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第二章药物的鉴别一、药物鉴别的意义、目的和特点药物鉴别是根据药物的分子结构、理化性质,采用化学、物理化学或生物学方法来判断药物的真伪。它是药检工作中的首项任务,只有在药物鉴别无误的情况下,才能进行药物的杂质检查、含量测定。药物鉴别试验是用来证实贮藏在有标签容器中的药物是否为其所表示的药物,而不是对未知物进行定性分析(鉴定),因为这些鉴别试验虽有一定的专属性,但不具备进行未知无确证的条件,故不能鉴别未知物。鉴别目的:仅适用于鉴别药物的真伪鉴别特点1.为已知药物的确证试验;2.鉴别试验是个别分析,而不是系统分析;3.对药物制剂进行鉴别时,要注意消除制剂中辅料的干扰.二、药物鉴别的项目鉴别项下规定的试验方法,仅适用于鉴别药物的真伪;对于原料药,还应结合性状项下的外观和物理常数进行确认。药物的鉴别试验包括:性状和鉴别。(一)性状药物的性状(description)反映了药物特有的物理性质,一般包括外观、溶解度和物理常数等。1.外观指药物的聚集状态、晶型、色泽以及臭、味等性质。2.溶解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药品的纯度。药典采用“极易溶、易溶、溶解、略溶、微溶、极微溶解、几乎不溶或不溶”七种表达来描述药品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能。极易溶:1份溶质在不到1份溶剂中溶解;易溶:1份溶质在1份~不到10份溶剂中溶解;溶解:1份溶质在10份~不到30份溶剂中溶解;略溶:1份溶质在30份~不到100份溶剂中溶解;微溶:…..在100份~不到1000份溶剂中溶解;极微溶解:在1000份~不到10000份溶剂中溶解;几乎不溶或不溶:…10000份溶剂中不完全溶物理常数:(不仅对药品具有鉴别意义,也反映了该药品的纯杂程度):包括相对密度、馏程、熔点、比旋度、吸收系数、折光率、黏度、酸值(中和1g有机物中的酸性成分所需氢氧化钾的质量(mg))、碘值(指100g脂肪在一定条件下吸收碘的克数)、皂化值(皂化1g试样所需要氢氧化钾的质量(mg))、羟值(每克试样中羟基含量相当的氢氧化钾毫克数(mgKOH/g))、熔点:第一法:测定易碎的固体药品;第二法:测定不易碎的固体药品(脂肪酸、石蜡等);第三法:测定凡士林或其他类似的物质。比旋度:指在一定波长下,偏振光透过1dm且每1ml中含有旋光性物质1g的溶液时测得的旋光度。可用于鉴别药物、检查药物的纯度和含量测定。[n]TD=100α/dL吸收系数:A=Ɛcl(二)一般鉴别试验一般鉴别试验是指依据药物的化学结构或理化特性,通过化学反应类鉴别药物的真伪。无机药物:药物中的阴离子和阳离子的特殊反应;有机药物:典型的官能团反应。Ch.P附录中有:丙二酰脲类、托烷生物碱类、芳香第一胺类、有机氟类、无机金属类(Na,K,Li,Ca,Ba,Fe.,Al,Zn,Cu,Ag,Hg等)、有机酸盐类(水杨酸盐)、无酸盐类。一般鉴别试验只能证实是某一类药物,而不能证实是哪一种药物。通常一般鉴别试验不适用于数种化学药物的混合物鉴别或在有干扰物质存在时鉴别。1.