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研究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考题
研究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考试思考题1.如何科学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一,从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从一切正义事业发展的历史逻辑的高度,说明人世间没有一帆风顺的事业,越是伟大的成功其过程越是充满艰辛。历史本来就是在曲折中发展的,失败为成功之母。“我们的事业之所以伟大,就在于经历世所罕见的艰难而不断取得成功。”这正是毛泽东同志所说的“人间正道是沧桑”。二,毛泽东同志晚年犯错误,有其主观因素和个人责任,也有复杂的国内国际的社会历史原因,应该全面、历史、辩证地看待和分析。“在中国这样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没有先例,犹如攀登一座人迹未至的高山,一切攀登者都要披荆斩棘、开通道路。”我们要注意从这个方面去认识和分析毛泽东同志犯错误的原因,客观公正地、全面正确地认识错误、吸取教训。三,评价历史人物应该放在其所处时代和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做到“六个不能”,即:不能离开对历史条件、历史过程的全面认识和对历史规律的科学把握,不能忽略历史必然性和历史偶然性的关系;不能把历史顺境中的成功简单归功于个人,也不能把历史逆境中的挫折简单归咎于个人;不能用今天的时代条件、发展水平、认识水平去衡量和要求前人,不能苛求前人干出只有后人才能干出的业绩来。四,革命领袖是人不是神,他们的认识和行动也要受时代条件限制。因此,对待他们所犯的错误,要做到“两个不能”。一个是“不能因为他们伟大就把他们像神那样顶礼膜拜,不容许提出并纠正他们的失误和错误”;另一个是“也不能因为他们有失误和错误就全盘否定,抹杀他们的历史功绩,陷入虚无主义的泥潭”。五,能否正确对待自己所犯的错误,是衡量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否真正对人民负责任、是否郑重的一个最重要最可靠的尺度。提出对错误采取郑重态度的标准:“一是敢于承认,二是正确分析,三是坚决纠正,从而使失误和错误连同党的成功经验一起成为宝贵的历史教材。”这是对列宁在《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中提出的重要理论观点的进一步阐发。我们党对自己包括领袖人物的失误和错误历来采取这样的郑重态度。毛泽东同志说,我们党的“主动权来自实事求是”。邓小平同志说,我们党所以是一个好的党,总是能从错误中走出来取得更大成功,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一贯采取这样的态度。六,总结和吸取历史教训,目的是以史为鉴、更好前进。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不论发生过什么波折和曲折,不论出现过什么苦难和困难,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70多年的斗争史,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奋斗史,中华人民共和国60多年的发展史,都是人民书写的历史。这就是说,我们要尊重自己的历史、珍惜自己的历史,着眼未来,把我们的全部历史作为向前发展的宝贵财富。2.浅析邓小平曲折人生经历的重要启示?尽管邓小平在这期间遭受了我们不能理解的挫折,但是,他在人生道路上的一次次重大挫折和打击面前,从不气馁消沉、畏缩退让,而是心怀坦荡、顽强坚韧、愈挫愈奋。他没有沉浸在这些痛苦之中,而是反思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加的强大,然后再全身心的投入到中国的革命之中,为完成祖国事业不断的积累知识和寻求解决的方法。我们知道在人生这条路上,一路坎坷崎岖,布满荆棘,不能避免的遇到各种各样的艰险和风浪。而我们在这些挫折面前能否成功的克服困难,完成人生的华丽逆袭。没错,生活不可能一帆风顺更不可能平庸,除非我们自己不再奢求自己能够一鸣惊人,大放异彩。所以,当我们遇到挫折时,我们理应也像邓小平一样,直面问题,寻求解决方法,不畏惧苦难带给我们的恐惧,不气馁,不放弃,从中学习经验,从挫折中汲取教训,磨练意志,是金子总会发光,就看我们有没有坚持到被发掘的那一刻。我们从小就接受着失败是成功之母这样人生格言的熏陶,失败乃兵家常事,害怕失败和一撅不起才是人生的耻辱,当然重复失败是灾难性的。我们走着走着或许就会偶遇波涛汹涌的海浪,但是只有逆流而上方能成就一方霸业。我们虽然像一只迷途的羔羊,但是我们有时间,有信心,不畏惧失败,不气馁,不放弃,总能找到正确的道路。邓小平这种对待人生挫折和逆境仍然乐观的精神,就是我从中得到的启示。3.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诞生的时代背景及其发展脉络1)时代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出现的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深刻地改变了当今经济社会生活和世界面貌。首先,新科技革命使世界经济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新科技革命引起的经济全球化发展,使世界各国的生产、流通、投资等日益联结为一个整体,各国经济发展只有在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条件下才能真正实现。同时,各国之间又充满了矛盾和激烈竞争。其次,新科技革命和世界经济的发展,使世界政治格局也发生了重大变动。世界多极化的趋势逐渐显现,国际形势总体上出现了相对和平的发展趋势。尽管世界并不太平,局部地区的战争仍有发生,但制止战争的因素也在逐步增长,在较长时期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大战是有可能的。总之,世界要和平,人民要合作,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成为时代的潮流。邓小平同志根据世界经济与政治发生的重大变化,敏锐地把握到时代的主题已开始由战争与革命转变为和平与发展,及时提出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的科学论断。正是基于这样的判断,我们党才作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决策,我们才有了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光辉业绩。我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也在这三十年中得到了逐步的完善和提高,最终形成今天我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2)发展脉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础。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十二大上第一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在之后的十五年里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的开辟和不断拓展,十五大上正式将这个理论命名为“邓小平理论”。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共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推进到一个新阶段。