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三章语法第一节语法概说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语法差异(词法和句法):所谓的词法,是指词的分类、组合以及语法功能、变化形式等。词的组合,如“人民伟大”“伟大人民”“很伟大”“很阳光”;语法功能,如“突然”,突然事件、突然失踪了、走得突然。“忽然”,忽然出现了。变化形式,如英语的单数形式、现在分词形式、过去分词形式。所谓的句法,是研究句子的各个组成部分及其排列顺序。一、古代汉语的词类可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实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虚词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只表示一定的语法意义。实词主要有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数词,虚词主要有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同时还包括一部分代词(之其)。二、实词的特殊用法。如名词活用作动词;动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三、数量词的用法1、缺乏量词,数词直接和名词、动词组合。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九合诸侯”“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2、分子、分母连用,中间常不用“分”和“之”。如:“大都不过三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死者十九”3、用“三、五、九”等表示虚数。如:“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读书百遍,其义自见。”4、在数词前加“且、将、几”等或在数词后加“所、许”等表示概数。如:“年且九十”、“潭中鱼可百尾许”、“彗星长二尺所”四、代词包括人称、指示、疑问、无定代词。无定代词,包括或、莫、靡等。如:“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五、副词分类:程度、范围、时间、语气、否定、表敬副词。表敬副词分为尊人和自谦两类。尊人的表敬副词有“请”、“幸”、“谨”、“敬”“惠”、“辱”等,自谦的表敬副词有“窃”、“忝”“猥”等。例如:秦王跽曰:“先生不幸教寡人乎?(《战国策·范雎说秦王》)”诚若先生之言,谨奉社稷以从。(《史记·平原君列传》)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君惠吊亡臣,又重有命。(《国语·晋语二》)子,一国太子,辱在此。(《史记·晋世家》)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谏逐客书》)太守忝荷重任,当选士报国。(《后汉书》)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陈情表》)六、介词七、连词分类:并列、递进、选择、承接、因果、假设、转折、让步、目的连词。八、助词九、语气词分类(所处位置):句首、句中、句尾语气词。(所表语气):陈述、疑问、感叹、祈使语气词。十、古代汉语的句子从语气上划分,可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从谓语的性质和主谓之间的关系来看,分为叙述句、判断句、描写句等。描写句如:“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十一、古汉语句法特殊之处:宾语前置、主谓倒装、判断句式、被动句式。第二节名词作状语定义:普通名词充当状语,是对动词、形容词所表示的行为动作或性状加以修饰或说明,其位置总是处于被修饰的对象之前。一、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和依据1、“狼速去!不然,将杖杀汝!”——“杖”名词作状语表工具,用杖。2、“失期,法皆斩。”——“法”名词作状语表依据,依照法令。二、表示对宾语的态度1、“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畜之。”——“倡优”名词作状语表示对人的态度。像对待乐人、伶人那样畜养他们。2、“君为我呼入,吾将兄事之。”——“兄”名词作状语表示对人的态度。像对待兄长那样对待。三、表示比喻,“像……一样”。1、“射之,豕人立而啼。”——“人”名词作状语表比喻,像人一样。2、“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蛇”名词作状语表比喻,像蛇一样。四、表示方位和处所1、“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望,不见水端。”——“东”是方位名词用作状语,“向东”。2、“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廷”为名词作状语表示处所,“在朝廷上”。五、表示时间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智明而行无过也。(每天)2、乡邻之生日蹙。(一天天)3、日者秦楚战于蓝田,韩出锐师以佐秦。(往日)第三节词类活用概述(一)什么是词类活用在特定的语言环境和语法结构中,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可以临时地不固定地改变原来的基本功能、基本词性而灵活运用。这种现象就叫“词类活用。”如:“从左右,皆肘之。”“肘”本是名词,但是在这里充当谓语动词,意思是用肘撞。这是为了修辞表达的需要而采用的一种临时性的手法。从古代汉语的角度来说,“肘”在此活用为动词。(二)词类活用和词义引申的区别一般的词义引申,意义是固定的,引申义可以成为字典的一个义项;词类活用则是临时取得某一意义,离开了具体的语言环境,该词义便不复存在。(三)词类活用和词兼类的辨别兼类,指一个词兼有不同词类的语法功能,这些功能的表现,是经常性的而不是临时的。因而这个词同时兼属不同的词类。活用则是在一定条件下,即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表现出来的某种功能。一、名词的活用(一)名词用作一般动词1、“楚以故不能过荥阳而西。”——“西”为方位名词,活用作一般动词,向西推进。2、“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饔飧”为名词,指早、晚饭,活用为一般动词,做饭。判定方法:1、两名词连用,既不是并列,也不是偏正关系,便可考虑。2、名词放在“之、我”等代词的前面,活用为动词。3、名词后用介词结构做补语,而又别无动词者,就活用为动词。4、名词放在副词、能愿动词和介词结构的后面,就活用为动词。5、名词用连词“而以则”连接时,就取得了动词的语法特点。6、助词“所”后、“者”前的名词,一般活用为动词。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所谓的使动用法,是指具有这种用法的词能使它后面的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成为某种人或事,产生某种动作行为,具有某种性质状态。简言之,即使宾语怎么样。客观使令所谓的意动用法,就是指具有这种用法的词表示当事人主观上认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成为某种人或事物,具有某种性质和状态。简言之,认为宾语怎么样。主观认为如:“工师得大木,则王喜。……匠人斫而小之,则王怒。”“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小之”为使动用法,使……变小。