有机氟化物:地塞米松磷酸钠及其注射液,醋酸曲安奈德及其注射液、诺氟沙星、醋酸氟轻松、醋酸氟轻可的松等药物都含有氟,将有机氟转化无机氟离子,用氧瓶燃烧法进行破坏,用水或碱性溶液吸收成无机氟化物,与茜素氟蓝、硝酸亚铈在PH4.3溶液中形成蓝紫色络合物。2.有机酸盐(1)水杨酸鉴别方法:(1)取供试品的稀溶液,加三氯化铁试液1滴,即显紫色。(2)取供试品溶液,加稀盐酸,即析出白色水杨酸沉淀;分离,沉淀在醋酸铵试液中溶解(2)酒石酸盐;供试品溶液(中性)+氨制硝酸银→银镜3.芳香第一胺类:供试品+稀盐酸、亚硝酸钠、碱性-萘酚试液→红色到猩红色沉淀4.托烷生物碱类:此类生物碱中具有莨菪酸(α-羟甲基苯乙酸)结构,有Vitali反应(硝基化反应,生成三硝基衍生物;再加氢氧化钾醇液和一小粒固体氢氧化钾,初显深紫色,后转暗红色,最后颜色消失),显紫色。5.无机金属盐(Na,K,Ca)焰色反应:Na显鲜黄色;K显紫色;Ca显砖红色,铵盐+NaOH→红色石蕊试纸变蓝6.无机酸根:氯化物:Cl-+Ag+→AgCl乳白色硫酸盐:SO42-+Ba2+→BaSO4白色(三)专属鉴别试验:是证实某一种药物的依据,是根据每一种药物的化学结构的差异或理化性质的不同,选用某些特有的灵敏的定性反应,来鉴别药物的真伪。区别:一般鉴别试验是以某些类别药物的共同化学结构为依据,根据其相同的物理化学性质进行药物真伪的鉴别——不同药物类别的区别。专属鉴别试验则是在一般鉴别试验的基础上,利用各种药物的化学结构差异,来鉴别药物,以区别同类药物或具有相同化学结构部分的各个药物单体,达到最终确证药物真伪的目的。三、鉴别方法药物的鉴别方法要求专属性强,重现性好,灵敏度高,以及操作简便、快速等。常用鉴别方法有化学法,光2谱法,色谱法和生物学法。(一)化学鉴别法(反应迅速、现象明显。包括测定生成物的熔点,在适当条件下产生颜色、荧光,发生沉淀反应或产生气体。)1.显色反应鉴别法三氯化铁呈色反应(Ar-OH,Ar-OCOCH3)异羟肟酸铁反应(ArCOOH;-COOR紫色)茚三酮呈色反应(脂肪氨基,α-氨基酸)重氮化-偶合呈色反应(Ar-NH2;-NHCOR)氧化还原显色反应及其它颜色反应与金属离子的沉淀反应2.沉淀生成鉴别法沉淀生成反应鉴别法系指供试品溶液中加入适当的试剂溶液,在一定条件下进行反应,生成不同颜色和具有特殊形状的沉淀。常用的沉淀反应有:(1)与重金属离子的沉淀反应:在一定条件下,药物和重金属离子反应,生成不同形式的沉淀;(2)与硫氰化铬胺(雷氏盐:NH4[Cr(NH3)2·(CNS)4]·H2O)的沉淀反应:这类药物多为生物碱及其盐和具有芳香环的有机碱及其盐;等等。3.荧光反应鉴别法药物本身在可见光下发射荧光;药物溶液加硫酸后在可见光下发射荧光;药物与溴反应后,在可见光下发出荧光;药物与间苯二酚溴反应后,发射出荧光;药物其它反应后,发射出荧光制备衍生物:药物+试剂→具有荧光的衍生物4.气体生成反应鉴别法胺类、酰脲类、酰胺类药物经强碱处理生成氨气(NH3;NH(C2H5)2);含硫药物经强酸处理后,加热,生成硫化氢气体(H2S+Pb2+→PbS+2H+);含碘有机药物,加热。生成紫色碘蒸汽;含醋酸酯和乙酰胺类药物酸水解后,加乙醇可产生乙酸乙酯。5、制备衍生物测定熔点法药物+试剂→新化合物有一定mp;药物酸化或碱化生成游离酸或碱。操作繁琐费时间,应用较少。(二)光谱鉴别法1.