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管理学课程配套测试题
第一章管理活动与管理理论一、单选题1、(B)职能是其它管理职能赖以有效发挥的基础。A、决策B、信息C、控制D、创新2、管理者出席社区的集会或参加社会活动时,所行使的是(A)的角色。A、代表人B、联络者C、发言人D、谈判人3、(C)对于高层管理者最重要,对于中层管理者较重要,对于基层管理者较不重要。A、技术技能B、人际技能C、概念技能4、(C)职能是各项管理职能的灵魂和生命。A、决策B、领导C、创新D、控制5、管理中的组织职能首先是对管理人员的(D)的管理。A、管理水平B、管理方法C、管理质量D、管理劳动6、斯密认为人是(C)。A、理性人B、社会人C、经济人7、保证企业中进行的一切活动符合所制定的计划和所下达的命令,这是管理的(A)职能。A、控制B、组织C、领导D、决策二、多选题1.属于人际关系学派的主要观点是(ABCE)。A、企业的职工是社会人B、满足工人的社会欲望是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C、企业中实际存在着一种“非正式组织”D、人的行为都是由一定的动机引起的E、企业应采取新型的管理方法三、论述1.管理人员包括哪三类?各负何责任?2.为何说管理是一门科学,同时是艺术?3.如何理解管理的系统性。4.什么是管理,如何理解管理的基本概念?5.科学管理的主要内容有哪些?6.法约尔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有哪些?7.梅奥的人群关系理论主要内容有哪些?8.巴纳德的组织理论内容有哪些?9.现代管理思想的主要学派有哪些?各有何内容?答案一、BACCDCA二、ABCE三、1.答:在大多数组织中,管理群体由不同层次的管理人员所组成。具体的职务名称可能因组织而异,但大致可把管理人员分为三类,即高层管理人员、中层管理人员和一线管理人员。高层管理人员是组织中的高级领导人,在一些大公司中通常包括董事长、总裁、首席行政长官、首席执行官和副总裁等。在政府部门,市长以上的官员也属高层管理人员。我国企业的厂长、总经理,学校的校长等领导人员通常也被理解为高层管理人员。高层管理人员一般需负责决定组织的目标和战略,并对组织的资源拥有分配权,尤其是对人力资源的调配,同时也需对整个组织的业绩负责。中层管理人员是介于高层管理人员和一线管理人员的中级管理人员。他们可以是部门经理、分部负责人、地区经理,或生产厂、车间的负责人等,中层管理人员负责贯彻和执行高层管理部门制定的目标和政策。中层管理人员一般又可分为三类,即行政管理人员、技术性管理人员和支持性管理人员。近些年来,国内有些学者重新提出了西方学者几十年前就提出的“中层革命”的思想,指出企业中的中层管理将日益显得过时和无用,但中国企业发展的事实却表明,中层管理不但没有消失,也没有缩减,而是大为膨胀了,目前中层管理人员人数之多已达臃肿程度。这不仅减慢了决策过程的速度,而且使组织日益不能适应改革的要求。在一些企业和学校,干实事、创造成果及从事挑战性工作的人少得可怜。“后勤部门”的增长压过了“战斗”在一线的人员,许多组织官僚主义严重,精简中层管理机构正是现代组织面临的挑战。基层一线管理人员是直接监察实际作业人员的管理者。一线管理人员的头衔包括工长、领班、小组长和办公室主任。一线管理人员的职责是给下属安排工作任务、次序,确保下属的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使工作流程一步接着一步顺利的进行;他需协调下属人员,使之成为一支有组织的协作队伍;他有责任使下属愿意工作和能够工作。他必须根据组织的大目标制定出本部门的工作目标,并与下属一起按本部门的工作目标制定出每个人的工作目标;他应对下属人员的调配负主要责任,并对培养部门中潜在的领导人员负有初步的责任。2.答:(1).管理的自然属性,表明了在共同劳动条件下管理的必要性。管理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产物,它产生于人们的共同劳动,自从有了人类的共同劳动,就有了管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当很多人在一起从事共同劳动时,由于劳动者之间存在着分工与协作,为了使他们之间的动作协调,步调一致,有秩序、有成效的从事生产活动,就需要有一定的管理。尤其是在现代社会化大生产中,为保证生产能够持续稳定地进行,就要按照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合理地进行计划、组织、协调、领导和控制,最有效的利用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提高经济效益。不进行有效管理,生产就无法进行,更谈不上发展。