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第三节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三节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和农业集体化方针的确定;五年计划的实施及取得的成就;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大缺陷;1936年苏联新宪法;高度集中的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苏联的大清洗运动。建立知识体系,使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2.方法和过程:(1)学生通过对当时背景材料分析苏联工业化特点及原因,逐渐形成结合历史背景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2)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地把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和斯大林模式的分析评价放到当时历史背景下认识,使学生深刻认识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艰巨性,认识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重要性。3.情感和思想方面:(1)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在短期内取得的巨大成就,有力地说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2)斯大林模式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产生的,曾经起过巨大的作用,但也存在严重的弊端,我们要清醒认识:斯大林模式仅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种探索,它不等同于社会主义。(3)在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上,使学生认识:计划经济也曾被资本主义国家借鉴,因此,社会主义不等于计划经济;市场经济也可用来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因此,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1936年,苏联进入的只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4)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还需不断探索。但探索中一定要遵循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原则。课时安排1课时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分析:苏联的工业化方针和斯大林模式的分析是本节重点。2.难点分析:对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评价是本节的难点。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既取得重大成就,又存在着严重问题。应让学生认识,苏联模式曾经在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起了重要作用,它既对经济建设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又成为后来苏联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苏联模式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产生的,它不能等同于社会主义制度,而只能看作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种探索。这种探索对中国等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有重要影响。教学过程(导入)俄国十月革命成功后,标志着世界现代史的开端。(问)为什么说它是世界现代史开端的标志?(生)人类也进入了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新时期。(问)列宁最早设想怎样过渡到社会主义呢?(生)(战时共产主义直接过渡)但因超越了生产力水平,导致了经济和政治危机,于是在1921年又开始实行了新经济政策,实际上就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恢复经济。而这一政策确实也使经济迅速恢复,改善和巩固了工农联盟,进而巩固了政权。但新经济政策刚实行了了三年时,也就是1924年,列宁因病去世,他的继承者——斯大林很快停止了新经济政策,开始带领苏联人民走上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探索道路。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第三节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板书题目)(课件展示知识目标)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两大内容:一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情况,二是在建设中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我们首先学习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认为在“一国内能够首先建成社会主义。”在这一思想指导下,苏联制定了工业化的方针。(师生共同整理知识)什么时候制定的?内容是什么?总之,要把苏联迅速的建成工业国家。它有什么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展示问题)(探究1)这与资本主义国家有什么不同?苏联走这条工业化道路的原因。材料一:斯大林在论述苏联的工业时说:“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通常是从轻工业开始的。由于轻工业同重工业比较起来,需要的投资少,资本周转快,获得利润比较容易,所以在那里,轻工业成为工业化的头一个对象。只有经过一个时期,轻工业积累了利润并把这些利润集中于银行。这才轮到重工业,积累才开始逐渐转到重工业中去,造成重工业发展的条件。但这是一个需数十年之久的长期过程。……共产党当然不能走这条道路。党知道战争日益迫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做迟了就要失败。”——引自《斯大林选集》下卷材料二: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由于得不到西欧先进国家无产阶级革命的支援,至少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将处于资本主义世界的包围之中。面对这种情况,党不能容忍苏联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上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之下。因为这种落后的危险性在于,孤立的苏维埃社会主义随时都有可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优势和军事进攻面前归于毁灭。他强调,苏联必须在10年时间实现工业化,赶上与发达国家50年至100年的差距,以对付新的帝国主义战争的威胁。这特殊的历史条件,决定了经济技术落后的俄国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不可能越过工业化,也不可能按照资本主义国家通常所走过的道路去实现工业化。——齐世荣吴于廑《世界史·现代卷(上)》材料三:斯大林认为:“对资本主义国家是不可能的或者是几乎不可能的事情,对无产阶级国家却是完全可能的。因为无产阶级国家在这些方面具有资产阶级国家所没有的、也许是不可能有的优越性。国有化土地、国有化的工业、国有化的运输业和信贷业、垄断化的对外贸易、由国家调整的国内贸易——这一切都是能够用来发展我国工业的‘追加资本’的新源泉,这些新源泉是任何一个资产阶级国家中都不曾有过。”——《斯大林选集》上卷(教师指导学生分析材料并总结:指导学法:多角度全面分析,比较要从发展进程和工业化推动力量两个方面分析;原因要放到当时的国内国际背景中,结合国际国内背景分析。)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不同:资本主义国家是先发展轻工业,然后再发展重工业;资本主义国家主要靠私人的力量。