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销售管理 > 第四章什么是美育重点
第四章什么是美育重点、难点提示本章的重点是美育的内涵及其功能。本章的难点是美育的现代转型,美育同艺术教育的关系。理解美育的内涵,要紧紧抓住美育的作用过程特点、美育的实施效用、美育作为一种教育形式的育人目的三方面来理解。从作用过程看,其最显著的特点是以审美形象来作用于人的感情,以情动人,使受教育者受到感染。从实施效用来看,美育作用于个体的知、情、意,通过培养个体的知情意能力,进而生成和提高个体的符号实践能力。从育人目的来考察,美育的目标使对人的全面塑造,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理解了美育的含义,对其功能就不难掌握了。美育的功能体现在个体塑造、社会整合、文化建构三个相互关联的方面。教材关于这个内容阐述较清晰,应认真领会。关于美育的现代转型,指的是在现代中国特定历史条件下美育的现代使命定位,这是比较难的问题。要理解这个问题,应从提出现代美育问题的背景、“美育”概念在中国的提出以及美育的现代性进程三方面来理解和把握。鸦片战争终结了古典性文化的进程,伴随着西方工业文明输入,开始了现代性文化建设,而建构中国现代人格成为现代性工程的核心任务,这是美育现代使命定位的现实背景。美育在中国的出现其目的是以美养善,中国现代美育观从西方的美育观念中吸取了理论资源,初步奠定了德、智、体、美并重的基本教育体制格局,并将美育基本功能从传统的社会伦理规范附庸的地位逐渐剥离出来,树立起“审美无功利”的学说,为现代中国美育的使命定位作好了理论准备。在此背景和基础上,美育完成了现代转型,扮演了个体人格的启蒙和解放的角色,被赋予塑造符合新文化道德标准、科学标准和审美标准“新人”的现代使命。关于美育与艺术教育的关系,在传统美育理论中二者常常不分,而现在时代的“泛审美”特点使审美教育范畴大大扩展,艺术教育不再等同于审美教育,而是属于美育范畴内的一种类型。第四章重要知识点西方美育观的演变柏拉图与“心灵的美化”亚里士多德与“净化”说贺拉斯与“寓教于乐”席勒与“游戏”说孔子的美育观孟子的美育观梁启超的美育观“美育之父”蔡元培美育的含义美育的特征“现代性工程”王国维与“趣味教育”现代中国美育的使命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与艺术教育美育的功能美育的层面美育的方法综合测试题参考答案一、填空:1.理想人2.净化无害的快感寓教于乐3.席勒审美教育书简4.孔子君子5.饮冰室文集熏、浸、刺、提6.审美形象趣味性、感染性、多样性7.情感方面具有完整人格的个体8.以审美方式启蒙大众二、单项选择1.B.梁启超2.A,人的启蒙和解放3.c,西方早期社会4.D,启示5.C,蔡元培三、名词解释“净化”说答:“净化说”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著名美育理论。他认为悲剧具有净化心灵的情感功能,像宗教一样使人在狂迷之后安静下来,“仿佛受到了治疗和净化”,他认为这种“无害的快感”有益于人的健康和社会的稳定。美育答:美育又可称为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美育是运用审美形象的感染作用塑造人的知、情、意等符号实践能力的教育形式,美育的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智育答:智育是一种基本教育形式。智育指的是培养人认识和领会世界发展的内在规律的能力教育,它包含知识信息的传授和知识能力的发展两个方面。审美能力答:审美能力指在审美活动中个体对活的形象的感知力和理解力,以及在这个基础上产生的创造力。简单说来,审美能力就是个体审美地把握世界的能力。“现代性工程”答:中国的“现代性工程”又称“新文化工程”,是指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参照西方文化而重建自身新文化的进程,其核心任务是建构中国现代人格。四、简答题1.怎样理解美育这一概念?答:美育,又可以称为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可以从具体过程、实施效用和育人目的三方面来看。从具体过程来看,美育是一种以情动人的美的教育。它利用审美形象的情感力量去感染个体以达到教育目的。从实施效用看,美育是一种作用于知情意的能力教育。美育对人的塑造不仅作用于情感,而且导致知情意等能力的全面提高,它同时辩证地融汇了认识、意志和情感三方面。以美启真,以美入善,以美化情。从美育的育人目的来看,它包含一种对人的全面塑造。