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第九章脂代谢脂类的生理功能a.生物膜的骨架成分磷脂、糖脂b.能量贮存形式甘油三酯c.参与信号识别、免疫糖脂d.激素、维生素的前体固醇类激素,维生素D、A、K、Ee.生物体表保温防护脂肪贮存量大,热值高,39KJ。70kg人体,贮存的脂肪可产生:2008320kJ蛋白质105000kJ糖原2520kJGlc168kJ脂肪的热值:1g脂肪产生的热量,是等量蛋白质或糖的2.3倍。第一节脂类的消化、吸收和转运一、脂类的消化和吸收1、脂类的消化(主要在十二指肠中)食物中的脂类主要是甘油三酯80-90%还有少量的磷脂6-10%胆固醇2-3%胃的食物糜(酸性)进入十二指肠,刺激肠促胰液肽的分泌,引起胰脏分泌HCO-3至小肠(碱性)。脂肪间接刺激胆汁及胰液的分泌。胆汁酸盐使脂类乳化,分散成小微团,在胰腺分泌的脂类水解酶作用下水解。胰腺分泌的脂类水解酶:①三脂酰甘油脂肪酶(水解三酰甘油的C1、C3酯键,生成2-单酰甘油和两个游离的脂肪酸。胰脏分泌的脂肪酶原要在小肠中激活)②磷脂酶A2(水解磷脂,产生溶血磷酸和脂肪酸)③胆固醇脂酶(水解胆固醇脂,产生胆固醇和脂肪酸)④辅脂酶(Colipase)(它和胆汁共同激活胰脏分泌的脂肪酶原)2、脂类的吸收脂类的消化产物,甘油单脂、脂肪酸、胆固醇、溶血磷脂可与胆汁酸乳化成更小的混合微团(20nm),这种微团极性增大,易于穿过肠粘膜细胞表面的水屏障,被肠粘膜的拄状表面细胞吸收。被吸收的脂类,在2柱状细胞中重新合成甘油三酯,结合上蛋白质、磷酯、胆固醇,形成乳糜微粒(CM),经胞吐排至细胞外,再经淋巴系统进入血液。小分子脂肪酸水溶性较高,可不经过淋巴系统,直接进入门静脉血液中。二、脂类转运和脂蛋白的作用甘油三脂和胆固醇脂在体内由脂蛋白转运。脂蛋白:是由疏水脂类为核心、围绕着极性脂类及载脂蛋白组成的复合体,是脂类物质的转运形式。载脂蛋白:(已发现18种,主要的有7种)在肝脏及小肠中合成,分泌至胞外,可使疏水脂类增溶,并且具有信号识别、调控及转移功能,能将脂类运至特定的靶细胞中。脂蛋白的分类及功能:P151表15-1各种脂蛋白的组成、理化性质、生理功能三、贮脂的动用皮下脂肪在脂肪酶作用下分解,产生脂肪酸,经血浆白蛋白运输至各组织细胞中。血浆白蛋白占血浆蛋白总量的50%,是脂肪酸运输蛋白,血浆白蛋白既可运输脂肪酸,又可解除脂肪酸对红细胞膜的破坏。贮脂的降解受激素调节。促进: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皮质激素抑制:胰岛素植物种子发芽时,脂肪酶活性升高,能利用脂肪的微生物也能产生脂肪酶。第二节脂肪酸和甘油三酯的分解代谢一、甘油三酯的水解甘油三酯的水解由脂肪酶催化。组织中有三种脂肪酶,逐步将甘油三酯水解成甘油二酯、甘油单酯、甘油和脂肪酸。