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人事档案/员工关系 > 第三章劳动关系的模式
第三章劳动关系模式教学目的和要求1了解区分劳动关系模式的基本要素2掌握美、德、日劳动关系模式的特点3理解中国劳动关系转型及国有、私营和外资企业劳动关系状况一区分劳动关系模式的基本要素(一)基本理念及导向1经济理念:经济自由主义——国家干预主义2政治理念:自由放任主义——法团主义3劳资关系理论:一元论——多元论(二)法律约束程度与方式(三)劳资政之间的关系等二多元放任模式——美国模式1基本理念:自由经济、放任、多元2主要原则:劳资合作3力量格局:工会组织率低、政府干预有限4评价:劳资矛盾处于被压抑的状态,呈现表面的平静三协约自治模式(一)劳资抗衡模式1以劳资对立抗衡为主轴、排除国家干预2进行周期性的抗争、缔结集体协议3集体协议是独立的法律渊源,是劳动关系规范的基础(二)劳资制衡模式——德国模式1经济理论:社会市场经济理论2公认准则:劳资双方的实力必须保持相对均衡3基本格局:双方自治(组织、集体谈判共同经营)、宏观调控、4特点:强势的劳动法律、有效的制约机制、制度化的个人参与制度、劳资之间的社会契约520世纪90年代以来,该模式面临挑战四统合模式(一)社会统合模式——瑞典模式1劳资关系以整个社会为背景2工会在跨企业的团结权方面具有强大的力量3集体意识与阶级认同存在于社会阶层4劳工对其他劳动阶层的忠诚高于本产业(二)经营者统合模式——日本模式1基本理念:自由竞争与家族传统的结合、一元论2主要原则:市场是劳动关系的决定性因素3三大支柱:终身雇佣、年功序列、企业工会制4评价: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该模式受到巨大的冲击(三)国家统合模式1国家对劳资双方采取强有力的控制手段,对劳动契约采取干预手段,对集体劳动关系予以压缩2以劳动基准法为核心,国家公权力对劳资契约直接介入、干预和管制3劳动安全卫生与劳动监督检查方面,采取官僚本位主义,缺乏劳动者与工会的参与4劳动力市场政策主要是配合国际经济发展计划,缺少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五斗争模式1劳资关系是阶级斗争性质的关系,是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以斗争模式解决劳动问题2成为历史六模式比较之意义与结论1模式的形成都有复杂的背景,是适应特定历史、社会、经济和文化背景的产物,各有优劣2同一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也可能会倾向于不同的模式,或有所侧重3我们应综合、全面地观察影响劳动关系运行的诸多因素,探寻协调劳动关系的有效途径
本文标题:第三章劳动关系的模式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8166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