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教学内容辅助手段时间分配课程名称中医护理学班级10级大专专业、层次护理教师专业技术职务授课方式(大小班)小班授课学时3授课题目(章、节)第四章:病因病机基本教材主要参考书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目的:掌握:1,六淫的性质和致病特点;2,六淫和七情的概念。熟悉:1,六淫致病的一般特点;2,七情的致病特点;3,基本病机。.了解:饮食、劳逸、痰饮和瘀血致病。教学内容:第四章:病因病机教学方法:多媒体课件讲解。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六淫的性质和致病特点。难点:1六气与六淫的关系。教研室审阅意见:2一、病因的涵义:病因,凡能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即是病因,又称致病因素。二、辨证求因:以病证的临床表现为依据,通过综合分析其症状、体征、推求病因。又叫“审证求因”。为临床治疗用药提供依据,又叫“审因论治”。三、病因分类(一)外感致病因素:六淫、疫疠。(二)内伤致病因素:饮食失宜、七情内伤、劳逸过度。(三)病理致病因素:痰饮、瘀血、结石。(四)其它病因:外伤,虫兽,金刃,跌打,药邪,医过,胎传等。第一节外感病因•外感病因:是指来源于自然界,多由外从口鼻、肌表侵入人体而引发疾病的一类致病因素。主要包括六淫、疫疠。一六淫(一)六气、六淫的涵义:1.六气:指自然界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正常的气候变化。2.六淫:指风、寒、暑、湿、燥、火(热)六种外感病邪的总称。又称“六邪”。淫:浸淫,侵害过度之意。3.六气成为六淫的原因:3(1)六气太过或不及。(2)非其时有其气“春时应暖而反大寒;夏时应热而反大凉”。(3)气候急剧变化,超越了机体的适应。(4)人体正气不足,抵抗力下降,不能适应六气的正常变化而发病。(二)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1.外感性:故又称“外感六淫”。2.季节性;3.地区性;4.单一性和兼挟性;5.转化性。(三)六淫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1.风邪风为春季之主气。(1)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A、性质:阳邪阳邪:风性轻扬、向上、向外的特性。开泄:风性有散发、透泄之性。B、致病特点:易袭阳位:多见上部、阳经、肺系症状。皮毛开泄:可见汗出、恶风等。故《素问·太阴阳明论》说:“伤于风者,上先受之”。(2)风善行数变:A、性质:善行:风邪易行无定处数变:风来去迅速,变幻无常B、致病特点:病位游移无定处;发病急,变化快,症状变化多端,病情变化迅速莫测。4(3)风为百病之长:长,即首也。致病特点:兼他邪致病,致病广泛。(4)风性主动。A、性质:风邪具有动摇不定的性质。B《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风胜则动”。2.寒邪寒为冬季之主气,寒邪致病有伤寒与中寒之别:伤寒——寒邪伤于肌表,郁遏卫阳。出现恶寒发热,流清涕。中寒——寒邪直中脏腑,伤及脏腑阳气。出现形寒,肢冷。(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为阴邪:“阴胜则寒”。A、性质易伤阳气:“阴胜则阳病”。B、致病特点:局部或全身的寒象:恶寒、肢冷其分泌物,排泄物澄沏清冷:清涕稀便(2)寒性凝滞,主痛A、性质:寒为阴邪,具有凝结阻滞不通的特性。B、致病特点:使经脉气血凝结、阻滞不通,产生疼痛的症状。如寒邪客于经络关节——关节疼痛剧烈,又称“痛痹”。(3)寒性收引A、寒为阴邪,具有收缩牵引的特性,B、致病特点:使人体气机收敛,肌肤腠理收缩,汗孔闭塞,筋肉、经脉收缩拘急。C、临床常见:寒客血脉:脉紧。寒邪袭表:腠理闭塞——恶寒、发热、无汗5寒客经络关节:四肢拘急,屈伸不利或冷厥不仁。3.暑邪•暑为夏季之主气,乃火热之气所化。(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A、暑乃火热之气所化,故为阳邪。暑为夏季炎热之气。故具有炎热的性质B、致病特点:多为实热证。