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第四单元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二)复习提纲
第四单元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二)复习提纲第一课.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一、三国鼎立与西晋统一1.公元25年,刘秀称帝,建立东汉2.官渡之战:(①时间:200年②人物:曹操和袁绍)(袁军战败原因:袁绍刚愎自用,失于谋略。不肯听人建议。曹军取胜原因:“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政治上的优势,曹操精于谋略,善于用人,善于采纳别人的建议,以诚待人,能宽容人。)(意义: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3.三顾茅庐:诸葛亮,“隆中对”。4.赤壁之战:(①时间:208年②人物:曹操的大军和刘备、孙权联军)(曹军战败之因: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意义: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5.如何理解三国鼎立这种历史现象:从统一与分裂的角度来看,三国鼎立是一种退步。因为国家统一有利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国家分裂会加剧地方矛盾,对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不利影响。从大规模分裂和局部统一角度来看,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因为东汉末年十几个割据势力,东汉实际上一个分裂的国家,三国中的魏国实际上是消灭了北方割据势力实现北方地区统一的基础建立的,蜀、吴也如此,这样的局部统一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7.三国统治者都注意发展生产:魏国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北方的生产得到了明显恢复和发展;蜀国丝织业兴旺,蜀锦非常有名;吴国造船业发达,曾到达夷洲(今台湾),加强了内地与台湾的联系。二、东晋南朝政局与江南地区的开发1.317年,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政权,史称东晋。东晋立国离不开士族的支持,其中琅邪王氏贡献最大。2.淝水之战:(①时间:383年②交战双方:东晋和前秦苻坚)(意义:为江南经济持续发展提供了相对安定的环境)3.420年东晋大将刘裕自立为帝,国号宋,与之后的齐、梁、陈总称为南朝。4.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战乱,许多人逃往到江南地区,给江南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江南地区得到了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5.江南经济的表现。农业:(1)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开垦出大量良田;(2)太湖流域、鄱阳湖流域和洞庭湖流域是东晋南朝的重要粮仓(3)南方以水稻为主,栽培技术有了提高(4)小麦推广到江南(5)水力加工谷物的生产工具的应用。手工业:养蚕缫丝技术有了提升,丝织品产量激增;(2)铸造技术改进(灌钢法的发明);(3)制瓷业发展迅速(青瓷:南朝莲花尊)三、北方的民族融合1.内迁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匈奴、鲜卑、羯、氐、羌。2.鲜卑族的拓跋部建立北魏,定都平城(今大同),439年,统一黄河流域。3.494年北魏孝文帝改革。目的:为了更好地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内容:见课本。意义:适应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大加快了北方民族融合的步伐4.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又分别演变为北齐和北周,历史上把这五个朝代称为北朝。四.璀璨的科技与艺术1.南朝祖冲之是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推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数字的人。他还测算的一年时间与现代只差50秒钟;造出“千里船”;设计制造水碓磨;编写数学著作《缀术》。2.北朝贾思勰著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的农书,也是世界农学史上的优秀著作。3.东晋的书法家王羲之,被后人誉为“书圣”,他的书法“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代表作《兰亭序》。4.东晋画家顾恺之擅长人物画,“以形写神”,代表作有《女史箴图》、《洛神赋图》,他有三绝:才绝、画绝、痴绝。5.南北朝时期,佛教兴盛。著名的石窟有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6.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文化呈现出以中原文化为主体、多元文化碰撞交融的特点。第二课隋唐:开放革新时代一、隋的兴亡1、隋朝的建立和发展(1)建立:581年,杨坚建立隋朝,定都长安,杨坚即隋文帝。(2)隋文帝的统治:进行一系列改革,加强中央集权,打击地方豪强实力,澄清吏治,消除民族对立的因素,发展经济,并打败突厥。(开皇之治)(3)隋朝的统一:589年,隋灭陈,统一全国。