这三种酶是:脂肪酶(激素敏感性甘油三酯脂肪酶,是限速酶)甘油二酯脂肪酶甘油单酯脂肪酶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皮质激素都可以激活腺苷酸环化酶,使cAMP浓度升高,促使依赖cAMP的蛋白激酶活化,后者使无活性的脂肪酶磷酸化,转变成有活性的脂肪酶,加速脂解作用。胰岛素、前列腺素E1作用相反,可抗脂解。油料种子萌发早期,脂肪酶活性急剧增高,脂肪迅速水解。3二、甘油代谢在脂肪细胞中,没有甘油激酶,无法利用脂解产生的甘油。甘油进入血液,转运至肝脏后才能被甘油激酶磷酸化为3-磷酸甘油,再经磷酸甘油脱氢酶氧化成磷酸二羟丙酮,进入糖酵解途径或糖异生途径。P152反应式:三、脂肪酸的氧化(一)饱和偶数碳脂肪酸的β氧化1、β氧化学说早在1904年,Franz和Knoop就提出了脂肪酸β氧化学说。用苯基标记含奇数碳原子的脂肪酸,饲喂动物,尿中是苯甲酸衍生物马尿酸。用苯基标记含隅数碳原子的脂肪酸,饲喂动物,尿中是苯乙酸衍生物苯乙尿酸。结论:脂肪酸的氧化是从羧基端β-碳原子开始,每次分解出一个二碳片断。产生的终产物苯甲酸、苯乙酸对动物有毒害,在肝脏中分别与Gly反应,生成马尿酸和苯乙尿酸,排出体外。β-氧化发生在肝及其它细胞的线粒体内。2、脂肪酸的β氧化过程脂肪酸进入细胞后,首先被活化成酯酰CoA,然后再入线粒体内氧化。(1)、脂肪酸的活化(细胞质)RCOO-+ATP+CoA-SH→RCO-S-CoA+AMP+Ppi生成一个高能硫脂键,需消耗两个高能磷酸键,反应平衡常数为1,由于PPi水解,反应不可逆。细胞中有两种活化脂肪酸的酶:内质网脂酰CoA合成酶,活化12C以上的长链脂肪酸线粒体脂酰CoA合成酶,活化4~10C的中、短链脂肪酸(2)、脂肪酸向线粒体的转运中、短链脂肪酸(4-10C)可直接进入线粒体,并在线粒体内活化生成脂酰CoA。长链脂肪酸先在胞质中生成脂酰CoA,经肉碱转运至线粒体内。肉(毒)碱:L-β羟基-r-三甲基铵基丁酸P154.图15-1脂酰CoA以脂酰肉碱形式转运到线粒体内4线粒体内膜外侧(胞质侧):肉碱脂酰转移酶Ⅰ催化,脂酰CoA将脂酰基转移给肉碱的β羟基,生成脂酰肉碱。线粒体内膜:线粒体内膜的移位酶将脂酰肉碱移入线粒体内,并将肉碱移出线粒体。线粒体内:膜内侧:肉碱脂酰转移酶Ⅱ催化,使脂酰基又转移给CoA,生成脂酰CoA和游离的肉碱。脂酰CoA进入线粒体后,在基质中进行β氧化作用,包括4个循环的步骤。(3)、脂酰CoA脱氢生成β-反式烯脂酰CoAP154反应式:线粒体基质中,已发现三种脂酰CoA脱氢酶,均以FAD为辅基,分别催化链长为C4-C6,C6-C14,C6-C18的脂酰CoA脱氢。(4)、△2反式烯脂酰CoA水化生成L-β-羟脂酰CoAP155反应式:β-烯脂酰CoA水化酶(5)、L-β-羟脂酰CoA脱氢生成β-酮脂酰CoAP155反应式:L-β羟脂酸CoA脱氢酶(6)、β-酮脂酰CoA硫解生成乙酰CoA和(n-2)脂酰CoAP155反应式:酮脂酰硫解酶3、脂肪酸β-氧化作用小结结合P154图15-1和P156图15-2,回顾脂肪酸β氧化过程。(1)脂肪酸β-氧化时仅需活化一次,其代价是消耗1个ATP的两个高能键(2)长链脂肪酸由线粒体外的脂酰CoA合成酶活化,经肉碱运到线粒体内;中、短链脂肪酸直接进入线粒体,由线粒体内的脂酰CoA合成酶活化。