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广告经营 > 第四章广播电视的传播符号及传播特性
第四章广播电视的传播符号及传播特性学习要求:了解作为广播电视传播符号要素的声音与画面面的特点、作用及相互关系;着重讨论声音与画面两种要素组合的相互关系。重点了解声音传播元素中的语音、音乐、音响各自的特点、作用;理解广播电视的传播特性。——符号“是传播中可以还原成意思”的要素。——“意思”不是符号所固有的,是来自公众对用什么符号代表某一意思的一致意见。——符号一般分为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语言符号包括语言与文字,即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语言——口头语言——共时性——直接符号外在形式:声音内在形式:意思文字——书面语言——历时性——间接符号外在形式:字形内在形式:意思非语言符号大体分为三类:——体语(动作、姿势)有人统计:表达思想和交流感情,仅有7%借助语言;其余93%都是靠体语。——视觉性非语言符号(凡是作用于人的视觉器官的非语言符号都可视作视觉性非语言符号。)——听觉性非语言符号(凡是作用于人的听觉器官的非语言符号都可视作听觉性非语言符号。)第一节电视传播符号系统一、电视语言符号系统的构成电视语言符号包括抽象性音响语言、文字语言。(一)抽象性音响语言的分类与作用抽象音响语言指电视广播中能够准确传达内容、情感的有声人类语言,包括画内语言和画外语言。也被称为“人声语言”。1、画外语言的分类及作用画外语言指的是:在画面所反映的现场图景中,实际并不存在的有声语言,是后期编辑制作时加进去的。包括新闻性节目的播音语言、纪录片及其他艺术类节目中的解说,电视剧中的旁白、独白。(1)播音语言:指电视新闻的专职播音人员用以传播新闻内容的声音语言,是贯穿新闻的“主线”,是联系整个新闻的脉络。播音语言的特点:规范性、庄重性、鼓动性、时代感、分寸感、亲切感作用:叙述事实、展示资料、表达理念(2)解说(词)解说是指从客观叙述者的角度,直接用人声语言来交代、说明或评论的一种画外音表达方式,他在电视艺术作品中被广泛使用。解说的作用:1)节省不必要的画面语言;2)丰富增强画面语言的表现力;3)增强文学性、纪实性。(3)旁白、独白2、画内语言的分类及作用画内语言指由电视画面场景中传来的有声语言。在电视新闻中,被称为“现场语言”。(1)现场语言及其作用现场语言是指新闻拍摄现场有实质性内容的语言声音。包括新闻人物的讲话、发言,被采访人与采访人之间的对话,新闻记者的现场叙述等。作用:增强真实性和信任度;提高权威性和客观性;增强参与感与融合感;突出节奏感与层次感。(2)文字语言是指出现在屏幕上的各类文字。包括两种:一种是后期制作时叠加上的文字,称为屏幕文字;另一种是画面内文字,和画面同期呈现。文字语言在时空上的拓展使抽象语言的不足得以补充。屏幕文字的作用:A\提炼主题,强化记忆。B\插入信息,丰富内容。C\美化版面,引申含义。画面文字及其作用画面文字指出现在画幅内的文字。拍摄时构思捕捉,如会标、条幅等。作用:1、使播音语言更为简明2、画龙点睛、突出中心二、电视传播非语言符号的构成非语言符号由造型语言和具象音响语言两部分组成,构成电视画面和音响的重要组成部分,非语言符号在传播信息、保持新闻真实性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1、造型语言的分类与作用形体语言--画面结构中诸形体在结构组合中所透视出的表意因素。表情语言--人的表情是内心活动的写照,不同表情展现了新闻事件中不同主体的不同状态和精神风貌服饰语言--服饰是一种反映自身文化和背景的工具,一种传达自我鉴赏和品位的工具。色彩语言--指特定颜色在每一种文化背景种所拥有的确切意义。空间语言--人际交往、事物转换的过程中形成的无形距离而显露出的语义。图表语言--我们在电视上看到的各种表格、照片、漫画对于他们所记录内容所具备的复述因素就是图表语言;特技语言--运用电子特技设备在处理电视画面组合构成时所产生的特有表述语言。