影响:1.结束了近四百年的南北分裂局面,2.大大加强了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推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2、大运河的开凿(1)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2)概况:一个中心:洛阳两个端点:北起涿郡、南到余杭分为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连接的五大水系是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大运河流经今天的省级行政单位有北京、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3)京杭大运河开通的影响:积极: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对于巩固统一和推动沿岸地区的城镇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消极:征发了大量的民工,耗费了巨大的财力、物力,给劳动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3、隋朝的灭亡(1)、原因:根本原因:隋炀帝的暴政(隋炀帝骄奢淫逸;不恤民力,大肆兴役;无节制巡游;接连发动战争)直接原因:隋末农民起义(2)、标志: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二、唐的盛衰1、唐的建立:618年,隋朝贵族李渊建立唐朝2、唐太宗和贞观之治(唐太宗李世民)“贞观之治”出现原因:(1)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正确处理君民关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2)唐太宗重视农业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3)唐太宗善于用人,虚心纳谏。”房谋杜断”、魏征(4)沿袭和完善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加强了中央集权。(5)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沿袭和完善隋朝的科举制度“贞观之治”的表现:太宗在位的贞观年间,政治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民族关系融洽,社会安定,国力增强,被誉为“贞观之治”。3、完善管理制度(1).三省六部制:见课本进步:见课本(2).科举制度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进步之处:科举制度通过考试选拔官员,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的标准,是一种相对公平的选拔制度,为读书人创造了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人才4.对武则天的评价(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她在位期间,严厉打击反对她的元老重臣,大开科举之门,大量选拔普通地主中的优秀人才武则天统治期间,人口明显增多,社会生产继续发展,史称有“贞观遗风”5、开元盛世(1)、开元盛世出现的原因:(2)、开元盛世的总体表现:见课本(3)、开元盛世的具体表现:(1)农业生产:粮食总产量持续增加;开始广泛使用曲辕犁和筒车,(2)手工业发达:丝织业技术高超;唐朝丝织品轻盈精薄唐朝陶瓷业达到很高的水平,邢窑的白瓷、越窑的青瓷、闻名于世的唐三彩。(3)商业繁荣:长安、洛阳、扬州和成都等都是当时著名的大都市。长安城规划有如棋盘,十分整齐,坊和市界限严格。扬州不但是全国货品的集散地,还是国际商品的转运中心。6、唐朝的灭亡(1)安史之乱:唐玄宗统治后期,爆发安禄山和史思明为首的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唐朝开始由盛转衰。(2)唐的灭亡:907年朱全忠灭唐建立后梁,唐朝灭亡,7、五代十国五代是指907-959年间中原地区先后出现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南方各地和北方的山西还有十个国家,称为十国。这一历史时期合称为五代十国。三、民族和睦与对外交流1、唐朝的民族关系(1)民族政策:政策: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对少数民族一视同仁。影响:各族人民拥戴唐太宗为“天可汗”(2)唐朝与吐蕃的关系:①7世纪初,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入藏作用:促进了唐蕃的友好往来,密切唐蕃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西藏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②8世纪初,唐朝又将金城公主嫁到吐蕃。吐蕃和唐朝已经“和同为一家”了。影响:此后一百多年里,双方使节往来频繁,唐蕃关系日益密切。③唐朝与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设立800多个府、州、县。④唐朝疆域:东到大海、西达安西、葱岭等广大地区、北抵蒙古高原、南及南海,国家空前繁盛。2、唐朝的对外关系⑴对外政策:唐朝采取开放的对外政策,积极同世界各国交往。当时唐朝是亚洲最强大的国家,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⑵玄奘西游玄奘是唐太宗时的高僧。629年,他从长安出发,前往天竺求取佛法。带回佛经,翻译佛经,写成《大唐西域记》。⑶鉴真东渡:玄奘与鉴真共同的功绩是什么?