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三章金融1.如果你是国内某高校金融学专业的学生,你是否能够在美国高校找到“对口”的专业?答:国内高校的金融学专业的学生,能够在美国高校找到对口专业。在美国高校,金融学主要分为微观金融学(Finance)、宏观金融学(MacroFinance)以及金融学和其他学科的交叉学科。微观金融学科通常设在商学院的金融系内,主要含公司金融、投资学和证券市场微观结构(SecuritiesMarketMicrostructure)三个大的方向。宏观金融学(MacroFinance)是与微观金融学相关的宏观问题研究的领域。宏观金融学又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微观金融学的自然延伸,包括以国际资产定价理论为基础的国际证券投资和公司金融(InternationalAssetPricingAndCorporateFinance)、金融市场和金融中介机构(FinancialMarketAndIntermediations)等等。这类研究通常设在商学院的金融系和经济系内。第二类是国内学界以前理解的“金融学”,包括“货币银行学”和“国际金融”等专业,涵盖有关货币、银行、国际收支、金融体系稳定性、金融危机的研究。这类专业通常设在经济系内。伴随社会分工的精细化,学科交叉成为突出现象,金融学概莫能外。实践中,与金融相关性最强的交叉学科有两个:一是由金融和数学、统计、工程学等交叉而形成的“金融工程学(FinancialEngineering)”;二是由金融和法学交叉而形成的“法和金融学(LawandFinance)”。因此,如果在国内高校学习金融学的学生,可以根据自身专业特色来选择在美国的“对口专业”,如学习货币银行学和国际金融学的同学可以选择经济系,学习证券投资的同学可以选择商学院的金融系,而学习金融工程的同学也可以选择对应的金融工程专业。2.中文的“金融”与英文的finance有何异同?为什么对一些学术概念往往有不同的理解和不同的使用方法?应如何面对这样的现实?答:(1)中文的“金融”的理解。“金融”是由中国字的“金”与“融”组成的词汇。在中国的日常生活中,它的范围大体包括:与物价有紧密联系的货币流通,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体系,短期资金拆借市场,资本市场,保险系统,以及国际金融等领域。如用经济学的术语来概括,通常所理解的金融,就是指由这诸多部分所构成的大系统;这个大系统既包括宏观运行机制,也包括微观运行机制。这可以认为是“宽”口径的金融。也有一种理解认为“金融”仅指资本市场,仅指资本市场的微观运行机制。相对于上述的日常习惯观念,这样的观念狭窄得多,仅指这个范围内的微观运行机制。这可以认为是“窄”口径的金融。(2)西方人对finance的理解。西方人对finance的诠释,大体可归纳为三种口径:①最宽泛的是诠释为:货币的事务、货币的管理、与金钱有关的财源等。这是最为普通的用法。具体包括三个方面:政府的货币资财及其管理,归之为publicfinance,即“国家财政”;工商企业的货币资财及其管理,归之为corporatefinance,即“公司理财”;个人的货币资财及其管理,归之为personalbudget,即个人收支。这种诠释所概括的范围大于“金融”在中国涵盖的范围。②最狭窄的诠释:金融概括了与资本市场有关的运作机制以及股票等有价证券的价格形成。在国外的经济学界,这样的用法通行。近年来,在我国开始流行的对“金融”的狭义解释,即来源于国外对finance的这种用法。③介于两者之间的口径的诠释为:货币的流通、信用的授予、投资的运作、银行的服务等。一些国际组织采用这样的统计口径。(3)把中文的“金融”与西文的finance相比较,如图3-1所示。图3-1“金融”与“finance”词义涵盖范围比较从图可以看出,“金融”与“finance”并无完全的一一对应关系。特别是在经济发展变化的过程中,中文的金融与西文的finance所包含的内容都在不断演进。所以,中文“金融”与西文finance不能强行使之简单恒等。(4)对于一些学术概念往往有不同的理解,这是因为很多概念的界定和理解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学科背景、不同的研究背景和不同的理论流派来看,往往就会形成不同的看法,对学术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就有了不同的界定。