这是客观的结果。“小鲁”,是认为鲁国小,“小天下”是认为天下小。并不是鲁国和天下真的变小了,这只是孔子登上泰山以后主观的看法。再如: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荀子》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于有求于我也。(二)名词的使动用法1、“今欲并天下,制海内,子元元,臣诸侯,非兵不可。”——“子”、“臣”为名词用作使动,使……成为子女,使……成为臣子。2、“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瘘、疬。”——“腊之”的“腊”,活用为使动用法,即“使之成为腊”。3、“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肉骨”是使动用法,使骨头长肉。4、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三)名词的意动用法1、“友风而子雨。”——“友”、“子”在这里都是名词活用做意动用法,即“以风为友,以雨为子”。2、“孟尝君客我。”——“客”为名词用作意动,即把我当作贵客。3、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二、动词的活用(一)动词的使动用法例:“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前后的“来”都是谓语动词,而这个动作并不是主语所发出的,而是主语使宾语施行“来”的行为,即“使……来”的意思,这就是使动用法。1、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由于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而使动用法一般都应该有宾语。因此,可以根据不及物动词后面出现宾语判断其活用。如:“止子路宿。”——“止”是留止的意思,本是不及物动词。在这句里带上了宾语“子路”,意思是使子路留止。又如:“项伯杀人,臣活之。”——“活”本是不及物动词,这里带上了宾语“之”,也是活用为使动用法,即“使之活”的意思。2、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及物动词本来就有宾语,我们不能依据有没有宾语来判别其活用与否。由于使动用法的特点是“主语使宾语怎么样”,因此文意经常可以提示我们辨别其活用。如:“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句子的主语是单于,“降武”不是单于投降苏武,而是单于迫苏武投降,即“使……降”的意思,所以是使动用法。又如:“饮余马于咸池,总余辔于扶桑。”——“饮”是及物动词,带宾语。但“饮余马”只能是“使余马饮”,“饮”为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古代汉语句成分经常省略,使动用法的宾语也可以省略。这样阅读理解时就需要加以辨认。如《荀子·天论》:“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病”不是陈述主语“天”的,所以这里的“病”是动词的使动用法,后面省略了宾语,即“使……病”的意思。有时,及物动词作使动用法时,其读音发生了变化。1、晋侯饮.赵盾酒。2、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也。3、天汉四年春正月,朝诸侯王于甘泉宫。(二)动词的为动用法所谓的动词的为动用法,就是指主语为宾语而动,可以用“为宾语怎么样”的语言形式去理解。例:邴夏御齐侯,逢丑父为右。夫人将启之。三、形容词的活用(一)形容词用作动词。形容词从原先的描写主语变成叙述主语,并往往带有宾语。1、“嫂曰:‘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多”为形容词,在这里带了宾语“金”,意思是拥有很多。活用为一般动词。2、“楚左尹项伯者,素善留侯张良。”——“善”为形容词,在这里带了宾语“张良”,意思是与……友善(友好)。也活用为一般动词。(二)形容词用为名词是指形容词在意义上由表示性质或状态转而表示具有这种性质或状态的人或事物。如:大毋侵小(三)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主语使形容词所带的宾语具有该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绿”带上宾语“江南岸”,活用为使动用法,理解为“使江南岸绿起来”。(四)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主语主观上认为形容词后面的宾语带有该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1、“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远”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远”。“不远千里”即“不以千里为远”。2、“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甘”、“美”、“安”、“乐”都是形容词意动,即认为食物香甜,认为服饰漂亮,认为住处安适,认为习俗快乐。四、数词的活用如:“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第四节常用虚词常见用法举隅学习文言虚词,需从三方面着手:1、确切分辨每个虚词的词性;2、准确掌握每个虚词的功能;3、正确理解每个虚词的意义。之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例如: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人,作宾语。)輮使之然也。(《劝学》,代物,作兼语。)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烛之武退秦师》,代指阙秦以利晋这件事。)与坐谈,问之,客曰。(《邹忌讽齐王纳谏》,代指吾与徐公孰美这件事)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代事理,作宾语。)“之”有时可活用作第一或第二人称代词。如: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晋灵公不君》)西门豹曰:“至为河伯娶妇时,愿三老、巫祝、父老送女河上,幸来告语之,吾亦往送女。”(《史记·西门豹治邺》)(二)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如: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之子于归,往送于野。(《诗经》)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二、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郑伯克段于鄢》)(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如: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如:宋何罪之有?(《公输》)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四)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捕蛇者说》)孤之有孔明,
本文标题:第三章语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8299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