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 第四章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
~1~第四章变态心理学健康的定义:所谓健康不仅仅指没有疾病、不体弱,而是指心理社会、功能均趋向良好的一种状态健康:①本人愉快②不妨碍他人③充分发挥潜能异常心理中的各病症是互相分割、不互相变化的心理:认知对自己(自我认知)对他人(周围认知)对周围事物的看法情感:喜、怒、哀、乐行为:做法认知导致情感、情感指导行为不健康认知导致负性情感,负性情感指导不良行为→促使病人就医社会功能:(1)学习工作能力(基础)(2)人际交往能力(核心)(3)遵守社会道德规范能力(保障)第一节关于变态心理学在我们生存的社会人群中,正常心理活动和异常心理活动,具体表现在不同个体身上有精神障碍的群体占人群总体的比例为13.47%有精神障碍的人他们的心理活动并不全是异常的经过系统治疗,心理的异常部份也能得到改善或完全被矫正正常心理活动和异常心理活动之间,有互相转化的可能性诊断标准名称:ICD-10国际疾病分类标准DSM-四美国疾病分类标准CCMD-III中国疾病分类标准正常心理020406080100第一季第二季第三季第四季東部中部北部异常心理不健康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神经症抑郁症双向情感障碍精神分裂症脑器质性障碍健康~2~第一单元变态心理学的对象变态心理学是以心理与行为异常表现为研究对象的心理学分支学科变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同时也是精神病学研究的对象精神病学作为临床医学的分支,着重异常心理的诊断、治疗、转归和预后,以及精神病的预防与康复第二单元学科简史一、对心理异常现象的早期关注现代的变态心理学是西方科学发展的产物三个时期:(一)公元前400年:古希腊医生希波克里特提出“体液学说”,并已包含“心理是脑的功能”的雏型(二)5世纪-17世纪(1200年):自然学科的出现,使人将心理的异常现象和大脑的功能联系在一起精神病学远比变态心理学活跃,甚至变态心理学只能融在精神病学中(三)17世纪-19.20世纪:医学科学的进步,促使人们更倾向用唯物的思维对待心理异常的问题二、对心理异常现象的现代说明(一)精神分析的理论解释代表人物:弗洛伊德1.精神分析论解释异常心理现象的两个基本命题:(1)心理过程主要是潜意识性的冲动,不论是广义的和狭义的,都是神经病和精神病的重要起因超我(道德原则):社会的我,肯定、奉献、赞誉、表扬自我(现实原则):实现本我的需要本我(快乐原则):食欲、性欲、攻击欲、占有欲2.依据上述两个命题,弗洛伊德又推演出以下判断:(1)人类的生物本能,是生理活动的动力,这一动力为“力比多”(2)“力比多”在幼年期驱动人的性心理发展,自出生至发展结束,有三个发展阶段:口腔欲阶段、肛门欲阶段和生殖欲阶段性心理发展的过程:口欲期→肛欲期→生殖欲期→青春期→成年期过度满足:获益心理-固着、停滞不前过度缺失:狂补心理-疯狂弥补超我本我自我意识前意识潜意识~3~(3)人的心理结构由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构成;相对应的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构成(4)本我按快乐原则活动,自我按现实原则活动,超我按道德原则活动(5)防御机制:人们为了防止冲突引起焦虑,具有防止焦虑的能力(压抑或克制能力)①压抑②否定③合理化④外投射(小人心理)⑤内投射(自卑心理)⑥置换⑦反向表达(过分强调)⑧幽默⑨升华(化悲痛为力量)九种防御机制的情绪3.精神分析论对心理异常现象的说明合理的度过“性心理”发展的每阶段,是未来心理健康的充分和必要条件在每个发展阶段上,接受的刺激太过份或接受的刺激太少,会使“性心理”的发展受到挫折,会造成性心理的“退化”或性心理发展“固着”,这“退化”和“固着”,会造成未来人格的变态、异常弗洛伊德坚定的抵制宗教思想和支持人本主义思想,他用“力比多”人类自身的生物本能,替代上帝的意志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动机和行为,不是上帝启示的结果,是人类自身本能的需求将人类思想与行动的驱动权,从天上移到地上,从上帝手中夺来还给人类自己弗洛伊德学说所遭遇的打压,不是来自当时的心理学和精神病学,而是来自宗教欧洲文艺复兴后,经典的精神分析理论被新精神分析理论代替弗洛伊德之女与艾里克森建立《自我心理学》,将关注重点从本我移植到自我,将幼儿期的发展论修正为终身发展论20世纪50年代后,心理学中认知神经心理学的出现,对弗洛伊德关于临床症状解释提出质疑(二)行为主义的解释代表人物:巴甫洛夫巴甫洛夫用高级神经活动学说直接说明人的异常心理现象巴甫洛夫不是从纯心理学和精神病学角度,即不是从现象学角度描述异常心理与行为,是通过实验结果的分析来说明异常心理现象巴甫洛夫先通过动物实验,并判断出高级神经系统(大脑两半球皮质)功能的病理生理机制后,再通过对临床病人的观察,最后用模拟的方法来解释人的异常心理现象神经症与精神病的区别是在神经活动障碍的复杂性上或精细特征性上的区别引起机能性神经障碍的两个条件:1.