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第四章高等植物之间的生化关系
第四章高等植物之间的生化关系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指出,当新生的个体比能生存下来的个体多时,其中任一个体和同种的其他个体,或和异种的个体之间、以及和所在的自然环境之间,必然有着生存竞争。在一个植物群落里,物种通过产生和释放一些有引诱,刺激或抑制等作用的化学物来影响另一些种。植物—植物,异株克生植物—昆虫和动物,植物毒素植物—病原菌,植物与病原菌的关系第一节异株克生的概念公元一世纪,罗马博物学家Pliny在他的≪自然历史≫中记载了许多异株克生现象,如甘蓝和萝卜妨碍了葡萄生长。黑胡桃树阴下的植物一定会受到伤害。Pliny认为与植物释放的一些化学物质有关。贾思勰(公元534)≪齐民要术≫记载的作物轮作和克生现象,“谷田必须岁易”;“麻欲得良田,不用故墟”;“稻,无所缘,唯岁易为良”;“慎勿于大豆地中杂种麻子,扇地,两损,而收并薄”。Elmer(1932)发现苹果和梨的挥发性物质能抑制马铃薯芽的生长。Molisch进一步证实和扩大了Elmer的研究。1937年Molisch用allelon(相互)和pathds(苦难)形成一个新词allelopathds,被译为异株克生现象,异种克生现象(生物学词汇),植物的生化他感作用(张宝琛,1993),相生相克(余叔文,1992),化感作用(王大力,1996),植物互感作用(杨崇仁,1998)Molisch(1937)给allelopathds的定义为,在所有的植物,包括微生物之间的有害的(抑制)和有利的(刺激)生物化学相互关系。1970年Muller认为,只用来表示高等植物,不包括微生物1974年Rice,限制在有害影响1984年Rice,加上刺激作用Harberne(1982,1992)认为应限制在高等植物Tovett(1992),Rizvi(1992),Inderjit(1995)呼吁扩大异株克生的范围第二节异株克生现象和克生化合物植物向外界释放一些化学物质,它们能影响(抑制和刺激)邻近植物(异种个体和同种个体)的生长发育,这些化学物质叫做异株克生化合物,这种现象被称为异株克生现象。异株克生化合物大多是植物次生物质,是初级代谢途径的侧支分散产生的,不参与有机体的主要代谢过程。植物体的各个组织如叶、花、果实、茎、根、块茎和种子,甚至枯枝烂叶,都能向环境中释放相当数量的克生化合物,并能持续的影响邻近的或后继植物。释放方式:挥发;根的溢出;雨露淋洗;残体降解作用于其它种,也作用于同种。一、酚类化合物1.简单的酚类化合物Schreiner等(1909)第一次报道了酚类化合物有异株克生效应。他们认为所谓“土壤病’可能是由有机毒物引起的,香豆醛(vani1in)、香豆酸(vanillicacid)和氢醌(hydroquinone)等一些植物产生的酚类化合物抑制了作物幼苗的生长。他们还从种植多年豇豆的土壤中分离出一种未经鉴定的物质,能有效地抑制豇豆的生长,若从土壤中除去了这些物质,豇豆就可以正常地生长了。Liebl等(1983)发现小麦的水溶性提取液抑制了牵牛花的发芽和生长。用小麦提取液处理的牵牛花种子发芽率为30%,而对照为85%。用TLC分析小麦提取液,得到了12个组分,其中一个能更有效地抑制牵牛花的发芽、发芽率仅为6%,对照为94%。进一步鉴定其成分为阿魏酸(ferulicacid)。在土壤中,阿魏酸能被细菌转变成抑制性更强的2—甲氧—4—乙烯酚。根分泌物桃树根能溢出一些苦杏仁苷(amygdalin),在土壤中被分解产生的苯甲酸或苯甲醛等都有克生效应。苹果树根含有的根皮苷(phloridzin)在土壤中能裂解成间苯三酚和ρ—羟基苯甲酸,它们也都是克生化合物。银胶菊是一种能产生橡胶的菊科植物,在野生状态它们是分散存在的。在栽培这种植物时发现,栽种在四周的植株总是比中间的长得好。这种现象不是由水分和养分的竞争造成的,因为在它们之间还有相当大的间距,根部也不能互相接触。