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前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人们生活水准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人口老龄化,其糖尿病患病率在全球有不断上升的趋势。早期不易发现,而发展到一定阶段,治疗不当、效果不佳,是本病致残致死的重要原因。中医对糖尿病的认识较早,在两千多年前《黄帝内经》就已对“消渴”病的病因、症状及病机有着较详细的记载,之后历代名医辈出,传世之作更是浩如烟海,其中记载着诸多宝贵的学术经验,促成了中医学之壮观,为世界医林所瞩目。中医事业的不断发展,对糖尿病的认识和研究愈加深入,为了进一步推广中医,迎接新的挑战,发扬传统优势,充分挖掘名医名著学术精髓及用药心得,加我本人已身患“消渴”病的亲身感受,认真查阅,总结大量有关历代名医编著、学术资料的主要内容,力求广集博采,突出科学性、知识性和实用性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整理,编为《糖尿病基础知识》一册给后学者与易学易懂,以便为深入研究打下基础。以便参研,不可外传,只作为家传学习本。后附本人临床所用之验方,有“龙都”二字是本人的自创组方,本人名润龙,学号龙都,因身体不佳,所收集的原著资料难免挂一漏万,再加上自己学问水准有限,疏漏错误在所难免。更望批评指正,在此并对本编所摘引文献资料的原作者表示衷心感谢!编者:龙都2008-4-12概述糖尿病(简称DM)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疾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相对或绝对不足,胰岛素的细胞代谢作用缺陷引起糖代谢紊乱。主要表现血糖增高,尿糖增多,葡萄糖耐量减低及胰岛素释放试验异常。早期可能无任何症状或出现多食、多饮、多尿、消瘦或伴有乏力、多汗为主要特点,常易引发多种急慢性并发症,如酮症酸中毒、心脑、肾等病变,轻者损伤身体、致残,重者死亡。一、病因糖尿病的病因,目前尚不完全清楚,大家一致公认。1、遗传因素:据所了解的糖尿病病人中有家族史30%,由此可见,遗传基因是易发糖尿病的因素。2、肥胖与年龄:不良的生活方式,饮食营养过剩,活动减少导致肥胖,由于肥胖者脂肪过多,堆积于肝脏等组织器官内,使合成糖原贮存减少,血糖浓度升高,久之易发糖尿病。年龄的增长,脂肪组相对增加,老年人活动减少容易发生肥胖老人胰岛功能减退也是导致发生糖尿病的主要原因。3、病毒感染与自身免疫:病毒感染后,侵入胰岛细胞内进行繁殖,破坏正常细胞结构,使细胞坏死,致使胰岛素分泌减少,导致胰岛素与细胞膜受体结合数量下降,改变了细胞膜的功能使血糖不能进入细胞内,造成血糖增高。病毒感染后,胰岛及细胞产生广泛坏死可直接或间接导致自身免疫反应异常。4、精神因素:据有关资料统计,认为精神因素在糖尿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精神紧张、情绪激动和各种应激状态,都会使交感神经兴奋、分泌大量生长激素胰升糖素及糖皮质激素等,使血糖升高,血糖升高会导致血浆渗透压、血粘度、血压升高,也会影响脂肪蛋白质的代谢使之发生障碍,从而出现糖尿病的各种症状,体征以及各种并发症。二、临床表现糖尿病的临床表现是多种多样的,其典型表现为“三多一少”。1、多尿:主要原因是体内血糖过高,超过了肾脏的糖阀值,使肾脏的原尿含糖尿量增高,大量葡萄糖从肾脏排出。由于原尿渗透压升高肾小管回吸收能力降低,致使尿中糖含量增加,形成高渗透性利尿,排糖越多尿量越大。2、多饮:由于血糖增高,导致细胞内脱水刺激下丘脑渴感中枢引起渴感,促使多饮。另一方面血糖增高,大量利尿,丢失水分,故饮水自救,需大量饮水。3、多食:由于胰岛素缺乏机体不能利用葡萄糖,血糖从尿排出,机体处于热能缺乏状态,同时血糖过高又刺激胰岛素分泌,引起食欲亢进。—1——2—4、消瘦:由于胰岛素分泌不组,机体不能充分利用葡萄糖,使脂肪及蛋白分解加速加之血糖高渗透性利尿过多机体脱水,体重减轻继而消瘦。总之,糖尿病是由于内分泌代谢障碍引起的多系统多器官障碍或病变,症状千变万化,在平常生活中要时刻注意。