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经济政法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教案第三章社会文化课程名称:社会学授课导师:毕天云职称:教授2第三章社会文化(socialculture)第一节文化概述一、文化的涵义(一)文化的经典定义1.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1832-1917)是第一个对文化进行明确定义的学者。在1871年出版的《原始文化》一书中,他从描述性的角度认为:“从人种志学的观点来看,文化或文明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伦理道德、法律、风俗和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通过学习而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2.英国文化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英国结构功能主义的文化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1884-1942)发展了泰勒的文化定义,在20世纪30年代出版的《文化论》一书中指出:“文化是指那一群传统的器物、货品、技术、思想、习惯及价值而言的,这概念包容着及调节着一切社会科学。我们亦将见,社会组织除非视作文化的一部分,实是无法理解的。”他还把文化分为物质设备、精神文化、语言和社会组织四个要素或方面。3.英国的社会人类学家拉德克利夫-布朗英国的社会人类学家拉德克利夫-布朗(1881-1955)从结构功能主义的角度出发,认为文化是一定的社会群体或社会阶级与他人的接触交往中习得的思想、感觉和活动的方式。文化是人们在相互交往中获得知识、技能、体验、观念、信仰和情操的过程。4.法国文化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法国文化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1908-)从行为规范和模式的角度给文化下定义。他提出:“文化是一组行为模式,在一定时期流行于一群人之中,……并易于与其它人群之行为模式相区别,且显示出清楚的不连续性。”5.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克罗伯和克拉克洪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克罗伯(1876-1960)和克拉克洪在1952年发表的《文化:一个概念定义的考评》中,分析考察100多种文化定义,然后对文化下了一个综合定义:“文化存在于各种内隐的和外显的模式之中,借助符号的运用学习和传播,并构成人类群体的特殊成就,这些成就包括他们制造物品的各种具体式样,文化的基本要素是传统(通过历史衍生和由选择得到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其中尤以价值观最为重要。”克罗伯和克拉克洪的文化定义为现代西方许多学者所接受。(二)文化的社会学定义在张敦福主编的《现代社会学教程》(“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中认为:“社会学家把人们习知而得并经过世世代代补充和完善的总的生活方式称为‘文化’,它包括人类共享的全部产品,这些产品分为物质性的非物质性的两种3基本形式。物质文化包括人类创造的并赋予意义的全部制品,如汽车、轮船、服装、电脑、书店、大学等;非物质文化则包含更为抽象的创造物,如语言、思想、信仰、规范、习俗、神话、技术、家庭模式和政治制度等等。这是广义的文化概念。而狭义的文化概念则专指包括语言、文学、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2001:81)。美国社会学家伊恩·罗伯逊在《社会学》(上册)中,把文化定义为:“文化包括大家共同享有的全部人类社会产品。这些产品可以分为基本的两大类:物质的和非物质的。物质文化包括一切由人类创造出来的并赋予它意义的人工制品或物体——轮子、衣服、学校、工厂、城市、书籍、宇宙飞船、图腾柱。非物质文化则由比较抽象的创造物组成——语言、思想、信仰、规定、风俗、神话、技能、家庭模式、政治态度”(1994:64)。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文化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是指由人类创造和分享的、并存在于社会或群体之中的一切社会产品,包括物质产品和非物质产品;狭义的文化指非物质产品,包括各种观念、知识和规范。二、文化与文明的关系(一)等同论少数持有“等同论”观点的学者认为,文化与文明是同一个东西,文化就是文明,文明就是文化。