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四章隋唐五代文学第一节隋代文学隋代存在的时间很短(581~618),在文学上没有什么建树。隋代文人基本上是由两部分组成:⑴北齐、北周的旧臣,如卢思道、杨素等。⑵由梁、陈入隋的文人(北方:雄浑刚健;南方:清丽绮靡)。在文帝时期,两种诗风并存。到了隋炀帝时期,文学就明显偏向更重文采的南朝诗风发展了。隋炀帝所作的诗歌中,也有一些清丽之作,“寒鸦飞数点,流水绕孤村。斜阳欲落处,一望黯销魂。”(意象配置巧妙,画面简单而富有情趣。)第二节唐代文学概述从世界文学艺术的发展来看,古希腊艺术(古希腊神话、悲剧、荷马史诗等)代表着奴隶制社会艺术文化的颠峰;十九世纪的西欧(法:司汤达、雨果、巴尔扎克,英:狄更斯、雪莱、拜伦)和俄国(普希金、果戈理、屠格涅夫、陀斯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契诃夫)代表着资本主义社会文学发展的高潮;唐代文学无疑代表着封建制社会文学发展的顶点。一、唐代文学的全面繁荣唐代文坛,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体现在:1、数量上:清代《全唐诗》收唐诗人2000多家,诗歌48900多首。这比从《诗经》到南北朝的诗歌总和还多两三倍。2、体制的完备:⑴诗歌方面,古体诗:五古、七古、乐府歌行;近体诗:五言、七言律、绝,我国汉魏以后古典诗歌的主要体裁此时已经应有尽有。⑵散文方面,除了沿袭旧的骈文传统之外,又有大量散体文章出现。⑶文言文小说也在此时成熟起来,出现唐传奇。⑷词也从中唐开始出现,到晚唐五代进入发展阶段。3、题材广泛,内容深厚:唐代文人遍及社会各个阶层,他们笔下的内容也互不相同。从山川风貌到边塞战争,婚姻恋爱到朋友交往,现实斗争到政治集团的腐败等等无所不有反映。唐代文学反映生活之广泛,挖掘社会矛盾之深刻,表现人民感情愿望之真切,都大大超过了以往历代的文学作品。二、繁荣的原因1、经济的繁荣,国力的强盛。(使得唐代士人有着更为恢宏的胸怀、气度与强烈的进取精神,反映到文学中便使文学充满了一种昂扬的情调。)2、思想统治的相对宽松。(唐代在思想文化方面是儒、释、道三教并存。采取兼容的态度,以儒为主,兼取百家。)3、统治者大力提倡科举制度,在进士科考试中以诗赋为主要内容。4、南北文化、中外文化,以及各种艺术(音乐、舞蹈、绘画等)之间的相互影响。5、文学自身的发展。(文学经过前三个阶段的发展,各种体制、技巧到了唐代,是时候来一个大的汇总。)三、文学分期近三百年的唐代文学过程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1、初唐时期(618~712)2、盛唐时期(713~765)3、中唐时期(766~826)4、晚唐时期(827~907)第三节初唐文坛唐初的统治者对文学艺术采取了比较宽容的态度,同时对文学艺术也较为感兴趣,所以在初唐先后出现了几个宫廷文人集团。他们创作的诗文继承了齐梁“宫体诗”华美绮靡一派,内容也不外乎歌功颂德、宫廷游宴一类,很难真正的抒发情思。一、初唐四杰高宗、武后时期的诗人卢照邻、骆宾王、王勃、杨炯被后人称为初唐四杰。他们在诗歌创作上都不满足于当时盛行一时的宫体诗,都试图加以改造。四杰的主要贡献:1、尽管没有脱尽宫体诗的“绮靡”,却给它以沉重的打击。2、建立了五言律诗发展的基础。3、扩大了诗歌的题材范围,使诗歌从宫廷(宫苑台阁)走向了市井民间与江山塞漠。4、使诗歌的审美趣味发生了变化,不再以“绮靡婉媚”为美,而是追求一种“浓郁的情思”与“壮大的气势”。如:骆宾王的《在狱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杨炯《从军行》“宁为百夫长(军队里的低级军官),胜做一书生。”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等。二、陈子昂初唐文学经历了60多年的努力,由沈佺期、宋之问(中国古典诗歌的格律化在他们手中完成)等人完成了声律方面的总结;同时四杰的出现扩大了诗歌的题材范围。在此基础上,初唐文坛一个杰出人物陈子昂出现了(659~700)。陈子昂出生于一个富有的庶族地主家庭,因上谏疏直陈政事而受到武则天的赏识,后又因言事被降职,其愤而解职还乡(性情率真耿直),后又被诬陷入狱,享年仅42岁。贡献:他的诗歌理论是在四杰的基础上提出的,坚决主张复古。(四杰并没有完全摆脱宫体诗的影响。)