常见高热、面红、目赤、烦渴、脉洪大等症状。(2)暑性升散,易伤津耗气A、性质:暑为阳邪,有上升,发散的性质。B、致病特点:易上犯头目,扰乱心神。腠理开泄而汗出,伤津耗气。(3)暑多挟湿:致病特点:暑热与湿滞夹杂。——身热不扬,四肢困倦,胸闷呕恶,不思饮食,大便溏泄不爽,舌苔黄腻。4.湿邪----湿为长夏主气(1)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A、性质:湿性类水,乃水气所化,水属阴,故湿为阴邪。B、致病特点:湿为有形之邪,易于留滞,阻遏气机;损伤阳气,尤易损伤脾阳。(2)湿性重浊A、性质:重:沉重、重着之意;浊:秽浊、垢腻B、致病特点:多有头身困重、肢节酸楚、沉重难举;分泌物,排泄物秽浊不清。(3)湿性粘滞A、性质:湿邪具有粘腻,滞着不畅之性。B、致病特点:6症状粘滞不爽——小便滞涩不利,大便粘腻滞涩不畅。病程的缠绵性——反复发作,病程较长,缠绵难愈。(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A、性质:趋下,因湿性类水,水性就下,故湿邪具有趋下的特性。B、致病特点:易袭阴位,湿邪为病多见人体下部症状。(1)燥性干涩,易伤津液A、性质:燥邪具有干燥、滞涩、不滑润的性质。“燥胜则干”。B、致病特点:最易伤津液,出现各种干燥症状:口干唇燥、鼻咽干燥、两目干涩皮肤干燥皲裂、毛发干枯不荣小便短少、大便干结、舌干少津(2)燥易伤肺肺为娇脏,喜润恶燥;肺又开窍于鼻,外合皮毛,燥邪伤人,常自口鼻肌肤而入;燥为秋金主气,肺与金相应,故燥易伤肺。致病特点:燥邪犯肺,肺阴受损,肺失清肃,出现干咳少痰,胶痰难咯,甚则痰中带血,喘息胸痛。1、火(热)为阳邪,其性炎上:(1)性质:火热之邪由阳胜所致,具有燔灼,炎热,升腾之性。临床常见一派阳胜则热的临床症状:高热、烦躁、面赤、脉洪数、舌红苔黄等。(2)致病特点:A、症状多见于人体上部:头痛、面红目赤、咽喉红肿疼痛,口舌糜烂。B、易扰乱心神:心烦、甚至神昏、谵语、狂躁。2、火(热)易伤津耗气:致病特点:(1)伤津:迫津外泄或直接消灼煎熬阴津,常见汗出口渴喜饮咽干唇焦,尿短赤,舌红绛少苔等。7(2)耗气:气随津泄而耗:体倦乏力,少气(轻)热盛耗气:全身机能衰退(重)3、火(热)易生风动血致病特点:(1)生风:火热之邪耗灼阴津,使筋脉失养,加之阳热亢盛,阳升无制,亢而动风(肢体异常运动)——高热,四肢抽搐,目睛上视,角弓反张,颈项强直。(2)动血:火热之邪侵入血分加速血行,可见面红目赤,脉数,甚则灼伤血络,迫血妄行,而吐血、咯血、便血、尿血,发斑。4、易致肿疡致病特点:火热入血分,聚于局部,腐蚀血肉,发为痈肿疮疡。肿疡:皮肤及皮下组织的急性化脓性感染,痈肿疮疡的总称。具有红、肿、热、痛的特点。火热之邪与暑邪的异同点相同点:1、二者皆为阳邪,其性炎热,致病特点皆可表现一派阳热症状。2、症状多见人体上部,皆易扰动心神。3、皆易伤津耗气。•不同点:1、暑邪有严格的季节性,独见于夏季,火热之邪四季皆可致病。2、暑纯属外感之邪,无内暑之说,火热之邪既可外感,且常自内生。3、暑多兼湿为病,火热之邪则易生风动血。4、火易致肿疡。二、疫疠(疠气)1、概念:疫疠是指具有强烈致病性、传染性和流行性的外感病邪。“疠”有“瘟疫”之意。2、致病途径:主要从口鼻而入,从空气饮食传染或蚊叮虫咬而致病。因其从外感受,故属外感致病因素。3、致病的种类:大头瘟、虾蟆瘟,烂喉丹痧、疫痢、白喉、天花、鼠疫、霍乱等,包括现代许多传染病和烈性传染病。8二、致病特点1.发病急骤,病情危笃。2、症状相似。3、传染性强,易于流行。4、疠气致病特异性强,即“一气致一病”。三、疫疠形成与流行的原因(一)自然气候反常:久旱、洪涝、酷热。(二)环境污染,饮食不洁。(三)预防隔离工作未做好。(四)社会因素。第二节内伤病因•内伤病因主要指人的情志或行为不循常度,直接伤及脏腑而发病的致病因素。包括七情、饮食、劳逸。一、七情内伤(一)基本概念:1、七情的涵义:指人的喜、恕、忧、思、悲、恐、惊七种正常情志变化。正常的精神活动,一般不会致病。2、七情内伤的涵义:七情内伤,是指因七情强烈持久刺激或人体心理承受能力下降时,不太强烈的情志刺激,而导致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而致病。因是内伤病主要因素之一,故称“内伤七情”。(二)七情与脏腑气血的关系1、情志活动以五脏的精气为物质基础。2、脏腑气血变化引起情志的变化。3、情志活动影响脏腑气血的功能活动。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三)七情致病的特点:1.