(3)β-氧化包括脱氢、水化、脱氢、硫解4个重复步骤(4)β-氧化的产物是乙酰CoA,可以进入TCA4、脂肪酸β-氧化产生的能量以硬脂酸为例,18碳饱和脂肪酸胞质中:⑴活化:消耗2ATP,生成硬脂酰CoA线粒体内:5⑵脂酰CoA脱氢:FADH2,产生2ATP⑶β-羟脂酰CoA脱氢:NADH,产生3ATP⑷β-酮脂酰CoA硫解:乙酰CoA→TCA,12ATP(n-2)脂酰CoA→第二轮β氧化活化消耗:-2ATPβ氧化产生:8×(2+3)ATP=409个乙酰CoA:9×12ATP=108净生成:146ATP饱和脂酸完全氧化净生成ATP的数量:(8.5n-7)ATP(n为偶数)硬脂酸燃烧热值:–2651kcalβ-氧化释放:146ATP×(-7.3Kcal)=-1065.8Kcal转换热效率5、β-氧化的调节⑴脂酰基进入线粒体的速度是限速步骤,长链脂酸生物合成的第一个前体丙二酸单酰CoA的浓度增加,可抑制肉碱脂酰转移酶Ⅰ,限制脂肪氧化。⑵[NADH]/[NAD+]比率高时,β—羟脂酰CoA脱氢酶便受抑制。⑶乙酰CoA浓度高时;可抑制硫解酶,抑制氧化(脂酰CoA有两条去路:①氧化。②合成甘油三酯)(二)不饱和脂酸的β氧化1、单不饱和脂肪酸的氧化P157油酸的β氧化△3顺—△2反烯脂酰CoA异构酶(改变双键位置和顺反构型)(146-2)ATP2、多不饱和脂酸的氧化P158亚油酸的β氧化△3顺—△2反烯脂酰CoA异构酶(改变双键位置和顺反构型)β-羟脂酰CoA差向酶(改变β-羟基构型:D→L型)(146—2—2)ATP(三)奇数碳脂肪酸的β氧化奇数碳脂肪酸经反复的β氧化,最后可得到丙酰CoA,丙酰CoA有两条代谢途径:%2.4026518.106561、丙酰CoA转化成琥珀酰CoA,进入TCA。详细过程P158动物体内存在这条途径,因此,在动物肝脏中奇数碳脂肪酸最终能够异生为糖。反刍动物瘤胃中,糖异生作用十分旺盛,碳水化合物经细菌发酵可产生大量丙酸,进入宿主细胞,在硫激酶作用下产丙酰CoA,转化成琥珀酰CoA,参加糖异生作用。2、丙酰CoA转化成乙酰CoA,进入TCAP159这条途径在植物、微生物中较普遍。有些植物、酵母和海洋生物,体内含有奇数碳脂肪酸,经β氧化后,最后产生丙酰CoA。(四)脂酸的其它氧化途径1、α—氧化(不需活化,直接氧化游离脂酸)植物种子、叶子、动物的脑、肝细胞,每次氧化从脂酸羧基端失去一个C原子。RCH2COOH→RCOOH+CO2α—氧化对于降解支链脂肪酸、奇数碳脂肪酸、过分长链脂肪酸(如脑中C22、C24)有重要作用2、ω—氧化(ω端的甲基羟基化,氧化成醛,再氧化成酸)动物体内多数是12C以上的羧酸,它们进行β氧化,但少数的12C以下的脂酸可通过ω—氧化途径,产生二羧酸,如11C脂酸可产生11C、9C、和7C的二羧酸(在生物体内并不重要)。ω—氧化涉及末端甲基的羟基化,生成一级醇,并继而氧化成醛,再转化成羧酸。ω—氧化在脂肪烃的生物降解中有重要作用。