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述职报告 > 第三章班主任工作的规律与原则
第三章班主任工作的规律与原则本章提要:建立在班主任工作目标基础上,本章主要探讨班主任工作的基本规律与原则,它是班主任工作目标的逻辑延伸,主要包括两大方面:即班主任工作规律与班主任工作原则。分析班主任工作管理的基本规律,首先要把握班主任工作管理规律形成发展的哲学基础,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班主任工作系统特性的分析;二是管理过程的特性。这是分析中学班主任工作管理规律必须首先明确的重要问题。由于班级作为社会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其自身也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社会系统的二重性决定了班级系统的二重性。它是个体质与系统质矛盾运动的结果,在管理过程中,存在着随机性与必然性,主体性与客体性的矛盾。从而产生了班级管理的三条基本规律即:第一两重性规律——班级管理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对立统一的规律;第二两重性规律——班级管理的封闭性和开放性对立统一的规律;第三两重性规律——班级中教学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辨证统一的规律。班级管理的原则是班级管理过程中根据教育目的,结合班级的实际情况所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它是班主任工作规律的自然延伸。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基于班级管理的基本规律,这些原则主要有:方向性原则,即班主任工作必须按照要求,确立一定的目标,以目标做为不断推进工作的动力;实践性原则,即班主任工作中把活动作为了解学生与教育学生的一种手段,也作为引导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手段,作为增强学生社会适应力的一种手段;疏导原则,即在教育活动中采取启发、引导和疏通的方法,排解学生的矛盾,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疏而不堵。所谓养成原则是指对学生的行为要求,也就是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要长期反复训练,并持之以恒地进行强化,使其成为习惯,以形成稳定品质和自觉的行为方式;陶冶原则,即在班主任工作中创设一种环境、营造一种气氛、树立一种榜样,以此作为教育的手段,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使他们形成教师所期望的表现和品质的教育原则;集体教育原则,即以班主任为主导在管理过程中必须建设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充分发挥集体的作用,并且使学生个体成为集体意志的体现者,以集体带动个人,使整个群体团结一致、朝气蓬勃,进取向上。第一节班主任工作的规律在前面二章阐述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管理规律的哲学基础,分析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管理过程特点,最终归结出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管理的基本规律和原则。一、班主任工作管理规律的哲学基础分析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管理的基本规律,首先要把握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管理规律形成发展的哲学基础,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班主任工作系统特性的分析;二是管理过程的特性。这是分析班主任工作管理规律必须首先明确的重要问题。(一)班级系统的二重性班级作为一个系统而存在,由于基础教育阶段班级系统的复杂性与重要性,使得班级系统是一个重要的社会系统,班级系统的性质必须服从社会系统的性质。作为社会系统的一个细小分支,班级系统的性质具有二重性特征,这是由社会系统的二重性所决定的。1、社会系统的二重性社会系统主要是由不同劳动能力的社会成员(人)根据一定的地位关系所组成的整体活动。劳动能力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体现,地位关系是人与人关系的反映。劳动能力的总和表现为社会生产力,人与人相互关系的总和是社会的生产关系。