中共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核心的中共第四代中央领导集体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思想,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十七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了深刻论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一)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艰辛探索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始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1956年底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候,毛泽东就提出,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找到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毛泽东的这种探索进行得断断续续而且艰难曲折,但却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思想成果。毛泽东提出的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中,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又相适应又需要不断解决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基本矛盾,这些矛盾虽然不需要用根本性质的变革去解决,却仍然需要及时地不断地加以调整和解决。为以后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社会主义改革论奠定了理论前提。(二)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中共十二大以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开拓前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也随之丰富发展。从十二大到十五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科学内涵的概括和论述从未间断,直到十五大将这个理论正式命名为“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是“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它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三)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承、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改革开放,与时俱进,提出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带领全党全国人民捍卫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伟事业。2002年11月8日中共十六大报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报告中,江泽民提出“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报告强调“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之所以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承、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成功地把它推向21世纪,是因为它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随着时代和形势的变化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着。江泽民指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必须使全党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必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必须以改革的精神推动党的建设,不断为党的肌体注入新活力。(四)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在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过程中,紧紧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准确把握时代特征和中国国情,认真研究和回答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不断总结实践经验,不断作出新的理论概括。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赋予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以新的时代内涵和时代特色,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4.试述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紧迫性和渐进性。发展我国民主政治不但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走向,而且是当前经济改革深化、反腐败、反官僚主义的迫切要求。同时,由于政治体制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和渐进过程,必须认识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复杂性和长期性。紧迫性:(一)发展我国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在社会主义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作为国家的主人,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对国家和社会的事务进行直接或间接的管理。中国共产党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掌握管理国家的权力,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人民当家作主,是人类社会发展迄今所出现的最先进的、最广泛的民主,是资本主义民主所不可比拟的。可见,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发展我国民主政治,是我们事业胜利的本质要求。(二)加强我国民主政治建设,是经济体制改革深化的迫切要求。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十四大以后,我国已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五大后又沿着这一方向加大了改革力度:“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国有企业也实行了公司制,企业已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竞争主体,形成了市场主体多元化。这必然要求市场主体间在政治上平等,在竞争中公开、公平、公正;生产、经营有自主权,要求政企分
本文标题:研究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考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7940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