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冶金工业 > 第九章社会学基础知识与应用
第九章社会学基础知识与应用第一节社会学基本概念1、简述社会学的定义及研究对象?答:社会学——是一门高度生活化的社会科学,是一门试图以科学思考来讨论人类社会和生活的学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1.研究社会结构社会学首要研究的是社会整体结构的协调和正常发展。社会结构分为:(1)实体结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有形的物质,如个人、家庭、群体、组织、民族、社区等。(2)文化结构——是抽象的概念,存在于人们的头脑中并通过社会行为表现出来,如社会的风俗习惯、道德观念、法律规范、行为方式等。社会的文化结构寓于社会的实体结构之中,这两种结构是在一起发挥作用的。2.研究社会过程、社会互动和社会变迁研究社会结构属于“静态社会研究”,研究社会过程属于“社会动态研究”。3.研究社会关系社会学是揭示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4.研究社会行为2、简述社会学的研究特点?答:1.整体性2.综合性3.实证性3、简述社会学学习研究的方法和态度?答:(1)自觉地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2)坚持理论联系实际(3)认真地进行社会调查第二节社会文化1、简述文化的定义及特点?答:(一)文化的定义文化——就是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认识世界的方式,是人们的态度和行为,是世代相传的对于存在、价值和行动的共识。(二)文化的特点第一,一定的地理环境和生产力发展是文化产生的渊源。第二,文化的传播与融合是文化发展的主要动力。第三,价值观是文化的主要变量。第四,行为是文化的函数。2、简述文化冲突和文化融合的定义?答:文化冲突——指不同形态的文化或者其他文化要素之间的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过程;文化融合——指不同形态的文化或者文化要素之间相互结合、相互吸收的过程,它以文化的相互适应为标志。文化冲突和文化融合的现象总是互相交叉的,冲突中有融合,而融合中也有排斥。正是因为文化冲突与文化融合的辩证关系,社区文化才可能产生认同的价值观。第三节个人社会化1、简述社会化的定义?答:社会化——指作为个体的、生物的人成长为社会人,并逐步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具体指个人学习知识、技能和规范,取得社会成员的资格,发展自己社会性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社会化过程也就是社会角色的学习过程。(1)社会化的广义含义:社会化贯穿于人的出生到生命的结束,人的一生都是社会化的过程。(2)社会化的狭义含义:社会化是指一个人出生之后,经过幼年、童年的看护,青少年的教育,成为社会所接受的“成人”的过程,经过社会化,个人成为社会所接受的成员。2、简述社会化的基本特征?答:1.社会强制性2.主观能动性3.终身持续性4.相互性3、简述社会化的条件?答:1.人有较长的生活依赖期;2.人有较强的学习能力;3.人有语言能力;4.人有思维能力。4、简述社会化的基本内容?答:(1)从社会化的基本活动来看,可以把社会化的内容概括为:学习基本生活技能、掌握基本社会规范、确立生活目标,内化价值观念、培养社会角色。(2)从社会化发生的领域来看,可以把社会化的内容划分为:政治社会化、道德社会化、两性角色社会化。5、简述社会化的主体有哪些?答:主要的社会化主体有: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大众传媒、社区以及工作单位等。6、简述社会化的类型?答:社会学者们一般把个体一生中所经历的社会化划分为以下三种基本类型:1.基本社会化基本社会化——指一个人在儿童、青少年时期的社会化,是个人社会化的初级阶段,也是社会化最主要的内容。基本社会化是个人从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的本质体现过程。2.继续社会化继续社会化——指继基本社会化之后的成年人的社会化,他从个人完成基本社会化的时候开始,一直到他离开世界时才结束。3.