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信息化管理 > 第三章危险有害因素的识别及评价单元的划分
第三章危险、有害因素的识别及评价单元的划分3.1危险、有害因素的定义(P40)危险因素:是指能够对人造成伤亡或对物造成突发性损害的因素。有害因素:是指能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导致疾病,或对物造成慢性损害的因素。危险、有害因素主要指客观存在的危险有害物质或能量超过一定限值的设备、设施和场所等。3.2危险、有害因素产生的原因(P40-43)事故的发生是由于存在危险有害物质、能量和危险有害物质、能量失去控制两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并导致危险有害物质的泄漏、散发和能量的意外释放。因此,存在危险有害物质、能量和危险有害物质失去控制是危险、有害因素转换为事故的根本原因。危险有害物质和能量失控主要体现在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和管理缺陷等三个方面。按照GB6441-1986《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中将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分为以下几方面:1、人的不安全行为:1)操作错误,忽视安全,忽视警告(未经许可开动、关停、移动机器,开动、关停机器时未给信号,开关未锁紧,造成意外转动、通电或泄漏等,忘记关闭设备、忽视警告标志、警告信号,操作错误(指按钮、阀门、搬手、把柄等的操作),奔跑作业,供料或送料速度过快,机械超速运转,违章驾驶机动车,酒后作业,客货混载,冲压机作业时,手伸进冲压模,工件紧固不牢,用压缩空气吹铁屑,其它)2)造成安全装置失效(拆除了安全装置;安全装置堵塞,失掉了作用;调整的错误造成安全装置失效;其它)3)使用不安全设备(临时使用不牢固的设施;使用无安全装置的设备;其它)4)手代替工具操作(用手代替手动工具;用手清除切屑;不用夹具固定、用手拿工件进行机加工)5)物体(指成品、半成品、材料、工具、切屑和生产用品等)存放不当6)冒险进入危险场所(冒险进入涵洞;接近漏料处(无安全设施);采伐、集材、运材、装车时,未离危险区;未经安全监察人员允许进入油罐或井中;未“敲帮问顶”开始作业;冒进信号;调车场超速上下车;易燃易爆场合明火;私自搭乘矿车;在绞车道行走;未及时了望7)攀、坐不安全位置(如平台护栏、汽车挡板、吊车吊钩)8)在起吊物下作业、停留9)机器运转时加油、修理、检查、调整、焊接、清扫等工作10)有分散注意力行为11)在必须使用个人防护用品用具的作业或场合中,忽视其使用(未戴护目镜或面罩;未戴防护手套;未穿安全鞋;未戴安全帽;未佩戴呼吸护具;未佩戴安全带;未戴工作帽;其它)12)不安全装束(在有旋转零部件的设备旁作业穿过肥大服装;操纵带有旋转零部件的设备时戴手套;其它)13)对易燃、易爆等危险物品处理错误2、物的不安全状态:1)防护、保险、信号等装置缺乏或有缺陷(1)无防护(无防护罩、无安全保险装置、无报警装置、无安全标志、无护栏或护栏损坏、(电气)未接地、绝缘不良、局部通风机无消音系统、噪声大、危房内作业、未安装防止“跑车”的档车器或档车栏、其它)(2)防护不当(防护罩未在适当位置、防护装置调整不当、坑道掘进、隧道开凿支撑不当、防爆装置不当、采伐、集材作业安全距离不够、放炮作业隐蔽所有缺陷、电气装置带电部分裸露、其它)2)设备、设施、工具、附件有缺陷(1)设计不当,结构不合安全要求(通道门遮档视线、制动装置有缺欠、安全间距不够、拦车网有缺欠、工件有锋利毛刺、毛边、设施上有锋利倒梭、其它)(2)强度不够(机械强度不够、绝缘强度不够、起吊重物的绳索不合安全要求、其它)(3)设备在非正常状态下运行(设备带“病”运转、超负荷运转、其它)(4)维修、调整不良(设备失修、地面不平、保养不当、设备失灵、其它)3)个人防护用品用具——防护服、手套、护目镜及面罩、呼吸器官护具、听力护具、安全带、安全帽、安全鞋等缺少或有缺陷(无个人防护用品、用具、所用的防护用品、用具不符合安全要求)4)生产(施工)场地环境不良(1)照明光线不良(照度不足、作业场地烟雾尘弥漫视物不清