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知识专题突破专题11生物与环境(真题重温+典题特训+矮补提升)
[直击考纲]1.种群的特征(Ⅰ)。2.种群的增长方式(Ⅱ)。3.种群的数量波动及调节(Ⅰ)。4.群落的结构特征(Ⅰ)。5.群落的主要类型(Ⅰ)。6.群落演替(Ⅰ)。7.生态系统的结构(Ⅱ)。8.生态系统中的生产量和生物量(Ⅰ)。9.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Ⅱ)。10.生态系统的稳态及其调节(Ⅱ)。11.生物圈(Ⅰ)。12.全球人口动态(Ⅰ)。13.人类对全球环境的影响(Ⅱ)。14.生物多样性保护(Ⅰ)。考点30解读种群和群落的特征、数量变化1.2010·浙江,3、2012·重庆,4、2012·广东,27整合某生态系统中植食性动物甲和蝗虫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化分别如图1和图2所示;图3是描述了该生态系统的某水库中放养了一批罗非鱼,后来有人在该水库中放生了大型肉食性鱼(FNE),一段时间后,罗非鱼种群数量达到了相对稳定状态的变化曲线。判断下列关于种群个体数量变化的叙述:(1)若图1中a点时环境因素发生变化,但食物量不变,则a点以后个体数量变化不符合“S”形曲线增长(×)(2)在图2中为有效防治蝗灾,应在a点之前及时控制种群密度(√)(3)若图1中所示的生物种群出生率提高,则个体数量的增加会大幅超过b点(×)(4)在图2中若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改变性比率可防止c点出现(√)(5)图1中天敌的大量捕食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下降,下降趋势与b~c段相似,而年龄结构变动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发生波动,波动趋势与c~d段相似(√)(6)图3中FNE最可能是在b对应的时间点进入水库,而在捕食压力下,罗非鱼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接近K2(√)(7)上述3个图中c点时的出生率和死亡率都相等,在图3中d点时的种群年龄结构为增长型(×)2.判断下列有关种群与群落的叙述(1)可用样方法调查玻璃容器中酵母菌数量的变化(2009·广东,15B)(×)(2)每毫升河水中有9个大肠杆菌和木棉树在路旁每隔5米种植,都不属于种群分布型描述(2009·广东,11BD改编)(×)(3)草坪中的动物没有分层现象,而树林中的动物具有分层现象(2011·大纲全国,4D)(×)(4)次生演替的速度比原生演替的速度快,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变化(2011·海南,24BC)(√)(5)旅游可能使岛上的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进行(2011·安徽,6C)(√)(6)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越接近1∶1,则出生率越高;但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的性成熟推迟,则出生率会更高(2013·浙江,4BC)(×)1.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图解2.区分“S”形曲线和“J”形曲线“S”形曲线“J”形曲线前提条件环境资源有限环境资源无限曲线种群增长率曲线种群增长速率曲线有无K值有K值无K值3.种群增长曲线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1)有害动物的防治实例: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采取的措施是通过勤打扫卫生,降低其环境容纳量(K值)。(2)濒危动物种群的拯救和恢复实例:大熊猫栖息地遭到破坏后,由于食物减少和活动范围缩小,其K值变小,采取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栖息地环境,提高K值,是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3)生产上的应用:生产上捕获后的种群数量为K2最好,而杀虫效果最好的时期是潜伏期(即K2以前个体数量少,增长速率很慢的时期)。4.群落的空间结构(2)意义:有利于提高生物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5.区分群落演替类型类型内容原生演替次生演替起点从未有任何生物定居过的裸岩、沙丘和湖底开始由于火灾、洪水和人为破坏把原有群落毁灭,在被毁灭群落基质上进行时间经历的时间长经历的时间短速率缓慢较快影响因素自然因素人类活动较为关键实例裸岩上的演替弃耕农田上的演替1.