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第四章白仁甫马致远第一节白仁甫一、白朴生平:白朴,(1226—1306?)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祖籍隩州(山西河曲),出生于汴梁(今开封),后随父寓居真定(河北正定县)。他生于金元之交,金亡时仅八岁,少年时就曾遭受过乱离生活,母亲被蒙古军队掳掠,与母亲生生离散,后由父亲的好友诗人元好问抚养,受业于元好问,博览群书,因少逢丧乱,郁郁寡欢,不乐仕进,常常有满目山川之叹。元统一后,寓居金陵,每天与诸名流、遗老纵情山水诗酒,与诸戏曲家、名妓天然秀有交往。他在北方时,曾与关汉卿入过玉京书会,与诸才人曲家交往,且天资不俗,文采过人,因而其作品享誉甚高。二、作品:有词集《天簌集》,现存词105首。散曲小令33支,套曲四组。杂剧15种,多为历史剧、爱情剧,今仅存《梧桐雨》、《墙头马上》(皆据白居易叙事诗改编而成)。1、《梧桐雨》:(全名:唐明皇秋夜梧桐雨)(《长恨歌》“秋雨梧桐叶落时”)取材:据白居易叙事长诗《长恨歌》改编,写唐明皇与杨妃相恋,安禄山叛唐,明皇带杨妃出逃四川,途中贵妃身死马嵬坡,后来明皇回宫思念杨妃的故事。主题:概括了一代兴亡变故,讽刺了明皇重色思倾国,导致了安史之乱,也给自己造成爱情悲剧,寄托了作者的亡国之恨。不是单纯的爱情剧:作者虽然用了相当篇幅来写李、杨的爱情生活,但又没有像《长恨歌》那样隐去父纳子妃的宫闱丑闻,并且还在剧中不止一次地交代安禄山与杨玉环之间的暧昧关系,甚至写到杨玉环对安禄山的思念。而在马嵬2坡兵变时,李隆基在杨玉环的生命与自己的安全之间,选择了后者,并让六军人马将杨贵妃践踏而死。可见作者对李、杨二人的爱情并未持赞颂的态度。可悲的是唐明皇贪恋这样一个用情不专的女子而误国,在她死后还相思断肠、泪染龙袍,其至诚专一之心确实令人同情感动,但他的深刻的悲剧性格也正在这里。此剧也是元杂剧的四大悲剧之一(《窦娥冤》、《赵氏孤儿》、《汉宫秋》)。艺术特点:a.细致的刻画了唐明皇的内心世界,取得了相当的成功,基本确立了唐明皇的形象。在白朴笔下,主人公唐玄宗是个比较复杂的艺术形象,作者既写他在政治上骄奢淫逸、昏庸自大、刚愎自用、软弱无能的一面,也刻画他在爱情上一往情深、真挚专一的一面。特别是最后一折,杨妃死后,玄宗的对雨垂泪,悲痛欲绝,使这个人物形象更生动真实,从而完成了其悲剧性格的塑造。我们认为,作者对唐玄宗这一人物形象既批评,更同情。批评他的耽乐误国,所谓“当时欢会栽排下,今日凄凉厮凑着”;同情他的不幸:仓皇逃命,爱妃殒生,最后成了无权无势的太上皇,只能在怀念爱妃、追忆欢娱之中苦度岁月。这种看似矛盾的态度,实际上表达了作者对历史的沉思和亡国的沉痛,其中渗透着强烈的民族意识。b.叙事、写景、抒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提高了戏剧的文学性。c.文采典雅,语言优美动人,词曲轻缓,意境苍凉,具有悲剧的美。影响:此剧历来最为评家所激赏,清初著名传奇《长生殿》即由此演变而来。2、《墙头马上》:爱情剧。与关汉卿的《拜月亭》、王实甫的《西厢记》、郑光祖的《倩女离魂》合称为元杂剧的四大爱情剧。取材:由唐诗人白居易的《新乐府·井底引银瓶》构思而创作,且以诗中“妾弄青梅凭短墙,君骑白马傍垂杨。墙头马上遥相顾,一见知君即断肠”而取名,剧情大体根据诗意加以发挥而成。诗中写女子与钟情的男子私奔,在男子家中3住了五六年,最后被男方家长发现后逐回,是个悲剧结局。诗的最后两句写道:“寄言痴小人家女,慎勿将身轻许人”,诗前小序说:“止(制止、劝诫)淫奔也”。主题:可见诗与杂剧主题不同。所谓“淫奔”,即男女自由结合,古代凡女子未经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私自和男性结合的都被斥为“淫奔”。白居易的诗反映了一个社会问题,作者的立场是维护封建礼教,对自由恋爱成婚加以劝阻,但口吻是同情的。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社会问题的看法和态度。