通过对人类符号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审美的方式达成人的自我完善。综上所述,美育是运用审美形象的感染作用塑造人的知情意等各种符号实践能力的教育形式,其目的在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2.美育的具体特征是什么?答:美育的具体特征是趣味性、感染性和多样性。美育的趣味性,是指美育的实施手段是以美的形象吸引人,其过程不是严肃的而是伴随个人趣味的激发和满足。与德育和智育要求严肃和庄重不同,美育总是要以活的形象令人感觉生动、活泼、有趣,在生动有趣的形象体验中达到陶冶和教育人的目的。美育的感染性,是指美育不是以理服人而是以情感人。美育过程是人的各种心理因素综合作用的过程,而其中情感是起核心作用的动力因素。在艺术活动中,情感的作用更是巨大。美育的实现依靠的就是人与活的形象之间的情感交往。把认识和道德等理性因素融入审美情感之中,以潜移默化而不是说教或讲解的方式自然而又强烈地冲击读者的情感,发挥美育的功能。美育的多样性,是指从运作方式来看,美育在时空上灵活自由,在个体针对性上显现差异的特性。美育较少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灵活地进行。美育随着受教育者的个体差异而表现多样风貌。每个人的审美感受在共同性、相似性的基础上表现出个体差异。以上三个方面的特征,共同形成了美育作为一种教育方法的独特形态。3.美育呈现为哪些层面?答:美育的层面是指美育作用于人的具体方面。主要有以下四个层面:审美能力的培养、审美理想的建构、创造性智力的开发、健康人格的塑造。审美能力是个体审美地把握世界的能力,美育可以提高人敏锐地发现和感受美的事物的能力。美育用美的形象去感染人,激发人的情感活动,用情感活动来推动人的想象和思考,进而以情感的方式去把握和认识世界。同时,美育还能增强人对美的事物的理解力。以美启真、以美入善,培养一种“审美”的认识能力,表现为理性的感性化。审美理想,是指审美活动中对于完美的审美价值的想象。美育总是在一定的审美理想前提下展开的,美育也就成为确立并构建审美理想的关键方式。正是通过美育对各种美的形象的价值阐释,一种审美理想才会深入人心,变成一种共同的审美价值观念。美育对审美想象力和审美创造力的激发和培养,有助于创造性智力的开发。审美的想象不拘泥于日常生活的经验,具有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和飞跃性的特点。同样,对事物进行审美地理解和创造,也绝非在日常经验上进行的,而是既符合常识,又要违背或者超越它,呈现出一种创造性的智慧。人格是个体的心理特征和性格特征的综合形态。美育对美的心灵的打造显然是人格建构非常重要的部分。美的形象、尤其是艺术作品塑造的美的形象,往往包含着丰富的人格教育信息。美的形象包含的情感信息,不仅能打动人、感染人,还可以沟通人的体验、强化人对命运的共同感受,从而培育个体的同情心和爱心。热爱人类、热爱自然,这种爱心是健全的人格中极为重要的方面。4.美育的功能体现在哪些方面?答:美育的功能是指美育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它表现在个体塑造、社会整合和文化建构三个方面。美育的最基本功能在于个体塑造,这是指美育以活的形象从情感方面熏陶人类个体,使其成为具有完整人格的个体。首先是情感陶冶。美育以活的形象去激发人的情感活动,使人在感动中成为能够领略人类普遍情感的个体。另外是个体发展。美育以活的形象去感染人,正是要在情感体验中促进个体的发展。个体的发展,集中表现在个人对于自身丰富个性的占有和享受。美育还有社会整合功能,这是指美育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社会整体联系。美育可以有效地实现人与人之间在审美体验瞬间的自由交往。从广泛的社会文化交往层面上看,不同族群、不同语言的人们,也可以通过美育而实现感情的共鸣和意义的共识。美育有助于实现人类社会的协调发展。美育也具有文化建构功能。这是指美育可以通过活的形象的感发推动本民族文化的基本架构的建设。在审美形象之中,往往蕴含着一个民族的文化信念、审美理想、宇宙情怀等,美育可以通过这种形象化的感染作用,使受教育者体验、领悟到本民族文化的内蕴,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文化的建构。同时,美育所形成的理解的共识和情感的共鸣,更多地发生在同一个社会族群、同一种语言方式内部。通过美育对这种包含集体经验的审美体验的激发,可以使人与人之间有效地达成民族文化方面的认同。五、论述题1.如何理解孔子的美育观?