不同的贡献是什么?:⑴.共同点:致力于佛教的传播,为佛教的传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⑵.玄奘到天竺求取佛经将天竺的佛教文化带到中国,写成《大唐西域记》,记述了天竺的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鉴真在日本传播佛教,还将盛唐的中药、建筑、雕塑、绘画等知识与技术介绍到那里,受到日本人民的尊敬唐朝民族团结和对外交流发展的原因?客观上:国家安定统一,经济文化发达,海陆交通便利主观上:唐朝统治者具有开放、自信的心态;杰出人物的贡献。四、唐代的科技文化与时代风尚1、雕版印刷术⑶作用:对人类文化的保存、传播和发展起到重大作用。2、火药的发明⑴发明:火药是古代炼丹家在炼制丹药时发现的副产品。⑵成分:火药是由硫磺、硝石、木炭三种物质构成⑶应用:唐朝末年,应用于军事。意义: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巨大转折点,推动了军事武器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武器应用结构和战争方式,推动了经济和科学文化的发展3、唐诗的繁荣⑴繁荣原因:唐代社会经济繁荣;科举考试重视诗赋⑵地位:唐朝——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⑶代表人物:诗仙:李白诗圣:杜甫4、社会生活⑴出现丰富多彩社会生活的原因:唐朝社会经济的繁荣;与少数民族和外国交流的频繁⑵具体表现①一些少数民族的食品如胡饼,成为普遍流行的名食②唐人爱穿少数民族的服饰,连妇女也穿胡服,并以穿男装、戎装为时尚。③唐代流行打马球的游戏,从波斯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④大量来自中亚、西亚的移民进入中原地区,他们的日常生活逐渐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⑶社会生活特点:中西互通,多民族交融,整个社会博大开放,容纳百川,充满创新活力。第三课宋元:多元文化的碰撞交融与文明高度发展○宋元时期,农牧文化逐渐融合,繁荣的城市商业,多彩的文学艺术,极盛的传统科技,频繁的中外交流,都是这个时代的重要标志。一、高度集权的北宋政治1.北宋的建立和统一2、北宋中央集权的加强背景:唐末五代,军阀武将飞扬跋扈,影响政局的稳定。目的:巩固统治,加强中央集权措施:措施积极影响消极影响军事“杯酒释兵权”解除统军大将的兵权;挑选强壮士兵,编入禁军,禁军轮流驻防京师。防止将领发展私人势力,加强皇帝的权力削弱军队的战斗力,形成“积弱”局面政治解除节度使的权力、增设机构以分割制衡官员权力加强皇权,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削弱地方力量。官僚机构膨胀,财政开支庞大,形成“积贫”。经济派官员到地方管理财政(转运使)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造成地方财政困难文化崇文抑武,选拔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官吏士人受到社会普遍尊重;推动文化教育的发展武将群体长期遭受打压,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其他君臣礼仪的变化加强了皇权作用:积极方面:有效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防止了藩镇割据局面的再现,这在客观上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安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历史的进步。不利方面:积贫积弱⑴兵将分离,使将帅无权。指挥失灵,削弱了军队战斗力。⑵致使权力分散、机构重叠、官僚机构庞大,形成“冗官、冗兵、冗费”状况,导致北宋形成“积贫”、“积弱”局面因而使北宋中期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社会危机⑶地方财政出现困难3、王安石变法5、措施: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保甲法6、影响:新法推行后,农业生产有所改善,政府收入有所增加,国家军力有所增强。7、失败原因:变法过程中出现了损害百姓的情况;危及一些社会阶层的既得利益,遭到强烈反对。如何看待“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观点?它在客观上推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科举制得到较快发展。但是,从历史影响上看,它强化了“为当官而读书”的观念,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历程:(1)理论基础:战国时期韩非子法家思想为其形成奠定理论基础。——(商鞅变法)(2)确立:秦统一后,政治上,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机构;颁布秦律。文化方面,书同文,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规定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3)巩固:西汉武帝时,在政治上颁布“推恩令”;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中央集权。——中央集权制度得到巩固。(4)完善:隋唐时期,实行了三
本文标题:第四单元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二)复习提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6705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