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综合/其它 > 第79章中央银行货币政策
第七章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第一节货币政策概述一、货币政策的内涵(一)货币政策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两种。一般指中央银行为实现一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和控制货币供给与信用,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正和措施的总和。(二)货币政策的内容货币政策从作用过程包括:政策目标、实现目标的政策工具、监测和控制目标实现的各种操作指标和中介指标、政策传递机制和政策效果等基本内容。从作用范围(或实施措施)包括利率政策、信贷政策、汇率政策、黄金政策。二、货币政策的功能货币政策作为国家重要的宏观调控工具之一,其对经济运行(产出、就业、通胀、经济波动)有重要影响,具体通过以下功能发挥作用。(一)促进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均衡,保持币值稳定(二)降低经济波动,促进经济的稳定增长(三)促进充分就业,实现社会稳定(四)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保持汇率相对稳定(五)保持金融稳定,防范金融风险三、货币政策的特点(一)货币政策是宏观政策(二)货币政策是调节社会总需求的政策(三)货币政策是间接调控政策(四)货币政策是长期政策第二节货币政策与社会总供求一、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一)货币供给是一定时期内由中央银行和存款货币银行提供的各种货币形式的总量(二)货币需求是一定时期内社会公众能够而且愿意以货币形式持有其资产的需要货币均衡是指货币供给量与货币需求量基本适应的状态,它是一种不断从失衡到均衡的动态调整过程。二、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一)社会总供给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所能提供的所有商品和服务的总量(二)社会总需求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对各种商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社会总供求均衡就是供求基本适应的状态,是一种不断从失衡到均衡的状态。在自然经济中社会总供求均衡表现为实物均衡,但在现代货币经济中表现为货币市场和商品市场的均衡。三、货币供求与社会总供求间的关系(一)货币供给促使社会总需求的形成社会总需求是有购买能力的需求,货币供给量决定社会需求量;但货币供应量的变化与社会需求的变化在量和时间上不是一一对应关系。(二)社会总需求影响社会总供给在现代经济中,如果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意味着市场处于供求失衡,物价上涨和社会不稳定;反之,意味着市场处于疲软状态,企业开工不足,失业率上升和经济萧条。一般政府通过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调节经济运行,使经济在社会总供求完全均衡的基础上运行。在这个过程中,社会的总供求均衡状态与货币的供求状况之间始终存在紧密的联系。(三)社会总供给决定了真实货币需求在货币经济中,所有的商品供给的目的,都是为了换取等值的货币,以作进一步的购买,并进行连续的生产与消费,这形成了商品供给与货币需求的关系。(四)货币需求决定货币供给在商品供给过剩、技术手段取得很大进步的今天,货币供给从实质上也受制于货币需求。货币供求的均衡和非均衡表现为物价和利率水平的变化,在完全的市场经济状态下,价格和利率的波动会使货币供求由非均衡自动过渡到均衡。由于市场会失灵,所以需要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对货币供求的调控由中央银行完成。四、货币政策对经济运行的影响(一)货币政策对货币供给的影响争论的焦点即货币供应量是内生变量还是外生变量。货币供应量应当是外生变量与内生变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即由经济体系内各种因素共同决定的。其中,中央银行发挥决定性作用。(二)货币政策对基础货币的影响1、货币政策对产出、就业和通货膨胀的影响见菲利普斯曲线2、货币政策对经济波动的影响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货币政策对经济波动的影响程度有大有小。有关货币政策效应的理论分歧第三节货币政策理论简述西方经济学界对货币政策效应问题存在较大的分歧,其中集中体现在以下不同观点上。一、古典学派的观点(费雪方程式MV=PY)二、凯恩斯学派(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表明货币政策短期有效)三、货币学派(弗里德曼认为货币在经济生活中最重要)四、合理预期学派(卢卡斯认为长短期货币政策均无效)第八章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第一节货币政策目标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为实现其宏观经济目标所采用的调节货币、信用和利率等变量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货币政策包括三方面内容:货币政策目标,指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和中介目标;货币政策工具,指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操作工具和手段;货币政策效果,指货币政策中介(间)目标和传导机制及效果。实施货币政策的主体是中央银行(货币管理当局)。一、货币政策目标的历史演变20世纪30年代以前金本位制的影响使得维持货币币值的稳定是当时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20世纪30年代以后,经济危机的爆发使货币政策的目标由原来单目标变为稳定币值和充分就业的多目标。50年代以后,各国中央银行提出把物价上涨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的同时,又将促进经济增长(充分就业)作为货币政策目标的重点。60年代开始,一些国家国际收支逆差的出现使维持固定汇率发生困难,国际收支平衡作为货币政策目标的重点。70年代后期,经济的“滞胀”促使一些国家的货币政策目标先后转为以稳定货币为主。二、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一)单目标论基于各目标的矛盾性,只采纳一个目标。(二)双目标论根据指标间的高度相关性、选择方法(相机抉择、临界点选择)等因素,将通胀率和失业率或币值稳定和经济增长作为政策目标(三)多目标论依据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状况兼顾多种目标。所以一般来说,如果中央银行明确追求多个目标,则称为多目标,凯恩斯学派主张多重目标,即稳定物价、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新古典学派的代表人物萨缪尔森也主张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多重货币政策目标。但如果中央银行明确突出某个目标,则称为单目标,弗里德曼主张实行稳定币值的单一目标。三、货币政策目标的内容(一)稳定物价稳定物价是稳定币值的国内含义。稳定币值包括两点:一是稳定对内的币值,即稳定一般物价水平,各国对物价的承受能力不同,因而对物价稳定没有统一标准。对物价稳定的基本判断是通货膨胀率保持在较低水平上;二是稳定对外的币值,即稳定外汇汇率在一定幅度内。(二)充分就业充分就业即各国能被利用的资源是否充分得到利用,通常用失业率来表示,失业率所统计的失业是指非自愿失业。充分就业的目标并不是失业率为零,美国多数经济学家认为失业率在5%以内,就算充分就业。(三)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一国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商品和劳务总量的增长。