(2014·广东,6)在一稳定生态系统中,灰线小卷蛾幼虫以落叶松松针为食,幼虫摄食对松树的代谢活动有一定影响,进而影响下一年幼虫食物的质和量。幼虫密度与最大松针长度的变化如图所示。以下叙述错误的是()A.幼虫密度呈周期性波动B.幼虫摄食改变了落叶松的物种丰度C.可利用样方法调查幼虫的密度D.幼虫摄食对松针长度的影响具滞后性答案B解析A项,分析坐标曲线图可知,幼虫密度呈现周期性变化。B项,物种丰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落叶松是一个具体的物种,不具备物种丰度这一特征。C项,对于活动能力较弱的昆虫,如蚜虫、跳蝻等可以采用样方法来调查其种群密度。D项,从坐标曲线图中可以看出,幼虫密度增加在前,松针长度增加在后,有一定的滞后性;当幼虫密度减小后,松针的长度随之变短。2.(2014·福建,3)研究人员用样方法调查了某地北点地梅(一年生草本植物)的种群数量变化,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1972年北点地梅个体间生存斗争程度较1975年低B.1971年种子萌发至幼苗阶段的死亡率高于幼苗至成熟植株阶段C.统计种群密度时,应去掉采集数据中最大、最小值后取平均值D.由于环境条件的限制,5年间该种群数量呈逻辑斯谛增长答案B解析A项,同一物种个体间的生存斗争是种内斗争,种内斗争程度与种群密度呈正相关,1972年北点地梅种群密度大于1975年,因此1972年北点地梅个体间的生存斗争强度更高。B项,由图可知,1971年种子萌发至幼苗阶段的曲线下降程度比幼苗至成熟植株阶段的更大,故死亡率更高。C项,统计种群密度时,应取所有样方密度的平均值。D项,在此5年间,该种群数量变化趋势为逐年下降。3.请根据某生态系统中两个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图,判断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曲线表示甲、乙间为捕食关系,其中乙是被捕食者B.在图中E点时,甲种群增长速率最大C.在图中D点时,甲种群的年龄结构属于衰退型D.在图中B点时,乙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答案B解析根据图中两个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图,可判断为捕食关系,然后根据先增加先减少者为被捕食者确定甲为被捕食者,乙为捕食者,A项错;图示纵坐标表示种群相对数量,甲曲线中E点时增长迅速,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B项正确;D点之后,甲种群数量迅速上升,可判断甲种群在D点属于增长型,C项错;B点时,对于乙种群来说,数量正在增加,因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故D错。4.对笠螺多个种群的调查,发现其体长、种群生物量(有机物质量)与种群密度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A点个体平均生物量比B点多B.随着种群密度增加,笠螺体长逐渐减小C.A点之前笠螺种群生物量和体长呈负相关D.种群密度低于A点时,个体间的斗争最激烈答案D解析A点种群密度较小,生物量与B点基本相同,则A点个体平均生物量比B点多,A正确;从图中可以看出,随着种群密度增加,笠螺体长逐渐减小,B正确;A点之前随笠螺种群生物量的增加,体长不断减小,二者之间表现为负相关,C正确;种群密度越大,个体间的斗争越激烈,D错误。5.(2014·四川,9改编)将某稻田等分为互不干扰的若干小区,均种上水稻苗(28株/m2)和3种杂草(均为1株/m2),随机向不同小区引入不同密度的福寿螺(取食水生植物)。一段时间后,测得各物种日均密度增长率如下图所示。(1)本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____,用样方法调查水花生种群密度时,常用的取样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2)稻田生态系统中的福寿螺属于________,它和鸭舌草之间构成________关系。(3)实验期间,中密度处理小区福寿螺种群的出生率________死亡率,高密度处理小区的水花生种群数量呈________增长。(4)若实验结束后停止人工管理,低密度处理小区将经历________演替,时间足够长,最可能演替为以________为主的水生植物群落。(5)若实验结束后除去福寿螺和杂草,该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________。