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信息化管理 > 第九章货币供求及均衡
第九章货币供求及均衡[教学内容]:一、货币的需求二、货币的供给三、货币供求均衡四、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对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了解货币需求和货币供给的基本含义和影响因素,掌握货币流通量中的需求与供给的均衡;能够通过相关理论解释货币均衡的原因;了解货币的供求与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的关系,并掌握相关的基本概念。[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货币均衡、通货膨胀教学难点:货币均衡[教学方式]:课堂讲授、讨论、练习第一节货币的需求一、马克思的货币需求论1、理论时代背景金本位制即金币充当一般等价物。2、马克思的理论实际存在的货币(金币)量不等于流通中客观所需要的货币量。流通中货币需求量=一定时期待销售的商品数量×单位商品价格/单位货币流通速度纸币(代金券)本身不具有价值,作为金币的代表而执行货币的职能。单位纸币所代表的价值量=流通中金币需求量/流通中纸币总量流通中的纸币(代金券)必须限定在客观货币需求量的范围之内,超过货币就要贬值。二、凯恩斯货币需求论1、理论背景1929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萧条。2、货币需求的三个动机交易动机:人们为应付日常交易而持有货币的动机。预防动机:为了预防可能遇到的意外情况人们持有货币的动机。投机动机:为了获得资本价格上升可能带来的收益而持有货币的动机。3、货币需求函数M=M1+M2=L1(Y)+L2(r)4、流动性偏好:指人们的货币需求行为偏好。即在相同条件下人们宁愿持有货币也不持有相应的资产5、流动性陷阱利率降低到一定程度,人们预期利率上升,债券价格下跌,人们就会贮存发行的货币。三、弗里德曼货币需求论1、理论背景政府宏观调控失灵,出现“滞胀”。2、传统货币数量论理论价格的绝对水平由流通中货币数量决定。费雪公式:MV=PT或P=MV/T3、弗里德曼货币需求公式Md/P=f(y,w;rm,rb,re,1/P·dp/dt;u)弗里德曼的公式比凯恩斯的公式要复杂,弗里德曼重视和强调恒久收入对货币需求的重要影响。四、中国货币需求变化的特点我国自从改革开放以来,货币需求量越来越大。随着金融市场的逐步发展和完善,需求层次从主要由交易需求,逐步向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多层次发展。第二节货币的供给一、货币供给量的含义1、货币供给量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居民个人持有的现金和存款总量。货币需求量是预测值,而货币供给量可以通过计算银行体系的整个债务量得出。2、存量与流量货币流量=货币存量×货币流动速度二、货币供给层次的划分1、货币供给层次划分的意义流通中的货币可以划分为现金与货币存款。现金对市场冲击大,存款对市场冲击小。做到:分别控制,综合研究,准确监测,及时调节。2、划分层次的原则货币的流动性程度(货币变为现款的能力);与经济变化的关联度;数据易得,银行容易监控。3、我国货币划分的三个层次M0=流通中的现金(现金)M1=M0+企业单位活期存款+农村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现金+活期储蓄存款)M2=M1+企业单位定期存款+自筹基本建设存款+个人存续存款+其他存款(现金+活期储蓄存款+定期存款)三、银行与货币供给1、只有银行能增加货币供给量其他机构职能只是周转货币。2、银行对货币供给的作用商业银行:通过存款贷款增加货币使用货币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创造货币的原动力。四、货币供给模式1、基础货币中央银行所掌握的具有多被创造货币功能的货币,又称高能货币。B=R+CB:基础货币;R:存款保证金;C:银行系统外的现金2、乘数货币供给量与基础货币相比,其比值为乘数。MS=B·m或m=Ms/B上下同除D商业银行存款m=(C+D)/(C+R)=[(C/D)+1]/[(C/D)+(R/D)]m:为乘数C/D:现金提取率R/D:存款准备金五、制约货币供给的基本要素影响货币供给的因素除了银行外,还包括许多其他因素:1、企业和部门贷款需求如果经济发展不好,银行吸收的存款不能有效地贷出,者商业银行的信用货币创造能力受到影响。2、企业、单位和居民持有现金的情况客户提现率(C/D)的增减变化对货币供给的影响也比较大。总之,流通中货币是由银行创造和供应的,同时受社会再生产内在因素的制约。