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第二十六课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第二十六课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一、教学目标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2.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本课重点欧洲一体化的进程;日本经济崛起的原因和条件本课难点法德和解的途径和方法对国际关系的启示;日本的国家发展战略对发展中国家的启示教材内容分析与教学建议本课主要讲述了“冷战”过程中孕育而出的多极政治力量。这些政治力量对于美、苏两极格局渐成冲击作用,其中的典型代表也将在两极格局解体之后成为国际格局多极化趋势当中的重要一极。对于两极格局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多极政治力量,本课中主要涉及到一个国家(日本)、两种国际联合的政治力量(欧共体、不结盟运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格局的基本特点是两极对峙,两极格局的形成和持续,代表着战后重要政治力量均势的出现和持续。它一方面具有相对稳定性,但另一方面,自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开始,也日益受到其他各种逐步壮大起来的政治力量的挑战。对两极格局造成动摇的主要因素有:美苏长期的较量导致国家力量的消耗和相对衰落;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实力出现均衡化趋势,美国主要盟国(西欧、日本等)向美国的“领导”地位提出挑战;第三世界国家为争取公平合理的国际权利日益加强团结,共同反对大国强权政治(不结盟运动)。至80年代中期,两极格局已经远不像战后初期那样坚实。对于两极格局之下出现的多极政治力量,可以作如下理解:①多极政治力量的出现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无论是欧洲走向联合,还是日本的经济崛起,乃至于第三世界国家反对大国政治的联合斗争,都是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②两极格局下出现的多极政治力量中的任何一“极”或者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或者具有较强的国际政治影响力,而它们又都致力于经济实力的壮大,因此发展经济力量成为其共性特征。③多极政治力量的出现主要包括欧洲、日本迅速崛起的态势和中国、第三世界国家兴起的上升趋势。具体表现为西欧、日本随着与美国经济实力差距的逐步缩小,在政治上对美国的离心倾向不断加强;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壮大且走向联合,以及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本课引言主要说明了两极格局之下西欧国家走向联合的情况,包括联合的原因──“冷战”之下西欧国家认识到联合方能保障欧洲的安全和发展;关键性障碍──法德的历史积怨;解决方式──法德煤钢联营。“走向联合的欧洲”一目,教材主要讲述了两极格局之下欧洲走向一体化的进程,以及西欧摆脱美国操控,形成独立国际政治力量的情况。在此目中,需要明确如下问题:关于西欧国家走向联合的背景:教材对此简单概述了两点:①二战后西欧丧失世界政治经济中心地位,因此需要联合起来,加强总体力量;②随着经济实力的恢复和发展,西欧各国的国力得到增强,从而有能力将联合意图付诸于实践。当然,为了进一步加深对欧洲一体化问题的认识,教师可以做一定的拓展分析,例如,可以从思想源流、政治安全、经济发展等方面进行分析:①欧洲统一思想源远流长。实现欧洲各国的联合,建立统一的欧洲──这是欧洲早已存在的一种思潮。这种思潮植根于中世纪基督教帝国的理想,希望欧洲结束分裂,停止纷争,实现持久和平。近、现代欧洲历史上众多学者、思想家、文学家和政治家,如但丁、卢梭、伏尔泰、康德、雨果、丘吉尔等等,都主张欧洲统一的理念。在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人类灾难后,欧洲最终丧失了世界经济和政治中心的地位,所以,欧洲各国只有加强联合,实现一体,才能够重新走上世界政治舞台,发挥重要的作用。于是,支持欧洲统一的舆论重新兴起,为欧洲一体化的实施创造了良好的思想条件。②两极格局竞争中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二战后,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西欧各国的国家实力日益增强,因此对美国持续不断的经济渗透和政治控制越加不满。加之美苏在欧洲的尖锐对峙,使得欧洲的自身安全常处于无法保障的境地。因此,要在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保证自身的安全,并进一步提高国际地位,西欧各国之间就必须密切联系,加强合作。③自身经济发展的需求。欧洲一体化的根本动因即在于加强自身的经济实力。