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 第九章语言系统的发展
中华汉语学习网官方总站:圣才学习网官方总站:圣才学习网第九章语言系统的发展第一节语音的发展一、何以知道语音的发展在留声机和录音机发明以前,语音一发即逝,无影无踪,但是我们还是有办法知道语音在变,而且还知道它是怎样变化的。我们的凭借主要有两个,一是方言和亲属语言,一是记录了语言的过去状态的文字。语言发展的不平衡性使同一语言在不同的地区表现出差异。这些差异往往代表某一语言现象的不同发展阶段,我们正可以从地域的差别中去探索有关现象的发展过程。例如,汉语有些方言的声母分尖、团,有些方言不分,这种歧异的现象为研究语音的发展提供了一条重要的线索。尖音和团音是汉语音韵学、方言学经常运用的两个术语。一般说来,舌面前塞擦音、擦音与齐、撮二呼的组合叫做团音,京剧里的“基”念/ti/就是团音。这是中古汉语的舌根音在/i/y/前发生腭化的结果(参看第七章“语言发展的特点”)。舌尖前塞擦音、擦音与齐、撮二呼的组合叫做尖音,京剧里的“祭”念/tsi/就是尖音。如果齐、撮二呼前的舌尖前塞擦音、擦音也因腭化而变成舌面前塞擦音、擦音,那就说明尖、团合流,在语言中不分尖、团。我们只要把方言的有关差别稍加排列,就可以看到这种尖、团合流的轨迹。请看吴方言尖、团分合的一些情况:例子苏州上海宁波基tItItI祭tsititI旗dIdIdi齐zizi,Idi,i权dIdydy全zilzldiy,dz(人数少)从这个表中可以看到,苏州、上海、宁波三地的尖、团分合各不相同:苏州话不论清浊都分尖、团,说明尖、团没有合流。宁波话不论清浊都不分尖、团,说明尖、团已经合流,但从一些两读的字(如“全”可读[diY],[dz)中可以看到,某些/ts/组字还可读它本来的舌尖前音,说明它变成/t/组音,即尖、团合流的时间还不太久远。①上海话的清音不分尖、团,而浊擦音还分尖、团,说明它还没有完成最后的合流过程。②这些差别向我们提供了吴方言尖、团合流的一些线索:从地域分布看,从南往北,宁波话先合流,上海话次之,现在还没有完成合流的全过程,而苏州话还分尖、团两套。从合流的时间看,还不太久远。一部分上海人的语音情况还为上海话尖、团合流的发展顺序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消息:合流的先后与发音方法有关,清音和浊塞擦音先合流,浊擦音晚合流。这些情况说明,一种语言在地域上的差别可以反映它在时间上的发展序列。如果我们把全国方言的差别作一个系统的比中华汉语学习网官方总站:圣才学习网官方总站:圣才学习网较,几乎可以整理出一部活的汉语语音史来。总之,研究方言或亲属语言的差别是探索语言发展史的一条重要的途径。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文字的读音和拼写规则要适应语言的状况。文字具有保守性,语言起了变化,文字往往还是老样子,或者虽然作了调整,但过了一些时候又会落在语言的后面。我们正可以利用文字的保守性去探索过去的语言面貌和它的演变线索。这在一些采用拼音文字的语言中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英语“fight”“lighi”“height”等字中的“-gh-”不发音,根据拼法并参照现代方言的读音,我们可以知道它过去念[x],后来消失了。又如a,e,i这三个字母在现代英语中每一个都至少有两个读音,一长一短,比较拼写法和现代读音,可以发现长元音经历了很大的变化。原来字母a代表低元音[a],e代表半高元音[e],i代表前高元音[i]。15—17世纪的时候,[i]的长音变成复合元音[ai],留下[i]这个空格,吸引[e]高化成[i],同样,[a]也就高化成[e]。大概到了18世纪的时候,[e]的长音又变成复合元音[ei]。经过这些变化,现代英语里字母a,e,i的长音发成了[ei],[i:],[ai]。