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的艰难相遇,即两过程的冲突2.强有力的、异乎寻常的刺激这两条件也是构成人类神经症和精神病的原因巴甫洛夫认为神经衰弱:特征是兴奋过程的优势和抑制过程的薄弱癔病:特征是抑制过程的优势和兴奋过程的薄弱通过动物实验的结果,进而演译和推论人的心理,再以人为实验对象,研究其行为并与动物实验的结果相比,这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研究工作的一般技术路线动物生理→动物心理→人心理→人生理探索人类心理现象的第一人不是巴甫洛夫而是桑代克俄国的行为主义和美国的行为主义,最终达到互补的目标。后来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和其它各类学习理论的产生,是必然性的左证。特别是行为主义心理学和现代脑科学的结合~4~(三)存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解释代表人物:马斯洛存在-人本主义心理学首先提出“潜能”概念,并赋予它一种性质,即“潜能”不论就生理方面或心理方面,都具有趋向完善的性质和特点“潜能”趋向完善的特征受到阻碍,是“自我”无法实现的结果马斯洛认为心理异常最基本的表现是“存在焦虑”:“存在”和“责任”的冲突人的一切必须集中到人本身的存在上,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认识自我从学术继承角度看,存在-人本主义心理学核心内容,基本是来自400年前的“怀疑论”存在-人本主义心理学提出一种假设并赋予这假设某种固有的特性,再进一步从这特性推论开,就能解释一切,便可构成一种学说第二节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及其区分第一单元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概念心理的正面,即正常的心理活动,有三大功能:一、能保障人作为生物体顺利地适应环境,健康地生存发展二、能保障人作为社会实体正常地进行人际交往三、能使人类正常地、正确地反映、认识客观世界的本质及其规律性心理的反面,即异常的心理活动,是丧失正常功能的心理活动第二单元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区分一、常识性的区分:(一)离奇怪异的言谈、思想和行为(二)过度的情绪体验和表现(三)自身社会功能不完整(四)影响他人的正常生活二、非标准化的区分:李心天1991年统计学角度-偏离常模文化人类学角度-偏离文化习惯社会学角度-对社会准则的破坏精神医学角度-古怪无效的思维行为认知心理学角度-自我体验不良三、标准化的区分:李心天1991年(一)医学标准:是将心理障碍当作躯体疾病一样看待,认为有心理障碍的人,其脑部应有病理过程存在(二)统计学标准:在普通人群中,人们的心理特征,在统计学上显示常态分布。远离中间的两端被视为“异类”以统计数据为依据确定正常与异常的界线,这判定方法多以心理测验法为工具统计学标准提供心理特征的数量数据,比较客观也便于比较心理特征与行为不一定成常态分布,所以统计学标准的普遍性只是相对的~5~(三)内省经验标准:一指病人的内省经验,二指观察者的内省经验(四)社会适应标准:人能够维持生理和心理活动的稳定状态。