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第三章教育心理学基本原理新
第三章教育心理学基本原理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学记》本章学习要点●学习的含义及主要类型●主要的学习理论●认知心理学的教学观●建构主义的教学观●人本主义的教学观●学与教的互动与促进教育心理学是一门探究学习与教学活动的各种心理规律的学科。有效的教育教学需要懂得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双边活动的心理规律。例如,学生学习的种类有哪些?小学儿童通常采用哪种方式学习?作为一个教师,需要树立怎样的教学观念?教师如何依据不同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及学习特点进行教学?教育心理学的内容相当丰富,本章仅就其基本原理,即主要的学习理论及教学观进行介绍,并在此基础上试图阐述如何促进学与教的互动。一、学习的含义学习是由经验所引起的行为或心理的变化。这种变化,有的是可以从学习者行为的变化中直接观察到的,如孩子从不会走路到学会蹒跚前行;有些是内部心理结构(知识、技能、态度等)的变化,会在以后的行为中表现出来。理解学习的概念,需注意以下两点。(1)本能变化或自然成熟不属于学习。如许多低等动物也能表现出极为复杂的行为模式,这是出自它们的本能。成熟是指个体由于年龄的增长而引起的生理的变化。学习与个体的生理成熟密切联系。只有神经系统和肌肉达到一定的成熟水平,个体才能做出某种行为。如婴儿在出生后两个月内有一种行走反射,这种反射便属于自然成熟的结果。但在这期间,如果每天用双手托住婴儿,让婴儿双脚着地进行行走反射的练习,那么受过这种训练的小孩会比其他小孩行走得早一些,这便是学习的结果。自然成熟与学习相辅相成,需注意的是,对儿童的技能训练或培养须建立在儿童生理成熟水平的基础上。(2)学习是相对持久性的变化。强调学习是行为相对持久的变化,是为了区别那些暂时性变化。例如,体育比赛中有些运动员服用兴奋剂,比赛成绩得到提高,但是当兴奋剂的有效期过了以后,运动员的竞技水平就又恢复正常。这种暂时性的行为变化就不属于学习,学习必须是能够促使学习者产生比较持久的直接或间接的行为变化。二、学习的主要类型(一)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R.M.Gagne,1916—2002)长期致力于教与学的研究,在1970年出版的《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一书中,他根据学习的繁简水平提出了著名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提出了五种学习结果。(1)言语信息,即学习关于“是什么”的知识。主要运用记忆学习包括物体的名称、名词、历史事实和各种叙述在内的知识,结果往往通过言语信息的形式表现出来。(2)智慧技能,即学习“做什么”,这类学习活动所获得的能力被称为智慧技能。学习者掌握了以符号形式出现的智慧技能后就能熟练地解决社会生活中碰到的各类问题。阅读、写作及运用数字是低年级儿童习得的基本的智慧技能。加涅具体地把智慧技能分成了五个层级,即辨别、具体概念、定义性概念、规则、高级规则。(3)认知策略,个体通过学习掌握支配自己学习、记忆和思维的技能。加涅认为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习得的主要学习策略包括普通认知策略、特殊认知策略和反省认知策略,如运用逆推法证明几何问题,用不同的视角去研读同一篇文章等。只有当个体掌握了这种能力,对学习过程的执行控制才成为可能。(4)动作技能,学习者学习促使身体灵活运动的能力,如穿针、溜冰、游泳、扔铅球、作图、绘画等。(5)态度,学习者学习行为趋向的内部状态,它使学习者的行为具有某种特定的倾向性。(二)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分类奥苏伯尔(D.P.Ausubel,1918—)从学习的方式和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之间的关系两个维度出发,仔细区分了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机械学习和意义学习之间的关系。(1)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奥苏伯尔依据学习材料是由学习者自己发现的还是由他人告知的,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在接受学习中,学习者所学习的材料主要是以定性的结论形式由教师传授给学习者的,教师只要求学习者把所教的内容内化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去,以便随时提取。