接伤及内脏:以心、肝、脾三脏多见七情为病,五脏之中,以心、肝、脾三脏多见。2.影响脏腑气机:(1)怒则气上(2)喜则气缓9(3)悲则气消(4)恐则气下(5)惊则气乱(6)思则气结二、饮食失宜饮食失宜,是内伤病主要致病因素之一,又称饮食内伤。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饮食不节饮食不洁饮食偏嗜三、劳逸失当(一)过劳:过度劳累,包括:劳力过度,劳神过度,房劳过度。《素问·宣明五气篇》说:“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二)过逸:指长期不参加劳动,不进行体育锻炼。其致病特点:1、形体过逸:气血运行不畅,使心脾功能减弱,日久体虚衰弱,精神不振、食少乏力,发胖臃肿,动则心悸、气喘、汗出,或继发他病。2、思维过逸:长期懒于动脑思考,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精神萎靡,脏腑功能失调百病丛生。第三节病理性病因病理产物形成的病因是指在疾病过程中形成的病理产物又可成为新的病证发生的病因。又称继发性病因。主要包括痰饮、瘀血。一、痰饮:(一)痰饮的含义:人体脏腑功能失调,水液代谢障碍而产生的病理产物,其稠浊者为痰,清稀者为饮,合称“痰饮”。(二)痰饮的分类:1.有形之痰饮。•无形之痰饮。(三)痰饮形成的病因病机:1、病因:外感六淫、七情内伤、饮食劳逸。2、病机:肺、脾、肾、肝、三焦、膀胱等脏腑气化功能失常,以致水液代10谢障碍、停聚,形成痰饮。(四)痰饮的致病特点:1、痰阻经脉,影响气血运行:肢体麻木、半身不遂。2、停滞脏腑影响脏腑气机-扰于心:心悸、胸闷、神昏、癫狂。3、致病广泛、病证复杂、症状变化多端。故古代医家说:“百病多由痰作崇”。(五)常见的痰饮病证:1、常见痰证:(1)痰浊阻肺:咳嗽气喘,喉中痰鸣,痰粘稠,苔腻,脉滑。(2)痰浊阻心,痰迷心窍:神识痴呆,表情淡漠,语言错乱,若痰火扰心则精神失常,心烦失眠,躁扰,不宁,甚则发狂。(3)痰浊阻胃:恶心,呕吐,呃逆,胃脘胀满等。2、常见饮证:(1)痰饮:饮停肠胃——脘胀痛、肠鸣漉漉有声、呕吐清水痰涎。(2)悬饮:饮停胸胁——胸胁胀满、咳嗽引胁作痛。(3)溢饮:饮溢肌肤——水肿,身重疼痛、无汗、尿少。(4)支饮:饮停胸膈——胸闷、咳喘不得平卧、其形如肿。二、瘀血(一)瘀血的概念主要由于体内血液运行不畅而凝滞或因外伤或是其他原因造成的内出血,不能及时消散或排除所形成。(二)瘀血形成的病因病机:1.病因:外邪入侵、内伤七情、饮食劳逸等导致气血功能失调。此外,各种内外伤,使血离经脉,积于体内,末能及时消散而成瘀血。2、病机:气虚、气滞、血热、血寒。11血行无力——阻滞于内致瘀气虚统摄无权,血溢脉外,未能消散气滞血行受阻——血瘀---瘀血外感寒邪血寒血行不利、凝聚成瘀阳虚内寒灼伤阴津,血热:热入营血,血热搏结血液粘滞;灼伤脉络迫血妄行。(四)瘀血致病的病证特点:1、疼痛:性质:剌痛、拒按、昼轻夜重。位置:固定不移。2、肿块:固定不移。外伤体表:局部青紫肿胀。积于体内:久聚不散、多为癥积,质硬、压痛。3、出血:血色紫暗夹有血块。4、望诊紫绀:面部、口唇、爪甲青紫、舌紫暗或有瘀点、瘀斑久瘀面色黧黑,肌肤甲错,皮下紫斑。5、脉诊:细涩脉或沉弦,或结代。第二节病机病机的基本概念病机又称“发病机理”,是指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后疾病发生、发展变化和转归的机理。病机理论的层次:一、邪正斗争:(一)概念:指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致病因素与机体正气之间相互斗争。12(二)邪正斗争与虚实变化:1、虚实病机:(1)邪气盛则实(实证):病机特点:邪气较亢盛,正气未衰,故邪正相搏,斗争剧烈,病理反应明显。病因:外感六淫、疠气致病的初、中期;水湿、痰瘀、气滞所致的内伤病。(体质壮实,正气不虚)临床表现:表现为一系列亢奋有余的病理反应。如:壮热,声高气粗;疼痛剧烈,拒按;二便不通,脉实有力。(2)精气夺则虚(虚证):病机特点:正虚抗邪无力,邪气已退或不明显,邪正斗争不剧烈,反应低下。病因:素体虚
本文标题:第四章病因病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7002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