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粤教版2008高三调研--广州市高三语文专项调研测试
粤教版2008高三调研--广州市高三语文专项调研测试本试卷共8页,五大题,共26小题,满分为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把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不能直接在试卷上作答。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答案无效。一、本大题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不相同的一组是A.蝉联禅让殚精竭虑箪食壶浆B.歼灭忏悔纤尘不染安土重迁C.供给拱让哄堂大笑烘云托月D.亢奋伉俪引吭高歌沆瀣一气2.在下面各句横线处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为了解决困难家庭子女上学难的问题,该市全面实行城乡义务教育免杂费,免收课本费、作业本费。②据了解,10月22日新华社发布公告:嫦娥一号卫星将于24日至26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择机发射。③迁居北京西郊后,曹雪芹在艰难境遇中,呕心沥血,十载,增删五次,创作了现实主义巨著《红楼梦》。A.进而授权批阅B.进而受权披阅C.从而受权批阅D.从而授权披阅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警察教授王大伟编写的歌谣刚一播出就深受听众喜爱,后来,他一发而不可收,编写出几十首押韵的警示语歌谣并结集成《平安歌谣》一书出版。B.一首《扬州慢》,王悦只默读了两遍就记住了,背诵起来不仅流畅,还一字不差,如此惊人的记忆力,我们这些普通的学生是鞭长莫及的。C.夏日炎炎的七月,新安百货公司举行“反季节促销”活动,看到价格比平时便宜了两到三成的名牌服装,许多顾客慷慨解囊,大量抢购。D.如今,这里不再是昔日贫穷落后的小镇,而是国家级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处处是厂房,宽阔的马路上车来车往,给人以面目全非的感觉。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泥垢积存得多了,不仅影响皮肤的正常功能,使汗液和皮脂不容易排放出来;而且也容易滋生和繁殖病原微生物,引起皮肤病。B.对《时代周刊》上的封面人物,吉布斯表示(《时代周刊》资深编辑),这并不一定表明一种荣耀,而只是体现了当选人物的新闻性。C.一则“演戏要演好人”的标题确实令人费解,是说演员只能演正面人物不演反面人物?还是说演戏要把人物形象塑造好?D.她深厚的学养,庄重的仪表,高雅的气质,再加上流畅、悦耳、宛如小溪出涧似的语音,使所有的学生和前来听课的老师折服了。5.下面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新课程改革要求语文教学注重学生的合作学习,教师可将全班学生分为若干个合作小组,各小组人数不宜过多,以2—4人即可。B.长征三号甲火箭是一枚三级液体火箭,主要用于发射地球同步轨道卫星,运载能力为2650千克,比长征三号火箭翻了近一番以上。C.听证会上,有关专家指出,科学调整中秋假期以引导市民错开出行高峰确实很有必要,由此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对路面车流的有效控制。D.作者没有着力把主人公写成一个美丽多情、温柔娇气的天使,而是一个渴望自由平等、敢于和自己所处的恶劣环境作斗争的妇女。6.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这是冬季里少有的一个月夜。,给原本应该美好的月夜平添了几分恐怖的气息。①树木投射着昏暗的影子静静地伫立在山岭上②四周如积雪一般一片明晃晃的白③叫声久久地回荡在空旷的山野里④夜莺藏在林子深处一会儿便发出一声悠长的啼叫⑤银色的月光倾泻在丛林和乱石间A.④③⑤②①B.⑤②①④③C.⑤①②④③D.④③⑤①②二、本大题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7—10题。(一)严光字子陵,一名遵,会稽余姚人也。少有高名,与光武同游学。及光武即位,乃变名姓,隐身不见。帝思其贤,乃令以物色访之。后齐国①上言:“有一男子,披羊裘钓泽中。”