庆历新政失败,社会矛盾更加尖锐,改革呼声强烈,宋神宗任用富有改革精神的王安石变法二标志: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三内容:1富国之法(1)青苗法:政府在青黄不接时向农民提供低息贷借(钱或粮食)作用: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一定程度上缓和阶级矛盾;同时增加政府收入.局限:地方官员强制借贷,利息较高,对农民仍是沉重的负担.(2)农田水利法: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作用:水利工程修建保证了灌溉;耕地面积增加,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政府税收增加。(3)免役法(募役法):政府征收免役钱,雇人服役(官僚、地主也要出钱)作用:出钱代役保证农民生产时间,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并增加政府收入(4)市易法:设市易务,收滞销货,短缺时卖出,以稳定市场作用:打破了大商人对市场的垄断;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5)方田均税法:核实土地,按多少、好坏收税作用:一定程度抑制兼并,增加了政府收入;部分减轻农民赋税负担。(6)均输法:政府采购物资,实行就近采购等原则使物资需求和供应得到了很好的配合,减轻了纳税户的负担,政府的财政收入有所增加,还限制了富商大贾对市场的操纵和对民众的盘剥2强兵之法(1)保甲法、连坐法:政府把农民编为保甲。农户十家一保闲时练兵战时入军;互相监督、检举。变法的主要内容富国措施强兵措施取士措施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均输法、保甲法(连坐法)、保马法将兵法、设军器监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经济方面)(军事方面)(文化教育方面)惟才用人目的:政治:加强对人民控制,防范农民的反抗和民心涣散;军事:寓兵于民,节省军费,确保兵源和提高战斗力.(2)保马法:官马由农户保养作用:减少了政府支出。(3)将兵法:设“将”为军队编制的基本单位,由固定将官带军队作用:提高了军队战斗力(4)设军器监:设置军器监,监督制造兵器作用:提高了武器的产量和质量3取士之法(1)改革科举制度:废除明经诸科,不考诗赋,专考经义和时务策论;设明法科,专考律令、断案等(2)整顿太学:重新编纂教科书,成绩优异者不经科考可直接为官。设置武学、医学、律学等专门学校,培养专门人才。(3)选官制度改革:贯彻惟才用人的原则四结果1、保守派反对变法,对变法百般阻挠和破坏。2、王安石提出“三不足”的思想,坚持变法。3、宋神宗对变法的态度的变化4、司马光做了宰相,废除新法,变法最后失败。分析:失败原因?五评价1性质:2进步性:(1)变法措施的推行,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2)王安石变法促进了经济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3)王安石能够针对北宋统治错综复杂的积弊大刀阔斧进行改革,这种勇于改革和敢于斗争的精神,值得肯定。3局限性:(1)王安石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它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2)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的改变,负担依然沉重。(09江苏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北宋年间,面对严峻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以王安石为首的有识之士在范仲淹“精贡举”的基础上,为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就如何选拔、培养国家急需人才,展开了激烈的争论。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范仲淹)国家专以词赋取进士,……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况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固当教以经济之业,取以经济之才,庶可救其不逮。——『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四十三材料二(苏轼)自唐至今,以诗赋为名臣不可胜数,何负于天下,而必欲废之?(王安石)今人材乏少,且其学术不一,……朝廷欲有所为,异论纷然,莫肯承听,此盖朝廷不能一道德故也。故一道德,则修学校,欲修学校,则贡举法不可不变。……今以少壮时正当讲求天下正理,乃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习,此乃科法败坏人才。(司马光)神宗罢赋、诗及诸科,专用经、义、论、策,此乃复先王令典,百世不易之法。但安石以一家私学,欲盖掩先儒,令天下学官讲解。及科场程式,同己者取,异己者黜。——[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三十一谙回答:(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范仲淹、苏轼、王安石、司马光对科举考试内容分别提出了怎样的丰张?(4分)(2)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二中司马光所说“以一家私学,欲盖掩先儒”指的是什么?它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4分)(3)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王安石兴学校、变科举的主要目的是什么?(2分)近代化是指近代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广泛应用,以及由此而导致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结构的根本转变。经济领域:工业化、全球化政治结构:民主化、法制化社会结构:城市化、都市化思想观念:理性化、科学化俄国近代化指俄国由封建农奴制向资本主义工业社会的大转变,它启动于1861年的俄国农奴制改革。第七单元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古老与现代文明的碰撞)一背景探讨19世纪中叶俄国面临的问题并寻找对策俄国的农奴制1政治上:俄国农奴制激化了阶级矛盾。2经济上: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工业的发展,远远落后于西方。3思想上:出现反对农奴制和沙皇专制统治的新思潮(十二月党人、知识分子群体的改革呼声4军事上:克里米亚战争的惨败,暴露了俄国农奴制的落后,导致俄国国际地位急剧下降,国内矛盾激化克里米亚战争(1853-1856)(1)双方:俄---英国、法国、土耳其(2)起因:①扩大在地中海和西亚等地的势力,攫取更多的土地②转移国内矛盾③俄国入侵土耳其侵犯了英法在土耳其的利益◆分析战败原因:恩格斯在谈到这次战争时写道:“克里米亚战争的特点就是一个采用原始生产形式的民族对几个拥有现代生产的民族进行绝望的搏斗。”