西欧各国只有加强联合、协同利益,才能共同加快经济发展的步伐,增强地区综合经济实力,也才能够扭转与经济、政治大国竞争过程中的不利地位。关于西欧国家实现一体化的过程:在西欧国家一体化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即是如何化解久已积怨的法德矛盾。如果不能彻底解决这一难题,欧洲的联合即是空谈。对此,欧洲富有使命感的政治家提出了非常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法国外长舒曼提出的“煤钢联营计划”。这种将法、德两国重工业发展的经济利益绑定一处的煤钢联营的方式,使二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种建立在共同经济利益基础上的联合正与欧洲一体化的根本动因相契合。在此,建议教师结合本课引言部分的相关内容,从而更为全面、深入地理解欧洲走向一体化的关键性步骤。而此后建立的欧洲煤钢联营开创了欧洲联合的先河,促进了各成员国资本的相互渗透,紧密了西欧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为欧洲进一步的一体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两极格局之下最终建立起来的欧洲共同体成为组织机制完整,拥有立法权(部长理事会)、行政权(执行委员会)、仲裁和监督机构(欧洲法院和议会)的区域一体化组织。具体进程:①1951年4月,法、西德、意、荷、比、卢签订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②1952年7月,欧洲煤钢共同体正式成立;③1957年3月,六国签订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④1958年1月,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正式组建;⑤1965年4月,六国签订《布鲁塞尔条约》,合并三个共同体机构,统称欧洲共同体;⑥1967年7月,条约生效,欧洲共同体正式成立。在讲述此过程时,教师可以根据教材“资料回放”栏目提供的《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请学生分析共同体目标中体现出的联合走向。关于西欧国家联合的国际影响:主要体现在西欧国家联合成为一个政治集团,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独立的作用上。在此,教材“历史纵横”栏目中特别提供了法国在美苏两极格局中率先挑战美国霸主地位的一系列举措。此处建议教师,请学生首先提取相关事件,然后分析和概括法国对抗美国操控的作为都涉及到哪些领域,从而可以更为深刻地认识两极格局下美国与其阵营内部成员之间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对两极格局本身的冲击力度。“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一目,教材主要叙述了二战后日本逐步恢复、发展的原因和过程,以及在恢复和发展基础上提出的谋求政治的目标。在日本的战后恢复与发展方面,主要涉及到美国对日本军国主义的惩办和民主改革,美国对日政策因“冷战”需要而发生的改变,日本政府自身的经济发展战略等内容。在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目标的问题上,教材主要说明了这一目标提出的前提条件,并在[学思之窗]栏目提供了日本政府力争政治大国地位的要求的相关资料。在日本国力逐步恢复、发展的原因和过程问题上,需要从外部和自身两大方面进行分析:从外因来看,最重要的外界推动力来自于美国。而美国依据自身主要目的的变化,也在不同时期调整着对日政策。第一,战后初期,美国占领下对日本进行民主改革,主要内容包括:修改宪法,确立民主体制,推进政治民主化;进行农地改革,清除封建土地所有制;解散财阀,限制过度垄断;进行劳动改革,一定程度上承认工人拥有的民主权利,调整劳资矛盾,等等。这些改革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在对日进行民主改革的同时,也实施了对日本经济的惩办和对军国主义战犯的惩办,这些措施,彻底清除了日本的封建因素,使日本经济结构中的封建性、军事性被消除,日本的经济结构不再是对外侵略的温床。另一方面使日本快速转向,迈进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行列:新宪法确定了主权在民的原则,否定了“天皇主权”论,从而确立了资产阶级议会民主制,为日本战后走向民主化提供了法律保障;政治民主化改变了日本固有的政治观念,对战后日本复兴的作用无法估量,使日本认识到再度崛起只有顺应时代潮流,迅速发展国家的经济实力;一系列经济体制的改革使得资本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这为日本现代化企业经营管理体制的形成创造了条件。通过改革,日本经济的竞争性大大加强,推动了技术革命和设备投资,为战后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奠定了基础。第二,“冷战”开始之后,由于对峙苏联的需要,特别是朝鲜战争的爆发,使得美国开始改变对日政策,由经济制裁转为经济扶持和战争时期的军需品生产基地。