2、具象语言具象语言是针对抽象语言的概念,指在制作电视节目时随画面拍摄同期采录的,对节目内容不作直接说明的现场采集的声音以及后期制作时配制的音乐。包括音响、音乐两部分。音响的分类:实况音响和音响效果实况音响,是客观物质运动声波真实地再现,具有现实还原的特点。包括自然音响(风雨声、雷鸣声),动物音响(鸣啼声、行走声),机具音响(各种机器、机动车声音),人声(说话声、叹息声、哭声),噪音音响(物体摩擦、碰撞)作用:1)突破限制、扩容信息。2)渲染气氛,创造真实。3)连接画面,协调情感。音响效果是信息传播者制造出来的或转借来的声音,它与实况音响的区别在于是否具有客观真实性,它仅具有真实感,不具有客观真实性.常在文艺节目\娱乐节目\广播剧\电视剧中用来增强传播效果.2、具象语言——音乐的分类和作用:(1)节目音乐,节目的后期制作时配制的音乐.节目音乐的作用:1)强化情感,烘托气氛;2)作为编辑手段,整和节目3)作为节目的声音标志4)作为节目的间隔或过渡(2)实况音乐现场采集到的音乐.;具有强化内容的情绪\情感力度,烘托气氛,创造真实的作用.第二节电视画面与镜头语言一、画面与镜头的概念区别•画面:屏幕框架内所展示的能传达一定信息的可视形象,由框架、影像、构图三个要素组成,是造型语言的基本视觉单位。画面是一个静态的概念,意义的表达主要通过空间特性得以实现。镜头:由若干静态画面组成的一段连续的动态影像流程,一个完整的镜头应该包括图像和伴随图像的同期声两部分,是电视语言的基本表意单元和叙事单元。•镜头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展现的是形声一体化的形象。•二、电视画面的影像要素之一——景别P159•景别就是指被摄主体在镜头画面中呈现的范围。•电视镜头不同景别的获得,取决于摄象机同被摄对象之间的远近,也取决于摄像机所用光学镜头的焦距。在固定距离处,改变可变焦距摄像机的焦距,可以拍下不同景别的镜头。对景别的处理和运用,可以表现主体对象的大小,多少,主次以及画面空间的深度感。1、暗示、描绘影视空间•景别是创作者感受世界、创造自己的试听语言风格的第一个元素。•景别所揭示和暗示出的空间是观众理解电影、被带入电影的关键性要素。2、建立影片与观众、人物之间的情感距离•近景系列的景别制造出暧昧、亲密的感觉•全景系列使画面在整体上显得较为客观和宏观。3、建构整体视觉风格和导演风格导演会根据叙事和表达的需要确立所要使用景别的主要类型。景别是使一部影视作品形成视觉风格的手段之一。1、远景镜头远景画面可细分为大远景和远景两类2、全景镜头表现范围比远景小,只包括所要表现的事物的全体,全貌,而不包括它周围的环境。注意!全景=人物+环境3、中景镜头中景和全景相比,取景范围比全景小,包括景物的范围有所缩小,环境处于次要地位,是摄影机摄取人像膝盖以上部分的一种画面,重点在于表现人物大半身的形体动作。4、近景镜头摄影机摄取人物的上半身或人体某一部分形象的一种画面,近景有时也摄取景物中的某一部分。有些摄取人物腰部以上的镜头,一般可称为中近景。是刻画人物性格最有力的景别。中近景5、特写镜头拍摄人物的面部,人体的一个局部,一件物品或物品的一个细部的镜头,通称为“特写”。特写是视距最近的镜头。它的取景范围,一般是人的两肩以上部分,或突出地把所要突出,强调的物体,景物,占满银幕。•特写的表现力是极为丰富的。•特写镜头呈现在银幕上,可以造成强烈和清晰的视觉形象得到突出和强调的效果。常用来突出强调某些关键的、重要的细节。•由于它可以“给人以体察入微的感觉”,所以常常用来呈现心灵的奥秘。特写还能赋予物体以生命,赋予道具以活力。6、大特写镜头用画面的全部来表现人或物的某一生动或重要的局部细节,如人的一双眼睛,一只拳头,汽车转动的车轮。它能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它在需要突出事物的局部和强调某些情绪时运用。总结:景别的划分是相对而言,不是绝对的。电视画面以物为主,它应以主体物为标准去确定景别。各种景别都有自己不同的表现力,其表现力也各有所长。我们在选用景别时,要根据内容的性质与要求,根据镜头组内的相互配合,来确定选取哪一种景别。