在我国的学术界里,有部分学者认为“文化”和“文明”都是“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将人类社会高级阶段的文化视为文明的观点也可以归入这一类观点之中(如马克思、恩格斯和傅立叶)。(二)包含论持有“包含论”观点的学者认为,文化的范围大于文明的范围,文化包含文明,文明是文化的主要方面或特殊方面。英国社会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就明确指出“文明是较先进文化的特殊方面”(《文化论》,2002:3)。换句话说,就是“所有的文明都是文化,但并非所有的文化都是文明”。(三)对立论德国部分古典哲学家[德国古典哲学指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的德国资产阶级哲学,从康德(1724-1804)开始,经过费希特(1762-1824)和谢林(1775-1854),到黑格尔(1770-1831)发展到顶峰,费尔巴哈(1804-1872)是德国古典哲学最后的代表]对文化与文明关系的理解与众不同。他们把宗教、哲学、艺术、道德等称为文化,而将科学技术所创造的物质成果称为“浅薄的文明”。这是民主沙文主义造成的。我们认为:文化与文明的区别有两点:一是概念的属性不同。文化是陈述性、描述性的概念,不含价值判断;文明是一个评价性、评述性的概念,含有价值判断。二是外延不同。文化包含文明,文化的外延大于文明的外延。一切文明都是文化,但并非所有文化都是文明。4三、文化与社会的关系文化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英国人类学家弗思认为,社会就是文化,文化就是社会;社会是什么,文化就是什么。我们认为文化与社会之间既有区别也有联系。就区别而言,文化是由人类共同享有的社会产品构成的,社会则是有共同享有某一文化的、相互作用的人们所组成的;文化不是社会,社会也不是文化。就联系而言,如果没有文化,一个社会就无法生存;如果没有社会的维护,文化也无法存在。当代著名的美国人类学家格尔茨论证说:“事实上,现在没有,过去也从来没有,而且最重要的是理所当然地不会有‘没有文化的人’”。四、文化的基本特性(一)文化的人化性文化是在人类进化和发展过程中衍生出来或创造出来的产品,是人类的“杰作”。自然存在物不是文化,只有经过人类有意识加工制作出来的东西才是文化,因此,可以说“文化就是人化”。(二)文化的习得性文化是人类创造的,对于个体以及社会的下一代来说,既有的文化必须且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接受和得到它,文化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得来的。文化的内容不能通过生殖系统遗传,不是先天的遗传本能,而是后天习得的知识和经验。(三)文化的共享性文化是共有的。文化是人类共同创造的社会性产物,它必须为一个社会或群体的全体成员共同接受和遵循,才能成为文化。文化的共享性是不同文化之间相互借鉴和学习的根本基础,正是文化具有共享性,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互补才成为可能和现实。坚持文化的共享性,必须反对文化“封闭主义”和文化“隔离主义”。(四)文化的系统性文化的系统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任何一种文化现象都不可能孤立存在,它总是要和别的文化现象组合在一起,构成一个复杂的系统。第二,围绕着某一社会活动或社会关系,会产生一系列相关的文化现象,而这些相关的文化现象,总是相互依存而组合在一起,并且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五)文化的象征性文化的象征性是指一切文化都必须反映一定的对象,并赋予人以意义。文化之所以具有象征性,是因为文化具有符号性。在一定意义上,我们可以说,任何一种文化都是一种特定的符号,文化系统就是符号系统。所谓符号,就是人们用来表示或象征另一事物的事物,它能够使人们认识到或回忆起它所代表或所指的另一事物。(六)文化的多样性人类社会的文化多种多样、丰富多彩,产生文化多样性的原因在于人们创5造文化的条件及其它因素的差异性。文化多样性表现在:第一,不同的地区、社会、国家有不同的文化。如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欧洲文化、非洲文化和亚洲文化等。第二,同一社会(国家)内部的不同民族、地区、职业和群体有不同的文化。第二节文化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一、文化系统的构成文化具有系统性,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对文化系统进行结构分析,可以有多种视角,其中比较重要的分析角度有四:(一)文化系统的类别构成1.物质文化物质文化是指人类创造出来的并且赋予其意义的物质产品。