自然属性表现为合理组织生产力,它是组织社会化大生产的必要条件,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不会因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不同而有所改变,完全是一种客观存在。在自然属性上,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完全相同。在企业的管理中,质量管理、劳动管理、成本管理、库房管理、财务管理等都属生产力的范筹,不具有意识形态色彩,在不同国家、不同社会制度之间可以通用,甚至可以照搬。(2)管理的社会属性,表明了一定生产关系下管理的实质,它取决于生产关系的性质,并随着生产关系性质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它表现为维护和完善生产关系。管理是实现组织目标的手段,即为达到预期目的所进行的活动。谁的预期,实质上是为“谁”管理的问题。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中,管理从来都是为统治阶级、为生产资料的占有者服务的。可见资本主义的管理具有资本的剥削性和资本的独裁性。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生产资料公有,实行的是民主管理,人民当家做主,生产的目的是满足社会成员需要,所以在社会属性方面,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有着根本区别。在管理学中,诸如组织目标、领导作风、激励方式、协调艺术、组织文化等,具有较强的意识形态色彩,所以在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社会制度之间不可直接照搬。我们要正确认识管理的两重性。一方面要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方法,以便迅速地提高我国的管理水平;另一方面要考虑我们自己的国情,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管理体系。需要注意的是,管理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是两位一体的,不能把它们截然分开。在实践中,两种基本职能总是结合在一起发生作用。因为生产过程本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正是两种基本职能,使得生产力得以发挥,生产关系得以维护,生产过程得以进行,生产经营目的得以实现。当它们结合作用与生产过程时又表现为五大具体职能,所以管理的性质、基本职能、具体职能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不能片面去理解。3.答:管理学是一门科学是因为它具有科学的特点:客观性、实践性、理论系统性、真理性。管理学不同于其他学科,学会了数学分析就能求解微分方程,背熟了制图的所有规则就能画出机器的图纸。管理学则不然,背会了所有的管理原则不一定能够有效的进行管理。重要的是培养灵活运用管理知识的技能。这种技能在课堂上是很难培养的,需要到实际管理工作中去掌握。管理学要求管理者必须从实际出发,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发挥各自的创造性。从这个意义上说管理又是艺术。把书本当作教条,靠背诵原理来实现管理的人没有不失败的。所以更多的管理专家认为,管理者的能力等于科学知识加管理艺术加经验积累。他们指出:管理者如果仅有管理的科学知识,其成功的概率只有50%,仅有艺术和经验,其成功的概率也只有50%。所以课堂上是不可能培养出“成品”的经理来。它只是进一步通过实践培养管理人员的一个良好的开端,为管理人员在理论知识方面打下坚实的基础。有人说经验就是知识。这话千真万确,知识是人类所有经验的汇总,并主要以书籍为载体向外传播经验的表现形式,你有了知识并不意味着你有了经验。每个人都要完成这样一个步骤,将所有的语言符号破译成行动的符号。如果说知识的取得是用脑的结果,那么经验的取得则是调动你整个人的结果4.答:管理学的系统性:系统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关联的要素所组成的集合。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一切事物都是以系统的形式存在的,任何事物都可以看作是一个系统。系统具有以下几个特征:集合性(一个系统至少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子系统构成。