(5)对于学术概念的不同理解,往往难以存此废彼,定于一尊,必须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很多学术概念的不同理解也并不是完全的排斥关系,通常会有某些共同点,有可以相互吸收的合理的部分。3.金融范畴的形成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现代金融涵盖了哪些领域?答:(1)金融范畴的形成源于货币和信用的发展。在现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之前,货币范畴的发展同信用范畴的发展保持着相互独立的状态。流通中的货币形态其大轮廓是:最初的实物形态;尔后的金属铸币形态;再后的信用货币形态。信用的产生是与财富非所有权转移的调剂需要相联系的。在前资本主义社会,信用一直是以实物借贷和货币借贷两种形式并存。随着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作为财富凝结的货币在借贷中日益占据了重要地位。信用的发展,对于货币的流通确实起过强大的作用,但总的看来,货币与信用仍然保持着相互独立的状态。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在西欧产生了现代银行。银行家签发允诺随时兑付金银铸币的银行券。银行券流通的规模迅速扩大,越来越多地代替铸币执行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职能。同时,在银行存款业务的基础上,形成了既不用铸币也不用银行券的转账结算体系和在这个体系中流通的存款货币。一战后,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中,贵金属铸币全部退出流通。到20世纪30年代,则先后实施了彻底不兑现的银行券流通制度。这时,货币的流通与信用的活动,则变成了同一的过程。任何信用活动也同时都是货币的运动:信用扩张意味着货币供给的增加,信用紧缩意味着货币供给的减少,信用资金的调剂则时时影响着货币流通速度和货币供给在部门之间、地区之间和微观经济行为主体之间的分布。当货币的运动和信用的活动虽有多方面联系却终归保持着各自独立发展的过程时,这是两个范畴;而当两者密不可分地结合到一起,则产生了一个由这两个范畴长期相互渗透所形成的新范畴,这个新范畴就是金融。(2)伴随着货币与信用相互渗透并逐步形成一个新的金融范畴的过程,金融范畴也同时向投资和保险等领域覆盖。投资(investment),其古典形式,是个人出资或合伙集资经营农工商业,将本求利。而伴随着金融范畴的形成过程,投资也发生了质的飞跃——形成了以股票交易为特征的资本市场。保险(insurance),包括财产保险(propertyinsurance)和人身保险(1ifeandhealthinsurance),其存在的根据是危险、是风险、是生命周期均独立于货币、信用之外。但早期的保险业务,往往是与贷款业务同处在一个金融机构之中——保险的集中货币资金与货币资金的贷放直接结合。很快,保险集中的货币资金虽然主要不再用以直接贷放,但却主要投放于金融市场。在金融市场上,保险资金所占的份额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保单之类的保险合约也成为金融市场上交易的重要金融工具之一。至于其中的人寿保险,从其产生伊始,就是保险与个人储蓄的结合,一直到今天。而在后来发展的相互人寿保险(mutuallifeinsurance)的形式中,保险又与投资结合起来。所以,从不同角度,保险均成为金融领域的重要组成因素。此外,信托(trust)与租赁(leasing)等等,或几乎完全与金融活动结合,或大部与金融活动结合,成为金融所覆盖的领域。综上所述,金融涵盖的范围有:凡是既涉及货币,又涉及信用,以及以货币与信用结合为一体的形式生成、运作的所有交易行为的集合;换一个角度,也可以理解为:凡是涉及货币供给,银行与非银行信用,以证券交易为操作特征的投资、商业保险、以及类似形式进行运作的所有交易行为的集合。第四章利息和利率1.为什么利息成为收益的最一般的形式?举一个例子,说明收益的资本化。答:(1)利息是资金所有者由于借出资金而取得的报酬,它来自于生产者使用该笔资金发挥生产职能而形成的利润的一部分。显然,没有借贷,就没有利息。但在现实生活中,利息被人们看作是收益的一般形态:无论贷出资金与否,利息都被看作是资金所有者理所当然的收入——可能取得的或将会取得的收入。