、光线过强)(2)通风不良(无通风、通风系统效率低、风流短路、停电停风时放炮作业、瓦斯排放未达到安全浓度放炮作业、瓦斯超限、其它)(3)作业场所狭窄(4)作业场地杂乱(工具、制品、材料堆放不安全、采伐时,未开“安全道”、迎门树、坐殿树、搭挂树未作处理、其它)5)交通线路的配置不安全6)操作工序设计或配置不安全7)地面滑(地面有油或其它液体、冰雪覆盖、地面有其它易滑物)8)贮存方法不安全9)环境温度、湿度不当3、安全管理的缺陷可参考以下分类:(1)对物(含作业环境)性能控制的缺陷;(2)对人失误控制的缺陷;(3)工艺过程、作业程序的缺陷;(4)用人单位的缺陷;(5)对来自相关方(供应商、承包商等)的风险管理的缺陷;(6)违反安全人机工程原理。此外,一些客观因素,如温度、湿度、风雨雪、照明、视野、噪声、振动、能风换气、色彩等也会引起设备故障或人员失误,是导致危险有害物质和能量失控的间接因素。3.3危险、有害因素的分类3.3.1按导致事故的直接原因进行分类(P43-44)根据《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GB/T13861-1992)的规定,将生产过程中的危险有害因素分为以下6类:1、物理性危险、有害因素(15类)(1)设备、设施缺陷;(2)防护缺陷;(3)电危害;(4)噪声危害;(5)振动危害;(6)电磁辐射;(7)运动物危害;(8)明火;(9)能造成灼伤的高温物质;(10)能造成冻伤的低温物质;(11)粉尘与气溶胶;(12)作业环境不良;(13)信号缺陷;(14)标志缺陷;(15)其他物理性危险和有害因素。2、化学性危险、有害因素(5类)(1)易燃易爆性物质;(2)自燃性物质;(3)有毒物质;(4)腐蚀性物质;(5)其他化学性危险和有害因素。3、生物性危险、有害因素(5类)(1)致病微生物;(2)传染病媒介物;(3)致害动物;(4)致害植物;(5)其他生物性危险、有害因素。4、心理、生理性危险、有害因素(6类)(1)负荷超限;(2)健康状况异常;(3)从事禁忌作业;(4)心理异常;(5)辨别功能缺陷;(6)其他心理、生理性危险和有害因素。5、行为性危险、有害因素(5类)(1)指挥错误;(2)操作错误;(3)监护错误;(4)其他错误;(5)其他行为性危险和有害因素;6、其他危险、有害因素(4类)(1)搬举重物;(2)作业空间;(3)工具不合适;(4)标识不清。3.3.2参照《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GB6441-1986)进行分类(P44-45)综合考虑起因物、引起事故的诱导性原因、致害物、伤害方式等,将事故分为20类:1、物体打击;2、车辆伤害;3、机械伤害;4、起重伤害;5、触电;6、淹溺;7、灼烫;8、火灾;9、高处坠落;10、坍塌;11、冒顶片帮;12、透水;13、放炮;14、火药爆炸;15、瓦斯爆炸;16、锅炉爆炸;17、容器爆炸;18、其他爆炸;19、中毒和窒息;20、其他伤害3.3.3按职业健康分类(P45)《职业病范围和职业病患者处理办法的规定》中将危险、有害因素分为7类:1、生产性粉尘;2、毒物;3、噪声与振动;4、高温;5、低温;6、辐射(电离辐射、非电离辐射);7、其他有害因素。3.4危险、有害因素识别应遵循的原则和应注意的问题3.4.1危险、有害因素识别应遵循的原则(P45-46)1、科学性;2、系统性;3、全面性;4、预测性。3.4.2危险、有害因素识别应注意的问题(P46)1、为了有序、方便地进行分析,防止遗漏,宜按厂址、平面布局、建筑物、物质、生产工艺及设备、辅助生产设施(包括公用工程)、作业环境等几个方面,分别分析其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列表登记,综合归纳。2、对导致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诱导原因进行重点分析,从而为确定评价目标、评价重点、划分评价单元、选择评价方法和采取控制措施计划提供依据。3、对重大危险、有害因素,不仅要分析正常生产、运输、操作时的危险、有害因素,更重要的是分析设备、装置破坏及操作失误可能产生严重后果的危险、危害因素。