即系统由各个要素组合而成)、层次性(构成系统的子系统和子子系统分别处于不同的地位)、相关性(系统内各要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在一个组织当中,它的每个要素的性质和行为都将影响整个组织的性质和行为,这是因为组织内的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而且组织作为一个整体是由各要素的有机结合而构成的。因此,在进行管理时就要考虑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考虑每个要素的变化对其它要素和整个组织的影响。这种从全局或整体考虑问题的方法称之为系统观念。5、泰罗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有五条:(1)工作定额原理。泰罗认为,当时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潜力非常大,工人们之所以“磨洋工”,是由于雇主和工人对工人一天究竟能做出多少工作心中无数,而且工人工资太低,多劳也不多得。为了挖掘工人们的劳动生产率的潜力,就要制定出有科学依据的工作量定额。即工人的工作定额可以通过调查研究的方法科学地加以确定。为此,首先应当进行时间和动作研究。时间研究,就是研究人们在工作期间各种活动的时间构成,它包括工作日写实和测时。工作日写实是对工人在工作日内的工时消耗情况,按照时间顺序,进行实地观察、记录和分析。通过工作日写实,可以比较准确地知道工人工时利用情况,找出时间浪费的原因,提出改进的技术组织措施。比如某位工人在工作时间内进行工作准备用了多长时间,干活用了多长时间,谈天用了多长时间,满足自然需求用了多长时间,停工待料用了多长时间,清洗机器用了多长时间等等,都可以通过工作日写实清楚地记录下来,然后加以分析,保留必要时间,去掉不必要的时间,从而达到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测时是以工序为对象,按操作步骤进行实地测量并研究工时消耗的方法。测时可以研究总结先进工人的操作经验,推广先进的操作方法,确定合理的工作结构,为制定工作定额提供参考。动作研究,就是研究工人干活时动作的合理性,即研究工人在干活时,其身体各部位的动作,经过比较、分析之后,去掉多余的动作,改善必要的动作,从而减少人的疲劳,提高劳动生产率。泰罗进行了一项很有名的“搬运铁块”的实验。他在伯利桓钢铁公司发现工人干活十分卖力,但工作效率并不高。公司有75名搬运工,每个铁块重80多斤,距离为三十米。每人每天平均只能把12.5吨的铁块搬上火车。泰罗认真观察分析,计算出一个好的搬运工每天能搬运47吨而且不会危害健康。(2)能力与工作相适应原理。泰罗认为,为提高劳动生产率,必须为工作挑选一流的工人。第一流的工人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该工人的能力最适合做这种工作;另一方面是该工人必须愿意做这种工作。这就是说,人具有不同的天赋和才能,只要工作对一个人适合,而他又愿意努力去干,他就能成为第一流的工人。人的天赋与才能不同,身强力壮的人干体力活可能是第一流的,心灵手巧的人干精细活可能是第一流的。所以要根据人的能力和天赋把他们分配到相应的工作岗位上去。而且还要对他们进行培训,教会他们科学的工作方法,激发他们的劳动热情。(3)标准化原理。是指工人在工作时使用规定的标准操作方法,而且工人所使用的是工具、机器、材料和所在工作现场环境等都应该达到标准化,以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过去工人的作业方法和使用工具只是根据自己或师傅的经验和习惯来确定的。泰罗认为,必须用科学的方法对工人的操作方法、使用的工具、设备的摆放和作业环境的布置等进行分析,消除各种不合理的因素,把最好的因素结合起来,形成最好的作业方式。(4)差别计件工资付酬制。泰罗时期,工人磨洋工的现象特别突出,泰罗调查分析后认为:其原因主要是付酬制度不合理,计时工资不能体现按劳付酬;计件工资虽然表面上是按工人劳动的数量支付,但当工人的劳动强度增加、生产率提高时,雇主却降低计件报酬,促使工人们只要达到某个数量,就不再多干,个别人想要多干,周围人就会向他施加压力排挤他,迫使他向其他人看齐。泰罗提出了自己全新的看法,他认为,要在科学地制定劳动定额的前提下,采用差别计件工资制来鼓励工人完成或超额完成定额。如果工人完成或超额完成定额按比正常单价高出25%计酬。不仅超额部分,而且定额内的部分也按此单价计酬。如果工人完不成定额,则按比正常单价低20%计酬。泰罗指出,这种工资制度会大大提高工人们的劳动积极性。雇主的支出虽然有所增加,但由于利润提高的幅度大于工资提高的幅度,所以对雇主也是有利的。(5)计划和执行相分离原理。泰罗认为,应该用科学的工作方法取代经验工作方法。在过去的管理中
本文标题:管理学课程配套测试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7644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