三、诊断与分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目前我国采用的是美国糖尿病协会(ADA)糖尿病诊断标准:1、有糖尿病症状,随机血浆葡萄糖水平大于或等于200mg/dl(11.1mmol/l),(或)空腹血糖(FPG)血浆葡萄糖浓度大于或等于126mg/dl(7.0mmol/l),或者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服葡萄糖后2小时血浆葡萄糖浓度大于或等于200mg/dl(11.1mmol/l),妊娠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与上述相同。糖尿病的分型:原发性糖尿病又称特发性糖尿病,可分两型,即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1型)和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2型)。1型糖尿病:(1)、多见于30岁以下的人,以儿童和青少年居多,占糖尿病患者总数的5%-10%。(2)、多有遗传史,胰岛β细胞损害严重。(3)、发病急骤,症状明显,易发生酮症酸中毒。(4)、胰岛素水平很低,一般降糖药物疗效不佳,必须使用胰岛素。2型糖尿病:(1)、多发生在30岁以上的成年人,占糖尿病患者总数的80%-90%。(2)、发病缓慢或隐匿,一般病情较轻或无任何症状。(3)、胰岛β细胞损害程度较轻,胰岛素水平正常或偏低,用一般降糖药物治疗有效。预防糖尿病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其发病率有逐步上升趋势,人一旦患上糖尿病,就会终身不得安宁。轻者可用药物控制,重者不是致残就是死亡,给人民健康造成极大危害,因糖尿病目前还不能根治的特症,所以预防,防止糖尿病的发生、发展、成了极其重要。1、力排遗传:遗传因素与发病是密切相关。有糖尿笔耕内家族史的人要提高警惕,尽量避免不利因素,如肥胖,酒色过度,情志不调,药物应激等等。就有可能将糖尿病的遗传发病率降到最低,甚至不发病。2、控制肥胖:肥胖是糖尿病的诱发因素之一。肥胖时,脂肪多,对胰岛素的需求多,胰岛β细胞负担过重,久之,β细胞功能衰竭,发生糖尿病,因此控制肥胖是一个重要措施。3、避免应激:应激能促使肝糖原分解。糖原异生是使血糖升高的因素,如高热,感染、心烦、外伤、情绪刺激或治疗用大量激素,皆可使糖耐量减低,血糖增高,甚至发生酮症酸中毒。人们要时刻注意尽量避免,严防诱发因素。4、宣传教育:提高群众对糖尿病的认识,如发现—3——4—及时检查,早期治疗。5、识别糖尿病的早期表现:如急性的口干、口渴、多食、多饮、多尿、消瘦、乏力、低血糖等;慢性的阳痿、早泄、遗精,女性外阴瘙痒、分娩胎儿过大、白内障、视物昏花、四肢麻木、刺痛或经常发生疱、疖、痈、肿或肺结核等,都应当想到可能是糖尿病引起,也可能是早期表现。一旦发生糖尿病,就应正确对待,积极的治疗,防止发展加重,尤其是并发症的发生。。治疗糖尿病的治疗有很多,最主要的治疗有病因治疗,基础治疗和临床治疗。一、病因治疗糖尿病是多基因遗传性代谢疾病,为保护好β细胞的分泌,应从遗传基因、自身免疫、抗病毒和改善细胞膜状态着手。因为基因异常,免疫异常,病毒感染都可以破坏胰岛β细胞,使β细胞的功能降低,影响胰岛素的分秘,因此从这方面着手治疗,可以保护胰岛β细胞功能,减少糖尿病的发生。当胰岛β细胞受损,胰岛素分泌减少,细胞膜调节也受影响,使血液中的糖、氨基酸、脂肪酸等不能很好地转移到细胞内,造成血中的血糖、血脂、氨基酸升高,导致血浆渗透压、血粘度、血压升高。这种现象发生得愈多愈频,则对细胞膜的损害愈严重,对器官的功能影响愈明显,糖尿病愈重。因此,保护好β细胞也是促进糖尿病好转和治疗的基本方法。二、基础治疗知识教育、心理调整等内容。向患者介绍糖尿病的各种基础知识,如糖尿病病因、病理机制、临床表现、治疗方法、饮食控制、运动疗法及预防等。使病人了解并掌握这些知识,主动地,很好地配合医师的治疗。糖尿病病人的心理调整与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加重有着密切的关系。心理失调、精神紧张、情绪焦虑、愤怒、恐惧等,都会使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体内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等升高,血糖上升,就会加重糖尿病。为此,教育劝导病人要保持心理平衡,思想乐观,情绪稳定,冷静等,这样有利于病情平稳恢复。三、临床治疗口服降糖药物治疗、胰岛素的治疗、中医治疗、饮食治疗与调养、运动疗法和调养等。临床治疗如与基础治疗密切结合起来,疗效更好。口服降糖药是治疗糖尿病的重要手段。90%以上的糖尿病病人接受过口服降糖药物的治疗。