3.5危险、有害因素的识别3.5.1设备或装置的危险、有害因素识别3.5.1.1工艺设备、装置的危险、有害因素识别(P46)1、设备本身是否能满足工艺的要求;2、设备是否具备相应的安全附件或安全防护装置;3、设备是否具备指示性安全技术措施;4、设备是否具备紧急停车的装置;5、设备是否具备检修时不能自动运行、不能自动反向运转的安全装置。3.5.1.2化工和机械加工设备的危险、有害因素识别(P46-47)1、化工设备:(1)设备是否有足够的强度;(2)设备密封性能是否可靠;(3)安全保护装置是否配套;(4)设备是否适用。2、机械加工设备:根据相应规程、规定和一般安全要求进行查对。3.5.1.3电气设备危险、有害因素的识别(P48)1、电气设备的工作环境是否属于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是否属于粉尘、潮湿或腐蚀环境。在这些环境中工作时,电气设备是否满足相应要求;2、电气设备是否具有国家指定机构的安全认证标志;3、电气设备是否属国家规定的淘汰产品;4、用电负荷等级对电力装置的要求;5、电气火花引燃源;6、触电保护、漏电保护、短路保护、过载保护、绝缘、电气隔离、屏护、电气安全距离等是否可靠;7、是否根据作业环境和条件选择安全电压,安全电压值和设施是否符合规定;8、设备的防雷、防静电措施是否可靠;9、设备的事故照明、消防等应急用电是否可靠;10、设备的自动控制系统是否可靠。3.5.1.4特种机械危险、有害因素的识别1、起重机械(P47)起重机械危险、有害因素是指各种起重作业(包括起重机安装、检修、试验)中发生的挤压、坠落(吊具、吊重)、物体打击和触电。有关机械设备的基本安全要求对于起重机械同样适用。这些基本要求是:设备本身的制造质量应良好,材料坚固,具有足够的强度而且没有明显的缺陷。所有的设备都必须经过测试,而且进行例行检查,以保证其完好性。起重机械主要有以下危险、有害因素:(1)翻倒;(2)超载;(3)碰撞;(4)基础损坏;(5)操作失误;(6)负载失落。2、厂内机动车辆(P48)厂内机动车辆性能良好、无缺陷,载质量、容量及类型应与用途相适应。其主要有以下危险、有害因素:(1)翻倒;(2)超载;(3)碰撞;(4)楼板缺陷;(5)载物失落;(6)火灾或爆炸。3、传送设备(P48)最常用的传送设备有带式输送机、滚轴和齿轮传送装置。其主要有以下危险、有害因素:(1)夹钳;(2)擦伤;(3)卷人伤害;(4)撞击伤害。3.5.1.5锅炉及压力容器危险、有害因素的识别(P48-49)锅炉压力容器主要危险、有害因素有:锅炉压力容器内具有一定温度的带压工作介质、承压元件的失效、安全保护装置失效等3类。常见的锅炉压力容器失效有泄漏和破裂。承压元件最常见的破裂形式有韧性破裂、脆性破裂、疲劳破裂、腐蚀破裂和蠕变破裂等。3.5.1.6登高装置危险、有害因素的识别(P49-51)主要登高装置有:梯子、活梯、活动架、脚手架(通用的或塔式的)、吊笼、吊椅、升降工作平台、动力工作平台等。其主要的危险、有害因素有:登高装置自身结构方面的设计缺陷,支撑基础下沉或毁坏,不恰当地选择了不够安全的作业方法,悬挂系统结构失效,因承载超重而使结构损坏,因安装、检查、维护不当而造成结构失效,因为不平衡造成的结构失效,所选设施的高度及臂长不能满足要求而超限使用,由于使用错误或者理解错误而造成的不稳,负载爬高,攀登方式不对或脚上穿着物不合适、不清洁造成跌落,未经批准使用或更改作业设备,与障碍物或建筑物碰撞,电动、液压系统失效,运动部件卡住。3.5.2作业环境危险、有害因素的识别作业环境中的危险、有害因素主要有:危险、有害物质;工业噪声与振动;温度与湿度;辐射。3.5.2.1危险、有害物质的识别(P51-54)1、危险、有害物质危险、有害物质的识别应从其理化性质、稳定性、化学反应活性、燃烧及爆炸特性、毒性及健康危害等方面进行分析与识别。危险、有害物质分为以下9类:(1)易燃、易爆物质(2)有害物质(3)刺激性物质(4)腐蚀性物质(一是对人的化学灼伤;二是腐蚀性物质作用于物质表面造成腐蚀、损坏)(5)有毒物质工业毒物危害程度在《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GB5044-1
本文标题:第三章危险有害因素的识别及评价单元的划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8200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