泄漏的石油,可被细菌ω氧化,把烃转变成脂肪酸,然后经β氧化降解。四、酮体的代谢脂肪酸β-氧化产生的乙酰CoA,在肌肉和肝外组织中直接进入TCA,然而在肝、肾脏细胞中还有另外一条去路:生成乙酰乙酸、D-β-羟丁酸、丙酮,这三种物质统称酮体。酮体在肝中生成后,再运到肝外组织中利用。1、酮体的生成酮体的合成发生在肝、肾细胞的线粒体内。形成酮体的目的是将肝中大量的乙酰CoA转移出去,乙酰乙酸占30%,β—羟丁酸70%,少量丙酮。(丙酮主要由肺呼出体外)肝脏线粒体中的乙酰CoA走哪一条途径,主要取决于草酰乙酸的可利用性。饥饿状态下,草酰乙酸离开7TCA,用于异生合成Glc。当草酰乙酸浓度很低时,只有少量乙酰CoA进入TCA,大多数乙酰CoA用于合成酮体。当乙酰CoA不能再进入TCA时,肝脏合成酮体送至肝外组织利用,肝脏仍可继续氧化脂肪酸。酮体的生成途径:P164图15-5酮体的生成过程肝中酮体生成的酶类很活泼,但没有能利用酮体的酶类。因此,肝脏线粒体合成的酮体,迅速透过线粒体并进入血液循环,送至全身。2、酮体的利用肝外许多组织具有活性很强的利用酮体的酶。(1)、乙酰乙酸被琥珀酰CoA转硫酶(β-酮脂酰CoA转移酶)活化成乙酰乙酰CoA心、肾、脑、骨骼肌等的线粒体中有较高的酶活性,可活化乙酰乙酸。乙酰乙酸+琥珀酰CoA→乙酰乙酰CoA+琥珀酸然后,乙酰乙酰CoA被β氧化酶系中的硫解酶硫解,生成2分子乙酰CoA,进入TCA。(2)、β—羟基丁酸由β—羟基丁酸脱氢酶催化,生成乙酰乙酸,然后进入上述途径。(3)、丙酮可在一系列酶作用下转变成丙酮酸或乳酸,进入TCA或异生成糖。肝脏氧化脂肪时可产生酮体,但不能利用它(缺少β—酮脂酰CoA转移酶),而肝外组织在脂肪氧化时不产生酮体,但能利用肝中输出的酮体。在正常情况下,脑组织基本上利用Glc供能,而在严重饥饿状态,75%的能量由血中酮体供应。3、酮体生成的生理意义酮体是肝内正常的中间代谢产物,是肝输出能量的一种形式。酮体溶于水,分子小,能通过血脑屏障及肌肉毛细管壁,是心、脑组织的重要能源。脑组织不能氧化脂酸,却能利用酮体。长期饥饿,糖供应不足时,酮体可以代替Glc,成为脑组织及肌肉的主要能源。正常情况下,血中酮体0.03~0.5mmal/2。在饥饿、高脂低糖膳食时,酮体的生成增加,当酮体生成超过肝外组织的利用能力时,引起血中酮体升高,导致酮症酸(乙酰乙酸、β—羟丁酸)中毒,引起酮尿。4、酮体生成的调节。(1)饱食:胰岛素增加,脂解作用抑制,脂肪动员减少,进入肝中脂酸减少,酮体生成减少。饥饿:胰高血糖素增加,脂肪动员量加强,血中游离脂酸浓度升高,利于β氧化及酮体的生成。(2)肝细胞糖原含量及代谢的影响:进入肝细胞的游离脂酸,有两条去路:一条是在胞液中酯化,合成甘油三酯及磷脂;一是条进入线粒体进行β氧化,生成乙酰CoA及酮体。肝细胞糖原含量丰富
本文标题:第九章 脂代谢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8413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