六、开放条件下的货币供给涉及到对外金融交往时,货币供给会发生相应变化。影响因素如下:1、外汇储备量的增减变化:外汇储备增加→央行收进外汇,兑换出本币→货币供给增加。2、人民币(本币)汇率;下调→货币供给增加;上调→货币供给减少。3、央行有关外汇增减的货币供给是基础货币。△Ms=△F·Fe·mF:外汇储备;Fe:人民币(本币)汇率第三节货币供求均衡一、社会总供求与货币供求1、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社会总供给:一定时期内生产出的可供商品总量,包括消费资料和生产资料之和。社会总需求:一定时期内社会货币购买力总和,相应提出对商品和劳务的需求,包括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相平衡时,经济才会稳定、有序地发展。2、社会总供给和货币需求社会总计从商品数量、价格等方面影响货币需求量。3、社会总需求与货币供给①消费性贷款,直接增加社会总需求②生产性贷款,增加企业盈利,居民收入增加,增加社会总需求。二、货币供求与社会总供求依据货币需求量公式得出:货币供给量×单位货币流通速度=待销售商品数量×单位商品价格货币供给量超过货币需求量,出现通货膨胀,冲击市场和经济;货币供需求量超过或供给量,可供产品难以全部销售,影响生产的增长。三、开放条件下社会总供求平衡开放条件下,商品进口、商品出口、资本流入和流出都是调节社会总供求的变量。M-X=Km-KxM和X分别表示商品进口和出口;Km和Kx分别表示资本流入和资本流出。如: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时,国内商品不足,进口增加商品,外汇逆差,需要引进外资,保持资本流入第四节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一、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内涵与度量1、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定义(1)通货膨胀的定义货币供应太多,超过流通中对货币的客观需要量,而引起货币的贬值、物价上涨的过程。(我国)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上升的过程(西方)注意:①非短期性价格总水平上升②一般物价水平,非特定商品物价③物价上涨水平。发达国家不超过3%-5%(2)通货紧缩社会价格总水平即商品和劳务价格持续下降,货币不断升值的过程。通货紧缩会引起经济增长放慢甚至连续负增长。2、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是一种货币现象(1)通货膨胀与货币供给纸币是国家利用强制力进入流通领域,多余的纸币不会自动退出。流通领域中货币供给量应等于商品的价值量,某种商品价格上升了,必然导致另一种商品价格下跌,。如果价格上升,且持续上升,则必须需要追加货币量才能保证这些商品能成交。因此通货膨胀与货币供给量超经济增长率有关。(2)通货紧缩与货币供给通货紧缩情况下:物价持续、全面下跌,伴有货币供给不足的问题;货币供给总量减少,形成社会总需求不足;货币总量供给没有减少,货币流通速度下降。(3)通货膨胀反映的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通货紧缩反映的是社会总需求小于社会总供给。3、通货膨胀的度量标志(1)物价指数通货膨胀大小一般反映在物价指数上。通常使用的物价指数有:消费物价指数:选择若干具有代表性的消费品的零售价格以及水电等劳务费用价格编制的指数。批发物价指数:反映商业部门或批发商从生产厂家购买商品劳务所支付的价格的变动程度。国民生产总值平减指数: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与按不变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2)物价指数的选择三个指标哪个更合理?消费物价指数与批发物价指数商品选择有限制,随着新产品的不断出现,指标选择的商品会发生变化,落后现实生活。国民生产平减指数,比较合理准确,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较小。有些国家三个指标都公布,让市场自己选择。4、通货紧缩的衡量标志通货膨胀的三个指标也可以使用。有学者认为:货币供给总量的下降可以衡量通货紧缩有学者认为:经济增长率下降为标志。二、通货膨胀1、通货膨胀的成因西方国家关于通货膨胀的成因理论(1)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凯恩斯认为社会未达到充分就业时,货币供给量增加,刺激社会总需求增加,促使商品供给量的增加。