答:孔子的美育观代表着儒家的美育观点,对我国后来的美育理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孔子的人格理想是尽善尽美的“君子”,这是外在的优雅形象与内在的仁爱之心的完美统一,需要进行审美塑造,即所谓“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质”的核心是“仁”,而“文”即艺术(诗、乐、文等)在人性和人格完善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孔子从“仁心君子”的人格理想出发,建构起他他的美育观:首先,强调以理节情,主张应让情感的宣泄接受理性或礼义的引导,“发乎情,止乎礼义”,“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塑造合乎礼教的仁人君子。其次,注重情感教育,认为“仁”需要个体从内心感受上进行体认,外在的道德法则只有内化为个体自觉的情感要求,才能成为人格修养的组成部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第三,特别突出诗歌的感发作用。孔子认为诗可以兴、观、群、怨,即诗歌可以兴发感情,可以观察世风民情,可以沟通群体关系,可以宣泄怨恨,因此重视诗歌的教化功能,认为“不学诗,无以言”,不学习《诗经》,就没法发言,从而形成了以诗歌为重要美育途径的“诗教”传统。2.结合历史发展的实际情况,谈谈中国美育的使命是如何定位的?答:现代中国美育的使命被规定为塑造符合新文化的道德标准、科学标准和审美标准的“新人”,美育成为与德育、智育、体育并行的基本教育形式,在现代中国承担了个体人格的启蒙和解放的角色。这是根据中国现代历史发展的实际情况获得定位的。美育作为一种教育形式,是20世纪中国“现代性工程”或称“新文化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性工程”的核心任务是建构中国现代人格。从启蒙的角度来看,20世纪初叶,美育的思路是以审美的方式去启蒙大众,打造“雄才”和“群才”,例如梁启超、鲁迅等人就希望用各种艺术形式尤其是大众化的小说和戏剧来传播和宣扬新的道德意识、科学观念和民族理想,疗救国人灵魂,拯救民族危亡,重塑国民性。到了20世纪后半期,十年浩劫结束后,短篇小说《班主任》里发出的“救救孩子”的呼声,再一次唤醒了这种美育启蒙的思路,导致后来对美育功能和地位的多种思考。从另一个角度看,如黑格尔所言:“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美育注重审美的无功利性对个体人格塑造的作用,解放人性中的自由与个性元素,“审美的人”成为从传统道德或特定政治范式的桎枯下获得人性解放的完整个体。从王国维引进席勒的“游戏说”,到朱光潜、宗白华等提倡艺术的生活,审美的人生,直至进入新时期以来将注意力集中于培养个性化的人,使人从泛政治化的生活种得到解放,美育的使命也是在于将人的天性中的潜力拯救出来,造成一个“全人”。可见,美育的使命正是伴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而获得定位的。3.何谓审美能力?举例说明美育是如何提高人的审美能力的?答:审美能力,指的是在审美活动中个体对活的形象的感知力和理解力,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创造力等。简言之,审美能力就是个体审美地把握世界的能力。个体的审美能力是有差异的,但美育可以使人的审美能力得到提高。美育对个体审美能力的提高,主要通过两个方面:即能提高人敏锐地发现、感受美的事物的能力和能增强人对美的事物的理解力。美育用美的形象去感染人,激发人的情感活动,强烈的情感活动形成巨大的动力,推动人积极想象和思考,进而以情感的方式去把握和认识世界,形成对美的敏锐的感知能力。例如李商隐的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春蚕、蜡烛是平凡的事物,而诗人丰富的感情作用于它,使它们成为极富艺术感染力的活的形象,当我们欣赏诗句,吟哦诵读,情感的波涛激荡,想象的闸门开启,也在这平凡的事物上面感知到动人的美,这就是美育的作用。同时,美育以美启真、以美入善,通过美育还可以提高受教育者从美的事物认识世界的能力,美育培养的理解力不是简单的认识,而是一种“审美”的认识。李商隐诗
本文标题:第四章什么是美育重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6813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