再社会化再社会化——指个体从原有的生活方式向另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的转变、适应和文化内化的过程。它意味着个体放弃了原有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重新建立起新的、符合社会要求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并确立起新的人生目标。第四节社会组织1、简述社会组织的定义?答:社会组织——是为实现特定目标而建立起来的,在具体的运行环境中将其参与者行为协调和联合起来所形成的相对持续的社会结构系统。2、社会组织的基本要素?答:社会组织的基本要素包括:组织目标、组织结构、组织参与者、组织技术、组织环境。其中组织结构可进一步细分为规范、职位、角色和权威。(1)组织目标——是组织必须通过自身的活动去达到的某种事实或未来状态。它是组织活动过程的根本原则,是动员组织资源和衡量组织运行效率的一种基本手段,也是组织身份的标志。3、简述社会组织的特性?答:美国社会学家汉南和卡罗尔指出,社会组织与其他社会结构类型相比,更具持续性、可靠性和可控性。持续性:组织设计出来是为了能够在一段时间内一贯并连续地支持一系列具体行为的实施。可靠性:组织擅长于一次又一次地用同样的方法完成同样的事。可控性:组织使行为发生在一定的规则框架内,规则框架为决策行为提供了指导和合法性,为参与者对其过往行为的评价提供了理性基础。4、简述社会组织的分类?答:(一)四种影响较大的分类原则和方法。(1)目标原则目标原则——根据组织的目标进行分类,代表人物美国社会学家布劳。根据组织的目标和受益者的类型的不同分为四类。1)互利组织,2)盈利组织,3)非盈利组织,4)公益组织,(2)结构原则结构原则——根据社会组织成员之间关系的性质的不同分类。代表人物是梅约。按照结构原则,一般把社会组织分为两大类:1)正式组织,指具有一定的目标,组织成员间的关系由正式的规章制度做出详细、具体的规定。2)非正式组织,指正式组织成员在共同工作过程中由于持有共同的社会情感而形成的非正式团体;这些团体有自然形成的规范和惯例。(3)功能原则根据社会组织的功能和目标的不同分为四类。1)生产组织,2)政治组织,3)整合组织,4)模式维持组织,(4)控制原则根据社会组织对其成员控制方式的不同分成三种类型。美国社会学家A•爱桑尼最先提出。1)强制性组织,2)功利组织,3)规范组织,2.根据我国社会的实际情况,一般按照组织的性质和功能,将社会组织分为:(1)经济组织(2)政治组织(3)文化组织(4)群众组织5、简述社会组织的功能?答:(1)社会组织使社会成员的社会需求得到满足。(2)社会组织把分散的个体力量结合为整体力量。(3)社会组织提高了社会活动的效率。(4)社会组织增强了人类社会的整合程度,促进了社会秩序的形成,承担和发挥着社会控制的功能。社会组织上述各种功能的发挥是有条件的,它取决于社会组织目标与社会发展要求的吻合程度、社会组织自身的整合程度和正常运转程度。6、简述社会组织分为哪两种结构关系?答:社会组织分为内部结构和外部两种关系关系。7、简述社会组织的内部结构的类型?答:通常从组织内部各种关系正式与否的角度,将其划分成正式结构和非正式结构两类。(1)正式结构正式结构——指组织内部各种职位、各个部门之间正式确定的、比较稳定的相互关系模式。组织结构的基本类型包括:直线型、矩阵型和网络型。(2)非正式结构非正式结构——指未经组织确认和维护而从组织成员的活动及相互作用中自发产生的具有灵活性的关系模式。8、简述正式结构和非正式结构的关系?答:1)正式结构以理性为原则。2)非正式结构是非理性关系的体现。3)非正式结构的行为是对正式结构的偏离。9、简述社会组织的外部关系的定义?答:社会组织的外部关系——即组织与环境的关系。组织环境是职能对组织产生广泛影响的社会因素和条件。10、简述组织运行和组织管理的定义?答:组织运行——是引起组织自身运动的过程,它是一个输入、输出或投入、产出过程。组织管理——是对组织运行的操纵过程,目的在于提高组织的效率,以最小的成本实现组织目标。11、简述组织运行过程?答:组织运行的过程实际上是组织实现自己的目标和发挥自己功能的过程,是组织与环境之间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过程。一般经历三个阶段:(1)投入,即调动和使用资源;(2)生产,对投入的资源进行处理;(3)产出,输出产品。在组织运行过程中,组织冲突不可避免。组织冲突包括组织内部冲突与组织外部冲突:组织内部冲突主要有:(1)组织成员个人之间的冲突;(2)组织内部不同职位之间的冲突;(3)组织内部不同部门之间的冲突;(4)非正式组织之间的冲突;(5)非正式组织与正式组织之间的冲突。