与此相对应,无论借入资金与否,生产经营者也总是把自己的利润分成利息与企业收入两部分,似乎只有扣除利息所余下的利润才是经营所得。于是,利息就成为一个尺度:如果投资额与所获利润之比低于利息率,则根本不应该投资;如果扣除利息,所余利润与投资的比例甚低,则说明经营的效益不高。利息之所以能够转化为收益的一般形态,马克思认为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原因:①借贷关系中利息是资本所有权的果实这种观念被广而化之,取得了普遍存在的意义。在货币资本的借贷中,贷者之所以可以取得利息,在于他拥有对货币资本的所有权;而借者之所以能够支付利息,在于他将这部分资本运用于产业营运的过程之中,形成价值的增值。一旦人们忽略整个过程中创造价值这个实质内容,而仅仅注意货币资本的所有权可以带来利息这一联系,货币资本自身天然具有收益性的概念,便植根于人们的观念之中。②利息虽然就其实质来说是利润的一部分,但同利润率有一个极明显的区别:利润率是一个与企业经营状况密切联系而事先捉摸不定的量;而利息率则是一个事先极其确定的量,无论企业家的生产经营情形如何,都不会改变这个量。因此,对于企业主来说,“一旦利息作为独特的范畴存在,企业主收入事实上就只是总利润超过利息的余额所采取的对立形式。”利息率的大小,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直接制约企业主收入的多少。在这个意义上,用利息率衡量收益,并以利息表现收益的观念及做法,就不奇怪了。③利息有着悠久的历史。信用与利息,早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资本观念和利润观念存在以前很久”就存在了,货币可以提供利息,早已成为传统的看法。因此,无论货币是否作为资本使用,人们毫不怀疑,它都可以带来收益。(2)收益的资本化,是指各种有收益的事物,不论它是否是一笔贷放出去的货币金额,甚至也不论它是否是一笔资本,都可以通过收益与利率的对比而倒过来算出它相当于多大的资本金额。正是按照这样的带有规律性的关系,有些本身并不存在一种内在规律可以决定其相当于多大资本的事物,也可以取得一定的资本价格。例如土地本身不是劳动产品,无价格,从而不具备决定其价格的内在根据,但土地可以有收益,于是就可以取得地价。比如,一块土地每亩的年平均收益为100元,假定年利率为5%,则这块土地就会以每亩2000元(=100元÷0.05)的价格成交。在利率不变的情况下,当土地的预期收益(B)越大时,其价格(P)会越高;在预期不变的情况下,市场利率(r)越高,土地的价格(P)将越低,这就是市场竞争过程中土地价格形成的规律。同理,有些本来不是资本的东西也因收益的资本化而视为资本,以工资为例,若一个人的年工资为6000元,当市场年利率为5%时,他的资本额可达12万元,这便是在西方经济学里被称为“人力资本”的范畴。资本化是商品经济中的规律,只要利息成为收益的一般形态,这个规律就起作用。随着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资本化规律起作用的范围进一步扩大也将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2.从理论上说,利率的水平是怎样决定的?主要有哪些论点?答:(1)从理论上说,利率水平的决定取决于以下因素:①平均利润率利润是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可分割的总额,当资本量一定时,平均利润率的高低决定着利润总量,平均利润率越高,则利润总量越大。而利息实质上是利润的一部分,所以利息率要受到平均利润率的约束。因此平均利润率越高,则利率越高。②借贷成本它主要包括两类成本:一是借入资金的成本,二是业务费用。银行再贷款时必然会通过收益来补偿其耗费的成本,并获得利差,所以它在确定贷款利率水平时,就必然要求贷款利率高于存款利率和业务费用之和,否则银行就无利可图甚至出现亏损。当然,银行还可以靠中间业务的手续费等其他收入去弥补成本。③通货膨胀预期物价变动主要表现为货币本身的升值或贬值,物价下跌,货币升值,物价上涨,货币贬值。在金融市场上,由于本息均由名义量表示,借贷双方在决定接
本文标题:第三章课后答案文档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8300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