而杂剧已突破了白居易原作的局限,对自由恋爱的青年男女不仅仅同情而且歌颂,颇有反封建包办婚姻的意义,宣扬了爱情婚姻上自由结合的合理性,表现了一种要求婚姻民主的思想倾向。剧作的情节结构:(1)墙头马上,和诗密约,私订终身:工部尚书裴行检之子裴少俊奉父命去洛阳为皇上采买名花,与贬官为洛阳总管的前京兆留守李世杰之女李千金墙头马上相遇,四目相顾,各自倾心:“只疑身在武陵游,流水桃花隔岸羞。咫只刘郎肠已断,为谁含笑倚墙头”、“深闺拘束暂闲游,手捻青梅半掩羞,莫负后园今夜约,月移初上柳梢头”。二人吟诗密约,并私定终身。(2)偷期欢会,败露私奔:奶妈撞入窥见,双双跪求,奶妈不允,诬奶妈索要裴少俊的买花银子而牵线,奶妈无奈,只得应允不告,并提二法:求官后再来娶;二人奔,将来回家认亲。二人择后一法。(3)簪折瓶坠,逼写休书:二人于裴后园同居七年,生下一男一女,清明节防守后园的院公一时疏忽,致使裴尚书偶入后园发现。院公声称是偷花之人,而李千金大胆承认和裴少俊的私情,裴尚书骂她“淫妇”,品性不端,答云:“我只是裴少俊一个。”怒云:“聘则为妻,奔则为妾。”答云:“这姻缘也是天赐的。”裴尚书恼羞成怒,提出二个苛刻条件来刁难李千金:将玉簪磨成细针,用游丝系住银瓶汲水。做不到就要将他夫妻拆散,把李千金赶出裴家。当然结果簪折瓶坠,软弱的裴少俊在父亲威逼下写一纸休书,送李千金回家,子女留在裴家,夫妇母子离散。裴少俊也上朝应举。4(4)尚书赔礼,破镜重圆:少俊状元及第,除洛阳县尹。而千金回家已是父母双亡,只与丫环二人艰难度日,功成名就的裴少俊登门要求复婚,李千金断然拒绝:“读了五车书会写休书,兀的不笑杀汉相如。”尚书偕夫人孙子来认亲,李千金也坚决不答应:“你休了我,断然不认!”后迫于二儿女哭着要寻死,方认。尚书假意说:“谁知道你是李世杰的女儿,你当初等我来问亲可不好?”千金驳斥:“自古及今,则你孩儿私奔吗?”并引卓文君为证,尚书哑口无言。此剧揭露了封建礼教和家长的残忍冷酷,颂扬了李千金为争取自由幸福而敢于和封建家长抗争的精神。李千金为元杂剧闺秀中反封建最大胆泼辣、倔强的叛逆者形象。比崔莺莺更为彻底。第二节马致远一、生平:1250?—1324?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人。年辈晚于白朴、关汉卿。青年时在大都,参加元贞书会,曾与花李郎、红字李二合写《黄梁梦》。早年热衷功名,中年时尝任江浙省务提举,后经“二十年漂泊生涯”、“人间宠辱皆参破”,笃信神仙道教,逃避现实,甚至否定人生,晚年隐居西湖,人称“马神仙”。作品基调消沉,很多作品都是神仙道化剧,价值不高。(贾仲明[凌波仙]吊词:“万花丛里马神仙,百世集中说致远,四方海内皆谈羡。战文场,曲状元,姓名香贯满梨园。”P253)二、作品:有杂剧15种,今存7种:《汉宫秋》、《荐福碑》、《青衫泪》、《岳阳楼》、《黄梁梦》、《任风子》、《陈抟高卧》。1、《汉宫秋》(破幽梦孤雁汉宫秋)代表作著名历史剧,写汉元帝被迫把心爱的妃子王昭君送去匈奴“和番”,王昭君5宁死不屈,于途中投黑江殉国的故事。具体情节:中大夫毛延寿怂恿汉元帝选美,得到皇帝的授命,选了99名美女,索要贿赂,王昭君不行贿,于是毛延寿在其画像上点上破绽,王被打入冷宫十年,一日于夜中鸣琵琶,元帝巡宫闻声,见到王昭君并立她为妃子,毛延寿的奸谋被揭穿。毛畏罪逃入番邦,献上美人图,怂恿番王指名索要王昭君,番兵以武力相要挟,番使来汉,满朝文武大臣“似箭穿着雁口,没个敢咳嗽”,劝元帝应允;元帝骂“满朝中都做了毛延寿”,进退两难,王昭君请求和番,临行留汉家服饰,行到番汉交界的黑江边,举一杯酒望南浇奠后,投江自尽以身殉国。夜静更阑,宫廷寂寞,元帝百无聊赖,思念昭君入梦,梦见昭君归来,雁声惊梦。番王感昭君之诚,将毛延寿遣送回汉处罚,和汉结盟。题材改编:《汉书》的《元帝纪》和《匈奴传》皆载汉元帝竟宁年间,匈奴呼韩邪单于来朝,请求和亲,掖庭待诏王昭君自愿和番,生一子二女,事两代单于之事。(按当地风俗,单于死后,其妻要嫁给继任单于,而王昭君就嫁给了她的儿子,不过是丈夫前妻的儿子。)《后汉书·南匈奴传》也有记载。马致远作情节上改动,超出历史事实真实的局限:(1)待诏宫女改为被元帝宠幸的新婚妃子;(2)友好和亲改为武力索要;(3)去匈奴生子女改为投江殉国;(4)汉强番弱改为汉弱番强;(5)据晋·葛洪《西京杂记》添毛延寿,由画师改为中大夫,叛国投降。