若把幼苗单株栽种到小灌木林下,就能生长得很好。Bonner等(1944)推想,银胶菊的克生化合物可能是从根而不是叶面溢出的。于是他们从2万株银胶菊的根的溢出液中,分离出1.6g克生化合物,并鉴定为反—肉桂酸(trans-cinnamicacid)。反—肉桂酸浓度为0.01%时能影响番茄幼苗的生长。但是,对同种植物却有更强的抑制力,浓度为0.0001%时就能影响银胶菊幼苗的生长,两者相差了100倍。把这种种内毒性叫做自体毒性(autotoxicity),生态意义:认为它是一种调节机制,特别是在多年生植物中,这种机制鼓励本种向外扩展,而不是增大单位面积的密度。叶面溢出(番樱桃属、桉树属、臭椿属)在美国加州西海岸的山坡上,生长着茂密的灌木丛,主要是一种蔷薇科植物和杜鹃花科的腺毛熊果。在它们的下山坡却没有草本植物生长。从土壤中分离出多种酚类化合物,如水杨酸(salicylicacid)、香草酸、ρ—羟基苯甲酸(benzoicacid)、ρ—羟基肉桂酸(ρ—OHcinnamicacid)和阿魏酸等。这些物质对草本植物都有克生效应,其中作用最强的是ρ—羟基苯甲酸和ρ—羟基肉桂酸。这些克生物质也是从叶面上溢出,被雨水冲落到土中的。美洲沙漠中的一种菊科小灌木叶面上溢出的克生物质是3—乙酰—6—甲氧基苯甲醛。熊果的克生化合物是氢醌,它是熊果苷的糖苷配基。斑叶地锦产生的克生化合物是没食子酸(gallicacid)。密西西比朴和蓝桉产生的龙胆酸(gentisticacid)也有克生效应。枯死的植物残体欧洲蕨在欧洲是分布很广的一种草本植物。它有很强的克生效应,其他的草本植物在这些蕨类植物之间就不能生存。欧洲蕨的克生化合物就是由枯死的枝叶释放出来的。再由雨水带到土壤中,主要成分是咖啡酸和阿魏酸等。2.香豆素类化合物香豆素(coumarins)是邻—羟基香豆酸的内酯,能和不同的侧链形成不同的化合物,它们广泛存在于各类植物中。早在1908年,Schreincr和Reed就报道了香豆素和七叶苷(escultn)强烈地抑制了小麦幼苗的生长。Winter(1961)从欧洲七叶树中分离了七叶苷,它的水解产物七叶亭是克生化合物。燕麦和一种拉拉藤的根溢出的莨菪亭(scopletin)能抑制很多植物种子的发芽。Bashin等(1967)报道,美国东部一些沼泽地生长着一种补骨脂,是多年生草本植物,4月开花,5月结实,成熟后荚果裂开种子落地,然后一直休眠到次年春天。它的种子有一层硬的包壳。若使种子提早发芽,必须敲裂种壳并加以淋洗。经一周培养后,敲裂并淋洗的种子发芽率达91%,平均很长1.5cm;而只敲裂未经淋洗的种子发芽率仅为46%。平均根长为0.5cm。这是因为种壳里含有抑制种子发芽和生长的物质。在自然情况下,雨水将种壳里含有的抑制物淋洗到周围环境中后,种子才萌芽。生态意义:防止种子的过早发芽,并能阻止其他种植物在其附近定植。克生化合物只存在于种壳中,而胚中并没有。从淋洗液中分离并鉴定出补骨脂素(psoralen),它是一个呋喃香豆素(furo-coumarin),即在香豆素的苯环上连了一个呋喃环。补骨脂素对其他植物种子的发芽也有抑制作用。如用淋洗液处理的番茄种子发芽率为25.3%,而以水做对照的为92.6%。芸香科的一种小灌木Thamnosmamontana的克生物质也是呋喃香豆素。3.萘醌欧洲和美洲生长着一种黑胡桃,人们在两千年前就已知道,在黑胡桃树附近其他的植物就很难生长。黑胡桃林下几乎是光裸的,而另外一些落叶林荫下则杂草丛生。这种现象表明,这不是因光线和养分的竞争造成的。Massey试验(1925)。他在黑胡桃树下栽种番茄和紫花苜蓿,从靠树干处起,一直栽种到27m远。结果发现:16m以内栽种的植株全部死亡,而16m以外的植株,全部长得很好。死亡线和根的分布线一致。凡和黑胡桃根系接触的植株全都枯萎死亡。他又将黑胡桃的根皮埋人种植番茄的土壤中,番茄的生长也立即受到抑制。Massey根据上述试验,认为很可能黑胡桃的根分泌一种毒素,使周围的植物中毒死亡。后来有人发现,除了根以外,黑胡桃的枝叶也能分泌毒素,经雨水冲洗到土壤中,也和根分泌的毒素具有同样作用。1958年Bode分离并鉴定出黑胡桃的异株克生化合物为胡桃醌(juglone)。