(3)战败原因直接原因:俄国武器装备落后,弹药粮食供应不足,作战准备不充分,军心不齐;间接原因:战争期间国内农民运动高涨,威胁俄国后方,削弱了军队战斗力。根本原因,落后的农奴制(4)影响:①俄国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②进一步加剧了俄国国内的阶级矛盾,③充分暴露了农奴制和沙皇专制的腐朽,推动了俄国农奴制改革5主观因素:亚历山大二世的执政和强烈的改革意识使改革成为可能二改革的主要内容(二一九法令1861)1核心内容:废除农奴制2具体内容:(1)政治:农民获得法律上的人身自由权(2)经济:①农民可以得到一块份地,大小,肥瘠由地主决定;②份地须高价赎买(3)组织:强化村社制度3评价:(1)性质:是沙皇和贵族地主推行的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运动(2)进步性:①广大农奴获得人身自由,扩大了自由劳动力的来源,有利于工业革命的发展;②农民获得自由和土地,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俄国农业和社会经济发展③农奴制的废除,动摇了俄国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使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近代化)。④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历史的转折点(3)局限性:不彻底性: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很大程度上农民还是被束缚在土地上掠夺性:“解放”后的农奴被剥夺得一干二净欺骗性:改革后的农民为生计重新受盘剥三1861年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1.经济近代化:推动了俄国封建经济的解体,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劳动力、资金、市场,促进资本主义发展,使俄国走上了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1)促进了俄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农业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改革使广大农奴获得人身自由,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改革后很快出现农民分化,从而产生农业资本主义)(2)资本主义工业发展明显加快;原因:改革增加了自由劳动力,扩大了国内市场;沙皇政府的扶植;两次工业革命进行表现:问题:经济水平总体落后于欧美国家;对外国资本尤其是法国资本依赖严重;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非常不平衡;2.政治近代化:政治近代化:在政治体制方面作了比较深层的改革,建立了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在司法制度方面,参照西方的司法制度,进行了改革。改革使政治上一向专制独裁的俄国也出现了一些民主化的气息。3其他方面军事近代化: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建立西方式的军事管理体系。教育近代化:鼓励社会和个人办学,扩大大学的自主权,允许引进西方书籍。思想近代化: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和统治方式开始传人俄国,越来越多的俄国人看到了差歪,变革的愿望日益强烈。总之:改革使俄国的生产关系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实现了生产方式由封建性向资本主义方式的过渡,是俄国历史的重大转折点四改革的局限性1它以牺牲农民利益来发展资本主义,必然给发展中的资本主义带来不良影响(特别不是利于国内市场的扩大)俄国资本主义经济总体水平仍远远落后于欧美2并没有触动沙皇专制制度,尤其是农奴制残余保留过于浓厚3保留大量农奴制残余,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农民暴动和起义不断资产阶级:既不满政治上无权,又要依附地主阶级农民阶级:受双重压迫,生活仍贫困,反抗不断平民知识分子:形成民粹派,主张革命推翻沙皇专制统治第八单元日本明治维新一背景1德川幕府统治出现危机(内因)(1)政治上:幕藩体制,等级森严19世纪以后,社会各阶层对幕府统治强烈不满,尤其下级武士,迫切希望改变现状。思考:什么是幕藩体制?为什么说日本封建社会等级森严?19世纪以后,日本武士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2)经济上:幕府封建统治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的发展(3)外交上:闭关锁国政策使日本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想一想:幕府实行闭关锁国和中国清朝的闭关锁国有何异同?2民族危机(外):黑船事件,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入侵,民族危机加深。探究:西方资本主义的侵略对日本社会带来了哪些影响?3.国内要求改革的呼声:下级武士萌生了强烈的民族意识,探寻救亡图存之路。“尊王攘夷”运动.(结果:通过幕府改革来挽救民族危机的希望破灭)4条件:武装倒幕和明治政府的建立,改革条件的成熟。(1)武装倒幕①领导人:三人②根据地:西南强藩③战役:鸟羽、伏见思考:尊王攘夷与武装倒幕的比较(2)明治政府的建立:1868年推翻幕府统治,明治政府建立,明治维新开始.1869年迁都东京.二内容1政治上:废除旧体制,加强中央集权(1)废藩置县。(三府七十二县)(2)废除封建等级制度,宣布“四民平等”。作用:建立起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为进一步推行改革,富国强兵奠定了基础。(3)实行政治体制改革,制定《大日本帝国宪法》,规定日本的政体形式是君主立宪制。思考:以谁为蓝本?带有浓厚的什么色彩?如何评价?2经济上:(1)改革币制以金本位的纸币日元作为全国唯一的货币。(2)废除领主土地所有制,承认土地私有(3)地税改革.促进农村商品经济发展(4)殖产兴业,发展资本主义①重点:军事、重工业②交通运输和通讯业③创办国营“样板”企业,扶持私人资本主义企业作用:为日本奠定了工业化的基础;日本掀起了工业革命的热潮,到19世纪90年代初,日本初步实现资本主义工业化,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3文教上:文明开化,发展近代教育(1)教
本文标题: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6690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