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第三章变量之间的关系
第三章变量之间的关系2用关系式表示的变量间关系龙街第二中学一、学生起点分析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了变量之间的关系、在平时的生活中又经常接触到一些具有变化关系的量,初步理解了自变量及因变量之间的关系,具备了从一个具体问题中辨别自变量与因变量的能力。二、教学任务分析本节内容是建立在学生已理解变量、自变量、因变量的意义和体会到了因变量是随自变量变化而变化的基础上,教材通过对三角形的底边的变化引起三角形面积的变化问题的探索,探索出了变量间的变化规律可用关系式来表达,运用表达式可以描述出自变量和因变量具体变化的情况。1.知识与技能目标:(1)经历探索某些图形中变量之间的关系的过程,进一步体会一个变量对另一个变量的影响,发展符号感。(2)能用适当的函数表示方法刻画简单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的关系。2.过程与方法目标:(1)如何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2)如何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动手的能力,探索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及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通过教学让学生领悟探索问题和研究问题的方法。三、教学过程设计分析:第一环节:回顾与思考在《小车下滑的时间》中:支撑物的高度h和小车下滑的时间t都在变化,它们都是变量.其中小车下滑的时间t随支撑物的高度h的变化而变化,支撑物的高度h是自变量,小车下滑的时间t是因变量。2第二环节:观察思考活动内容:三角形是日常生活中很常见的图形,决定一个三角形面积的因素有哪些?①操作多媒体,演示“三角形面积的变化”②问题探究:(1)问题:决定一个三角形面积的因素有哪些?(2)课件演示:(高一定)变化中的三角形(如图4-1)活动目的:先直观感受三角形面积的变化,为下一环节的探究作了铺垫。第三环节:诱导探究活动内容:提出思考问题:如果△ABC底边BC上的高是6厘米。当三角形的顶点C沿底边BC所在直线向点B运动时,三角形的面积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在这个变化过程中,△ABC中的哪些因素在改变?(1)这个变化过程中,自变量、因变量各是什么?(2)如果三角形的底边长为x(厘米),那么三角形的面积y(厘米2)可以表示为________________。(3)当底边长从12厘米变化到3厘米时,三角形的面积从_____平方厘米变化到_____平方厘米.第四环节:学习新知活动内容:(1)同学们能根据要求填写下列的表格吗?根据三角形的底边长为x(厘米),和三角形的面积y(厘米2)的关系式填表:X(cm)…10987654…3Y(cm2)……(2)通过填表、探究,同学们能说出用关系式表达变量间变化关系的优势在哪些方面吗?第五环节:巩固提高活动内容:组织、引导学生探究“问题变式”,鼓励学生归纳总结“问题变式”的学习体会,注意学生的学习过程对于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给予肯定性的评价。1.师生互动:课件演示可以任意改变形状的圆锥,通过拖动圆锥,观察圆锥的体积由哪些因素决定。2.如图4-2所示,圆锥的高是4厘米,当圆锥的底面半径由小到大变化时,圆锥体积也随之而发生了变化。(1)在这个变化过程中,自变量是____________,因变量是_____________。(2)如果圆锥底面半径为r(厘米),那么圆锥的体积V(厘米3)与r的关系式是____________。(3)当底面半径由1厘米变化到10厘米时,圆锥的体积由______厘米3变化到______厘米3。4第六环节:随堂练习1、在地球某地,温度T(℃)与高度d(m)的关系可以近似地用15010dT来表示,根据这个关系式,当d的值分别是0,200,400,600,800,1000时,计算相应的T值,并用表格表示所得结果。2、仿照“议一议”中的(2),你能说一说家用自来水二氧化碳排放量随自来水使用吨数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吗?活动目的:对新学知识进行巩固,并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活动效果:大部分学生都能给出正确答案。第七环节:反思升华1.本节主要是探索了图形中的变量关系。2.能用关系式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3.能根据关系式求值。第八环节:课后作业课本上作业四、教学设计反思:1.新的数学课程理念认为:数学活动是学生探索、掌握、应用数学知识的过程。本节课遵循这种理念,在教师引导下,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发现问题,从数学角度去观察、思考、解决问题。2.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加强直观教学,引起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师生互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学习效率。3.学生基本上能准确地找到自变量和因变量,对单个自变量的数值可以找到相应的因变量的值。但是对于自变量由一个值变化到另一个值时,找随之而变化的因变量的值,有部分学生感到难以理解。
本文标题:第三章变量之间的关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8173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