而发现学习强调学习的首要任务不是内化而是发现,在学习过程中必须要求学习者通过自己的探索去发现知识。(2)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奥苏伯尔根据学习者对学习材料的理解程度,将学习分为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按照奥苏伯尔的理解,意义学习是指学习者通过学习所掌握的新知识能够与自己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知识建立一种实质性联系,比如进入高中阶段的学生在初中物理的基础上再学习高中物理知识就是一种典型的意义学习;而机械学习则是指学习者不能理解所学知识之间的相互关系,只能逐字逐句地去背诵要求掌握的有关知识,比如艾宾浩斯(H.Ebbinghaus,1850—1909)无意义音节的学习就是纯粹的机械学习。三、主要的学习理论(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诞生于20世纪初,它是在反对结构主义心理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中的代表人物有巴甫洛夫(И.П.Павлов,1849—1936)、桑代克、斯金纳(B.F.Skinner,1904—1990)、班杜拉(A.Bandura,1925—)等。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可以用公式S—R来表示,其中S表示来自于外界的刺激,R表示个体接受刺激后的行为反应。他们认为个体在不断接受特定的外界刺激后,就可能形成与这种刺激相适应的行为表现,他们把这个过程称为S—R联结的学习行为,即学习就是刺激与反应建立了联系。行为主义学习理论“重视与有机体生存有关的行为的研究,注意有机体在环境中的适应行为,重视环境的作用”。1.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俄国著名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通过用狗作为实验对象,提出了广为人知的条件反射。(1)保持与消退。巴甫洛夫发现,在动物建立条件反射后继续让铃声与无条件刺激(食物)同时呈现,狗的条件反射行为(唾液分泌)会持续地保持下去。但当多次伴随条件刺激物(铃声)的出现而没有相应的食物时,则狗的唾液分泌量会随着实验次数的增加而自行减少,这便是反应的消退。教学中,有时教师及时的表扬会促进学生暂时形成某一良好的行为,但如果过了一些时候,当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良好的行为习惯而没有再得到教师的表扬,这一行为很有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消退。(2)分化与泛化。在一定的条件反射形成之后,有机体对与条件反射物相类似的其他刺激也作出一定的反应的现象叫做泛化。比如,刚开始学汉字的孩子不能很好地区分“未”跟“末”,或“日”跟“曰”。而分化则是有机体对条件刺激物的反应进一步精确化,那就是对目标刺激物加强保持,而对非条件刺激物进行消退。比如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帮助学生辨别动作到位和不到位时的肌肉感觉,从而使动作流畅、有力。2.桑代克的联结学说美国实证主义心理学家桑代克用科学实验的方式来研究学习的规律,提出了著名的联结学说。桑代克的实验对象是一只可以自由活动的饿猫。他把猫放入笼子,然后在笼子外面放上猫可以看见的鱼、肉等食物,笼子中有一个特殊的装置,猫只要一踏笼中的踏板,就可以打开笼子的门闩出来吃到食物。一开始猫放进去以后,在笼子里上蹿下跳,无意中触动了机关,于是它就非常自然地出来吃到了食物。桑代克记录下猫逃出笼子所花的时间,然后又把它放进去,进行又一次尝试。桑代克认真地记下猫每一次从笼子里逃出来所花的时间,他发现随着实验次数的增多,猫从笼子里逃出来所花的时间在不断减少。到最后,猫几乎是一被放进笼子就去启动机关,即猫学会了开门闩这个动作。通过这个实验,桑代克认为所谓的学习就是动物(包括人)通过不断地尝试形成刺激—反应联结,从而不断减少错误的过程。他把自己的观点称为试误说。桑代克根据自己的实验研究得出了三条主要的学习定律。(1)准备律。在进入某种学习活动之前,如果学习者做好了与相应的学习活动相关的预备性反应(包括生理和心理的),学习者就能比较自如地掌握学习的内容。(2)练习律。对于学习者已形成的某种联结,在实践中正确地重复这种反应会有效地增强这种联结。因而就小学教师而言,重视练习中必要的重复是很有必要的。