因此,社会系统既具有一定的“生产力”的功能,也具有一定的生产关系特性,是社会功能与结构的统一体。社会系统中功能与结构的统一,使系统的整体功能并不等于各组成元素功能之和。在社会系统中,每一个人的劳动力只是他自己所具有的劳动能力静态的体现,而当每个人按系统的结构形式要求,将自己的劳动纳入系统的运行过程中时,社会系统所具有的“生产能力”将远远大于各人所具有的自然劳动能力之和。而且每个人只有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中体现出来的劳动能力才具有社会的意义和价值。因此,社会系统中每一个人具有两方面的性质:个体质与系统质。个体质指的是个人的素质或品质,往往是从其自然属性方面考察的;系统质指的是个体社会化时表现出来的性质与特征,通常是从其社会实践活动的角度来考虑的。一切社会系统都依赖个人的自然质使之表现出社会质而存在,社会系统的整体性就是个体质与系统质的统一。在现实生活中,每一个参加社会活动的人一般都会表现出独立的个性,具有多种需要倾向。而社会或社会组织则把每一个人都当成社会的一分子,并向他们提出一定的要求。这种个人的需要倾向与组织的一定要求有时是一致的,但在很多情况下是不一致的,有时甚至是相互矛盾的。个人需要倾向与组织的要求之间的不一致所造成的矛盾有时是社会系统的一种普遍矛盾。运用角色理论来解释,就是在各种社会机构中的不同职位,这些职位由不同的人担任,各人职位不同扮演的角色也就不同。社会对不同角色有不同的期望,而每一个扮演角色的人的心理和行为与社会对该角色的期望不尽一致,这就导致了角色冲突。社会系统理论认为,每一个社会系统既是一个社会实体,也是一个心理实体。系统的社会学这一侧面好比常规维,心理学这一侧面则是个人维。从社会学的角度看,社会由各种机构组成,每个机构都有不同的角色,对每个角色都有特定的期望。从心理学这一侧面看,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有独立的人格,有特殊的需要倾向。两个方面都在影响着社会系统中人的行为,而每个人所表现的行为是常规维与个人维交互作用的结果。社会系统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社会系统中个人行为的过程及个人角色两重化现象,把个人行为看成是社会角色期望与个性的倾向两者之间的矛盾相互转化的结果。但它并没有进一步揭示角色矛盾与冲突产生的根本原因。我们认为,社会系统中的角色冲突是由社会的生产力水平所能提供的满足个人需要的物质基础与生产关系来维持社会群体共同活动的方式之间的不平衡状态引起的。或者说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是社会系统存在的基础,正是这两方面的矛盾运动产生了社会的个体质同系统质之间的差别。如果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个永恒的范畴,即个体质与系统质之间的矛盾运动不断随社会系统的变化而变化。在社会系统的活动中,个体质同系统质之间的矛盾表现为个体依赖系统而存在,又具有自己相对自主化的人格。个体质与系统质相统一的过程表现为个体在社会整体功能的实现过程中承担一定的角色。社会系统就是沿着这样两个维度——个人维与系统维——发展运动的。这就是社会系统的二重性。2、中小学班级系统的二重性班级系统作为一种社会系统,同样具有两重性。班级系统的两重性是班级系统的要素与班级系统机构之间的矛盾。中小学班级教育系统主要是由人和组织机构联系起来的活动整体,它对其成员有着特殊的要求,即班级教育系统中的每个组织对其成员都有一定的行为规范要求。一般社会成员想要成为班级教育系统的成员,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符合中小学班级教育系统的要求,才能在班级教育系统中担任相应的角色。除了班级教育系统对其成员的扮演的角色有一定的要求之外,班级教育系统的每个成员具有不同的能力、素质、个性和自我意识,因而形成了各自对社会角色认识上的差异。个人对社会角色的认识与系统对每一角色的期望之间的不一致构成了班级教育系统质与个体质之间的矛盾。同社会其它系统一样,班级教育系统的存在和发展是个体质同系统质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中小学班级教育的系统质。这是指中学班级教育所处的环境对中学班级教育系统所提出的要求,反映在班级教育系统的主要要素上,即社会对班级教育系统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所具有的期望。班级是学校的基本管理单位,学生以班级为单位,在班级中学习与生活,共同度过几个学期的生活。由于班级存在的基础性,各种教育工作一般都通过班级教育反映出来,学校总是试图把上级的规章制度以及学校自身的管理规范通过班级体现出来,使班级朝着预期的目标前进。家庭也是期望孩子能在班级里更好的学习与生活,不仅学习成绩有所提高,而且希望他们能够互相帮助,团结和睦。