使糖尿病病人了解掌握降糖药,现将常用药物介绍如下:(1)磺酰脲类:第一代副作用多,现已少用。第二代格列苯脲(优降糖),格列赫素,格列吡嗪(美吡达、瑞易宁),格列齐特(达美康),格列喹酮(糖适平、糖肾平)。第三代格列美脲(格列美嗪)。(2)双胍类:苯乙双胍(降糖灵),甲福明(二甲双胍、—5——6—降糖片、格华止、美迪康)。(3)a葡萄糖苷酶抑制剂:阿卡波糖(拜糖平),伏格列波糖(倍欣)。(4)促胰岛素分泌剂:瑞格列奈(诺和龙)。(5)胰岛素增敏剂:罗格列酮(文迪雅),曲格列酮,匹格列酮。口服降糖药的作用与适应证(1)、磺酰脲类降糖药:通过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机体胰岛素受体数量及其亲和力;减少肝糖原分解使血糖下降。本药适用于单用控制饮食效果不佳的2型糖尿病病人或已用胰岛素,但每日用量在20-30单位以下者,或对胰岛素有耐药性者。用药多在餐前30分钟服药。不良反应有低血糖,常发生在年老体弱、营养差、有肾功能障碍者;部分病人用药后容易引起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也有部分病人有时皮肤瘙痒、红斑、荨麻疹和白细胞减少、贫血等。本药可通过胎盆屏障,因此妊娠妇女禁用。(2)、双胍类降糖药:通过减少葡萄糖从肠道的吸收,促进周围组织利用葡萄糖,增加葡萄糖酵解和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抑制肝糖原分解,降低血糖。本药适用于2型糖尿病。尤其是肥胖者,可加用双胍类药。双胍类降糖药物的不良反应对肝、肾功能有损害,故有肝、肾功能不良,肺功能不全者应慎用或禁用;易引起胃肠道不适,如食欲不振、腹泻、上腹不适等;容易引起乳酸性中毒。(3)、a葡萄糖苷酶抑制剂:这一类药在肠道内有延缓糖在消化道的吸收作用,改善餐后高血糖。本药适用于2型糖尿病,并可与磺酰脲类、双胍类和胰岛素合用。不良反应有胃肠胀气和与其他降糖药物合用时易发生低血糖。在服用助消化酶制剂,如淀粉酶、胰酶时不宜和本药合用,因合用时容易削弱本药作用。(4)、促胰岛素分泌剂:这一类药物对胰岛素的分泌有促进作用,可降低餐后血糖,一般不引起低血糖,不引起肝、肾功能损害。(5)、胰岛素增敏剂:这类药主要是增加胰岛素敏感性,促进胰岛的功能加强而降低血糖。胰岛素的适应证(1)、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1型):这型患者使用口服药疗效较差,也容易发生酮症酸中毒而危及生命。(2)、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2型):经饮食和运动疗法,口服降糖药已达足量而疗效不好者;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在应激状态时,如严重感染、外伤、手术、酮症酸中毒、非酮症高渗昏迷、乳酸性酸中毒等可短期临时应用胰岛素;有严重心、脑、肾、眼睛等急性或慢性并发症;妊娠期糖尿病;严重外阴瘙痒、明显消瘦、营养不良等。可用胰岛素进行治疗。胰岛素的类型胰岛素的类型:根据胰岛素的作用时间,可分为—7——8—短效型、中效型和长效型三种。(1)、短效胰岛素:即普通胰岛素(RI)或结晶锌胰岛素(CZI),皮下注射30分钟起效。作用最强时间是在2-4小时,作用持续时间5-7小时,增加剂量可延长作用时间。本药特点是作用时间快、维持时间短。如静脉注射其作用时间更快,持续时间更短,所以本药适用于急症抢救或手术时用药。(2)、中效胰岛素:即鱼精蛋白锌胰岛素(NPH),是一中白色混悬液体。本药只能用于皮下注射,并且吸收速度慢,维持时间较长。皮下注射后2-4小时开始起作用,作用高锋在用药后8-12小时,可维持24小时。(3)、长效胰岛素:鱼精蛋白锌胰岛素(PZI),为白色混悬液,只能皮下注射,吸收速度比NPH更慢,起效时间为4-8小时,作用最强时间14-24小时,可维持30-36小时。胰岛素的临床应用胰岛素的临床应用:目的是迅速持久地消除过高的血糖,纠正患者体内代谢紊乱,加强机体对糖的利用,保证营养供给。要根据病人的病情,基础血糖、餐后血糖及夜间血糖水平,结合胰岛素的类型、作用时间等来选择胰岛素。但要注意胰岛素的质量、副作用、注射部位和方法,其质量具体方法是开始质量每日用24单位胰岛素,每日三餐前30分钟,即早餐、中餐、晚餐前各给胰岛素8单位,
本文标题:糖尿基础知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7934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