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第四章儿童行为习惯障碍的分析与辅导
第四章儿童行为习惯障碍的分析与辅导学习重点:儿童吸吮手指、退缩行为的特征、原因分析和辅导方法。学习难点:儿童学习障碍的原因分析和辅导方法。学习时数:4课时学习内容:1、儿童吸吮手指的行为表现、原因分析及教育帮助方法。2、咬指甲的行为表现、原因分析及教育帮助方法。3、退缩行为的表现、原因分析及教育帮助方法。4、离家出走的行为表现、原因分析及教育帮助方法。5、逃学的行为表现、原因分析及教育帮助方法。6、习惯性阴部摩檫的行为表现、原因分析及教育帮助方法。学习建议:1、认真学习基础理论和拓展文章,结合幼儿园实际思考分析。2、对照相关特征,对幼儿进行初步判断鉴别。3、先对所提供案例进行分析,再对本班幼儿行为进行分析判断,在此基础上查找原因并制定简单辅导方案,尝试进行辅导实践。4、注意反思自己的辅导方法和效果。5、积极参与在线讨论,各抒己见,拓展自己的视野。考核内容:儿童行为习惯障碍的表现特征;根据教师所提供案例进行分析,并提出辅导方案。本章主要学习内容:基础理论、案例分析、拓展阅读、在线讨论、他山之石、在线作业、在线自测基础理论一、关于儿童正常行为的评定原则很多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行为问题,这些问题使敏感的父母感到焦虑,使老师感到烦恼。人们常常对这类问题要么完全忽视,要么估计得过分严重。究竟什么是正常行为,什么是异常行为,这一表面上看来颇为简单的问题,实际上却十分复杂。如果对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常见的行为障碍毫不了解,则根本无法讨论什么是病态的问题。要讨论儿童的行为障碍,首先必须注意到儿童是一个正在成长中的个体,在不同的年龄不同的发育水平,有不同的行为表现。其次,要注意到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不同的教养,对儿童的行为有不同的影响及评价。关于正常行为,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且无绝对一致的标准。以下介绍几条评定的原则:(1)儿童的行为必须与年龄相称。这里强调的是:必须坚持发展的观点。儿童是一个正在成长中的个体,对于儿童的行为正常与否的判断,必须考虑到年龄因素。如一名入园新生不能够安安静静地坐着听课是正常现象,而一名6岁的孩仍然不能在教室内静坐听课,则不能视为正常了。(2)必须注意社会文化背景,不同的社会文化,对于小儿童的某些行为可能评价各异。例如,有些昆虫在某些国家、地区被视为正常食物,而在另一些国家、地区食用则会被视为异常行为。(3)关于统计学标准问题。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不同年龄性别的正常儿童的行为发育,各有其不同的统计学标准,而且这些标准是相对的,很难有明确的划分界限。如,不同的年龄与性别的孩子究竟多长时间不能集中注意力才应视为有问题等等。(4)在日常生活、学习中能逐步学会遵守纪律、掌握规律,能懂得奖与罚的意义,并能遵守有关的规则。(5)能正确处理与同伴的关系。(6)能逐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其情绪表现与环境是一致的。总之,正常儿童的认知、情绪、人际关系等,必须适应环境,其适应能力随年龄增长逐渐成熟。下面介绍几种儿童成长过程中比较常见的行为障碍。二、儿童行为习惯障碍的类型及分析辅导(一)吮吸手指吮吸手指在婴儿期为正常现象,但如进入幼儿园、小学以后仍然存在,则是一种问题行为,应予以纠正。婴儿吮吸乳头,属于原始的本能反射。婴儿也会吮吸触碰到唇边的任何物体,这也是一种生理性的吮吸反射。约见于90%的正常婴儿。随着年龄的增长,会自行消失。一般在婴幼儿期此种行为常不为父母和教师所注意,但进入小学时则常会遭到同伴的讪笑,患儿也会感到害羞、焦虑。这种行为可引起消化道感染或肠道寄生虫病,造成营养不良,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还可引起手指肿胀、脱皮、发炎和局部化脓感染。如果这种行为延续到儿童牙齿替换时期,则可导致下颌发育不良,牙列异常,上下牙对合不齐,妨碍咀嚼功能的发展。