1、要求废除绮靡柔媚的齐梁文风,恢复汉魏诗歌浓烈、刚健的抒情风格,这成为后来盛唐诗歌的主要审美追求。2、他的出现在近体诗风行的当时,为古体诗争得了一席之地。此后唐代古、近体诗同时流行。不足:对六朝诗风的批判过于绝对(矫枉过正),六朝诗歌当中的声律、辞采、形象、意境等好的方面也几乎被抛弃了。其代表作《感遇》38首,形式上都是五言古诗,风格苍凉悲壮,没有细腻的描写,只有粗线条的勾勒。内容大多揭露时政弊端,以及抒发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孤寂情怀。(《登幽州台歌》)三、张若虚、刘希夷与陈子昂大致同一时期诗坛还出现了另一种文风。此类诗歌多是赞叹青春,表现了对生命易逝的感慨。较多的吸取了南朝乐府民歌的营养,风格明丽优美。代表人物:刘希夷、张若虚。如果说在唐诗由初入盛的最后阶段,陈子昂是以“风骨”为标志,那么刘、张等人则是胜在“情韵”。刘希夷的诗歌,颇多赏春、惜春,表现了作者对青春的依恋和向往。代表作《代悲白头翁》“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既有岁月易逝的伤感,同时又体现出万物的生生不息、衰而又新。在伤感之中又透露出对大自然永恒生命力的赞叹。这种对青春的爱、怜、赞叹之情到了张若虚的笔下,就表现的更为炽热。张若虚的诗现在仅存两首,但他就凭《春江花月夜》一首诗就奠定了他唐诗史上大家的地位。作者以月升到月落为背景(时间线索),细腻的描绘了思妇对游子的一片痴情。将月夜春江的客观景物同梦幻般的情感交织在一起,使人感叹自然的美丽,宇宙的无穷以及青春的易逝。(题目字字无情,却字字含情)被后人称为“孤篇压全唐”。(刘、张与陈在表现主题上没有本质的区别,只是文风差异比较大。)第四节盛唐诗歌唐代文学(诗歌)由初转盛时,出现了张说、张九龄两位位高权重又致力于提拔人才的人,使得唐诗能够继续快速的发展。一、山水、田园诗人中国的山水、田园诗由来以久,⑴在《诗经》中就有对山水、田园的描写,但当时这只是作为背景或起兴。⑵魏晋时期,玄学兴起,出现了一些隐逸之士对山水田园的描绘。⑶真正的山水田园诗成型于二谢和陶渊明之手。⑷在盛唐时期一度出现了繁荣的局面。代表人物:孟浩然、王维。1、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个倾力写作山水诗、田园诗的诗人,多以五言为主,“自然清淡”是其诗歌的主要特点,有《孟浩然集》。(淡是山水田园诗的主要特征。)他善于将诗意、诗味冲淡了平均分散在全篇之中,直到看不见诗了,才是真正的孟浩然的诗。他的诗在艺术上有很高的造诣(李白和杜甫都很推崇他),但内容上多是表现隐居闲适和羁旅愁思的,内容较为狭隘,缺乏广泛的社会意义。2、王维:字摩诘,官至尚书右丞,所以人称王右丞。一生分为两个时期,以张九龄罢相为界。前期积极入世,受到张九龄的提拔,写了不少从军、出塞、游侠之类的诗,其中都充满了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后期逐渐消沉,开始大量创作山水诗(政治失意,转而寄情山水),有《王右丞》集。王维精通音乐,又善于绘画,所以他善于把握住景物在特殊环境下的声响、光影、动态,“寓动于静,以动衬静”,尽管是写静物,却使人感觉到勃勃的生机。在欣赏王维的诗时,一定要注意他“诗中有画,诗画合一”的特点。二、边塞诗人唐代门阀制度渐灭,使得大批的中小知识分子脱颖而出,他们渴望能在这样一个强盛的时代建功立业。当时边塞军功是知识分子建立功业的首选道路。一种为国立功的荣誉感和英雄主义的情怀弥漫着当时的文坛。初盛唐的知识分子很少没有经历过大漠苦寒的,所以边塞诗风行一时。即使没有去过边塞的诗人,也要创作边塞诗。他们在诗中抒发自己的理想与抱负。与“建安风骨”的区别:抛弃了悲凉的情调,代之以昂扬明朗的色彩,不论写什么都不消极、不颓废,总是洋溢着饱满的热情。代表人物:王昌龄、王之涣、高适、岑参。1、王昌龄:字少伯,京兆万年(今属西安)人,有《王昌龄集》。特别善于写七绝,有“七绝圣手”的美称。他的诗以三类题材居多:边塞、闺情宫怨、送别。⑴他的边塞诗体现出一种深沉的历史感,代表作《从军行》七首,《出塞》。⑵闺情宫怨诗温婉缠绵,带有南方民歌的味道。⑶送别诗《芙蓉楼(在镇江)送辛渐》寒雨连江(写出了雨的态势,深夜寒雨笼罩江面,风风雨雨将离愁别绪渲染的十分浓厚。)夜入(暗示两人一夜未眠)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用山孤表现自己内心的凄切)。