例如“name”[neim](名字),“play”[plei](游戏);“geese”[gi:s](鹅,复数),[detail”[di:teil]详情),“fleet”[fli:t](舰队),“mediate”[mi:dieit」(调解),“wine”[wain](酒),“mice”[mais](小老鼠,复数),“nine”[nain](九)等。从这种读音和字母的比较中,我们就可以知道英语元音的实际发音已经经历了一个很大的变化。阅读拼音的古代文献,如果不知道词的古音,就没法读懂。汉字不是拼音文字,阅读用汉字书写的古书不会发生这种问题。比方“人”字的读音已几经变化,但书上的字的书写形体并没有随语音的变化而改变,不管历代读什么音,方音如何分歧,它都代表着汉语中那同一个词。汉字的跨时代、跨地区的特点显然给考察语音的变化带来了困难,因此要探索汉语语音的变化,必须通过别的途径。古人喜欢做诗,做诗讲究押韵,我们可以从诗文的用韵中看到古音的痕迹。《诗经》代表先秦时代的上古音,唐诗代表中古音。我们这里举几首唐诗的例子。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光”“霜”“乡”押韵,今天在多数方言中也还押韵,说明它们从唐代到现代经历了基本相同的变化。崔颖的《长干曲》情况就不同了: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同是长干人,生小不相识。“侧”“识”押韵,而这两个字在今天的普通话里,一个读[ts`],去声,一个读[l],阳平,二者不押韵,说明“侧”和“识”各自都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如果我们参照“侧”‘识”在现代方言中的读音,还可以进一步发现这种变化的痕迹。在上海话里“侧”读[ts?],“识”读[s?],韵母和声调都相同,仍旧押韵。我们可以顺着这个线索去寻找语音变化的轨迹。中华汉语学习网官方总站:圣才学习网官方总站:圣才学习网汉字的意音文字体系以形声字为主,声符代表音,形符代表义。在造字的时候,同声符的字读音相同或相近,现在“舅”字的读音与声符“臼”(jiù)相同,“杞”字的读音与声符“己”相近。但很多汉字的声符已经不再代表汉字的实际读音了,例如“通”从“甬”得声,“移”从“多”得声,“橘”从“矞”得声,“潘”从“番”得声,它们现在的读音和声符相去甚远,这是语音演变的结果。按照谐声造字的原则,它们在古代的读音应该是相同或相近的。根据有些语言学家的推测,“甬”‘移”“矞”原来也有声母(“甬”“移”丢了一个[*d],“矞”丢了一个[*g]);“番”原来的声母也是双唇音,和“潘”的声母的发音部位相同,这还可以在广东的地名“番[pan]禺”的读音中找到印证。对汉语语音史的研究来说,形声字是一项重要的资料,不过研究中应该以古文字为准。古音还可以从古代的惜词去探索。东汉以后,随着佛教的传入,翻译了大量经文。很多词语都用当时的汉音去对译梵音。这些译名的读法在汉语里虽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原文是梵语的拼音,我们可以从拼写中知道相应汉字的古代读音。例如佛经中“佛陀”是梵语buddha的译音,这就清楚地告诉我们,在当初翻译的时候,“佛”大致念“bud”“陀”大致念“dha”。其它的字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知道它们古代的大致读音。把这些读音和今天的语音进行比较,我们就可以找到音变的线索。这是古汉语从外语惜入的词所提供的线索。另一方面,外语从古汉语借去的词同样也能提供音变的线索。隋唐时期,汉民族的文化对日、朝、越等国有很大的影响,它们从汉语借去大量词语,这些词语的读音仍在不同程度上保留着当时汉语的语音特点,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例如“鸡”“饥”两字,日译吴音日译汉音朝鲜译音越南译音鸡kaikeikieike饥kikikikiki这说明“鸡”“饥”两字在隋唐时韵母不同,不是同音词,它们的声母是[k],还没有腭化成现在的[t]。