帝疑其光,乃备安车玄纁②,遣使聘之。三反而后至。舍于北军③,给床褥,太官朝夕进膳。司徒侯霸与光素旧,遣使奉书。使人因谓光曰:“公闻先生至,区区欲即诣造,迫于典司,是以不获。愿因日暮,自屈语言。”光不答,乃投札与之,口授曰:“君房④足下:位至鼎足,甚善。怀仁辅义天下悦,阿谀顺旨要领绝。”霸得书,封奏之。帝笑曰:“狂奴故态也。”车驾即日幸其馆。光卧不起,帝即其卧所,抚光腹曰:“咄咄子陵,不可相助为理邪?”光又眠不应,良久,乃张目熟视,曰:“昔唐尧著德,巢父洗耳。士故有志,何至相迫乎!”帝曰:“子陵,我竟不能下汝邪?”于是升舆叹息而去。复引光入,论道旧故,相对累日。帝从容问光曰:“朕何如昔时?”对曰:“陛下差增于往。”因共偃卧,光以足加帝腹上。明日,太史奏客星犯御坐甚急。帝笑曰:“朕故人严子陵共卧耳。”除为谏议大夫,不屈,乃耕于富春山,后人名其钓处为严陵濑焉。建武十七年,复特征,不至。年八十,终于家。帝伤惜之,诏下郡县赐钱百万,谷千斛。(选自范晔《后汉书•严光传》)(二)在《蛊》⑤之上九,众方有为,而独“不事王侯,高尚其事”,先生以之。在《屯》之初九,阳德方亨,而能“以贵下贱,大得民也”,光武以之。盖先生之心,出乎日月之上;光武之量,包乎天地之外。微先生不能成光武之大,微光武岂能遂先生之高哉?(选自范仲淹《严先生祠堂记》)[注]①齐国:山东一带的官府。②玄纁:黑色和浅赤色的布帛,指帝王用来聘请贤士的礼物。③北军:城北军队的驻地。④君房:侯霸字君房。⑤《蛊》:与下文的《屯》均出自《周易》。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乃令以物色访之B.阿谀顺旨要领绝C.帝从容问光曰D.复特征,不至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乃备安车玄纁度我至军中,公乃入B.区区欲即诣造,迫于典司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C.愿因日暮,自屈语言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D.盖先生之心,出乎日月之上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9.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都属直接表现光武帝“以贵下贱”的一组是①乃备安车玄纁,遣使聘之②帝笑曰:“狂奴故态也。”③车驾即日幸其馆④不可相助为理邪⑤于是升舆叹息而去⑥太史奏客星犯御坐甚急A.①③⑥B.①②⑤C.②④⑤D.①③④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A.严光年轻时就因为品格高尚而有名声,且是光武帝的老朋友,到了光武帝当上皇帝的时候,他却改名隐身江湖,表现出不攀附权贵的高尚节操。B.司徒侯霸与严光有旧交情,因公务繁忙不能前往拜访严光,便派人送信请他屈就前来叙旧,严光很生气,把信笺投给使者,并口授回信批评和警告侯霸。C.当严光被接到京都后,光武帝亲临客馆拜访严光,恳请他辅助自己治理天下,还授予他谏议大夫的要职,虽遭到严光拒绝,却依旧能包容尊重严光。D.范仲淹认为,没有严光就不能成就光武帝一生的辉煌,没有光武帝也不能成全严光的清高品格。一个是心比日月还光明,一个是气度比天地更广阔。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1—14题。凌虚台记苏轼国于南山之下,宜若起居饮食,与山接也。四方之山,莫高于终南;而都邑之丽山者,莫近于扶风①。以至近求最高,其势必得。而太守之居,未尝知有山焉。虽非事之所以损益,而物理有不当然者,此凌虚之所为筑也。方其未筑也,太守陈公杖履逍遥于其下。见山之出于林木之上者,累累如人之旅行于墙外而见其髻也。曰:“是必有异。”使工凿其前为方池,以其土筑台,高出于屋之檐而止。然后人之至于其上者,恍然不知台之高,而以为山之踊跃奋迅而出也。公曰:“是宜名凌虚。”以告其从事苏轼,而求文以为记。轼复于公曰:“物之废兴成毁,不可得而知也。昔者荒草野田,霜露之所蒙翳,抓虺②之所窜伏。方是时,岂知有凌虚台耶?废兴成毁,相寻于无穷,则台之复为荒草野田,皆不可知也。尝试与公登台而望,其东则秦穆之祈年、橐泉也,其南则汉武之长杨、五柞,而其北则隋之仁寿、唐之九成也。计其一时之盛,宏杰诡丽,坚固而不可动者,岂特百倍于台而已哉?然而数世之后,欲求其仿佛,而破瓦颓垣无复存者,既已化为禾黍荆棘丘墟陇亩矣,而况于此台欤!夫台犹不足恃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而或者欲以夸世而自足,则过矣。