【病例】某男,7岁,从婴儿时期起,就喜好把自己的手指放在口内吮吸,家长从未介意。上小学后,在课堂内也吮吸拇指,以致影响写字及听课,受到老师批评,同学讪笑,这时,才引起父母的重视。患儿自幼因母乳不足,辅以人工喂养,大约半岁开始好吮吸自己的手指,家长认为好玩,不但未加制止,有时还逗弄患儿,要他吮着玩。患儿长大后,此习惯如旧,尤其当吃了糖果类食物后,更爱反复吮吸手指,晚上,也常常要把拇指含在口内才能入睡。但无其他行为问题。患儿系第一胎,足月平产,生长发育良好,一岁多能走会讲,无重大疾病史。体检:发育营养好,右拇指肿胀,皮肤发皱,牙齿排列尚可,其他体检及神经系统正常。精神状态:未见异常,有害羞感,说吮吸手指怕同学笑,但无法控制。1、吮吸手指的形成原因有些儿童习惯将手指头放入口中吸吮,或睡前咬衣物、被角,有的儿童表现出咬手指甲或其他物品等不良行为。临床检查发现,经常吸吮手指和咬指甲的孩子除了可使手指浮肿、牙齿闭合不良和感染疾病外,还会造成妨碍学习的内心紧张、压力、忧虑或烦躁的症状。吸吮是一种原始反射,凡婴儿口唇接触到任何物体,都会引起吸吮反射。在婴儿时吸吮手指头是常见的,到2~3岁后一般会大大减少。但婴儿饥饿时,吸吮自己的手指头会得到如吮吸母亲乳头样的满足,婴儿在寂寞无聊、焦虑不安时,或身体有疼痛、不舒服时,吮吸指头也可聊以自慰、减轻焦虑、转移对身体疼痛和不舒服的注意力,因而婴儿乐于吸吮手指。在婴儿期,这种偶然出现或持续时间不长的吸吮手指现象,不应视为病态。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与外界接触增多,这些不良行为可以在不知不觉中消除。但是如果此类的饥饿、疾病、孤独无伴、缺乏玩具等不良情境经常存在的话,此种行为可能形成习惯而难以消除。具体的原因如下。(1)自我分化不良。婴儿刚开始不知道身体的哪部分属于自己,而将自己的手指、脚趾视为妈妈的乳头一样吸吮,当咬手指、脚趾疼痛时,这些幼儿就会自动停止牙咬和吸吮行为,只有少部分幼儿将此行为保留下来。(2)心理需要没有得到满足由于喂养不当,父母没有按时给婴儿提供足够的食物,或由于婴儿缺乏环境刺激和社会交往而感到孤独。特别是孩子遇到挫折、受到家长老师的批评惩罚时,吸吮行为更明显。当儿童心存焦虑、不安、忧虑、紧张寂寞等不良情绪时,常常会出现频繁地吮咬手指。有些父母由于种种原因,或与孩子接触少,或对孩子冷漠,对孩子付出的爱少,使他们对家庭温暖的需要得不到满足。这就使得神经类型较弱的孩子通过啃咬手指来缓解内心的紧张和不安。(3)教养方式不正确几乎所有的婴儿都有过吮吸自己手指的经历,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到2~3岁后,这种行为会逐渐减少,或者消失。如果此时家长对孩子的行为不引起重视,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偶发性的行为未经阻止,频率就会增多,会使孩子行为趋向于一种定势,形成不良行为习惯。比如家长在哺乳期时,孩子一哭就塞给他乳头或把奶嘴塞在孩子口中,这会使得孩子把吮吸动作当做解决烦恼的手段,当孩子遇到困难或麻烦时,就会习惯性地吮吸手指或咬手指甲。另外,选择玩具不当也会造成儿童咬手指的不良习惯。儿童早期过多玩棒状、条状的玩具,习惯用手接触玩具,丢开后便寻找替代物,以满足心理需求。最后,睡眠习惯不良。儿童没有睡意的情况下,让其躺在床上,在待睡过程中,儿童会抓住被角或枕巾玩,把它们含在口中,家长若不及时纠正,久而久之就形成固定的不良睡眠习惯。(4)生理原因儿童经常无意识地咬食自己的手指,撕咬手部皮肤及指甲,有的还喜欢啃咬足趾,甚至吞食所咬下的指甲、皮肤。查看他的双手,足趾甲可见残缺不全,手指端多处肉刺、瘢痕等,严重时由于啃咬,致使手指或足趾破烂流血,继发感染或成为慢性皮炎,长期难愈。这是一种病症,在医学上称为“神经功能障碍性皮肤症”。专家指出,此症是因体内缺锌破坏了正常营养代谢平衡,继而导致神经功能受阻所致,补锌可以改变体内营养失调的状态,修复受损的神经系统功能,这也是临床上治愈儿童皮肤行为症的好方法。并且,由于体内缺锌,还会影响钙等元素在体内的吸收。所以观察此症孩子的手指,指甲的表面缺乏光泽并且有凹凸不平的小坑,这又是缺钙的表现。所以,父母应该给孩子服用高效、均衡营养的补锌补钙制剂。2、吮吸手指的矫治儿童吮吸手指的不良行为,一般不会随年龄的增长自行消失,若能及早发现和纠正,则可及早根治。