另外,桑代克也非常重视练习中的反馈,他认为简单机械的重复不会造成学习的进步,告诉学习者练习正确或错误的信息有利于学习者在学习中不断纠正自己的学习内容。(3)效果律。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得到的各种正或负的反馈意见会加强或减弱学习者在头脑中已经形成的某种联结。效果律是最重要的学习定律。桑代克认为学习者学习某种知识以后,即在一定的结果和反应之间建立了联结,如果学习者遇到一种使他心情愉悦的刺激或事件,那么这种联结会增强,反之会减弱。他指出,教师尽量使学生获得感到满意的学习结果显得尤为重要。3.斯金纳的强化学说继桑代克之后,美国又一位著名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用白鼠作为实验对象,进一步发展了桑代克的刺激—反应学说,提出了著名的操作条件反射。与桑代克相类似的是斯金纳也专门为实验设计了一个学习装置——“斯金纳箱”,箱子内部有一个操纵杆,只要当饥饿的小白鼠按动操纵杆,小白鼠就可以吃到一颗食丸。开始的时候小白鼠是在无意中按下了操纵杆,吃到了食丸,但经过几次尝试以后,小白鼠“发现”了按动操纵杆与吃到食丸之间的关系,于是小白鼠会不断地按动操纵杆,直到吃饱为止。斯金纳把小白鼠的这种行为称为操作性条件反射或工具性条件反射。斯金纳与桑代克的主要区别在于:桑代克侧重于研究学习的S—R联结,而斯金纳则在桑代克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小白鼠乐此不疲地按动操纵杆的原因——因为小白鼠每次按动操纵杆都会吃到食丸,斯金纳把这种会进一步激发有机体采取某种行为的程序或过程称为强化,凡是能增强有机体反应行为的事件或刺激叫做强化物,导致行为发生的概率下降的刺激物叫做惩罚。斯金纳发现,在实验中采用不同的强化方式对小白鼠不同行为的产生影响很大,他根据强化施加的时间、频率的不同把强化划分成了两类五种(如图3-1)。图3-1不同形式的强化斯金纳通过实验观察发现不同的强化方式会引发白鼠不同的行为反应,其中连续强化引发白鼠按动操纵杆的行为最易形成,但这种强化形成的行为反应也容易消退。而间隔强化比连续强化具有更持久的反应率和更低的消退率。斯金纳在对动物研究的基础上,把有关成果推广运用到人类的学习活动中,主张在操作性条件反射和积极强化原理的基础上设计程序化教学,“把教材内容细分成很多的小单元,并按照这些单元的逻辑关系顺序排列起来,构成由易到难的许多层次或小步子,让学生循序渐进,依次进行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应对学生作出的每一个反应,并对学生作出的正确反应予以正确的强化。斯金纳按照强化实施以后学习者的行为反应,将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两种方式。正强化是指学习者受到强化刺激以后,加大了某种学习行为发生的概率。如由于教师表扬学生做出的正确行为,从而使学生能在以后经常保持这种行为。负强化是指教师对学习者消除某种讨厌刺激以后,学习者的某种正确行为发生的概率增加。如教师取消全程监控的方式以后,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保持。4.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在反思行为主义所强调的刺激—反应的简单学习模式的基础上,接受了认知学习理论的有关成果,提出学习理论必须要研究学习者头脑中发生的反应过程的观点,形成了综合行为主义和认知心理学有关理论的认知—行为主义的模式,提出了“人在社会中学习”的基本观点。班杜拉建构的社会学习理论也有一个实验作为载体,只不过他所采用的实验对象从动物变为了人类自身。他的实验过程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让三个(A、B、C)不同班级的学生看三段录像,录像中的一部分内容是相同的,都是一个大孩子在一间屋子里击打一只充气玩具。接着,屋子里出现了一个成人,三个班级的学生随后所看录像的内容就不一样了,A班学生看到的镜头是成人不满地在孩子的脑袋上拍打了几下,以示对孩子这种行为的惩罚;B班学生则看到进来的成人亲昵地摸了摸孩子的头,似乎是对孩子这种行为的赞许;C班学生看到成人进屋以后,既没有对孩子表示惩戒,也没有对孩子表示赞赏,只是若无其事地招呼孩子离开那间屋子。看完录像以后,实验者让三个班级的学生分别待在不同的教室里,里面都放有一只充气的玩具,观察者则在教室外观察学生的行为反应,结果看到B班学生主动攻击玩具的次数最多,C班次之,A班最少。班杜拉通过这个实验得出了著名的社会认知理
本文标题:第三章教育心理学基本原理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8214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