王昭君形象:倔强,刚烈不阿,勇于牺牲、为国献身的爱国女子形象。1〉农家妇,不纳贿,打入冷宫十年;2〉大兵压境,文武懦弱,挺身而出,“情愿和番,以息刀兵”;3〉留下汉家衣饰,具有强烈的民族气节;4〉投江殉国,悲壮性格。6汉元帝:风流多情而又软弱无能的皇帝,是对宋徽宗之流的亡国昏庸君主的概括。然而元帝对昭君的苦苦留恋和思念的感情又让人同情。创作背景、意图:表面上是历史悲剧,其实是现实悲剧、时代悲剧。本剧突破了前人嗟叹“红颜薄命”或哀其“远适荒漠”的窠臼。故事一开始,把番汉对立起来安排,就可以见出暗射当时政治形势的明显用意;番邦势力强大,蛮横无礼,对汉朝颐指气使,其使者在汉庭上公然口出狂言:“若不肯与,不日南侵,以决胜负。”此绝非历史事实,而是影射蒙强金弱、元强宋弱的现实形势;毛延寿投敌叛国,汉臣只顾个人利益,贪图苟安正如宋金的投降派和一事无成的文臣武将;王昭君宁死不屈,忠心爱国,正如南宋的至死誓不受辱的妃嫔们一样——史载:伯颜掠大批南宋宫女后妃北上,她们中不少人不屈而投水而死,有的裙上题着“誓不辱国,誓不辱身”的字样——可见该悲剧有着现实依据。主题:假借汉元帝与王昭君的生离死别,歌颂了真挚的爱情,同时突出表现了王昭君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作者把导致悲剧的原因归结于统治集团的腐败无能和衰弱,有其现实意义;作品美化了汉元帝的感情,夸大了毛延寿的个人作用,表现了作者的局限性。艺术成就:(1)文辞华美凄凉,富于诗情画意、音乐美:如课本P254所选的第三折中的《七弟兄》、《梅花酒》、《收江南》等曲,一幅昭君出塞图——元帝伫立怆然送行,昭君和他情意缱绻,依依话别,昭君远去穷荒,曲子写元帝心境感受,他不禁想象回宫后的凄凉。辽阔、高远、悲壮、凄凉的意境,生离死别的悲痛,令人触摸。句式短促,对仗、顶真等辞格的运用,具有繁弦促节、一唱三叹、造情凄婉不绝的作用。(2)精彩工细的细节描写:如第四折的雁声描写,烘托了人物凄凉孤寂的心境,又具有比兴作用:听7到凄清的雁叫声,元帝在梦中蓦然惊醒,随即埋怨它惊醒了自己的美梦:埋怨雁叫得紧一阵、慢一阵,在夜静更深、人无限凄凉孤寂的时刻加剧自己心中的孤寂,不该叫的时候叫,应该在人团圆的时候鸣叫。随即,他又转而同情它,念它也是失群的孤雁,禁不住“林风瑟瑟”、“山长水远天如镜”,自个儿滞误了飞往潇湘的前程。元帝的这种同情更加烘托出了他此时的心境,鸟堪同情,人堪同情;人本堪同情,而人却同情它,同病相怜更表现出了人与鸟一样的孤寂凄凉。(3)戏剧冲突层层推进,环环相扣,民族矛盾与朝廷内部矛盾、爱情悲剧与国家之恨交织。全剧层次井然,逐步深入,一步一步把悲剧推向高潮,无懈可击。元帝明阻暗从,昭君明从暗阻,表里反衬,既省笔墨,又可衬写昭君形象,通过她来骂文武大臣,批判其妥协软弱投降,以一女子来维系江山。2、马致远的其他杂剧:(1)写儒士的不幸命运的:《青衫泪》:敷演白居易和妓女裴兴奴的爱情故事。(来源于《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荐福碑》:马致远的一个著名的命运悲剧。全名为“半夜雷轰荐福碑”。写书生张镐命途多舛、怀才不遇。重在宣扬宿命论观念。对封建社会儒士的悲惨命运作了客观的揭露。此剧本事见于宋僧惠洪《冷斋夜话》:范文正公镇鄱阳,有书生献诗甚工,文正礼之,书生自言:‘天下之至寒饿者,无在某右。’时盛行欧阳率更书《荐福寺碑》墨本直千钱文,文正为具纸墨,打千本使售于京师。纸墨已具,一夕,雷击碎其碑。故时人为之语曰:‘有客打碑来荐福,无人骑鹤上扬州。’”(摘自《元曲四大家名剧选》马致远《荐福碑》第一折校注第一条)(2)神仙道化剧:神仙度人成仙的故事。《岳阳楼》、《黄粱梦》、《陈抟高卧》、《任风子》马致远所以写作“神仙道化剧”,除了他个人的思想原因外,还有深广的社8会原因。元代是道教活跃的时代,当时主要在北方流行的全真教就是道
本文标题:第四章白仁甫马致远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7002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