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销售管理 > 汉语热背景下增强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探微
2013年12月24日汉语热背景下增强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探微郑华珍1雷秋成2王双苗3(通讯作者)(1.广东医学院研究生学院2.南方医科大学研究生学院3.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广东湛江524000)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日益提高,世界各国学习汉语的人数逐年增长,在全球范围内出现了一股学习汉语、汉文化的热潮。但与此同时,汉语、汉文化的传承、发展与对外传播也面临着众多的问题和极大的挑战。本文从“汉语热”的角度,试论中国传统文化对未来世界的影响,并从加强汉语、汉文化的学习、传播和交流,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以及维护中国文化全面健康发展三个方面对中国文化建设的方向进行探索。关键词:汉语热;中华文化;文化建设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国际地位的飞速提升,我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中国汉语以及中国文化也越来越受到世界各界的关注。英国文化协会一项研究指出:除了英语,21世纪的关键语言将是汉语、西班牙语和阿拉伯语。可见,汉语热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但汉语、汉文化的传承、发展与对外传播也面临着众多的问题和极大的挑战,在“汉语热”的时代,需要我们理性的对待和思考我们的文化建设。一、全球“汉语热”现象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最优美的语言之一,也是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之一,更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民族特征,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象征符号。2008年,根据美国和加拿大两国网民的投票,美国《新闻周刊》评选出21世纪以来世界最具文化影响力的一些国家文化及其形象符号,汉语在中国文化形象符号中排名第一。全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大约几千万华侨和华人,据不完全统计,在他们中间大约有近万所中文学校,其中校舍相对固定的、学制比较完备的中文学校大约有6000多所。同时,孔子学院也在世界各地遍地开花。汉语学习人口的迅速增加使汉语水平考试(HSK)近年来变得异常火爆。1996年外国考生人数是2.1万人,到2004年已达到10万人,我国已在34个国家设立了151个考点。目前,外国人学习汉语的人数已达到近4000万人,HSK被外国学生形象地称为“汉语托福”。在中国高校的校园里,学习汉语的留学生已随处可见。据统计,1996年来华留学生为4.12万人,到2002年增加到8.58万人,6年翻了一翻;到2004年,中国已经接收来自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累计约40万人。打开baidu搜索,输入“汉语热”相关网页竟然有736000篇。在电视媒体方面,全球中文频道大量涌现。在信息科技方面,中文视窗系统、中文互联网、中文搜寻网站日渐蓬勃;在影响世界的国际组织、国际公司、国际媒体和世界知名大学中,有上百家拥有中文网站和网页[1]。语言是一个国家文化的符号,汉语之所以具有如此巨大的国际吸引力,除了不可否认的经济因素外,还在于它所承载的悠久、深邃、灿烂并蕴含有强大生命力的中华文化底蕴所散发的独特魅力。华夏文明不仅有着深厚根基和悠久传统,而且有着符合自然规律、符合人类文明进步要求的核心价值理念。二、中华文化的特点及其对世界的价值语言与文化历来就是两个不可分割的范畴:文化赋予了语言以精神内涵,言如同一面镜子,反映着一个民族的文化与历史,包含了该民族的人生观、价值观及思维方式。语言推广,必定伴随着文化的推广[2]。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认为:“语言基本上是一种文化和社会的产品,他必须从文化和社会来理解。”而这种概念和价值就是语言所依附的民族文化[2]。(一)中华文化的特点在历经了5000年沧桑巨变的中华文明史中,逐渐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并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等传统美德著称于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有许多精华部分是世界公认的,如中华民族素有“以天下为己任”、“公而忘私”谋求国富民安、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有“天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兼爱”、“尚同”的人生目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思想态度;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道德观念;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有“见义不为,无勇也”的重义尚勇品德;有“礼之用,和为贵”的崇尚和平观念;有“言必信,行必果”“上善若水”“民生在勤,勤则不匮”等传统美德。这些美德也代表了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它们虽然经历过时代变迁,却始终长久不衰,并以其自强的力量、兼容的气度,灵秀的睿智以及博大精深、辉煌雄浑的魅力,影响着全世界人民的思想和行为,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价值1、中华文化对世界文化的价值人与自然、社会和谐统一是中国传统美德之一,它强调“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天人合一”“天人合德”的文化观念。古人认为,自然万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条件,我们人类对自然的态度应该寄以深切的关怀和同情。这就是强调天、地、人三者才能共存共荣。这种的观念反映在社会关系上,就是强调建立“大同”、“太平”的世界,要求人们本分地做人处世,人与人之间要谦和礼让、和谐相处。为了这种和谐关系的形成,整个社会都注重人格的培养和教化,强调道德规范原则的约束性和个人修养的提升与智慧的体悟,关注“修身养性”。古人认为,自我修养的内涵是天德、地德。天德“自强不息”,地德“厚德载物”,君子应该“志存高远”,以国家、民族、天下的兴亡为己任。只有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才能做到与自然、与社会、与他人的和谐相处。因此强调每个人都必须处理好人的精神需求与物质追求之间的关系,必须处理好谋取个人利益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关系,努力做到身心和谐,义利统一[3]。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互相残杀到如今科技的高度发展,人类正在互相毁灭和向自然贪婪地索取,例如西方工业的发展,影响了人类的基本生存环境;如滴滴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用得很多,造成环境污染,后来发生了许多怪病。现在的癌症、心脏病、高血压等,除了人体内部的因素之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由环境所造成的。