紫外光谱鉴别法:测定最大吸收波长,或同时测定最小吸收波长;规定浓度的供试液在最大吸收波长测定吸收度;规定吸收波长和吸收系数法;规定吸收波长和吸收度比值法;经化学处理后,测定其反应产物吸收光谱特性有机药物分子中含有共轭结构,生、助色基团而显示特征吸收光谱,可作为鉴别的依据。光谱简单,专属性差。2.红外光谱鉴别法专属性强、应用较广(固体、液体、气体样品)。主要用于组分单一、结构明确的原料药,特别适合于结构复杂、细微差别同类药物,如磺胺类、甾体激素类和抗生素类药品。鉴别方法:中国药典和BP(2000)均采用标准图谱对照法。中国药典收载的光谱图,系用分辨率为2cm-1条件绘制,基线一般控制在90%透光率以上,供试品取样量一般控制在使其最强吸收峰在10%透光率以下。(1)试样制备方法:压片法、糊法、膜法、溶液法(2)应用光谱图对照时应注意的问题:1)由于晶型的影响,致使录制的光谱图与光谱集所收载的光谱图不一致,应按光谱集中各相应光谱图中备注的方法进行预处理后,再行录制。分别按同晶型对照的图谱比较同质异晶现象的药品。2)采用压片法时,若样品(包括盐酸盐)与溴化钾之间不发生离子交换反应,则采用溴化钾作为制片基质。否则,盐酸盐样品制片时必须使用氯化钾基质。3)测定时应注意二氧化碳和水汽等的大气干扰,必要时,应采取适当措施(如采用干燥氮气吹扫,真空)加以改善。4)仪器间分辨率的差异及不同的操作条件(如狭缝程序,扫描速度等)可能影响药品光谱图的判断。需用在比较样的光谱图前,首先比较聚苯乙烯薄膜的光谱图。5)本法对于多组分药物或存在多晶现象而又无可重复转晶方法的药物不适用。3.色谱鉴别法LC法(Rf样=Rf对);PC法;HPLC法(tR样=tR对);GC法利用不同物质在不同色谱条件下,产生各自的特征色谱行为(Rf值或保留时间)进行鉴别试验。采用与对照品(或经确证的已知药品)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色谱分离,并进行比较鉴别。4.生物学法是利用微生物或实验动物鉴别法UV,IR,HPLC(USP),TLC,PC(BP)制剂广泛采用IR法鉴别鉴别方法简练,专属性强平均每个品种收载2个鉴别反应四、鉴别试验条件鉴别试验必须在规定条件下完成,否则将会影响结果的判断。(一)溶液的浓度溶液的浓度主要指被鉴别物质的浓度,其大小影响结果的判断。(如化学法中要观察沉淀、颜色;UV法中λmax,A,E1%1cm)(二)溶液的温度温度过高可使产物分解,导致颜色变浅,甚至观察不到结果。(三)溶液的酸碱度试反应物处于活化状态、反应产物处于稳定和以观察状态。(四)试验时间有机化合物的化学反应较慢,需要一定的反应时间和条件。(五)干扰成分的存在药物制剂的鉴别,其它成分则会干扰检查结果的现象观察。五、鉴别试验的灵敏度(一)反应灵敏度和空白试验1.反应灵敏度:是指在一的条件下,能在尽可能稀的溶液中观察出尽可能少量的供试品,反应对这一要求所能满足的程度。2.最低检出量是指某一反应,在一定的条件下,能观察出的供试品的最小量。3.最低检出浓度4.空白试验:是指在与供试品鉴别试验完全相同的条件下,除不加供试品外,其它试剂均同样加入而进行的试验。(二)提高反应灵敏度方法1.加入与水不混溶的有机溶剂提取浓集,或特定溶剂富集有色生成物,易于观测。2.改变观测方法,客观化,科学化
本文标题:第二章 药物的鉴别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85674 .html