充分就业时货币增加不会促进生产的增加,只会导致物价总水平的上升。社会需求包括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社会需求增加,与财政支出过度扩张和信用膨胀密切相关。(2)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上世纪60年代后,有些资本主义国家虽然未达到充分就业,物价总水平持续上涨。有背于需求型通货膨胀理论。成本推动型认为:社会需求不变的情况下,生产成本提高引起物价总水平的上涨。生产成本的提高:工会力量,导致工资只能升不能降;垄断企业,维持垄断利润,只会涨价,不会降价。(3)需求拉上型和成本推动型的关系需求拉上型着重于从社会需求角度考虑;成本推动型着重于社会攻击方面考虑。实际经济生活中两种通货膨胀相互交叉。(4)结构失调型通货膨胀社会总需求不变的情况下,由于社会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新兴的部门为了吸引人才和资本,提高劳动力价格,成本上升,而衰落的部门,工资等具有刚性,成本保持稳定,从而导致物价总水平的上涨。(5)我国通货膨胀的原因分析需求拉上型投资膨胀: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时,投资由管制变为放开,所有几乎所有的部门都有投资饥渴症,需求增加,物资供不应求。消费膨胀:工资无管制的增加,导致消费能力增加快。成本推动型:改革开放后,工资上涨较快,原材料价格上升较快导致产品生产成本上升。结构失调: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导致生产发展不平衡,生产发展快的部门,成本上升快,落后的部门,成本下降快。总体价格上升快。2、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1)总体影响促进论:通货膨胀可以促进经济增长;促退论:通货膨胀损害经济增长;中性论:通货膨胀对经济有好有坏。(2)通货膨胀对生产的影响通货膨胀导致社会再生产的正常进行,导致生产过程紊乱;生产性投资减少,投机性投资多(3)通货膨胀对流通的影响通货膨胀发生后,商品只是在流通中倒手,不能成为推动生产的资本。个别投机者会囤积居奇,使本以紧张的商品供应更加紧张,同时物价上升,使潜在的购买力提前转化为现实的购买力,冲击市场供应。(4)通货膨胀对分配的影响通货膨胀,物价水平上涨,工资也上涨,上涨幅度相互抵消。但由于:社会各成员工资上涨幅度不相等,有快有慢;工资上涨落后于物价上涨。通货膨胀中,生产性部门收益率低,流通性部门收益率提高。从分配环节看初次分配:企业收入获得的资金有可能不能弥补工资、原材料等上涨带来的损失,使生产的连续性受到影响。二次分配:财政分配,发生通货膨胀后,工资水平上升,二次分配中用于工资等项目增加,导致其他项目的短少,从而影响国民生产发展的格局(5)通货膨胀对消费的影响通货膨胀时,居民收入水平的增长低于物价上涨水平,居民实际消费能力下降,对下一阶段的生产不利。对高收入阶层和低收入阶层的影响不同,而加剧社会矛盾。总之,通货膨胀对经济的负面影响大于正面影响。3、通货膨胀的治理(1)治理的措施通货膨胀从货币方面看是供给量大于需求量;从社会生产看是社会生产小于社会需求,因此治理的措施主要从减少货币供给,增加社会生产和减少社会需求着手。⑴紧缩性财政金融政策(减少政府支出和企业个人的支出),主要控制财政部门和银行具体措施:消减财政支出;限制公共事业投资;增加赋税工具:法定存款准备金、再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⑵管制工资和物价为了控制物价上涨较猛的势头而采取的权宜之计。管制类型:冻结工资和物价;管制工资和物价管制的做法:强制性(政府立法)自愿性(政府倡导,劳资双方协调)紧急状态下使用⑶实行币制改革经历严重通货膨胀时使用,废除旧币,发行新币,目的是消除旧币体制下的混乱局面,在新的基础上实行稳定。光币制改革不能消除通货膨胀,要加以一定的配套措施。⑷西方国家近期综合措施针对上世纪70年代出现滞胀现象,具体措施:消减政府支出,压低总需求;降低所得税,提高折旧,促进生产和投资,增加商品供应;控制货币供应增长率,压缩总需求。(2)我国的治理经验(综合治理)两个方面:调节社会需求;增加社会商品供给。调节社会需求: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组织财政增收节支控制银行贷款规模和货币发行量增加有效商品供给:是根本性措施,提高资金效率,发展生产的潜力即
本文标题:第九章货币供求及均衡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8466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