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 第四章应用文写作注释
第一章阅读理解P2~5小故事:阅读的重要性有这么一件事——某机械厂新近购买了一台剪床,交给某个车间来操作。在开始使用新设备前,厂长特意安排车间的工作人员:“认真阅读一下操作说明书。”大家都认真阅读、学习说明书后才开始了操作,唯独小王没有认真阅读说明书。他想:不就操作一台设备吗,有什么难的?后来,在实际工作中,小王就在没有看说明书的情况下自己“摸索”起来,结果由于操作不当,被突然启动的设备剪掉了四个手指。导入提示:这个事例说明阅读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阅读渗透在我们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一定的阅读能力是保证我们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必要条件。P6令人担忧的阅读现状不尽如人意的阅读教学令人担忧的阅读现状4月23日是“世界图书与版权日”。在第11个“世界图书与版权日”到来之际,我国“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的数据呈现给我们了一个令人忧虑的现实: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连续6年持续走低,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读书率均呈下降趋势。从1999年启动的“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是为了解我国国民阅读倾向发展趋势与文化消费现状而进行的一项连续性、大规模的基础性国家工程,至今已经连续进行了4次。据悉,本次调查于2005年底开始,在全国范围内由专业调查机构严格按照科学的多层抽样方法,选取了不同规模、不同区域的20个地区的城市及农村,采取入户调查方式,最终取得了8000个有效样本,获取了500万组调查数据。这次调查结果表明,2005年我国广义的国民图书阅读率为42.2%(有阅读行为的读者群体在全体国民中〈包括不识字者〉所占比例);而狭义的识字者阅读率为48.7%(指每年至少有读一本书行为的读者总体与识字者总体之比)。对照过去的调查结果,可以清楚地看出我国国民阅读率持续走低的趋势——1999年首次调查发现国民的狭义阅读率为60.4%,2001年为54.2%,2003年为51.7%。而2005年为48.7%,比1999年下降了11.7%。此外,阅读状况不容乐观的另一表现是,还在读书的人群中,读书的时间也在不断减少。2005年,在读书者总体中,25%的人读书时间比原来减少;只有18.2%的人最近半年里读书时间增加了。与前三次调查结果相比,个人读书时间增加的比例显著降低,个人读书时间减少的比例却有所上升。当然,在传统阅读走低的同时,我国国民网络阅读率却飞速上涨。根据这次调查的数据,上网阅读率已经达到近27.8%,与1999年的3.7%相比,7年间增长了7.5倍。(选自新华网,略有改动)阅读危机已不是什么新鲜的概念和现象,它也不仅是我国才有的现象。在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已经开始积极采取措施应对阅读危机。比如英国就设立了由政府主导、民间机构全力参与的全国阅读年。其目的很明确,就是希望通过一个持续全年的活动转变英国国民的阅读态度。因而有人建议我国也应该由政府出面组织类似“阅读年”的全民阅读活动;将图书馆、书店列入城市规划中,做到每个社区都有书店、图书馆;同时还要在学校开设阅读课程,让学生们亲近阅读,从小形成阅读习惯。不尽如人意的阅读教学自上世纪中叶,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斯坦福大学以及英国剑桥大学等十几所著名大学的心理学家、语言学家和脑科学家成立了一个专门研究阅读和记忆的小组(PlanofSpeedReading,简称PSR小组),致力于研究英语快速阅读计划。PSR小组的研究已经在美国教育界结出硕果:目前典型的美国教育是,老师给学生们布置题目,然后让他们在一定期限内各自去查阅资料。学生在图书馆里浏览大量资料后,凭借创造力和想象力完成题目。譬如一个10岁的小男孩就能写论文作业,为写论文可能阅读了数百本书籍——一个资质平平的小男孩怎么能在短短时间内阅读如此众多的材料?与此同时,中国的教育在这方面存在着很多欠缺与不足。美国“全美阅读课程评价学会”主席林恩·布德罗斯(Dr.LynnBoudreaux)博士应邀为我国上世纪末出版的一本阅读法书籍写了一篇《推荐语——阅读革命的深远意义》的文章,该文使我们第一次看到国外阅读学专家对我国的阅读状况的认识及其所持的见解。