古代借词,不论借入借出,都要考虑到年代和地域的因素。比方日语从汉语借去的“吴音”,在年代上早于汉音;吴音是从东南沿海一带的方言借去的,汉音是从华北借去的,所以同一个汉字,吴音和汉音就不一样。其次,借用的时候,为了迁就自己的音系,对原来的音可能会作不同程度的变更,这就要求我们在使用借音材料的时候要谨慎小心,不能粗枝大叶。总的说来,对音的材料愈丰富,可用来印证和比较分析的价值就愈大,可以为古代某个时代的语音面貌提供可靠的线索。综上所述,通过对方言或亲属语言、文字、诗词、借词等材料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一种语言的语音发展的轮廓和线索。二、语音演变的规律性语音的变化很齐整,可以用“规律”的形式表达出来。音位是一束区别特征。有共同区别特征的音位构成一个聚合群。辅音音位的聚合一中华汉语学习网官方总站:圣才学习网官方总站:圣才学习网般按照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来安排。例如,语言学家推测汉语在隋唐时代的辅音音位系统大致如下:横行的辅音音位发音部位相同,纵行的辅音音位发音方法相同(其中[tstt]三行的头三个音为塞擦音)。音位的演变以区别特征为单位,某一区别特征的变化不只涉及一个音位,而且会涉及同一聚合群中具备这一区别特征的其他音位。比方说,“清——浊”是中古汉语的一对区别特征,后来浊音这个区别特征在很多方言中消失了,影响所及,涉及全部浊音,上表中划方框的音位全部消失“①“浊音”这一区别特征的消失使原来的浊音与同部位、同方法的清音合并。清擦音没有送气与否的区别,浊擦音的来归,不发生送气的问题;清的塞音和塞擦音都有送气与不送气两种,浊音来归,从理论上说有:1.全归送气,2.全归不送气,3.仄声归送气、平声归不送气,4.平声归送气、仄声归不送气四种可能。汉语北方话选择的是第四种办法,即把原先浊音中的仄声特征同不送气特征结合起来,平声特征同送气的特征结合起来。这样,原来的浊音就发生了如下的分化:这一演化的规律可表述为:1.浊擦音和同部位、同方法的清音合并;2.浊塞音和浊塞擦音在与相应的清音合并时又依声调的平仄而分为:a.平声的浊塞音、浊塞擦音和相应的送气清音合并;b.仄声的浊塞音、浊塞擦音和相应的不送气清音合并。聚合群中的音位的一个演变过程一般只涉及其中一个区别特征的变化,不会同时影响该音位的其他的区别特征。我们前面讲到过的/i//y/前的/k//ts/在不少方言中都发生了变化,变成/t/,除了由发音部位所构成的区别特征以外,其他特征并没有发生变化。根据某一区别特征的变化必定涉及同一聚合群中所有具备该特征的音位的原理,/i//y/前的/k/由舌面后(舌根)变成舌面前,那么和/k/处于同一聚合群中的所有舌面后音/kkgx/①都会发生同样的变化;同理,/i//y/前的/ts/由舌尖前变成舌面前的时候,同样也会涉及同一聚合群中的/tstsdzsz/,结果引起了一系列音位的分化和合并。例如北京话里:这样,/k/音位系列和/ts/音位系列各分化为两个系列的音位,而/k//ts/这两个系列的音位则又在/i//y/前这一相同的条件下合并为同一个系列的音位/t//t///。这一个变化也改变了音位的组合关系,使/k//ts/两组音位只与开、合二呼配合,而/t/组只与齐、撮二呼组合,因而/U//ts//t/三组声母在与开、齐、合、撮四呼组合时留下了空格:这种空格对探索语音的历史变化往往有启发作用,能使人去推测变化前的情况。总之,语音的变化有很强的规律性。这种演变的规律性有几个明显的特点。第一,中华汉语学习网官方总站:圣才学习网官方总站:圣才学习网变化有一定条件的限制。比方/ts/k/两组腭化为/t/组的条件就是在齐、撮二呼的前面。浊音清化的条件限于口音,不涉及鼻音和边音,更与元音无关;其中浊塞音和浊
本文标题:第九章语言系统的发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8465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