因此,无论是以学校为代表的社会,还是家庭,都对班级产生了相应的期望,特别是社会一环,代表着社会对班级群体的要求。中小学班级教育的个体质。这是指班级教育系统中各个成员对社会角色的认知。中小学班级教育系统中,每个成员都有独立的个性、不同的需要与不同的活动动机。在需要方面,不同的人对不同需要的质和量都不一样。在班级群体中,虽然学生都有一个共同的任务,以学习为重,但来自不同的生活环境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学习需求。在活动动机方面,不同的人活动动机的强度也是不一样的。在中小学班级教育系统中,每一个人都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动机水平,对自己扮演的角色进行设计,提出角色的期望和要求,拟定行动的目标,以满足个人的需要。在个人设计同系统分配给他们的角色之间,常常并不一致,这种不一致构成了班级教育系统的内部矛盾。中小学班级教育系统的个体质与系统质的统一。中小学班级教育系统质与个体质的统一是班级教育系统发挥其功能的基本条件,如果缺乏这一条件,中小学班级教育系统的性质和功能将发生变化。在中学班级教育系统内,个体质与系统质的统一表现为:个体质以系统质作为自身的行为调整的准则,个人的需求向社会期望的方向趋同。个体主动根据社会的期望来调整自己的行为。这样,个体就可以融入系统之中,成为系统整体中的一员。如果个人不能把社会期望作为调整个人行动的准则,就会出现消极对待工作或转换角色的状况,从而引起班级教育系统的不稳定甚至混乱的状态,使班级教育的整体功能受到影响。在社会处于改革或激烈运行的环境下,个体质同系统质的矛盾表现得更为明显,环境的变迁使系统质发生变化,要求个体质适应系统质的变化,也是中小学班级教育系统适应社会系统环境变化的客观需要。如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一方面越来越依赖于高素质的人,一方面,社会需要知识渊博,技能精熟的人,另一面越来越需要品行高尚,善于合作的人。这样,就要求班级教育过程中,既要使学生在知识技能上通过课堂主战场有所获得,同时,充分发挥班集体的教育功能,使班集体目标与个体目标相一致,促使学生全面发展。(二)管理过程的随机性与必然性中小学班级教育管理作为一种社会活动系统,通常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或难以预料的因素的影响和作用,从而使得这种系统的运动过程不可避免地具有随机性。因此,随机性是管理过程的一种客观属性。管理过程的随机性,即管理者根据管理过程中的人员、物质和环境的变化而灵活应付,通过相应的措施,不失时机地把握住管理工作的主动权。随机性是管理过程的一种普遍属性,它从另一个重要方面反映着管理过程的客观本质。管理过程之所以具有随机性,归根到底,是由这种社会活动过程作为“系统”在其内部所进行的物质、能量、信息交换过程中,经常会存在着不确定的因素所决定的。这些不确定因素可归纳为人的活动的不确定性、物的作用的不确定性和环境变化的不确定性三个方面。正是管理过程的构成因素及其赖以生存的环境具有不确定性,也就决定了这种过程及其相应的各种系统,在其构成、运动和变化上具有随机性。与其他社会活动的过程一样,管理过程各要素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存在着内在的、本质的关系,具有其必然性。这种必然作为管理过程的一种客观属性,同其他事物的必然性一样,是客观地存在着的,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因而是管理过程的客观本质。历史上成功的管理范例表明,成功的管理者在一定程度上遵循了管理过程的必然性。人们从事和参与管理过程及相应的各种具体管理活动需要探寻和掌握一定的必然性,否则将不可避免地遭到失败或收效甚微。从另外一个方面来分析,正因为管理过程存在着客观的必然性,才使得历来的有识之士、实践家、学者和理论家,有可能从管理实践和丰富经验中提出一系列在不同程度上反映管理过程必然性的概念、理论原理、原则和方法,直至形成各种系统化、理论化的管理学说,以指导人们将自己的管理意识、思想和行为建立在自觉遵循管理过程客观必然性的基础之上。这是因为,管理过程的必然性如同其他事物的必然性一样,是可以被人们认识、掌握和利用的。人们只有不断深化对管理过程必然性的认识,直至将这种认识形成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管理科学知识及相应的各种学说,并结合实际地加以应用,才能更有效地从事管理活动,并不断推进管理过程的发展,取得管理活动的高效率。管理过程的必然性不仅是客观的,而且是具体的、极其复杂的和不断发展的。认识、掌握和利用管理过程的必然性并非
本文标题:第三章班主任工作的规律与原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8245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