林恩·布德罗斯博士的文章中讲述了一个真实的例子:“当我还在斯坦福大学的实验室里准备博士论文时,我的助手杨是一名来自中国大陆的留学生。可怜的杨必须每天阅读大量的文献和资料才能跟得上我们的进展,然而他在中国大陆二十几年的教育过程中,竟然从来没有学过怎样阅读的课程。……因此,我们建议他选修快速阅读的课程。”林恩·布德罗斯博士还表示,中国有着几千年文明历史,中国人民应该学会更快更高效地阅读。“我希望新的留学生——事实上他们都相当刻苦——来到美国学习时就已经掌握了有效的快速阅读技巧,这样他们就能够取得更大的成绩,无论对于自己,还是他们的祖国都有着巨大而深远的意义。”教会学生阅读和学习的方法,比传授给学生知识更重要,因为后者是“授之以鱼”,而前者则是“授之以渔”。然而我国教育界阅读教学观念相对陈旧,教学过程无序,尚未构建出令人满意的阅读教学模式。阅读教学作为语文学科的一个分支,早已存在,但是由于种种原因,阅读教学还没有充分地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没有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学生在收集、选择、整理、处理信息方面的训练还不够;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还没有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得到很好的体现。P7课前想一想题目分析:题干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说明了由于黄土高原的作用,黄河不会是蓝色的;第二部分说明了现在有人担心长江变成第二条黄河;第三部分说明了从科学的角度讲长江永远不会变成黄河。前两部分的说明是为了引出后者,一个“但”字,也强调了这段文字的说明重点在于第三部分。因此,正确答案是A。P8第一章目录P9第一节目录P10阅读的意义:增加知识、提高能力、开阔思想阅读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才。在成长的道路上,有着方方面面的问题需要我们去应对和解决。阅读不但帮助我们扩大视野、认识世界,而且可以帮助我们在借鉴前人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创造生活、改造世界。阅读是人们重要的学习方式,是文化传承的通道,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通过借鉴前人的经验,我们可以在工作中少走弯路,尽快取得成功。P11阅读的类型在研究阅读的过程中,一些研究者将阅读分成不同的类型进行研究。韩雪屏在《中国当代阅读理论与阅读教学》中曾经将我国阅读分类的研究大致归纳为三分法和六分法。为了更清晰地发现不同分类之间共性和差异,可依据认知活动的不同特征和阅读的不同目的将现有研究分为两类:1.按照认知活动的不同特征进行划分韩雪屏认为:阅读可以分为认知性阅读、理解性阅读、评价性阅读、以及创造性阅读四类。(韩雪屏、张春林、鲁宝元,“阅读学与阅读教学”,《教育研究》,1983年第9期)莫雷将语文阅读的教学目标分为:理解性阅读(分宏观理解和微观理解)、保持性阅读、评价性阅读、运用性阅读与快速阅读。(莫雷等,“高中三年级语文阅读水平量表的编制报告”,《教育理论与实践》,1988年第4期)马登龙将阅读分为:理解性阅读、记忆性阅读、比较性阅读。(转引自韩雪屏,《中国当代阅读理论与阅读教学》,四川教育出版社,1998年5月第1版)高瑞卿在《阅读学概论》中将阅读分为:积累性阅读、理解性阅读、鉴赏性阅读、评价性阅读、创造性阅读、消遣性阅读。(转引自韩雪屏,《中国当代阅读理论与阅读教学》,四川教育出版社,1998年5月第1版)以上对于阅读类型的划分共同点在于:划分的标准都是认知活动的不同特征。这种划分虽然能对阅读整个过程中的侧重点有所反映,但是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是,这种分类方式是心理学标准上的分类,很难在外显的行为上有明显的标志,并且这些类型的内部分类标准是不统一的。因此,明确的界定学生的阅读属于哪种类型是比较困难的,在每一种阅读过程中都必然包含其它类型的阅读,很难对其侧重点到底是什么做出结论。因此,以认知心理学的标准对阅读进行的分类难以应用到实际的阅读教学和阅读评价中,可操作性不强。2.按照阅读的目的进行划分在笔者的视域内,除了按照认知活动的不同特征对阅读进行的划分外,还有一类是按照阅读的目的对阅读活动进行的划分。例如:联合国亚太经合组织实施的国际比较项目PISA把阅读分成四种情景:个人目的的阅读、公共目的的阅读、工作目的的阅读、教育目的的阅读。