(1)婴儿期运用正确的喂养方法。注意定时、定量、喂足、喂好,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和饮食习惯。(2)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家长不给孩子双手空闲,不让孩子过早睡在床上。可以告诉孩子,吮手指会把手上的细菌吃进口中而引起腔和肠道感染,吮咬手指能损害牙齿的健康,会引起牙病。挖鼻孔,会使鼻腔中的黏膜受损,造成鼻出血。撕指甲会使指甲周围发炎,影响指甲的美观。让孩子知道这些都是坏习惯,对身体不利,必须改掉。(3)转移孩子的注意。转移注意即当孩子将要表现出这种行为时,及时用孩子感兴趣的活动吸引孩子,使之逐渐淡忘,。一般来说,孩子在静坐无事的时候最喜欢吮手指、挖鼻子、撕指甲。家长和教师发现孩子这样做时,不要大惊小怪或者责骂孩子,而应平心静气地将孩子的手扒开,给他一些喜欢的玩具和图书,引导他玩积木或者带他做做游戏,这样就会使他的注意力转移到有趣的活动上去。如果家长和教师一味地责骂,只会引起孩子的反感,很难改掉坏习惯。关心孩子的情绪,给孩子心理支持。如果家长态度粗暴,对孩子整天板着脸,动不动就发脾气,孩子就会感到恐惧,精神上受到压抑,更容易染上坏习惯。所以家长要关心孩子,和孩子保持融洽的关系,满足孩子适当的要求。这样,从客观上就有利于改掉孩子的坏习惯。(5)强化法。使用强化法逐渐戒断,即用奖励和惩罚的方法逐渐减少孩子出现这种行为的频率和时间,达到戒断的目的。具体做法是:如果孩子能较长时间不表现出咬手指甲的行为,则用孩子喜爱的食物或小玩具等给予奖励,否则就会受一适当的惩罚。这个过程的见效虽然慢,但长期坚持下去就会有好的效果。(6)可采用厌恶疗法(行为治疗的一种)。即在其常吮吸的指头上涂抹苦味剂,使他在吮吸时产生厌恶感;或者干脆规定患儿在一段时间内反复不停地吮吸手指,直至他感到不舒服、厌倦为止,这样可有效地减少这种不良行为。(7)国外采用颚槽疗法。此疗法用一种金属丝编成塑造装置,可以附着于牙齿,盖住整个口腔顶部。这样可防治牙齿的咬合不正,且由于此种装置使儿童在吮吸手指时手指不能与颚部接触,因此,减少或消除了手指对硬颚的刺激,从而消除了吮吸手指的一个重要强化因素。[分析思考]除上述方法外,你认为还可采取哪些措施矫正孩子吮吸手指的不良行为?(二)咬指甲咬指甲在儿童中颇为常见,男女均可发生。患儿表现为经常地、控制不住地用牙齿将长出的手指甲咬去,有的还表现为咬指甲周围的表皮或咬足趾。程度轻重不一,多数不严重。少数十分严重者,可以把10个手指的指甲咬得很短,甚至甲床出血。有的患儿还伴有多动、睡眠不安、抽动、吮吸手指及挖鼻孔等。在情绪紧张不安时,咬指甲的行为表现更为突出。多数儿童随年龄增大后,症状可自愈,少数顽固习癖者,可持续到成年期。[图片摘自:(孩子的心病与家长有关)]【病例】某男,7岁,因好咬手指已2年多,来诊治。患儿5岁左右出现咬手指的行为,双手的指甲被咬得光光的。在情绪紧张、受了父母的责备后,更是边哭边咬。未见其他异常,自幼性格活跃、好动,但不特别顽皮。父母回忆不出可能的诱发因素,起病比较隐袭。患儿系独生子,足月平产,自幼生长发育好,无重大疾病史。体检:除双手指甲被咬得参差不齐外,未见其他异常。精神状态:活泼,接触好,口齿清晰。不停地咬手指甲,自诉不咬就心烦不安。余未见异常。1、咬指甲的原因(1)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由于父母工作太忙,对孩子要求过严或家庭不和、家庭成员关系紧张等原因,使孩子得不到充分的爱抚和关注,特别是缺乏母爱。(2)缺少同龄伙伴。现在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住在单元式的房子里,当孩子从幼儿园或学校回来后,常常是一个人在家里做作业、看电视,当感到孤独、寂寞、乏味时,便不自觉地去咬指甲,久而久之便养成了习惯。(3)适应困难。当儿童适应新环境感到困难时,或者在心情矛盾、紧张焦虑的状态下,也易产生此种行为。(4)模仿。有的儿童看到别的同学咬指甲,觉得好玩、有趣,于是跟着模仿。(5)在饥饿、身体疼
本文标题:第四章儿童行为习惯障碍的分析与辅导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6840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