盖世有足恃者,而不在乎台之存亡也。”既以言于公,退而为之记。[注]①扶风:地名,今陕西凤翔县。②虺:毒蛇。1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而都邑之丽山者,莫近于扶风丽:靠着B.虽非事之所以损益益:益处C.霜露之所蒙翳翳:遮蔽D.而况于人事之得丧丧:失去12.下列对原文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原文:而物理有不当然者,此凌虚之所为筑也。译文:但从物理方面来说是不应该这样的,这就是建筑凌虚台的原因。B.原文:累累如人之旅行于墙外而见其髻也。译文:重重叠叠的好像行人排队在墙外行走,而在墙内只能看到他们的发髻一样。C.原文:以告其从事苏轼,而求文以为记。译文:他把这个意思告诉了从事这项工作的苏轼,请他写文章记下建台的事情。D.原文:而或者欲以夸世而自足,则过矣。译文:如果有的人想要以此向世人夸耀而且感到自足,那就过时了。13.下列语句全属于反映“兴衰无常”的一组是①而太守之居,未尝知有山焉②然后人之至于其上者,恍然不知台之高③则台之复为荒草野田,皆不可知也④计其一时之盛……既已化为禾黍荆棘丘墟陇亩矣⑤盖世有足恃者,而不在乎台之存亡也⑥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A.①③⑤B.②④⑥C.③④⑥D.④⑤⑥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篇介绍了终南山与扶风城的地理形势以及修筑“凌虚台”的原由,接着叙写了择地、凿池、筑台的过程,为下文的议论作了铺垫。B.与扶风太守登临“凌虚台”,作者感慨万千:今日的“凌虚台”竟是昔日的荒草野地,而谁又能预料到明日的“凌虚台”将是怎样的呢?C.文章由“凌虚台”的修建而联想到历史上不少宏伟奇丽、坚固而不可动摇的建筑,而今大都成了废墟残垣,从而抒发了人事变化无常的感慨。D.最后部分卒章显志:世上万物变化无常,故不足以夸世耀人;真正值得追求的是那些永恒“足恃”的东西。表现了作者豁达、进取的精神。三、本大题8小题,共36分。阅读下面的论述文,完成15-18题。(18分)中国古典园林中“风”的文化意蕴李金宇在中国古典园林中,以风为题名的景观、建筑极多,极常有。大到北京避暑山庄的万壑松风、杭州西湖的曲院风荷等景区;小到扬州个园的透风漏月厅、卢氏意园的“水面风来”馆、苏州留园的清风池馆、北京香山见心斋中的畅风楼等建筑。风在园林中如此受重视,这是因为它不仅丰富了园林的空间意境,更重要的是体现中国传统的文化意蕴。翻开中国园林建筑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有较多的古典园林是扇形建筑的,如苏州拙政园的扇面亭、留园的“与谁同坐轩”等。这是因为扇能让人联想到风,意会到风。园林中如此突出“风”,其实和园主身份有极大的关联。中国园林的主人多是皇室、官宦或士大夫文人,他们深受中国儒家学说的熏陶和浸渍,以讲“仁”“礼”为己任,以追慕“圣贤”为大道。而“风”在中国儒家经义中正有着特殊的含义。《毛诗正义》中就云:“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因此有着强烈的政治教化色彩,更出现了一个极常见的词语——仁风。儒家官宦的喜风,还因为风里的那份心情,风里的那个理想世界。司马光《独乐园记》有:“明月时至,清风自来,行无所牵,止无所柅,耳目肺肠,悉为己有,踽踽焉、洋洋焉,不知天壤之间复有何乐可以代此也。”我们从充满自然生气的表象里,看到了儒家之风的深层的审美涵义:对心灵、宇宙“天人”之间亲密和谐的无限追求与向往。王振复在《宫室之魂》一书中写到:“在中国建筑文化之灿烂星空中,究竟哪一类建筑样式受中国道家思想影响最大,或者说其文化意蕴开拓了建筑文化的道家境界呢?是中国园林。”无疑,道家对自然的崇尚,正和中国园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追求相拍相合。李格非记董氏西园:“开轩窗四面,甚敞,盛夏燠暑,不见畏日,清风忽来,留而不去,幽禽静鸣,各夸得意,此山林之乐。”在风中,人与自然似乎更为知音。“宵分人静,风起云涌,长林萧萧,如作人语。”(清戴熙《赐砚斋题画偶录》)对风
本文标题:粤教版2008高三调研--广州市高三语文专项调研测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7807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