例如,1947年5月8日,在杜鲁门的授意下,副国务卿艾奇逊在克利夫兰演说时指出:“我们要做的就是,推动欧洲与亚洲那两个最大工厂──德国和日本的重建。”除了美国方面对日本的扶持之外,局部地区的热战也使得西方国家大力加强军备建设,这就进一步为日本扩大世界市场提供了便利条件。从内因来看,日本民族具有强烈的集团意识和忧患意识,战后人们普遍怀有尽快使日本摆脱战败落后状态、赶上先进国家的强烈愿望。战后日本历届政府都积极干预经济活动,把迅速提高国家实力作为重要的执政目标,制定出合乎经济发展需求的战略──政府投资、力行出口贸易、教育立国等等。日本政府整体规划和预测国民经济的发展,这对于具体领域和部门的发展起到了重要参考作用。此外,日本从西方引进大量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将这些先进的管理经验与本国的实际相结合,形成了一套具有日本特色且行之有效的管理方式。政府基于自然资源匮乏,必须扩大海外市场的客观现实,确立了贸易立国的政策,产业政策由以国内为中心转向以国际通商为中心。战后日本的教育迅速发展,继明治维新之后,政府一贯非常重视教育的普及和人才的培养。战后,日本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高中升学率达到90%,大学升学率达到32%。教育发展为经济发展培养了高素质的劳动力。在美国对日政策发生转变之后,多届政府都利用美军所谓军事保护,奉行“富国轻兵”路线,即在和平宪法的名义下,把本国军费开支压缩至国民生产总值1%以内的水平上,以便腾出更多资金用于发展经济。在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日本经济得以迅速发展起来。1968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419亿美元,超过了联邦德国,仅次于美国,跃居资本主义世界第二位。1970年,日本在世界国民生产总值和世界贸易中的比重均为6%左右,成为名副其实的经济大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使日本发生了巨大变化,其国力达到了欧美发达国家水平。在经济领域内,日本的国际地位迅速提高,使得日本从明治维新开始走上近代化道路后,在世界体系中完成了从边缘国家向中心国家的转变。这就使得日本开始了争取世界政治大国地位的努力。在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目标的问题上,经济实力的迅速增加,使其具备了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物质基础。历届政府都在为提高日本的国际地位不懈努力。20世纪80年代,日本前首相中曾根提出了“战后政治总决算”口号,其核心思想是克服战败国心态,培养国民的大国意识,提高日本在世界政治格局中的地位。中曾根以后的日本历届政府都继承和发展了“政治大国战略”。冷战后的国际局势变化也为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提供了有利因素。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主要目标是以经济力量为后盾,以建立强大的军事力量为保证,以外交为手段,更多参与决定世界政策,使日本成为世界政治大国,成为世界政治多极化中的重要一极。具体表现为:第一,与西方大国平起平坐,扩大在国际社会的发言权;第二,在亚太地区的政治经济中起主导作用;第三,成为新的联合国常任理事国,通过联合国来维护日本自身的利益。为此,日本在外交、军事、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在力求加强日本在亚洲地区和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从目前日本所拥有的经济、军事和政治实力看,日本成为世界政治大国似乎只是时间问题。但是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它是否能成为政治大国,而在于成为政治大国之后的日本如何发展,是继续原有的和平道路还是推行军国主义的扩张道路。“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一目,教材主要介绍了二战以后不结盟运动兴起的背景、标志、主要目的和在国际舞台发挥的作用及对世界格局发展的影响。此外,还简单介绍了中国经济发展及国际地位的提高,并说明了中国与第三世界的良好合作。从兴起的背景来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大规模民族独立运动的发展和美苏两极争夺“中间地带”活动的加剧,在介于两大阵营之间的第三世界国家中激发了日益强烈的非集团化倾向。一些原亚非会议的发起者和积极参与者开始酝酿发起“不结盟运动”。1956年7月,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印度总理尼赫鲁、埃及总统纳赛尔在南斯拉夫的布里俄尼岛会晤,并发
本文标题:第二十六课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8506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