胡桃醌的前体是羟基胡桃苷,它是无毒的,存在于活着的黑胡桃树的枝叶、果实和根中。枝叶部分的羟基胡桃苷被雨水带入土壤中,再经水解和氧化作用,转变成有毒的形式。胡桃醌纯品为黄色,水溶性,浓度在0.0002%时就能抑制其他植物种子的发芽。若把它注入番茄和苜蓿的茎中,也能杀死这些植物。胡桃醌的克生效应的选择性:对有些植物如杜鹃科的一些小灌木和一些宽叶杂草等有较大的毒性。而对黑悬钩子和早熟禾等毒性就较小,这些植物能忍受胡桃醌的存在,因而在黑胡桃的树下这类植物也能生长。胡桃醌是已鉴定出的唯一的有克生效应的萘醌化合物。胡桃属的其他几个种也都含有胡桃醌。4.黄酮类化合物Willianms(1960)报道,苹果树残体的栎皮酮、三羟黄酮醇和儿茶酚素能抑制苹果树的生长。Fottrell等(1964)发现,某些豆科植物种子里含有的六羟黄酮抑制根瘤菌,间接影响植物的生长。Chung等(1986)报道.豇豆种子发芽时的溢出液含有的克生化合物,抑制了莴苣种子的发芽。经仔细研究发现,这些克生化合物80%以上来自于豇豆的种壳,其含量几乎占了种壳的7%。种子吸水膨胀24h,溢出量达到最大值,到48h90%的克生物质都被溢泌到周围的环境里了。若以每毫升含有1g种子溢出量的浓度实验,莴苣种子的发芽率仅为对照的3%,根长为对照的20%。它也是一个自体毒素,对其幼苗的生长也有很强的抑制作用。Chung等分离提纯克生化合物。鉴定出3个化合物:二苯酰甲烷(dibenzoylmethane)、牧荆糖基黄酮(vitexin)和异牧荆糖基黄酮(isovitexin)。3个化合物的克生效应都不是很强,10-3mol·L-1浓度仅使根长减少了25%。二、萜类化合物1.单萜化合物Muller等(1953,1972)研究了美国南加州沿海岸线分布的丛林带,有矮灌木丛和草地。灌木丛的优势种是唇形科的鼠尾草和菊科的加州篙,每一块矮灌木丛林带都被一条1—2m宽的棵带包围着,棵带中无任何植物存在。在裸带之外数米范围内的杂草生长不良,明显地受到了抑制。再向外,则是生长正常的野麦、雀麦和茅草等植物观察和实验证明:这种现象不能由郁闭度、土壤水分、养分和根部的竞争,以及动物因素(昆虫、鼠和鸟类等的取食)来解释。而土壤存在着的萜类物质才是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萜类化合物有桉树脑(cineo1e)、莰酮(camphor)、蒎烯(pinene)、萜烯酮(pulegone)、崔柏酮(thujone)和莰烯(camphene)等,其中主要是桉树脑和莰酮两种。鼠尾草和加州篙都是芳香植物,它们的叶中含有丰富的萜类化合物,由于不断地挥发,在这些植物的周围形成了一层挥发性的萜类“云”。在树下及周围的土壤中,也存在着这些萜类物质。它们对一年生草本植物种子的发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同时也能通过抑制呼吸作用而影响幼苗的生长。当把发芽48h的黄瓜幼苗放入有鼠尾草叶片的容器内,叶片的挥发性物质强烈地抑制了黄瓜胚轴的生长。含有1g鼠尾草叶片的黄瓜胚轴长度为对照的23.6%;而含2g叶片的仅为对照的3.6%。发芽实验还显示,多数单萜都是低毒的,而莰酮和萜烯酮的毒性是比较高的.至少高出其他单萜一个数量级。在加州的这些丛林带地区经常发生火灾,其周期大约为25年。上述克生现象在火灾循环中看得更为清楚。在火灾中,地面上的植物全部被烧毁,土壤中的萜类物质由于高温的影响也全部挥发掉。火灾后的1—2年,草本植物开始发芽并生长起来,地上长满了草本植物。3—4年后,小灌木开始在杂草中生长起来。5—7年之后灌木长大,萜类物质也逐渐在土中累积,于是在灌木丛周围又出现裸带,直至山火再次发生,便开始了又一次循环。
本文标题:第四章高等植物之间的生化关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7125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