原因:帝国主义的封锁、包围、威胁。苏联经济的落后,落后就要挨打。(必要性)无产阶级已经掌握政权,能够运用政权的力量快速发展经济。(可能性)(过渡)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苏联于制定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路线,在这一方针的指导下,苏联利用政权的力量开展了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问)五年计划什么时候开始的?卫国战争前即德国进攻苏联前,总共进行了几个五年计划。三个。一五计划(1928—1932年)二五计划(1933—1937年)三五计划(1937—1942年)。但1941年德国进攻苏联,打断了三五计划。就在二五计划完成的1937年,苏联就基本实现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而且工业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可以说,仅用十年的时间就跑完了资本主义国家上百年的工业化道路。苏联在高速发展之时,资本主义世界却在经济危机打击下,经济普遍萧条,这更能体现出什么问题?(学生答)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过渡)随着工业化的开展,它的资金从哪里来呢?一是利用国营企业上交的利润;一是靠农业的支援。而当时苏联农业水平还在小农经济水平,而且实行新经济政策,农民在交了固定的农业税后,剩下的粮食自由支配。可国家靠农业税远不足以支持工业化建设,还要低价大量的收购粮食。可是,在价格很低的情况下,出现了粮食收购危机。粮食收购危机不仅仅是城市缺粮的危机,更是工业化的危机。即新经济政策下的小农经济和工业化产生了矛盾。也就是说工业化需要农业支援,可是农业呢,一方面生产不出大量的粮食,二是农民也不愿低价卖粮支援工业。斯大林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就是建立集体化的农庄,这样做既能通过大规模的机械化生产改造小农经济,也把农业也纳入整个计划经济建设的轨道,不顾农民意愿,使农业支援工业建设。为此,苏联确立了农业集体化的方针。(问)这个方针是什么时候制定的?(问)主要内容是什么?把个体小农经济联合并合并为大规模的集体经济。从此苏联开始了集体化运动,逐渐取消了列宁时期实行的新经济政策。尤其是从1928年采用行政手段加快集体化进程。使农业集体化迅速实现。举例:到1937年底,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播种面积占到几乎100%的播种总面积。——(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教材》(必修2))农业集体化完成。(问题思考)那么这场运动产生了什么影响呢?(学生看书分析,不过在分析时,要多角度地全面分析)首先,辩证地一分为二的分析,既要看到它的积极作用,也要看到它的消极作用。对美国一方面的作用,还要全面分析,即对工业、对农业有什么作用?影响:(1)积极作用:对工业:暂时为工业化提供了条件;对农业:有利于农业的机械化(2)消极作用:对农业:破坏了农业生产力。对工业:长远来看,……(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分析)方案一:若学生回答出破坏农业的原因,就直接给出材料加以证明。同时反问,这种情况发生说明农业集体化破坏了生产力,其根本原因是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具体原因那就是违背农民意愿,强行纳入。进而举例。到斯大林逝世的1953年,苏联粮食产量还低于1913年的水平。方案二:农业集体化实施中,出现了这样的情况。(给出材料)据统计:苏联1927年7月到1937年19月,苏联农村中,牛减少了22%,马减少了13%,猪减少了33%,羊减少了26%。——(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教材》(必修2))这表明破坏了生产力。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板书)从两个方面分析,指导学生学法。根本上看:超越了生产力水平;具体来看:违背农民意愿,强行纳入,农民抵制生产。举例:到斯大林逝世的1953年,苏联粮食产量还低于1913年的水平。(过渡)可以说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也存在着严重的问题。我们总结一下它有哪些主要问题呢?(教师总结)三重三轻——(1)重重工业,轻农业和轻工业——制约了重工业的发展。(2)重量轻质——浪费了资源。(很多质量不行,不能用)(3)重积累轻消费——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举例:80年代南京大学一位学者到苏联后的见闻:刮胡刀、雨伞、指甲刀的故事。(4)从农民身上拿走的东西太多,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损害。举例:集体农庄收获的粮食用于庄员分配的部分只占16.3%,——斯大林社会主义建设的思路和苏联模式(陈国新著)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对此说:“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它米吃,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教材》(必修2))(过渡)随着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实现,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济上: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已经占到绝对支配地位,阶级关系上:剥削阶级已经被消灭,为了把这一变化确定下来。在政治上,制定了新宪法。政治上:1936年新宪法:(引导发问)什么时候制定的?为什么叫新呢?规定了国家的新性质是……,新经济基础是……、新政治基础是……。(看课本复述即可。)这些“新”新在哪里呢?(学生答)都具有社会主义性质。因此,也就具有了新意义。它的颁布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也标志着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因为主要是在斯大林时期形成的,所以又叫斯大林模式)。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这一体制的形成。二、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展示目标)它是什么样的体制即具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体制?它对苏联产生了怎样的影响?首先我们看它的特点,课本上从经济、政治两个方面讲述了它的特点:概括起来,无论是政治上还是经济上,都具有什么特点?(生)高度集中的特点。这种高度集中在经济上又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经济上:高度集中:运行机制——计划代替市场,行政命令代替市场价值规律。在那时,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由中央政府统一制定,然后从上到下,按部门或地区逐级下达计划指标。(集中性)计划指标的内容无所不包,从资金来源、物资供应到产品的数量、品种、销售,都作了详细的规定。(全面性)这些大大小小的计划都是指令性的,各行业、地区都必须严格执行。(指令性)——(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教材》(必修2))“厂长有事不找市场,而找市长。”所有制结构上——单一的公有制结构。政治上:权力高度集中,地方的权力集中于中央,中央的权力集中于个人,个人高度专权,严重破坏了民主集中制,缺少群众监督,。党政不分,以党代政。忽视民主法制建设。(强调人治,忽视法制)(过渡)对这一体制,人们争论不断,有的认为是斯大林主观意志的产物,也有的认为它的产生有一定的客观必然性。你认为它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学生看书解决)这种体制形成有它的历史必然性。1、外部:帝国主义的包围和封锁,领导国家的权力需要集中起来,才能有效对付外部的挑战。2、内部:落后的经济文化:小农意识和封建专制意识仍深藏在人们的头脑中,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中,比较容易产生个人崇拜,接受个人专断。当然斯大林的个人因素也起了很大作用。“在
本文标题:第三节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8361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