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简单高考历史综合题核心知识
高考历史综合题核心知识古代史世界古代史(公元前八世纪—公元1500左右)(必修1专题六,必修3专题六第一节)世界古代史分段一古代希腊罗马(公元前8世纪—公元476)一、经济:商品经济发达,航海和对外贸易活跃。二、政治:雅典的的民主政治,罗马与罗马法三、文化: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二中世纪封建时代(476—1500)一.政治:古代希腊罗马(公元前8世纪—公元476)(必修1专题六,必修3专题六第一节)一、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一)雅典的民主政治1.西方民主政治在古代希腊产生的历史条件:(1)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对希腊文明的影响:(2)希腊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3)较高政治文化素质的公民(4)杰出政治家的改革2.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伯利克里时期:(1)各级官职(除十将军外)向所有公民开放,并都以抽签方式产生。(2)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和陪审法庭拥有最充分的权力。①公民大会:经常化;最高权力机构;每个公民在会上都有发言权和表决权②五百人会议: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兼有政府职能它的每个成员都有机会担任轮值主席③陪审法庭:人数众多,负责审理案件(3)国家为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津贴3.对雅典民主政治的评价:积极:使雅典经济政治获得了空前的繁荣。不足:(1)狭隘性:奴隶、妇女和外邦人排除在民主权利之外(2)地域性:(这种直接民主的方式)只适用于小国寡民的城邦(3)体制缺陷:抽签选举和轮流坐庄的方式可能会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后世影响:开创西方民主政治之先河,在国家政治原则、国家权力的组织形式等方面对近代西方民主政治产生深刻影响。(二)、罗马法1.罗马法的内容:(1)建国之初:习惯法。具有随意性,贵族垄断立法权欺压民众(2)公关前449年《十二铜表法》,罗马第一部成文法:(3)罗马建国---公元前3世纪中叶:公民法:特点:①注重形式,程序繁琐缺,乏灵活与变通②内容侧重于国家事务和法律程序,私法规范不够完善(4)向帝国过渡时期产生:万民法:①适用于罗马境内各族人民②简洁灵活、实用有效③注重调解贸易及财产等经济和民事纠纷(5)西塞罗提倡的自然法:是一种法律观念①是整个法律科学的思想基础和各种具体法规的指导原则②核心内容:人人生而平等,享有基本权利③标志着罗马法学的高度成熟,超越民族时间的永恒价值2.罗马法作用:(1)公民法:提高公民地位,激发爱国热情,调动参政积性(2)万民法:理顺复杂利益关系,促进社会稳定和帝国境内各族共同发展(3)罗马法①罗马法的制定和实施是为了维系和稳定罗马帝国统治。②罗马法为皇帝和元老院的权力提供了法律依据,稳定了社会秩序;它维护奴隶制度,保护统治阶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③罗马法内容丰富,体系完善,是影响广泛而深远的古代法律体系。它是欧洲历史上最早的一套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罗马法是现代欧洲大陆法系的基础。对近代欧美资产阶级产生了重要影响。二.文化: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1.人文精神的内涵:基本内涵有三个层次:一,人性,对人的幸福和尊严的追求,是广义的人道主义精神;二,理性,对真理的追求,是广义的科学精神;三,超越性,对生活意义的追求。简单地说,就是关心人,尤其是关心人的精神生活;尊重人的价值,尤其是尊重人作为精神存在的价值。人文精神的基本涵义就是:尊重人的价值,尊重精神的价值。2.智者学派(1)智者学派主张和特点:①怀疑神灵,否认绝对权威,尖锐地批判传统,敢于创新;②言论内容和辩论方式完全从个人角度和利益出发,倾向于相对主义和主观主义。③注重实利,以逻辑方法作为辩论工具(3)智者学派代表人物和代表观点:①普罗塔戈拉,西方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先驱②代表观点:人是万物的尺度③观点评价:进一步突破神灵的束缚,转而从人的角度理解和解释世界,把人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是在原始宗教和自然统治之下人类自我意思的第一次觉醒(4)智者运动的意义:以人为本的西方人文精神滥觞。3.苏格拉底的代表主张和评价:①提出“美德即知识”。评价:反对智者忽视道德,追求功利的主张,但在强调人类理性、否认绝对权威方面一致。②提倡“认识你自己”。评价:第一次在哲学意义上发现了“自我”。③提出“未受考察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即凡是为一个人的理智宣判为错误的东西就不应该去想,不应该去做。评价:这种对理性的尊崇和对思想自由的追求,是欧洲18世纪启蒙思想的源头。4.斯多亚学派(即画廊学派)的主张和意义:①逻各斯是贯穿万物的永存不朽的理性,所有人都有同样的理性。②顺应自然的生活就是至善;③人生而平等④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论证了天赋人权、人生而平等这一西方人文主义的核心理论。中国古代史(原始社会—1840)(必修1专题一,必修2专题一,必修3专题一和专题二)中国古代分段一先秦时期(公元前2070——公元前221)一、夏商西周时期(公元前2070—公元前771)二、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公元前221)二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公元220)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220——581)四隋唐时期(581—907)五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907——1368)六明清时期(1368——1840)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1.分封制(1)含义:周王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子弟、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到各地做诸侯,建立诸侯国的制度。(2)受封者义务权利:义务:①定期朝见和贡献财物②提贡军赋和力役,随从作战权利:①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②独立管辖领地上的人民、征收租赋、设置军队,内政基本自主(3)分封制的作用:西周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2.西周宗法制(1)含义宗法制按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2)内容以嫡长子继承制为原则,确定了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形成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由宗法关系决定的等级(3)作用: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3.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神权与王权的结合。(2)以血源关系为纽带形成的国家政治结构;(3)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二)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秦始皇首创皇帝制度,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①称号:始皇帝,自称“朕”,命为“制”,令为“诏”,印称“玺”(皇帝独尊)②总揽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中央和地方重要官员都由皇帝任免(皇权至上)③皇位终身且世袭(皇位世袭)(2)中央机构:实行三公诸卿制①三公: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全国军事。