物质产品不仅具有实际的用途和使用价值,而且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和文化价值。2.规范文化规范文化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和社会交往中所遵循的各种行为准则的总和。规范文化是各种社会关系的“调节器”,主要包括习俗、道德、宗教、法律、规章、制度、纪律等形式。3.认知文化认知文化是由思想、态度、价值和语言等构成,其代表就是知识。认知文化为社会中的成员提供观察世界、了解现实的手段和工具。认知文化是人们观察和认识世界的工具,正是有了认知文化,人们才能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自然界和社会)和主观世界,从而制定各种规范,创造各种物质产品。文化的类别构成告诉我们,要研究一个社会或民族的物质文化,可以从器物下手;要研究一个社会或民族的规范文化,可以从制度入手;要研究一个社会或民族的认知文化,可以从语言着手。(二)文化系统的层次构成1.文化特质(culturetraits)。文化特质又称为文化元素,是指具有独立文化意义的最小文化单位。文化特质既可以用物质产品来表示,也可以用非物质产品来表示。2.文化丛(culturecomplexes)。文化丛又称文化特质丛或文化集丛,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功能上相互整合的文化特质构成,这些文化特质彼此为一体,表达一定范围内的文化意义。3.文化模式(culturepatterns)。一般认为,文化模式是多种文化特质或多个文化丛经过长期的接触,融合而形成的具有鲜明特征的文化系统。文化模式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文化系统的层次构成可以用一部电影来加以说明:如果一部电影等于一种文化模式,那么,电影中的若干情节就是文化丛,而每一情节又是由许多底片即“文化特质”组成的。6(三)文化系统的地位构成1.主文化(dominantculture)主文化又称为主体文化或主流文化,是指一个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并为全体社会成员所共同分享的文化。任何一个社会都有自己的主流文化。主文化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官方文化”或“大传统”。2.亚文化(subculture)亚文化又称为副文化或次文化,是指既包含主流文化因素又具有自身特点的文化,是特定的社会区域或社会群体的成员所分享的文化。亚文化的存在是一个社会文化丰富多彩的基础,它广泛地存在于一个社会内部不同地区、民族和组织之中。如:地区亚文化:农村文化、城镇文化和城市文化;南方文化与北方文化;平原文化与山区文化等。民族亚文化:不同的民族都有自身特点的文化。如中国56个民族各有自己特色的民族亚文化。组织亚文化:企业文化、机关文化、校园文化等。3.反文化(counterculture)反文化是一种特殊的亚文化,又称为反主流文化或对立文化,是一种否定和排斥主流文化的亚文化,或者说是与主流文化相对立的亚文化。从时间角度看,反文化有两种表现形式:(1)消极落后的反文化。这是一种落后于社会现实、阻碍社会发展进步的反文化。如当今中国社会存在的各种陈规陋习、封建迷信、等级特权观念等。(2)积极超前的反文化。这是一种超越社会现实或走在时代前沿的反文化。超前的反文化可能引起社会的动荡,不利于现存社会秩序的稳定;但是,它却对社会发展起着一种方向性的引导作用。[当今中国社会的反文化现象分析]在当代中国社会的文化系统中,存在着四种反文化:(1)封建反文化。如家长制、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社会关系中残存的宗法观念、上下级关系中的人身依附和“猫鼠”关系,多多少少都带有封建主义的色彩。(2)资本主义反文化。如多党制、三权分立等政治主张。(3)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反文化。几十年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许多思想观念、价值准则、行为规范和制度安排,如党政不分、政企不分、政社不分、僵化保守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无疑成为了反文化。(4)市场经济条件下新产生的反文化。如拜金主义、极端利己主义,权利商品化,良心、道德、人格货币化等等。4.主文化、亚文化与反文化的关系(1)三者并存。在任何一个社会的文化体系中,都同时存在着主文化、亚文化和反文化三种因素。一般来说,大多数亚文化与主文化之间是相容的,但少数亚文化即反文化与主文化之间是相互对立和冲突的。(2)相互转化。主文化、亚文化和反文化之间的
本文标题:第三章社会文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8254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