组织外部冲突主要有:(1)组织与组织之间的冲突;(2)组织与社区之间的冲突;(3)组织与公众之间的冲突。冲突是任何组织都不可避免的,冲突既有破坏性的一面,也有建设性的一面。适度冲突的存在有利于组织的健康发展。12、简述组织管理过程?答:组织管理过程包括三个环节:(1)决策。(2)实施。(3)监督。13、简述组织管理方式?答:在组织管理上,家长制和科层制是两种主要的管理方式。1.家长制家长制其特征是:(1)组织内部的权力集中于最高领导人手中。(2)分工不明,责任不清。(3)任人唯亲,因人设位。(4)无章可循,无法可依。(5)终身制。家长制管理方式适用于:规模不大、分工不发达的社会组织。管理的好坏取决于管理者的经验和素质。2.科层制科层制是一种以正式规则为主体的管理方式,它的崛起与次级社会群体的兴起紧密相连,其特征是:(1)明确的分工。(2)明确的职权等级。(3)明确的规章制度。(4)量才录员,按绩晋升。(5)公文往来,言行有据。科层制的缺点:(1)例行公事,形式主义。(2)墨守成规,练就无能。(3)效率有限。(4)寡头统治。现代社会组织多采用科层制管理方式。第五节社会群体与社区1、简述社会群体的含义?答:社会群体是社会赖以运行的基本结构要素,它的内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社会群体——泛指一切通过持续的社会互动或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并有着共同利益的人类集合体;狭义上的社会群体——是指由持续的、直接的交往联系起来的具有共同利益的人群。2、简述社会群体的基本特征?答:社会群体具有不同于一般人群的特征:(1)群体成员具有经常性的社会互动。(2)群体成员间具有直接、明确、持久的关系。(3)群体成员具有共同的群体意识和规范。(4)群体成员具有共同的行为期待与行动能力。3、简述社会群体研究的基本范畴?答:社会群特研究的基本范畴包括:1.内群体和外群体2.所属群体与参照群体3.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4.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4、简述内群体和外群体划分标准和定义?答:内、外群体是一个人是否参与社会群体中的互动所作的一种划分。(1)内群体——指一个人经常参与的,或在其间生活,或在其间工作,或在其间进行其他活动的群体。内群体又称我们群体,简称我群。(2)外群体——泛指内群体以外的所有群体。外群体又称他们群,简称他群。5、简述所属群体与参照群体的划分标准和定义?答:以个人是参与还是接受其规范而将群体划分为:(1)所属群体——是个人参加其中并接受其规范的群体,也称首属群体或基本群体,它是一种小群体。(2)参照群体——并非个人参加的群体,它是用作评估人物或事物标准的群体。6、简述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的划分标准和定义?答:根据构成群体的原则和方式的不同将群体分为:(1)正式群体——指有一定的规章制度,有既定的目标,有固定的编制和群体规范、成员占据特定的地位并扮演一定角色的群体。(2)非正式群体——是以个人好恶、兴趣等为基础自发形成,无固定目标,无成员间的地位和角色关系的群体。7、简述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的划分标准和定义?大:根据群体分子间关系的亲密程度不同,可将群体分为:(1)初级群体——初级群体可定义为“面对面的结合与合作的群体”主要指家庭、邻里和儿童游戏群体。在现实社会中,血缘群体与地缘群体是初级群体的两种重要类型。血缘群体是因婚姻和血缘关系而结成的群体,地缘群体是因共居一个社区而形成的群体。(2)次级群体——对于某些社会需求的满足只有通过社会组织来完成,这种社会组织就被称为次级群体。次级群体中成员间的正式关系较多,受明文规定的规章制度的限制,群体间的社会互动是以完成某种工作任务为前提的,群体成员间的情感联系淡薄。次级群体主要是指业缘群体。业缘群体——指因职业和工作联系而结成的群体。8、简述社区的含义?答:社区——指聚集在
本文标题:第九章社会学基础知识与应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8452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