正常人的行为符合社会的准则,能根据社会要求和道德规范行事器质性和功能性的缺陷,是将此人的行为与社会行为常模相比较后得出的器质性:生理结构中可找着、看到、摸到的病变功能性:生理结构中找不着、看不到、摸不到的病变抑郁:负性生活事件长期慢性→5——羟色鞍下降→失眠内心冲突不良个性特征短期剧烈(不成熟、幼稚)六无:无趣、无望、无助、无力、无价值、无能四、心理学的区分原则:郭念锋认为:既然目的是区分心理的正常与异常,就应该从心理学角度切入,以心理学对人类心理活动的一般性定义为依据心理学对心理活动的定义,即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是脑的机能三原则:(一)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因为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所以任何正常的心理活动或行为,必须就形式和内容上与客观环境保持一致性,称之统一性或同一性标准在精神科临床上,常把有无“自知力”作为判断精神病的指标自知力:自己对自己精神状态的认识能力(批判能力)自知力不完整:自我认知与自我现实的统一性丧失自知力三层次:完整(完好)部份存在丧失自知力二含义:治疗前代表疾病轻与重治疗后代表疾病好与坏现实检验能力:自己对自己的精神症状的认识能力(二)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三)人格的相对性稳定于原则每个人在长期的生活道路上,会形成自己独特的人格心理特征人格特征一旦形成便有相对的稳定性在重大外界变革及明显外部原因的情况下,会使一个人的精神活动偏离正常轨道第三节常见异常心理的症状常见心理异常的主要症状,是精神科医生和心理咨询师必备的基础知识心理咨询师了解这些知识,是为了鉴别精神障碍和非精神障碍对精神病患者进行心理咨询是有条件的,条件如下:必须是经过系统临床治疗,病理性症状缓解或基本消失以后~6~主要目标应是社会功能的康复和预防复发必须密切配合精神科医生一起实施第一单元认知障碍一、感知障碍(一)感觉障碍1.感觉过敏2.感觉减退3.内感性不适:部位不清、性质不明的不舒适感,或难以忍受的异常感觉(二)知觉障碍1.错觉:对客观事物歪曲的知觉。错误的知觉。有生理、病理之分2.幻觉:无对象性的知觉。虚幻的知觉。是一种很重要的精神病性症状包括:幻听:言语性:命令性、争论性、评论性非言语性:幻视:缺乏具体形态和明确结构的幻视,叫原始性幻觉幻嗅幻味幻触:蚁走感内脏性幻觉:部位清楚、性质明嘹的异常知觉按幻觉体验的来源,可分真性幻觉和假性幻觉按幻觉产生的特殊条件,可分:功能性幻觉:在某个感觉器官处于功能活动状态的同时出现的幻觉,功能性幻听与正常知觉同时出现、同时消失,两者互不融合,又叫机能性幻觉思维鸣响:是特殊形式的幻觉。患者能听到自己的思考内容,多见于精神分裂症,又叫思维回响心因性幻觉:是强烈的精神刺激引发的幻觉(三)感知综合障碍患者感知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如大小、长短、远近时产生变形患者觉得周围事物像布景、水中月、镜中花患者认为自己的面孔或体形改变了形状二、思维障碍(一)思维形式障碍1.思维奔逸:一种兴奋性的思维联想障碍,主要指思维活动量的增加和思维联想速度加快而言。患者表现为语量多、语速快、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词汇丰富、诙谐幽默。(脑子转得快)(音联)(意联)(随境转移)做事虎头蛇尾、没效率2.思维迟缓:一种抑制性的思维联想障碍,与思维奔逸相反,以思维活动显着缓慢、联想困难、思考问题吃力、反应迟钝为主要临床表现。多见于抑郁状态或情感性精神障碍抑郁发作3.思维贫乏:患者思想内容空虚,概念和词汇贫乏,对一般性的询问无明确的应答性反应或回答得非常简单。回答时语速并不缓慢,这是思维贫乏与思维迟缓精神症状鉴~7~别的要点之一4.思维松弛或思维散漫:对问题的叙述不够中肯,也不很切题,给人感觉患者的回答是答非所问5.破裂性思维6.思维不连贯:词与词之间没有联系7.思维中断:表现为言语在明显不该停顿的地方突然停顿8.思维插入:患者在思考过程中突然出现不相关的意外联想,对这意外联想患者有明显不自主感思维被夺:患者在思考过程中突破认为自己的一些思想被外界的力量掠夺走了9.思维云集:又称强制性思维,突然出现、迅速消失、内容杂乱多变、毫无意义患者思维活动已不受自己意愿的支配,已没有属于自己的思维活动了10.病理性赘述:癫痫性精神障碍11.病理性象征性思维:具体的问题抽象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例:过年贴福字12.语词新作13.逻辑倒错性思维:以思维联想过程中逻辑性的明显障碍为主要特征,又称诡辩症不讲道理,讲歪理躁狂三高症状:思维奔逸、情感高涨、行为增涨抑郁三低症状
本文标题:第四章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6849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