②诸卿:丞相之下,分管各项具体政务,是中央政府职能部门特点:③特点:分工明确,家国同治,皇帝总揽,公卿朝议,减少失误(3)地方机构:全面推行郡县制①最高地方行政机构:郡长官有郡守郡尉郡监(或监御史)等②郡的下级机构:县道③基层:设计乡、里(行政)、亭(治安、公文传递)等(4)特点:①郡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②郡县长官皆由中央调动任免,不得世袭;以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5)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影响:当时积极作用: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使秦朝国力增强,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起了重要作用。当时消极作用:方便秦朝统治者加强对人民的压榨,造成阶级矛盾迅速激化、人民起义和秦的速亡。后世影响:为历代封建王朝沿用和不断发展,奠定了我国两千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三)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汉到元君相权关系的演变:(1)汉初:丞相有相当大权力;(2)汉武帝设置中朝(或叫内朝)参与决策机要,削弱丞相等外朝权力;(3)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都是丞相;后来参加政事堂会议官员都位同丞相。(4)宋代: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分理行政、军事、财政,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等分割相权。演变原因:①防范宰相专权②加强统治③提高行政效率④减轻宰相政务负担,弥补才干不足2.汉到元监察制度演变: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唐代御史台宋代提点刑狱司等,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腐败。3.选官制度的变化:先秦世官制、汉朝察举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唐科举制科举制评价:打破士族垄断、引入士人从政、提高行政效率、追求公平公正、形成重学风气;(消极)偏考儒家经义,扼杀创新精神等4.汉到元地方行政的变化:汉朝郡国并行制,后来州郡县制;唐朝道州县制;宋朝路州县制;元朝行省制:(1)划分:10行省、腹里、宣政院;路府州县(2)职权:①民事报中书省,军务报枢密院②无改税调军权③定期觐见述职(3)影响:后世沿用,加强了中央集权(四)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1.明朝内阁制的设置:(1)背景:明太祖废除丞相,直辖六部,亲理的政务繁多。(2)形成过程:①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帮助处理政务②明成祖朱棣选拔翰林院官员为殿阁大学士,入值宫内的文渊阁,随侍皇帝,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制产生。③后来地位提升:大学士取得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位居六部之上。主持阁务的首辅更是权压众臣。(3)性质和局限: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阁臣的升降、职权的大小由皇帝决定票拟是否被采纳取决于皇帝的批红。2.清朝军机处的设立雍正帝挑选满汉亲信官员入宫内军机房(处)值班,辅助皇帝处理政务(1)起因:为用兵西北,防止泄露军事机密。(2)职能转变:由帮办军务,到总揽军国大事(3)特点:①简:机构简单,人员精干,有官无吏②速:办事效率高③密:保密性强④专:全国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4、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积极影响: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自然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加强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管辖,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成果。消极影响:阻碍商品经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独断专行,不利于民主政治的出现;钳制思想,阻碍近代科学的出现和发展;闭关锁国,固步自封,导致近代落后,是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的政治原因。二.古代中国的经济(一)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2.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1)商周:井田制,名为国家公有,实为国王所有。(2)战国:秦国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确立土地私有制(3)战国以后:土地大部分为地主所有,农民占有土地较少(4)北魏到唐前期:推行均田制,国家授田给农民,农民承担赋役附一:战国以后中国社会存在的主要土地制度:①国家土地所有制②地主土地所有制③自耕农土地所有制④君主土地私有制3.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战国以后):(1)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要经营方式。(2)以鉄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3)主导的土地制度是地主土地所有制(4)农业生产技术的主要特点是精耕细作。(二)手工业的发展(1)主要经营方式:①家庭手工业特点:与小农业紧密结合,是小农个体经济的组成部分;大部分产品和原料自给自足(5).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①起源较早,历史悠久,持续发展。②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③规模不断扩大,分工日益细密。④有着长期领先世界的先进技术和精湛的工艺。⑤地区分布广泛且与古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作相应变化。等(三)商业的发展(7)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①商业运输和交通发达②商业市场形式多样(市、庙会、草市、早市、夜市)③商业城市兴起和发展④海外商运发展迅速(明以前)⑤商人群体活跃(明清时期结成商帮)⑥商业长期受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⑦商业经济作为农业经济的补充,未能在古代中国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四)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海禁”政策。1.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和对工商业的管理:(1)含义:强调发展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2)目的:①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②统治者认为可以安定人心,保障国家安全和政治稳定,巩固君主的地位。(3)表现:①战国:商鞅变法和《吕氏春秋》提出②西汉:①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②商人的赋税加倍;③汉武帝开始盐铁官营制度④商人入市籍,不得为官。③唐代:市的设立和废止都由朝廷命令,交易时间受限制(4)
本文标题:简单高考历史综合题核心知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7382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