洛阳亲友如相问,(不写自己问候亲友,而想象亲友问自己。)一片冰心在玉壶。(用典“清如玉壶水”,指人心灵的纯洁。以玉壶冰心做答,表明自己的志节光明澄澈。虽然客居他乡,内心孤寂,但志节却不会有丝毫的改变。)全诗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语言凝练,意蕴深远。2、王之涣:字季凌,绛州人(今山西)。他一生只担任过主簿、县尉等吏职,后被人诬陷而罢官,过了十几年的漫游生活。他是盛唐重要的诗人之一,其作品多遗失,现仅存六首。有人评价他“歌从军、吟出塞,······传乎乐章,布在人口。”“旗亭画壁”的故事(虽不确定)可看出王之涣在当时的影响。《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大开大阖的想象,自下而上,远远望去与白云相接,独具一种奔腾的气势。)一片孤城万仞山。(万丈高山围绕着一座毫无春色的孤城。)羌笛何须怨(曲调哀怨)杨柳?(表现边地景物的荒凉,羌笛虽吹着《折杨柳》,但关外苦寒,哪里有什么杨柳呢?)春风不度玉门关。此诗于壮阔中寄寓苍凉,虽写尽了大漠苦寒却不留于凄切哀婉,气韵沉雄浑厚。3、高适:唐宋以来,高适和岑参经常被人们并称为“高岑”。在动辄自比王侯的盛唐诗人中,高适是唯一一位做到高官而被封侯的。《旧唐书》:“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他的诗歌以古体见长,尤其以七言为胜。特点:音响浏亮,风骨遒劲(雄健有力),抒情性强。(《送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代表作《燕歌行》《封丘县》,(写任职时内心的矛盾和痛苦以及对穷苦人民的同情。)有《高常侍集》。4、岑参:他的诗歌中洋溢着积极乐观的情绪。艺术上极富想象力,善作奇语,给人以惊险新奇的感觉。“语奇体峻,意亦造奇。”代表作《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有《岑嘉州集》。第五节李白盛唐诗歌的代表是李白,无论是内容上还是形式上,李白都堪称那一时代的顶峰。李白的诗天才挥洒,冲破一切的束缚,似乎毫无规律可言,充满着强烈的个性色彩。在他诗中所体现出的豪放洒脱的气度和自由创造的浪漫情怀,是那个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诗仙)。(以才力写诗,凭气质写诗,诗风无法学习。)一、生平李白,字太白(701~762),号青莲居士。他的家世和出生至今也没有定论。相传他出生于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一生经历大致分为五个阶段。1、蜀中时期(5~25):5岁时,全家由碎叶迁到四川青莲乡。李白从小受的教育较为驳杂,以道家、儒家、纵横家和游侠思想为主,“少任侠,手刃数人”、“十五好剑术”。20岁开始漫游,游览巴山蜀水,这对他性格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2、以安陆(在湖北)为中心的漫游(25~42):在此期间,初入长安,广泛交友,希望得到王公大臣的推荐,但却没有如愿,最后失望离开,到处游历(北登泰山,南到杭州),诗名远播,最终连天子也惊动了。3、长安时期(42~44):由当时的一位公主引荐,被玄宗征召入宫。开始深受玄宗喜爱,(“以七宝床赐食,御手调羹以饭之。”)却因此遭到嫉恨,天宝三年以“赐金放还”的名义被迫离开长安。4、以东鲁梁园(山东、河南)为中心的漫游(44~55):离开长安后在洛阳与杜甫相遇,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河南又遇到高适。这十年可以算是李白创作的高峰期。5、安史之乱(55~62)慷慨从军,希望为国效力,却因为当政者互相争斗而获罪入狱,被流放夜郎(今贵州),在流放途中被赦免。759年,李白又想从军报国,却半道因病折返,于762年病逝于当涂,有《李太白集》。二、思想其思想比较复杂,有儒、道、纵横、游侠等成分。这些思想交织在一起,构成了活生生的李白。1、儒家:李白是个功名心很强的人,有着强烈的“济苍生、安社稷”的儒家入世思想
本文标题:第四章隋唐五代文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7109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