景别的剪辑规则不同景别的画面间要遵循如下剪辑规律:1、相邻景别不接也有例外2、不轻易使用两极镜头3、景别越大节奏越慢景别越小节奏越快总之,景别作为镜头元素对影像的表现力具有直接的影响,也深刻影响到影视作品整体的艺术风格。一般说来,以远景系列(包括远景、全景)为主的电影和电视作品,节奏比较缓慢、意境比较悠远,风格上更趋抒情写意色彩;而以近景系列(包括中景、近景、特写)为主的影视作品则相反,节奏相对紧张激烈,动作性也较强,呈现出的是紧凑的叙事表现力。•三、电视画面的影像要素之二——角度,就是画面拍摄时的视点,是由镜头与被摄对象在实际空间中的位置关系形成的。这种角度或视点一般代表了人的某种习惯与心理要求,不同的拍摄角度可以形成画面不一样的表现力。(一)、从水平方向大致可分为正、侧、背三种方式1.正面:被摄主体的正面特征得到充分表达,具有对称感和均衡感,安定庄重,与观众形成“面对面”式的亲切交流;缺乏变化,显得平板乏味,不利于表现立体感和动感。2侧面---正侧:突出展现被摄体侧面形状、姿态的轮廓,适合表现人物的视向即彼此关系,显示物体的边沿线条动感及速度有利于运动中的平行追拍;不利于表现空间的立体感,缺乏活泼因素。3/侧面---斜侧:能表现正侧两个面,增加了斜线,具有透视感与立体感,主次配置,生动活泼,拍摄点多,变换灵活4、平视镜头(平摄)摄影机(摄像机)镜头与被摄对象处于大致相同的水平。接近人的正常视角,它模拟人的常规视野,透视正常,构图平稳,呈现出鲜明的客观性特征。于叙事而言,平视镜头也许是最中性、最冷静、同时也是最缺乏趣味的镜头。在大量以客观纪实见长的电视作品中,如电视新闻、纪录片等中,平视镜头是运用最为广泛的。5、仰角镜头(仰拍)——摄像机镜头由低向高方向拍摄,镜头低于被摄体水平方向。画面特点:画面可净化背景,达到突出主体的目的。同时带有赞颂、敬仰、自豪、骄傲、专横跋扈等感情色彩。运用仰角镜头主要基于两种考虑:一种是务实的,代表了人物的实际空间位置或视点;二种是务虚的,主要利用仰视镜头进行心理暗示,或表达某种象征的含义。6、俯角镜头(俯拍)——摄像机镜头由上向下、由高向低俯视拍摄方式,镜头高于被摄主体。画面特点:画面严谨、实在,它能扩展地面景物,有利于表现地平面景物层次、数字、地理位置及盛大活动场面。给观众拓展开阔视野,扩充了画面信息量。俯角镜头的运用既有写实客观性,如同仰视镜头一样,表明人物的空间角度或视点;也有写意象征性,渗透出压抑、自卑、蔑视等情感色彩,带有拍摄者的一些主观情感,利用俯拍时的压抑感,使画面形象显得萎缩、矮小,常含有对剧中人物贬低的意思。如《大红灯笼高高挂》对于环境空间的表现。大角度地俯视拍摄一而再再而三地突出了封闭布局的院落结构,环境的特质由此得到凸显,从而为人物与环境的冲突作出了象征性的阐释。•电视画面的影像要素之三——运动1、镜头内部运动(主体运动)摄像机机位和镜头不动,主要靠画面中物象的运动来表现动感。2、镜头外部运动镜头内部物象不动,由摄像机产生运动。可通过摄像机焦距的变化或者摄像机本身位置的变化实现。外部运动主要有:推、拉、摇、移、跟、升降(1)推镜头景框范围由大到小,视觉效果由远至近,造成影像空间的缩小和主体的放大。两种情况:A、摄影机沿光轴方向向前移动;B、采取变焦距镜头,从短焦距调至长焦距。推镜头的特点:具有大景别转换成小景别的各种特点。远——全——中——近——特推镜头造成画框向前的运动趋向主体:不清晰——清晰物体面积:小——大景别:大——小推镜头的功用和表现力:•将主体从所处的环境、关系中强调出来,背景退出,突现重点;将观众视阈从整体引向特定的局部和细节,获得连贯观察的真实性;◆突出主体人物,突出重点形象。◆突现细节◆突出一个重要的戏剧元素◆在一个镜头中介绍整体与局部、环境与主体人物的关系。◆推进速度的快慢可以影响和调整画面节奏◆可以加强或减弱运动物体的动感。(2)、拉镜头摄影机逐渐远离被摄主体或变动镜头焦距(从长焦调至广角)使画框由近而远与主体脱离的一种拍摄
本文标题:第四章广播电视的传播符号及传播特性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6908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