一般用剔除价格因素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来衡量。(四)国际收支平衡国际收支状况是一个国家同世界其他国家之间因经济联系而引起的全部货币收支,国际收支平衡即自主性交易的基本平衡。四、政策目标之间的矛盾(一)稳定物价与充分就业的矛盾如菲利普斯曲线所示,要保持充分就业,就必须扩大生产规模,增加货币供应量,从而导致物价上涨;而要降低物价上涨率,就要紧缩银根,压缩生产规模,则会提高失业率。(二)稳定物价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现代经济实践证明,经济的增长大多伴随着物价的上涨。也有人认为物价稳定和经济增长没有矛盾,理由是经济增长率伴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提高,而物价稳定恰恰为生产率提高和经济正常运行并保持良好势头创造了有利条件。(三)稳定物价与国际收支平衡之间的矛盾1、固定汇率状态下2、浮动汇率状态下(四)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根据奥肯定律:失业率提高1%,经济的潜在产出与现实产出的缺口增大3.2%。一般来说要实现充分就业就必须采取刺激总需求的政策措施,即两者是正相关关系。但若经济增长由劳动密集向资本密集转化,二者有可能为负相关关系。(五)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之间的矛盾一般来说,经济迅速增长往往使本国对进口商品的需求比出口贸易更快,导致国际收支出现逆差,反之,则为逆差。五、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方法从理论与政策上解决货币政策目标间矛盾应采取以下主要方法:(一)“相机”抉择法在一个时期里,根据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和经济金融环境,优先选择一到两个目标力求协调或缓解目标间矛盾的方法。(二)“逆经济风向”选择法依据经济周期的变化而确定货币供应量的方法,是目前普遍采取的一种方法。(三)“简单规则”法货币当局通过长期维持一个固定的货币供给增长率来稳定经济的方法。选择简单规则理由:1、中央银行对经济的判断不可能完全正确2、货币政策效应存在时滞3、对货币供应量的测算不可能精确(四)“临界点选择”法依据政府的承受力,将菲利普斯曲线控制在安全区内的方法。第二节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和操作目标一、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一)中介目标概述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也称货币政策的中间指标,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特定的货币政策目标而选取的操作对象。中央银行不可能通过货币政策的实施而直接地达到其最终目标,而只能通过观测和控制一些具体的指标来影响实际的经济活动,从而间接地达到最终目标。这些能为中央银行所直接控制和观测的指标,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二)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作用1、表明货币政策实施的进度2、为中央银行提供追踪指标3、便于中央银行随时调整政策(三)选择中间指标和操作指标的主要标准良好的货币政策指标,必须符合以下4个标准:1、相关性2、可测性3、可控性4、抗干扰性二、可供选择的中介指标分析(一)货币供给量(二)利率(三)其他指标1、贷款规模2、名义汇率3、股票价格4、超额准备金货币供给量和利率不可能同时作为一个国家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因为要维持某个中介目标,必须以另一个目标的变化为前提。目前有些国家选择通胀率作为中介目标。三、可供选择的操作指标分析(一)准备金(二)基础货币(三)短期利率第三节我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的特点我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将我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确定为“保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将贷款规模作为中介目标,但随市场经济化,其有效性不断下降,96年以后至今我国始终将货币供应量M1作为中介目标,M0、M2作为观测目标;准备金中的超额储备作为操作目标。但目前中介目标与最终目标有诸多不适,提出修改中介目标为利率、通胀率等的呼声不断。第九章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与业务操作第一节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及业务操作一般性政策主要用于调节货币供应总量一、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一)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涵义和作用1、含义2、作用其一、保证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资金的流动性其二、集中一部分信贷资金其三、调节货币供给总量(二)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工具的优缺点1、优点2、缺点(三)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现状二、再贴现政策(一)再贴现政策的含义和作用1、含义再贴现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变动再贴现率的办法,影响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从中央银行获得的再贴现贷款和超额准备的成本,达到增加或减少货币供给量、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一种政策措施。2、内容一是再贴现率的调整;二是规定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的资格。(二)再贴现政策的作用1、能够影响金融机构的准备金和资金成本,从而影响它们的贷款量和货币供给量2、再贴现政策对调整信贷结构有一定效果3、再贴现率的升降可产生货币政策变动方向和力度的告示作用,从而影响公众预期4、防止金融恐慌(三)再贴现政策的优缺点1、优点2、缺点三、公开市场业务(一)公开市场业务的含义和作用1、含义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以影响货币供应量和利率,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一种政策措施。2、作用其一、调控存款货币银行准备金和货币供给量其二、影响利率水平和利率结构其三、与再贴现政策配合使用,可以提高货币政策效果其四、降低货币流通量的波动幅度(二)公开市场政策的内容1、确定证券买卖的品种、数量和操作计划2、决定操作方式的期限3、选取操作机构4、确定交易方式(三)公开市场操作的方式1、长期性储备调节(买断、卖断)正回购2、临时性储备调节逆回购(四)公开市场操作发挥作用的条件1、央行必须具备强大的资金实力2、央行必须具备弹性操作权利3、完善国内金融市场4、证券种类和数量要适度5、信用制度要相当发达6、利率市场化(五)公开市场业务的优缺点1、优点2、缺点三大工具的配合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组合运用。第二节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选择性政策工具只针对某个经济领域或用于特殊用途的信贷而采取的调节措施。一、直接信用控制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从结构和数量两个方面以行政命令或其他
本文标题:第79章中央银行货币政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8447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