科技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还不能解决人类的所有问题,相反会带来一些灾难性的后果。因此西方的激励理论文化在如今或未来世界的发展有很大的局限性,相反在中国人与自然的观念中,我们重视和谐统一的气氛,这对未来世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有着很大的启迪。从未来世界角度来看,人类与自然宇宙之间不会再像西方世界那样视为不可调和的对立关系。人们已经醒悟,在改造和征服自然的同时,不可忽视保护自然,否则自然将对人类进行报复。所以,未来世界文化可以按照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模式,构建一个人与自然共存共荣的世界。为了人类能够长久幸福地生存,未来世界的人民将重视从整个社会和谐的角度去约束每个人的行为。中庸、中和处世态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又一宝贵精神。它不仅是一种伦理要求,一种处世之道,而且也是一种被广泛认同的世界观。中庸、中和的核心本质在于我们胡主席提倡的和谐。它力图防止矛盾的激化,表现为人与我、人与人、人与物、人与自然的和平共处及圆融无碍的精神。世界资源正日趋枯竭,对人类的生存已构成了隐患,这个严峻的现实问题,已引起人们热切的关注。如何解决这个世界性的难题以及使各个国家都能实现公正、公平、合理地利用资源,使全球化真正成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双赢共享的全球化。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点是善于从矛盾对立的事物中发现有利于解决矛盾、消除分歧的积极因素,强调把“和为贵”“求同存异”作为处理矛盾或冲突的最佳途径和最高法则。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重整体、重和谐的价值取向是时代的呼唤。经过第一、二次世界大战,人们早已经厌恶了战争,未来的世界是和平的世界。人们更乐意追求物质与精神的高度文明化。这就需要中庸中和来协调人与我、人与人的关系,因此这种处世态度有利于调节人们的精神世界。中国传统文化追求“大同世界”,倡导“协和万邦”、“民族和亲”、“亲仁善邻”,这些都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建立和谐世界,和谐文化在21世纪必将成为世界文化发展的主流,在未来世界文化中也将有一定的影响。2、中华文化对世界经济的价值根据马克思原理,文化的发展归根到底是由经济状况决定的,但同时文化的发展也对经济产生重大影响。一方面,文化是经济增长的精神支持资源,是经济得以快速且平稳发展的根源之一。文化精神中的理想、信念、道德具有巨大的导向、激励和教化功能。因为文化在增强人们意志力、协同力、民族凝聚力方面发挥积极重要的作用的同时也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动力支撑。一个民族,如果精神家园陈旧或缺失,即使经济成就斐然,也很难跻身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3]。另一方面,文化是经济运行的环境和背景,是一个增强国家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爱德华·F·霍尔指出,“文化是人的生存环境。人类生活的任何一方面无不受着文化的影响,并随着文化的变化而变化。就是说,文化决定了人的存在、表达自我的方式(包括情感的流露)、思维方式、行为方式、解决问题的方式、规划和建设城市的方式、运输系统的组织和运行,以及经济与政府的关系和发挥作用的方式”[4]。也就是说,文化就是通过文化环境对局部地区的影响或文化环境对整个社会的影响来对生产力产生作用的。有报道研究,20世界东亚经济的成功全都归因于我国传统的儒家文化,他们认为一个共同的因素是这些国家和地区都受到中国儒家文化中的勤劳、节俭、刻苦、重视知识、重视长幼次序、重视朋友有信等传统精神[5]。如1988年日本人均收入超过美国,1996年新加坡人均收入年赶上美国,台湾、香港和韩国的人均收入和发达国家的差距大大缩小。全世界除了西欧、北美、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外,就只有这些东亚经济真正赶上或大幅缩小与西方国家的差距。在21世纪是亚太世纪的惊呼声中,也许儒家文化大放异彩的世纪是一句绝妙的潜台词。未来学家凯恩认为儒家文化使东亚国家和地区具有迎接未来挑战的文化优势。濡家文化倡导忠诚、献身精神、责任感、集体主义,这些文化价值为社会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6]。中国文化以其非凡的智慧和创造力,深深影响了全球文化经济领域的发展。文化资源只有有效地转化为文化产品,才有其经济意义。1998年,美国动画电影《花木兰》以中国典故进行了重现创造和改编;日本以三国演义为背景开发了游戏软件;好莱坞以中国恐龙蛋的化石资料拍摄巨片《侏罗纪公园》;华语影片《卧虎藏龙》在非英语电影中票房价值最高;2008年电影《功夫熊猫》以水墨山水背景、庙会、功夫、针灸等鲜明的中国印记而风靡全球;中国传统文化中越来越多的表现元素被以好莱坞大片为代表的西方电影借鉴和采纳[7]。这些都是对中华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而形成的经济效益。二十一世纪比的是文化,未来的发展是以文化论输赢的。而且,从历史的角度看,世界大国身份的获得及其存续时间的长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国所拥有的文化软实力及其对世界的影响。世界大国的成就,一个不可或缺的条件就是拥有强大的文化软实力,并对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文化发展乃至整个世界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8]。作为拥有上下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就当今来看,世界文明的发展已离不开中国文化。随着我我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中国汉语和中国文化也越来越受到世界各界的关注。这是一个必然,也是一个机会。我们要根据国情,调整相应的文化政策来促进文化的繁荣,从而提高国民的经济水平。从未来世界角度来看,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将大大提高,中国也将会成为一个文化输出大国,文化带动经济发展将也成为我国乃至世界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途径。3、中华文化对世界政治的价值在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研究中,人们越来越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在传统文化中的民主精华对政治体制改革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第一,中华传统文化有着鲜明的人文精神,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人文思想,是提供天下为公、人格平等、个性独立、民主政治的基础。第二,中华传统文化也有“民主”、“法制”思想,在中国古代,虽然是以人治为主,但官吏不是完全能随心所欲的,他们既要受法的约束,也要受监察。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集权专制主义是主导,人文、民主、法制思想是很徽弱的。但是,这些有价值的元素,在旧的文化结构中如明珠投暗,沉晦
本文标题:汉语热背景下增强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探微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7886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