美国的国家教育发展评价NA卫P通过三种不同的阅读情境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评价:为获得文学体验的阅读、为获取信息的阅读、为完成任务的阅读。美国哈里斯(.A.JHarris)1970年把阅读分成三类:发展性阅读、功用性阅读和消遣性阅读。张先亮认为阅读包括消遣性阅读、鉴赏性阅读和研究性阅读。这种根据阅读目的进行的划分,不仅可以根据具体材料的特点对阅读进行测查,而且能将实际生活中所需要的阅读能力与学校培养的阅读能力比较好的结合在一起,为学生将来的社会生活打下了基础,真正做到了教育为学生未来的社会生活作准备。但是,如果仅仅以阅读目的作为对阅读能力进行评价的标准,又不易有效地区别学生在阅读活动中的关键智力动作,不能真实地反映学生的阅读能力水平,不利于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总体而言,对阅读的两种不同划分,虽然在分类标准上有一些差异,但是也反映了一个共同的趋势,即:不同目的、不同认知活动特征的阅读活动,会对阅读能力有不同的要求;研究阅读能力,是可以将阅读分成不同的阅读类型进行的。这一点为本课题建立阅读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分类标准提供了不同的维度。P12阅读的方式朗读朗读是与默读相对的读书方式,它是一种眼到、心到、口到并发出声来的阅读方式。朗读是重要的阅读训练之一,在我国传统的阅读方法中,十分重视朗读的作用。它与诵读有联系,但又不以记忆为目的。朗读的基本要求是准确、流利。朗读并非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朗读时容易出现增字、减字、重复、颠倒等错误和问题。要使朗读收到良好的效果,通常还要求配合以适当的语调、表情和手势。朗读不仅有助于阅读者理解阅读材料,深入地领悟文章的精微之处,而且还是锻炼思维、发展智力的重要途径。默读默读是不出声的阅读方式,又称心读。采用默读的方式不仅可以避免在阅读时干扰他人,而且由于默读不需要考虑发音,还有利于思维活动的进行,能够提高阅读速度。默读是最重要的阅读方式之一,也是我们平时使用最多的阅读方式。通读通读就是对阅读材料从头到尾通览一遍,意在了解全貌,以求一个完整的印象,取得“鸟瞰全景”的效果。通常在考试过程中可以在正式答题之前采取这种方式来阅读整个试卷,把握全卷的大体内容与布局,以合理安排答题时间并避免漏答。故事中那个第一个交卷的小伙子很可能就是由于通读了试卷,从而抓住了卷末的关键信息。他是凭借着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恰当的阅读方式而轻松取胜的。跳读跳读是一种跳跃式的阅读方法。它是指将阅读材料中无关紧要的内容放在一边,抓住材料的筋骨脉络阅读,重点掌握某些部分的要点。我们在生活中,有不少阅读材料是不需要或者是不可能逐字逐句地阅读的,我们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结合自身需求“跳”过不重要信息或冗余信息,将宝贵的阅读时间分配在最有价值的内容上。另外,跳读也指在阅读过程中绕过不懂的地方、将难点存疑的读书方法。鲁迅认为“若是碰到疑问而只看到那个地方,那无论看多久都不会懂。所以跳过去,再向前进,于是连以前的地方也明白了”。精读对于关系重大的阅读材料,我们应该运用“精读”的方式进行阅读。精读即细读,是最为重要的一种阅读方式之一。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在《读书之要》中说:“大抵读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省得尔。”这里所说的“熟读而精思”,便是精读的精髓。阅读时要细读,反复琢磨,反复思考,务求明白透彻,了然于心。除了重要的合同合约,对一些名篇佳作、重要专业书籍等材料,我们也应该运用这种阅读方式,以求达到理想的阅读效果。略读这种英文名为“scanning”的阅读方式,有人翻译为“浏览”,有人称之为“寻读”,在此我们将它称为“略读”。具体是指阅读者对阅读材料不从头到尾一一细读,而是只读内容提要、序跋、目录,翻看文章的大、小标题,选读部分段落和内容,浏览图表、结论等,概略地了解其总体内容。阅读时可以随便翻翻,略观大意;也可以只抓住评论的关键性语句,弄清主要观点,
本文标题:第四章应用文写作注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6909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