答案(1)福寿螺的密度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2)消费者捕食(3)大于逻辑斯谛(4)次生狐尾草(5)减弱解析(1)根据题意可知本实验的自变量是不同小区引入的福寿螺的密度;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常用的取样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2)根据题干信息可知,稻田生态系统中的福寿螺以水生植物为食,属于初级消费者,它与鸭舌草(生产者)之间是捕食关系。(3)由坐标图中数据可知,中密度处理小区的福寿螺日均密度增长率大于0,说明种群数量是增长的,故出生率大于死亡率;高密度处理小区的水花生日均密度增长率大于0,说明种群数量是增长的,但由于实验环境条件(如捕食者福寿螺、竞争者水稻等)的限制,其种群数量应该呈逻辑斯谛增长。(4)若实验结束后停止人工管理,低密度处理小区还处于群落未成熟阶段,将会经历类似弃耕农田的次生演替过程;由坐标图中数据可知,无论引入的福寿螺密度如何,狐尾草的日均密度增长率都是最大的,所以时间足够长的话,最可能演替为以狐尾草为主的水生植物群落。(5)如果实验结束后将福寿螺与杂草除去,该生态系统的成分和结构将趋于简单化,其自我调节能力会减弱。6.如图甲中,曲线①、②、③分别表示某动物种群数量超过环境容纳量后,其未来种群数量变化的三种可能情况,图乙是将该动物引入某个生态系统后,研究人员连续调查了10年的种群数量的变化而绘制的λ值变化曲线。(1)图甲中曲线________说明其种群栖息地被破坏的程度较轻。图中阴影部分产生可能会引起该种群的____________发生改变,表明物种发生了进化。(2)图甲中当种群数量对应于d点时,其年龄结构为________________。(3)若图甲中物种为食草动物,科学家利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在2千平方米范围内第一次捕获了60只进行标记并放回,10天后再次捕获20只,发现其中有4只带有记号,那么该种群的密度大致为________________。(4)图乙中该动物从第1年至第6年种群的数量变化是________。A、B、C、D四点时的种群数量相比,最少的是________点。(5)若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动物的种群密度时标志物脱落,则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不变”)。(6)据乙图可知:在A点至B点时该种群为________型种群,幼年个体数量________(填“多于”、“少于”或“等于”)老年个体。该种群与周围所有生物构成了________。答案(1)①基因频率(2)增长型(3)150只/平方千米(也可以写成0.15只/平方米)(4)先增加后减少D(5)偏大(6)增长多于群落解析(1)曲线①说明其种群栖息地被破坏的程度较轻。图中阴影部分产生可能会引起该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表明物种发生了进化。(2)当种群数量对应于d点时,其年龄结构为增长型。(3)在利用标志重捕法计算种群密度时,假设2千平方米范围内的数量为X,则X/60=4/20,求出X=300只,故该种群密度为150只/平方千米。(4)该动物从第1年至第6年种群的数量变化是先增加后减少,A、B、C、D四点中的种群数量最少的是D点。(5)若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动物的种群密度时标志物脱落,则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大。(6)根据题意,λ为种群数量在一年间的增长倍数,故若λ1,则该种群数量增加;λ=1,种群数量不变;λ1,种群数量减少。A点至B点时λ1,该种群数量增加,为增长型种群,幼年个体数量多于老年个体。该种群与周围所有生物构成了生物群落。7.如图实线表示某桑基鱼塘农业生态系统中某种鱼净补充量(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与种群密度的关系,虚线Ⅰ、Ⅱ、Ⅲ、Ⅳ表示不同的捕捞强度下这种鱼收获量与种群密度的关系。请据图回答:(1)当种群密度为K/2时,在Ⅳ所示捕捞强度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____。若要获得该鱼最大的持续产量,应维持的捕捞强度为图中的曲线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在没有明显迁入和迁出的情况下,决定鱼种群净补充量的因素是____________。答案(1)增加Ⅲ在维持种群数量一定的情况下,净补充量越大,最大持续产量就越大(2)出生率和死亡率解析(1)当种
本文标题:知识专题突破专题11生物与环境(真题重温+典题特训+矮补提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7421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